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舍身忘家不計名利公正廉明的范鴻仙

2016-05-31 03:48顧瑋瑋經盛鴻11南京軍區空軍司令部直工處江蘇南京2110000118822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江蘇南京21100009977
檔案與建設 2016年3期
關鍵詞:革命黨都督袁世凱

顧瑋瑋 經盛鴻(11..南京軍區空軍司令部直工處,江蘇南京,21100001188;22..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江蘇南京,21100009977)

?

舍身忘家不計名利公正廉明的范鴻仙

顧瑋瑋經盛鴻
(11..南京軍區空軍司令部直工處,江蘇南京,21100001188;22..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江蘇南京,21100009977)

范鴻仙

雄偉秀麗的中山陵每天都吸引著世界各地數不清的瞻仰者與游客。在中山陵園區域內,除了廖仲愷、何香凝合葬墓以外,還有一座墓合葬著一對老同盟會員夫妻,他們是辛亥革命先烈范鴻仙和他的夫人李真如。

在革命困難時,變賣家產,支持革命

范鴻仙在革命一生中,始終顧全大局,舍身忘家,廉潔奉公,把一切都獻給了革命事業。

范鴻仙在晚清投身革命以后,就到上海從事報刊宣傳工作。1909年到1910年初,他參與創辦和領導的《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接連被反動當局查封。當時革命形勢高漲,群眾斗爭風起云涌,革命黨人極需要一份革命報紙進行宣傳發動,組織和領導群眾。然而,再創辦一份報紙談何容易,不僅需要人員、設備和房屋,還必須有充足的經費。當時革命經費正處于困難時期,到哪里去籌措款項呢?

1910年早春,范鴻仙突然回到久別的安徽家鄉,回到家中,見到了久別的親人。他是回來為創辦新報紙籌集資金的。范鴻仙的孫女范烈孫記述了她祖父范鴻仙這次回家的情況:

1910年早春的一個下午,他突然歸來,全家歡欣雀躍。但等到知道他原來是在上海辦革命黨的報紙時,又都嚇呆了。因為當時清廷正在瘋狂地鎮壓革命黨人,公開辦報更是危險的事業。祖母知道祖父的生性,不敢言諫,唯有垂淚默泣。祖父嘆息說:“早知如此,原不該結婚的,免得害人”。至親們聽此言,以為有挽回余地了,便一齊苦勸他要顧念妻兒家室,不要再干革命了。祖父聞言,勃然變色,立取柴刀劈斷桌腿。此時無言勝有言!家人見他意志如此堅決,誰也不敢再說什么了。祖父在合肥家中只住了幾天就回上海去了,臨行時將家中收藏的數千卷珍本古書,全部裝箱帶往上海。

從這段記述里,我們可以看到,范鴻仙在這時已把他的一切都獻給了中國民主革命事業。他變買了家產,以所得款項,獻給新報社。在范鴻仙和于右任等人的努力下,一份新的革命報刊《民立報》在上海灘上創辦發行了,為即將到來的辛亥革命鼓與呼,發揮了巨大作用??梢哉f,沒有范鴻仙和于右任等人舍身忘家的努力,就沒有《民立報》!

辛亥革命勝利、中華民國建立后,1912年初,同盟會總部由東京遷回上海,孫中山開始整頓黨務,于1912 年3月3日委任范鴻仙為同盟會總部政事部干事。當時,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已???,《民立報》設在革命黨人最集中的上海,承擔起歷史重任,成為革命黨人的喉舌與堅強的輿論陣地。范鴻仙與于右任重回《民立報》時,在1912年初一度主持《民立報》的章士釗因工作遭到黨內不少同志的批評,乃辭職而去。不久,于右任前往歐洲考察,委托范鴻仙主持報社一切事務。范鴻仙就實際上成為《民立報》的社長兼總編輯。范鴻仙以全身心投入革命報業的宣傳工作中。1912年5月6日,《民立報》刊登《范鴻仙啟事》:

自和議告成,南北統一,鄙人遂自請取消鐵血軍司令一職,重來滬瀆侍慈親。適值《民立報》社長于右任先生有歐西之行,謬承委托主持社中一切。舊弦再理,無任歡欣,而責重材輕,實滋憂慮。反復思維,惟有益矢初衷,力圖進步;原有之特色,務令無失舊觀;現今之缺點,亦必力求完備,以饜讀者,以盡天職。海內同胞如與鄙人有公私關系者,所有函電請直寄《民立》或敝寓可也,此白。

這時期,范鴻仙回到上海重操報業后,生活相對安定些。到這時,他才將其夫人李真如和10歲的女兒范天德(靈筠)、6歲的兒子范天平從安徽接到上海一道生活。

范鴻仙繼續以變賣家資支持報社,支持革命。他的夫人李真如也加入了同盟會,成為范鴻仙從事革命工作的得力助手。

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后,范鴻仙到東京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不久,他被孫中山派到上海,參與領導上海和東南地區的革命斗爭。1914年8月間,眼看上海革命武裝起義的時機不斷成熟,范鴻仙開始著手精心制訂與反復修改關于上海武裝起義的軍事計劃。他為此殫精竭慮,日思夜想,經常在夢中大呼:“討袁!討袁!”

當時,范鴻仙住在上海家中,有夫人李真如和12歲的女兒范天德(靈筠)、8歲的兒子范天平相伴,因為無經濟收入,還因為早在“二次革命”失敗后袁世凱政府就已對他懸賞通緝,他要躲避上海都督鄭汝成的追捕,因此他全家生活十分緊張而艱苦。范鴻仙的孫女范烈孫記述,當時范鴻仙為籌措軍資、周濟同志,不得不變賣了家中的藏書與夫人的衣飾:

武昌起義成功后的第二年的春天,祖父才把祖母、父親、姑姑接到上海,此時全家才算團聚。但祖母的一些較好的衣物首飾,也就此被祖父“團聚”了去。直到1914年春,祖父在東京奉孫中山先生之命,在上海運動北軍反正討袁,因缺軍資,那數千卷書籍和祖母的衣飾都被祖父典賣以充之,這才知道他為革命事業而毀家紓難的決心是早就下定了的。

當時,范鴻仙一位革命友人許應午的孩子許傳經隨家人到上海居住,住宅與范家的住宅很近,兩家關系密切,常相往來。幼年的許傳經親眼看到范鴻仙負責策動與領導上海地區反袁斗爭時緊張、忙碌、艱苦的生活:

大約在1913年左右,先父許應午因被袁世凱通緝,舉家由安徽合肥故鄉避居到上海法租界。初到不久,我曾隨父親到范烈士家中去過。當時范家住在上海法租界的戈登路,以后又遷居到法租界四賴達路新民里,與我家相隔只有一條巷子。我小時候常到范家與范烈士兒子范天平在一起玩耍,見范烈士除會客外,都是坐在書房內,不是看書,就是執筆。當時常到范家的黨人有于右任、邵力子和葉楚傖等。此外,還有安徽同鄉、同盟會員吳忠信、劉文典、殷芝露、金維系、高季堂等前輩。自從遷到新民里后,范家經濟情況日漸困難,經??砍鲑u收藏的宋版古書以維持生活。

正因為范鴻仙品德高尚,對革命赤膽忠心,對同志肝膽相照,對朋友行俠仗義,對自己、對家室克己奉公,因此贏得了同志與朋友對他深深的敬仰與衷心的愛戴,使得越來越多的革命志士投奔到上海他所領導的隊伍中。范鴻仙的安徽同鄉與革命戰友劉文典稱贊他說:

先生性慷慨,亮貞勇烈過人,尤獨慕風義,又能輕財結士,在《民立報》館日,所入盡以周同黨,不以一錢贍家室。素好聚書,所藏多精刊。方圖上海,資用常不給,則舉所蓄書數千卷斥賣之。猶不足,至質幃幙。故來附士卒,皆感其惠。

在革命成功后,辭官不就,不貪戀權位

1911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起義爆發后,東南地區革命形勢發展很快。范鴻仙是“江浙聯軍”的發起人之一,可他不貪戀權位,只居顧問一職。他為聯軍提供軍需糧餉,在聯軍各部隊都有較高的威信與較好的關系。

1912年初中華民國建立后,國勢混亂、內爭不斷、唯武力可以稱雄之時,人人皆求擁兵自重,而范鴻仙卻迅速辭去了“鐵血軍”總司令的職務,“和議甫成,而遽釋兵柄,裁兵不嘩,匕鬯無驚,前所未有也”。受范鴻仙的影響,廬州軍政分府都督孫萬騬,在與范鴻仙協商后,來到安徽省會安慶,會晤安徽都督孫毓筠(少侯),宣布為提倡安徽統一,先由取消分府入手,并愿首先取消,為他處表率。當即遄返廬州,辦理交待事項。

南北和議成功,表面上新生的中華民國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實際上政府大權落到了以袁世凱為核心的北洋軍政集團的手中。民國政府從南京遷到北京,范鴻仙辭去參議院議員的職務,失望地離開了南京。1912年4月,范鴻仙返回上海,重操報業,回到上?!睹窳蟆飞?。他以一貫的革命精神與熱情,關心國事,關心民眾,關心同盟會和民主革命事業,以國民一分子與革命黨人的身份,利用報紙為武器,將“藉報章鼓吹之功,盡響導國民之責”的宗旨一以貫之,投入當時紛繁復雜的政治斗爭中去,為人民講話,為革命黨爭地位與人格。他反對袁世凱撤銷南京留守府,反對黃興辭職,他為革命黨爭奪行政權與軍權,防范北洋軍閥集團篡奪民國。范鴻仙的努力最終未獲成功。1912年6月14日,黃興發表《解職布告各界文》,在與程德全辦好交接后,離開了南京。后來的歷史證明了范鴻仙政治眼光的敏銳與深刻。

但范鴻仙對自己在官場的升遷榮耀則不屑一顧,置之度外。他在1912年6月間,就誠懇地辭謝了安徽各界人士多次聯名推薦他出任安徽都督的請求。

安徽在1911年11月獨立后,政局一度反復多變,安徽都督先后由多人擔任。先是在1911年11月8日,原安徽巡撫朱家寶鑒于革命風潮不可阻擋,乃在咨議局立憲派士紳的支持下,宣布“獨立”,并自任都督。安徽革命黨人反對朱家寶搞假獨立,于11月11日在安慶召開軍、學各界代表會議,自行宣布獨立,推舉同盟會會員王天培為都督,管鵬為軍務部長,吳春暘為全省經略。但不數日,王天培因下令強剪百姓發辮,觸犯眾怒,被朱家寶煽動舊勢力趕走,安徽一度成了群龍無首的局面。吳春暘赴已獨立的江西九江請求支援。九江都督馬毓寶派遣贛軍黃煥章部約兩千多人抵安慶,趕走朱家寶。但黃煥章部為臨時招募的部隊,軍紀敗壞,在安慶因索餉未成,遂圍攻都督府,洗劫皖省藩庫、軍械所,搶掠典當與民居,安慶全城秩序大亂。黃煥章儼然以都督自居,并槍殺了嚴詞譴責他的吳春暘,激起了安徽各界的憤慨。后經九江都督府派遣參謀長李烈鈞率兵來安慶查處與調解,黃煥章部撤回九江,李烈鈞暫被推為安徽都督。未久,李烈鈞辭去安徽都督職,率領贛、皖聯軍赴武昌支援。1911年12月12日,安徽臨時議會開會,選舉剛被營救出南京監獄的孫毓筠為都督。12月21日,孫毓筠抵安慶就職,安徽形勢才平穩下來。到1912年4月底,孫毓筠因不堪重任,以病辭職,由柏文蔚接任,陳獨秀擔任都督府的秘書長。不久,柏文蔚不安于位,提出辭呈。于是在1912年6月初,安徽旅滬、旅寧之軍界、學界人士,先后聯名公電,一致推舉范鴻仙為安徽都督,希望他返回安徽主持大局,電文措辭懇切。先是在1912年6月5日,《民立報》刊登“旅滬皖人公舉范鴻仙君繼任皖督電”,贊頌范鴻仙的革命功績、品德才干與崇高威望,稱范鴻仙為“巨材長德,遐邇共欽。全皖人民颙颙望治,非范公不能勝任”,全文如下:

北京袁總統、國務院總理、各總長、參議院、各報館鈞鑒:

軍興以來,安徽一省受禍最深,潯軍焚掠于先,大通內訌于后,加以皖北累被水災,元氣耗盡。今更市面蕭條,金融閉塞,轉尸千里,群盜滿山。當茲民國初建,萬象更新,顧令安徽一隅,八府齊民,局地無歸,蟾鳥靡托!想我大總統總理胞與為懷,同仁一視。南望皖云,應亦潸然下淚也!前任皖督孫公,因病辭職,逡巡海上,抗節巢由;柏公僅允庖代,還浦在即。當萬事叢脞之秋,詎有無頭政治之理?萬一奸民構釁,軍隊稱戈,是直使我六十余州之地,三千萬之民,歷萬劫而永不復也!

同人等情關桑梓,心竊憂危,一再會議,僉以為欲脫全皖于悲運,首在都督之得人,特聯名公舉范公光啟繼續此任。范公為民國元勛,廣州一役,規劃東南,經營善后;武漢師起,號召長江下游,發起聯軍,調和諸將;巨才長德,遐邇共欽。全皖人民,颙颙望治,非范公不能勝任。伏懇我大總統暨政府諸公,軫念皖民,順洽輿情,加以任命,大局實將賴之,非獨一隅之福也。

安徽旅滬軍界學界公叩

(人名從略)

接著,在1912年6月7日,《民立報》刊登“旅寧皖人公舉范鴻仙君任皖督電”,指出安徽“坐鎮無人”的危急局勢,急迫公舉范鴻仙為安徽都督,“斯人不出,如蒼生何?”全文如下:

民立報轉安徽同鄉鈞鑒:

安徽數經破壞,孫都督既去,柏督將回,坐鎮無人,邦人危險!奚以此間同鄉會議,公舉范君鴻仙充當皖督,頃已電達袁總統暨國務院矣。斯人不出,如蒼生何?事關桑梓安危,用特奉告。

安徽旅寧軍官同人:趙丹、趙云龍、朱子繡、朱子明、闞鈞、毛保干、許策明、劉義章、程芝萱、鄭賡成、楊萬順、倪維漢等公叩。

1912年6月12日,《民立報》再次刊登“安徽學界公舉范鴻仙任都督函”。

面對安徽各界人士的殷切期盼,范鴻仙于1912年6月6日在《民立報》上發表“范鴻仙宣言”,婉言推辭。他說:

陽歷6月5日,滬上各報載有旅滬同鄉公電一則,謬承推薦鄙人擔任安徽都督。捧讀之余,不勝惶悚。既承錯愛,愿貢一言。

鄙人自申誓同盟會以還,惟以顛覆滿清為純一之目的。去歲民軍起義,鄙人運動光復南京,奔走道途,不惶朝夕。對于桑梓義務,負咎良多。今日大局既定,鄙人乃出而督皖,是諸父昆季任其勞,而鄙人獨享其逸,其不可一也。

天生萬物,各適其用,犁牛雖大,不能執鼠;樗樹立途,匠者不顧。蓋言有能有不能,即宜用宜不用也。鄙人以一介書生,業操記者,當茲內憂外患,險象環生,方將藉報章鼓吹之功,盡響導國民之責,今一旦奪其素業,畀以皖督重任,巧婦難炊,美錦尋制,軍旅政事,貽誤必多,其不可二也。

自問平生,雖無長德,然爭功攘利,尚存羞惡于中心。都督雖尊,自鄙人眼藏觀之,則與肩販車夫不過分業之不同耳。既不引之以為榮,何必任之以增累。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鄙人之自計審矣,其不可三也。

具此三因,是以都督一席,務懇我同鄉諸公另行推選賢明,為皖省造福。

范鴻仙在文中列舉的他不能接受安徽都督職務的三點理由,光明正大,一心為民,完全是為安徽的政權民主建設作想,無論對公對私,都是有說服力的。這與當時乃至以后許多無德無才卻一心想做官升官,甚至蠅營狗茍、投機鉆營以求獲得烏紗帽的官場無恥之徒相比較,更有天壤之別。尤其可貴的是,范鴻仙將中國千百年來看得最為尊貴的官職,甚至是相當于前清巡撫這樣的地方大員的安徽都督,視為“則與肩販車夫不過分業之不同耳。既不引之以為榮”,打破了中國千百年來“學而優則仕”與“官大一級壓死人”等等的官場規則與世俗見解,表現了難得、可貴的民主政治精神與平民風范。

范鴻仙表示不能接受安徽都督職務,但他關心家鄉安徽的大局穩定與政治進步,出于公心,向家鄉人民提出了他經深思遠慮的建議:請病假離職兩月的原安徽都督孫毓筠回任,“以收駕熟馭輕之效”;如孫不能回任,則必須按既定的法律程序,由安徽省議會議員投票推選,報請中央政府大總統正式任命一位新的都督。

第鄙人亦全皖一份子,對于桑梓應貢一言:孫都督任事之初,躬定大難,熱心毅力,海內周知,病假之期,僅乎二月,為安徽大局計,似宜公請孫督回任,以收駕熟馭輕之效。如孫督決意遠行,似應由省議會票選數人,任大總統擇委一人。誠以破壞之時代既去,建設之時代已來,選舉一切必委于一假定機關,與昔日各界之自由推選者,情形有所不同矣!

區區愚忱,是否有當,伏維裁酌。

光啟謹言

范鴻仙指出,民國建立后,已不同于辛亥革命武裝起義的時期,國家各級政權的政治運作,包括選舉官員等,都應按照民主政治的游戲規則辦事,應由民眾選舉產生的立法機構成員票選決定,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到當時范鴻仙對擔任政府官職的認識,對在中國實踐民主政治的認識,可以看到范鴻仙身上所表現的可貴的民主政治精神與平民風范!它和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和辭去臨時大總統時的思想與言行,一脈相承,如出一轍。

嚴拒袁世凱利誘,淡泊名利,公正廉潔

范鴻仙在從事報業的同時,始終關注著黨事與國事,關注著民生疾苦。他對攫取了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袁世凱的軟刀子——以高官厚祿拉攏腐蝕,更是警惕與鄙薄。

袁世凱當政有一個重要特點,即對政敵與革命黨首要人物,總是軟硬兼施,文武并用。他任民國大總統后,為網羅籠絡天下名士,大行封官授爵,資送金錢美女。一些寡廉鮮恥之人與革命黨的叛徒貪戀權位,沉醉于酒食征逐中,紛紛或公開、或秘密投到袁世凱門下。令范鴻仙痛心的是,他加入同盟會的介紹人、曾任過安徽都督的孫毓筠,也被袁世凱拉下了水。

袁世凱對范鴻仙的才識早有所耳聞。范鴻仙的孫女范烈孫說:“范鴻仙當年在上海,袁世凱想拉攏他,便邀范到某地開會。范到那一看,竟是一棟豪華的洋房,連汽車、仆人、小妾都配好了。范勃然大怒,連稱無恥,拂袖而去?!贝撕?,袁世凱多次聘請范鴻仙,均被范鴻仙嚴詞拒絕。

1912年年底,袁世凱為籠絡與麻痹革命黨人,下令各省申報在辛亥革命中的有功人員,由他這位民國臨時大總統代表中央政府進行嘉獎記功授勛。前江浙聯軍總司令徐紹楨按照規定,制成《光復南京有功受獎人員名單》,呈報給袁世凱大總統咨送陸軍部、稽勛局核獎,計有321名,范鴻仙被列為第一名。

《光復南京有功受獎人員名單》中所列的每一人,都附有其生平資料與在光復南京中的功績。范鴻仙被列為第一名,完全是實至名歸。其在光復南京中的奔走聯絡、說動新軍第九鎮反正、籌措后勤糧餉、化解將領矛盾、組建革命政府乃至后來出任鐵血軍司令等方面的功績,非同一般,人所皆知。

范鴻仙對接受袁世凱的嘉獎記功授勛不僅全然不感興趣,而且非常厭惡。他早看透了袁世凱的用心。

南京中山門外的范鴻仙烈士墓道

當徐紹楨按照規定在1912年12月給他發來電報,要他寄呈個人履歷時,他知道徐紹楨是想保薦他為光復南京有功受獎人員,就堅決推辭,沒有寄呈個人履歷,并立即離開上海,回到安徽家鄉,以圖規避。當他回到上海后,翻閱《政府公報》,見上刊徐紹楨已向北京民國政府保薦他為光復南京有功受獎人員,奉袁世凱臨時大總統令,交陸軍部核補,將由大總統特別嘉獎,授其勛位與官爵等。范鴻仙看后,初志不改,立即寫成致北京政府陸軍總長段祺瑞的“范鴻仙公電”,于1913 年1月3日公諸《民立報》報端,再次堅決請辭。

北京段陸軍總長鑒:

光啟于月前曾接徐固青(按:徐紹楨的字)先生來電,索取履歷,知其意在推薦,故堅辭未與,旋即回鄉。日前由皖來滬,翻閱政府公報,始知徐已保薦,奉總統令交大部(按:指陸軍部)核補。伏思光啟本非武人,若忝顏濫竽,徒滋識者笑柄。去歲組織鐵血軍,實源于責任所在,不敢自棄耳。今素愿既達,何用是無聊之頭銜也!

當時,孫中山也堅決辭退了袁世凱要授予他的“大勛位”。他在1912年10月13日致電袁世凱,說:“文十余年來,持平民主義,不欲于社會上獨占特別階級,若濫膺勛位,殊與素心相違”。范鴻仙的心與孫中山是相通的。

范鴻仙在致北京政府陸軍總長段祺瑞的“范鴻仙公電”中,痛斥袁世凱濫發勛位的卑劣用心與嚴重后果,表示自己堅決辭退袁政府勛位的決心:

更有言者,勛位名爵本與平民主義不兼容,袁君藉是以為籠絡人心之計,實貽共和污點。目今上將、中將等于羊頭,勛位、勛章施及民賊。夫沙上之功既己可恥,而無規之塵,又復污人。光啟雖不才,亦不愿躬蒙此等穢濁也;即以計功行賞論,光啟亦無功之可言也。千萬將此案立即取消,實感德便。

范鴻仙這番表明心跡的宣言,給袁世凱當頭一棒;同時,也以他的高風亮節、凜然正氣,給那些貪戀名譽權位,沉醉于酒食征逐中的寡廉鮮恥之人與革命黨的叛徒敲響警鐘。

《故陸軍上將范烈士墓表》在談到范鴻仙不為高官厚祿所動時,頌之為“雖魯連抗志于暴秦,幼安嘉遁于遼海,無以尚茲也”。

在革命低潮時,協助孫中山籌建中華革命黨

“二次革命”失敗后,《民立報》于1913年9月5日被迫???。范鴻仙在國內無法立足,乘輪東渡,流亡日本,于1913年9月10日到達東京,住赤阪區青山南町五—四五。范鴻仙到日本后,繼續追隨孫中山先生,立即投入緊張的革命活動中去。

當時,袁世凱血腥鎮壓“二次革命”,國內一片政治恐怖。袁世凱對參與這場革命運動的革命黨人恨之入骨,于1913年10月15日下令懸賞緝拿,其中因所謂“皖省之亂”而被懸賞緝拿的人中,范鴻仙被列為首要分子。

孫中山到日本后,總結“二次革命”失敗的教訓,有感于國民黨內部成分復雜,綱紀不嚴,許多黨人思想渙散而不思振作,決定改弦更張,在東京組建中華革命黨。孫中山指出:“追其失敗之原因,乃吾黨分子太雜,權利心太重,互相利用,互相傾軋”;在“二次革命”失敗后,“意見分歧,或緘口不談革命,或期革命以十年,種種灰心,互相詬淬,二十年來之革命精神與革命團體,幾乎一蹶不振”。原同盟會及其改組而成的國民黨,已不能承擔領導革命的重任?;谶@樣的情況,孫中山到日本后所進行的第一項工作就是組建新的革命政黨——中華革命黨,剔除“混雜分子及卑劣分子”,“合集此純凈之分子組織純粹之革命黨,以為再舉之圖”。當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黨時,首先注重黨的鐵的紀律、黨的領袖的權威,“是以此次重組革命黨,首以服從命令為唯一之要件。凡入黨各員,必自問甘愿服從文一人,毫無疑慮而后可”。

1913年9月27日,孫中山親手擬定《入黨誓約》,在東京發起“重新黨幟”。他嚴格規定,凡欲加入中華革命黨者,無論在黨的歷史及資格如何深久,皆須重寫誓約,表示絕對服從孫中山,獻身主義,再舉革命,加按指模,以示堅決。

范鴻仙親筆書寫的《入黨誓約》

孫中山的這個決定遭到一些“舊日同志”的反對。當時,黃興、李烈鈞、陳炯明等原國民黨重要領導人都反對重新組黨,更反對要求全體黨員絕對服從孫中山個人、入黨要加按指模等手續。他們指責孫中山搞個人獨裁,拒絕參加新黨。胡漢民等人對參加中華革命黨也十分勉強。不久,黃興于1914年6月30日離開日本,游歷歐美;國民黨內部拒絕加入中華革命黨者,另組織“歐事研究會”,造成了革命黨內部令人痛心的分裂——“孫黃分家”。

此時,在辛亥革命期間曾擔任過省、市都督的原國民黨高層領導人中,陳其美理解并積極支持孫中山的重新組黨工作。他“首贊之”,首先站出來為孫中山的建黨主張進行申辯與宣傳。陳其美全力維護孫中山的革命領袖地位與全黨鐵的紀律。應該說,孫中山所訂中華革命黨《誓約》確實有某些不妥的地方,如要求黨員絕對服從孫個人、入黨要加蓋中指模等,沿襲了中國秘密社會組織的結盟方式,缺乏近代政黨的民主氣息,但其出發點是吸取辛亥革命與“二次革命”的經驗教訓,適應革命斗爭形勢的要求,特別是適應反袁秘密斗爭與武裝斗爭,強調建立強有力的領導權威與鐵的黨紀,強調全黨行動的統一?!案锩h能統一,則革命之事業已成功過半矣”。

1913年10月3日,陳其美到達東京。1913年10月7日,由孫中山親自主盟,陳其美、戴季陶、田桐、鈕永建等在東京加入中華革命黨。

1913年9月10日范鴻仙到達東京后,就堅決支持孫中山的組建新黨的主張。他說:“吾黨地廣于賊,兵多于賊,顧不能辦賊而為所破者,皆違孫公節度故也。天下事猶可圖,終成大業者,其孫公乎”。他“與陳其美力贊其事”,積極投入協助孫中山重新組建革命政黨的工作中。

據后來擔任中華革命黨黨務部長、東北軍總司令的居正回憶:

是時,總理(按:孫中山)精神煥發,如周公之思兼三王,以思四事。本其二十年之學問、二十年之閱歷,手草《中華革命黨章程》,制定《入黨誓約》,日召陳英士、田梓琴、范鴻仙等,更翻商議。嚴格規定入黨黨人立約宣誓,在姓名之下,印蓋右手中指模。陳英士等極力贊成,竭誠擁護,分途介紹,因人宣傳?!h之根基因是而立。

1914年9月20日凌晨4時許,范鴻仙在上海中華革命黨秘密總部里,被袁世凱的特務暗殺,為革命獻出寶貴的生命。

猜你喜歡
革命黨都督袁世凱
張培爵之死:袁世凱一手制造的血案
《蘇孝慈墓志》再考
——兼論北周府兵軍職都督的勛官化問題
《重慶鎮總兵加贈都督同知任勇烈公傳》寫作背景及其價值考論
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轉變看黨的紀律建設
清末革命黨對湖北新軍策反較為成功的原因
中華革命黨時期廖仲愷在日活動的若干史實考辨
民初安徽政局與都督人選
中國共產黨的軟實力研究
軍閥袁世凱的三次背叛行動
袁世凱的軍事顧問坂西利八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