?

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節目創新及新聞播報芻議

2016-05-30 11:31陳偉
大東方 2016年1期
關鍵詞:電視新聞受眾

陳偉

隨著新媒體的異軍突起,實現了與受眾之間的即時、隨地的面對面交流,并且為社會小眾群體話語權的實現提供了暢通無阻的渠道,這一傳媒生態格局的巨大變化,給廣播電視傳統媒體造成了空前的沖擊。電視新聞真的將會被新媒體、自媒體所瓦解嗎?近段時間以來,傳媒業界和學界都在熱議和探討這個話題,作為電視媒體人我們也在思考,如何在壓力和挑戰面前尋找新的生存方式,尋找新的生存格局?我們認為,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給廣電行業帶來巨大挑戰,但也創造了空前的機會。如何積極應變,主動應對,融合創新,擁抱大數據,讓大數據為收視率提高、節目制作和營銷提供支持?合理利用資源優勢來不斷提升自身的輿論引導能力,已經成為傳統媒體實現可持續發展中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強調“互聯網+”思維

時代在發展,人們的精神需在不斷變化,對廣播電視新聞的渴求度也就隨之增高?,F代新聞理念要求新聞節目有盡多的信息量,電視觀眾希望在一定的新聞時間段里盡可能多的獲取最新資訊。電視新聞節目的創新思路應該強調“互聯網+”,因為“互聯網+”跟“+互聯網”是大不一樣的,“+互聯網”只是把傳統形態的內容變成了網絡版,而“互聯網+”則是依靠自身的內容為王,通過互聯網這個工具達到目的。就電視媒體而言,從自我為中心的宣傳灌輸到受眾為中心的傳播溝通,再到現在的平等互動,傳播的生態在改變,受眾的性質在改變,內容生產的邏輯以及方式都在改變。 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創新發展,其根本核心都必須圍繞“用戶”來進行,只有以“用戶”為中心的改革,才有可能按照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獲得新的競爭優勢。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熊澄宇教授認為,在“互聯網+”時代,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也經歷了大眾傳播、分眾傳播、交互傳播、沉浸傳播四個階段。他認為,國家傳播的內容包括國家的形象宣傳、精神價值體系和規范人的行為的制度體系三個方面,而建構國家形象是傳播前提。而“互聯網+”思維的體現,還必須有相應的方法和技術作為支撐。新媒體平臺讓廣電傳媒有了直接和用戶建立聯系的機會,用戶的體驗和互動性大大增強。當前,許多電視媒體都開辦了各式各樣的新媒體,針對手機等各類終端的特點進行布局。如山東臺“山東網絡廣播電視臺”。湖南的“芒果TV”、江蘇的“樂享”等,都在逐步完善與用戶間的交互體驗。美國的許多家電視臺向Facebook購買用戶評論數據,以便從用戶社交關系鏈的海量數據中挖掘出他們的行為模式、興趣偏好等,更準確地向用戶推薦個性化的服務內容。與此同時,在物聯網、云計算等相關技術的作用下,電視觀眾的自主意識也在空前提高,個人、機構等具有網絡社會行為特征的用戶,已經被納入全媒體內容生產的協作運營體系中?,F在,各級媒體所倡導的“媒介融合”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當下,這種關于媒介融合更多的集中于將電視、報刊等傳統媒介與新媒體、互聯網融合在一起。如浙江衛視的夜新聞《新聞深一度》就是將網絡資源利用到了極致,它直接把網絡引入到電視節目當中,首推“公眾評論員”這一中國電視熒屏全新的群體,使之成為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達到與受眾的密切互動。這是中國電視新聞史無前例的創新。因此,只有適應新興媒體特點,不斷深入研究電視觀眾的心理變化,把握好他們的訴求,我們才能在傳播黨和政府方針政策、反映人民群眾心聲、傳遞主流價值觀方面,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唱響社會發展主旋律的“好聲音”。

二、突出“平民化”視角

視角是指敘述者或人物與敘事文中的事件相對應的位置或狀態,或者說,敘述者或人物從什么角度觀察事物。視角在新聞播報模式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視角分單一視角和多視角。單一視角,是指新聞主播站在一個角度去報道。而多視角則是從事物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看問題,這樣認識事物更全面,讓受眾對事物的認知更豐富。我們現在應該提倡一種風氣,盡量少一些從上而下的單一視角,多一些既有上面又有平民的多視角報道。電視新聞尤其如此。視角上的轉變就能變單一公告式的新聞為多視角的融合。我們的社會本來就不是單層面地存在著,而是十分紛繁復雜的有機統一體。如果僅以單一的,比如只站在黨和政府的視角來播報新聞,總是程序式,公式化地說些大話,套話,就給觀眾不可相信,不真實的感覺,所以有些看似生動的點評因為視角的問題也會出現類似說教的內容,令人有距離感快。當今,各大電視媒體都在追求節目人性化、取材平民化、行文故事化的目標,尤其是從平民化的視角來看,電視節目不僅應該與廣大觀眾的口味一致,而且應該追求故事的趣味性,同時對社會的真善美可以起到一個很好的宣傳,通過輿論來起到對觀眾的引導和監督作用,最終,有利于維護社會的正義,通過多元化和開放化的信息環境,追求在媒體營銷時代的生存發展。 從電視新聞平民化的角度來看,就是應該遵循“三貼近”原則。這也已成為一個電視人應該具備的經營理念。在媒體快速發展過程中,觀眾的意識不斷增強,因此,更需要媒體在采編播的過程中,注重平民視角的電視新聞的制作。無論是時政新聞還是民生新聞,走出陳舊套路的唯一方式是貼近百姓,以近民為報道基調。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是中國電視新聞的晴雨表和風向標, 也是各地省級電視臺新聞聯播類節目所效仿的。近幾年來,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在內容和風格上都在改進和微調。比如2012年10月20日在《新聞聯播》中播出了一則“尋人啟事”,而且用了較大的篇幅,鼓動社會力量幫助尋找。這是民生新聞增加貼近性的表現,更是一種既高端又深入的平民新聞。央視的幸福調查“神回復”、“你幸福嗎?——我姓曾”一度成為最熱的流行語。但是這樣的新聞語言平實、深入,內容充滿力量,既吸引了觀眾,又賺足了眼球。這就是新聞理念的持續加速 “平民化”的體現。作為新聞主播,我們在節目中應注意多運用平民視角報道,力爭貼近百姓生活和平民心理,激發了觀眾的收視心理。新聞主播不應以板著臉孔的姿態出現,必須表現出濃濃的人情味。特別是對好人好事的報道,既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又用真摯的情感感染人。其突出的做法就是:對先進人物不過分拔高,不空洞類化,報道內容細節豐富,有血有肉。這種播報方式既表達了社會主流的價值取向,又因為突出了人文關懷,淡化了宣傳味,使受眾更樂于接受。

三、加強語言的“靈活度”

電視新聞有著傳播迅速、形象生動、立體作用的方式、傳播內容豐富的特點和優勢。隨著新媒體的碎片化日益加劇,今天,在傳播速度、互動性上雖已不及網絡,但是在有聲語言、新聞主播屏幕形象、新聞節目內容和立體作用方式上,特色鮮明,無可替代。新聞主播要極力突破電視新聞播音中的(下轉第頁)(上接第頁)“固有腔調”,不能以固定不變的聲音形式應萬變的播音內容。富有魅力的新聞播音語言首先應該是標準、規范的。語言連標準、規范都達不到,語言的魅力自然無從說起。新聞主播應當在語言純正的基礎上運用各種訓練手段,使自身的語言能充分展現形象風貌和內心品質。新形勢下,電視新聞如何更好地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群眾和社會服務,如何能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電視新聞播音質量的提高和電視新聞播音事業的改革與創新是擺在電視新聞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從新聞傳播學角度來講,新聞報道除了口播新聞之外,還有圖片新聞、影像新聞、字幕新聞、訪談新聞、現場報道等形式。豐富新聞報道形式,有助于體現新聞主播與觀眾之間的互動,營造輕松、愉悅的電視氛圍,加強傳播效果。另外,新聞的傳播方式在不同的收視時段也要有所不同。清晨時分,人們緊張忙碌,因此早間新聞多以短而快的軟性新聞為主,因而應讓一個清新活潑而不失穩重的主持人向人們傳遞最新發生的事情。如遼寧電視臺的《第一時間》,欄目豐富、信息量大,其主持人較好地把握了節目風格,節目也取得了較高的收視率。午間休息時間較短,主持人應該以機敏快捷的風格向人們敘述,如央視的《新聞30分》。播音員是在向觀眾娓娓道來發生在世界和人們身邊的種種人和事,以輕松、隨和的語調,大方得體的舉止,無所不知的視角,向觀眾傳遞信息,使他們感到不是在被灌輸,而是在交流,媒體和觀眾間的距離不知不覺間大為縮短,增強了節目的貼近性和服務性,新聞欄目特征明顯,個性突出,受到觀眾的歡迎。到了晚上,緊張工作了一天的人們終于可以穩當地坐在電視機前,去了解當天國內外及身邊發生了哪些新聞事件,此時的主持人應該以口語化、生活化、趣味化、個性化的語言報道發生的新聞事件。已故著名播音藝術家、教育家、中國傳媒大學張頌教授指出,播音創作既要遵循傳播規律,又要遵循新聞規律,語言規律。因此,新聞播報要想深深扎根在受眾這塊豐沃的土壤中,就必須在對傳統播音藝術繼承的同時,注重對受眾的研究,更貼近時代的節奏,堅持多樣化,表達出鮮明的時代氣息。

(作者單位:山東廣播電視臺)

猜你喜歡
電視新聞受眾
電視新聞中的圖片應用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論電視新聞編輯的創新之路
同期聲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作用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電視節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關于電視新聞報道平民化的討論
電視新聞的后期編輯之我見
基于受眾需求談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