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的“字”為什么消失了

2016-06-05 14:59鄧陽
金秋 2016年6期
關鍵詞:尊者古人消失

◎文/鄧陽

中國人的“字”為什么消失了

◎文/鄧陽

直到近代,中國人姓名中的字仍然流行,胡適字適之,孫文字載之,蔣中正字介石,毛澤東字潤之……但今天,為什么我們不用字了呢?

中國古人的稱謂非常繁雜,難記程度堪比俄羅斯小說中的人物,他們不僅有姓、氏、名、字,還有雅號、謚號、賜號、諢名、室名等等。對此,語文試卷上專門有一道令人難忘的文學常識填空,如:

李白,字____,號____,又號“____”,世稱“____”,與____并稱為“____”。

蘇軾,字____,又字____,號____,自號____,世稱____。

您能夠不假思索地填上這些空白嗎?

現在,表字基本退出了中國人的稱謂系統,只有極少數人出于愛好仍取字號,如作家李敖,字敖之;書法家范曾,字十翼,號抱沖齋主;旅行家鐘文芳,字夔,號一行居士。但以上這些字并不常用,也沒有實際用途。

這是華人世界的普遍現象。為什么一個世紀的時間內,中國人姓名中的“字”突然就消失了?

為什么要有字

中國傳統中對名的忌諱,是字產生的基礎。

沒有哪個文明像中國這樣,圍繞著“名”出現如此繁多的避諱,古人見面時,直呼其名是非常嚴重的侮辱,正式的書寫中,還要避尊者諱,避長者諱,避孔子諱等。最著名的例子是《史記》。司馬遷為了避父名諱(司馬談),將《史記》所有同名的人都改了名,如張孟談,改為張孟同。這為歷史研究者造成了無數的困難,以至于專門有人總結了避諱學,作為研究者必須掌握的知識。

字是名的延伸,源于西周?!抖Y記檀弓》曰:“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謚,周道也?!?/p>

簡單來說,古人出生三個月時,父母要取名,長輩、老師都會直接喚你的名;二十歲時,要舉行“冠禮”——也就是成人禮。此后進入社會,出于禮節尊卑,以幼名相呼非常不合適,就需要取一個“字”。

所以,“名”是出生后確定的稱呼;“字”則相當于進入成人社會的新ID。有了這個新ID,就可以納入成人世界的“禮”中——在長者和尊者面前,必須自稱其名,以表謙遜。比如《論語》中,孔子都自稱為“丘”;臣子無論多么高的位子,在國君面前,還必須以名自稱,萬不可以用字號。

一般來說,對尊者要稱呼其“字”表敬重,而尊者可以叫你的名。比如孔子的弟子就稱他為“仲尼”,孔子對他們就直呼其名,管顏回叫“回”。不過,如果是在與他人談話中提到尊者,就可以叫他的名了?!墩撜Z》中長沮問子路,駕車的人是誰,子路就回答說:“為孔丘?!?/p>

秦漢以后,禮儀發展愈加復雜,避諱也愈加嚴格,卑者既不能稱尊者的名,也不能稱字了?!度龂尽分旭R超恃寵而驕,和劉備談話時稱呼劉備的字,這就是大逆不道,所以“關羽怒,請殺之”。

然而字并非人人都可以有,弱冠的“成人禮”可不是成為一個普通老百姓,而是成為一個“可以為人,而后可以治人”的貴族。字這種新ID,是進入上層社會交往的第一步。

具體的加冠禮中,取字之后,接下來就要用這個新的身份先見兄弟,再與來賓施禮,再入見家中女眷。此后,換玄端服出門覲見國君,獻上士之禮,盡君臣之義,接著還要摯見于卿大夫和鄉中長者,引介自己成為上流社會的一員。

可見,冠禮基于貴族間的社會交游,字也是士以上階層的特權,圍繞它的社交功能,是字最實際的用途。

漢以后,士人階層一直是政治的直接參與者,屬于精英的階層,唐朝完善了科舉制度后,保證了這一階層的聲望和地位。作為讀書人稱謂系統的重要一環,字也一直被延續下去。

字的消失

除了中國,朝鮮和越南也有取字的風氣。

七世紀后半期,朝鮮人開始效仿中國取字和號。最早有字的朝鮮人是新羅太宗武烈王之子金仁問,其字為“仁壽”。創制朝鮮吏讀文字的大學者薛聰,字聰智。朝鮮實學派學者樸趾源曾隱居朝鮮黃海北道的燕巖山谷中,所以以“燕巖”為號。而有字和號的人也多為朝鮮的王公貴族和文人。

在越南,過去很多人也有字名、號名、別號、筆名和俗名等。如阮朝詩人吳仁靜,字汝山,取“仁者樂山”之意。而字名和別號也多是中上層人士,尤其是文人的專屬。如十九世紀的文豪阮文超,移居河內省壽昌縣,號壽昌居士。很多帝王也取雅號,比如黎圣宗就自號“天南洞主”。舊時的越南人在科舉中中過榜的,其他人在稱呼他時還有在名前冠上功名,如老爺舉人鄧臺諧,狀元呈等。

和中國一樣,這些字的傳統至今也已經消失,變為小眾嗜好,而且在華人世界里,無論是臺灣、新加坡還是海外華人社區,現實生活中都不再使用字了。

民國時期,字開始消失在大眾視野。首先消失的是古人所看重的“冠禮”。據民國《上杭縣志禮俗》記載,清康乾年間許多客家地區早就“冠笄之禮不行”了。

之后,新文化運動中,古人復雜的姓名字號稱謂系統被看作封建落后的代表。鄒韜奮的弟弟鄒恩泳,就曾專門寫過一篇批駁中國人名字號過于繁冗,徒添紛擾的文章。而民國的議員選舉法中明確規定,選票上如果寫字號就算作是廢票。所以民國時期名字逐漸合一,人們開始相互稱名道姓。學者王泉根認為,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就很少取字了。

比如胡適,原名嗣穈,字適之,他的兒子胡祖望和胡思杜就沒有字了。魯迅,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其子周海嬰也沒有字。

但字的逐漸消失,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用字的人沒有了。

士,是封建社會中的傳統知識分子,通過科舉和儒教,士這一階層主持和領導了中國古代社會。隨著辛亥革命后滿清帝制的崩潰,科舉廢止,學而優則仕的路途中斷,讀書人變為近代新知識分子,失去了傳統的政治貴族地位。

這一巨大變革下,傳統的表字制度也失去了實際的應用基礎,變為文化符號。同樣的原因,臺灣、新加坡等地區的表字制度也消失了。

在中國大陸,1949年以后,毛澤東認為:在經濟地位上,知識分子是勞動群眾;但在世界觀上,知識分子是資產階級,右派翹尾巴也在這里。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沒有人敢提自己是“士”或“知識分子”,都拼命想鉆進無產階級的工農隊伍中去。即使擁有字或號的舊知識分子,也都悄悄地把自己的“封建主義尾巴”割掉了。

怎樣取一個高大上的字

現在字號又開始重新成為時尚,文化界掀起一股“恢復表字制度”的熱潮。取字取號貼吧,論壇遍地開花。

不過,當今時代字的功能與古人已完全不同,它是高檔次的文化符號,用來提升個體的調性,或者彰顯獨特的身份認同。

如今取字的原則也不同于古人,與名的表里關系并不重要,神秘、復雜的字反而備受重視。隨便逛逛字號貼吧,就會發現“彧”“珩”“爻”這樣的生僻字比比皆是。

想要擺脫論壇口音,取一份高檔次的字?或許應該先了解一些取字的原則:

——最復古的字要學先秦。經典的是“伯某甫”,女子則對應“伯某母”,比如李雷,可字“伯磊甫”,韓梅梅可字“伯玫母”。這樣的格式就是一言加襯字,以排行“伯、仲、叔、季”和美詞“甫、父、母”為主。

——如果來點貴族氣質就用“子”,“子”最初來源于爵號,春秋成為美稱,如周王子克,字子儀。唐宋時期流行古風,很多人用“子”作字,比如杜甫,字子美,蘇軾,字子瞻。

——兩漢時期常將襯字與“公、君、卿、翁”配合,并增加了其他排行字。兩漢之后,人們大多用二言字,兩晉南北朝時期漢族與少數民族融合,出現過一些三言字。

要特別注意男女取字的差別。貴族女子十五歲舉行笄禮,表示可許嫁婚配。女子雖也取表字,但很多女子常常直接以乳名為表字。魏文帝曹丕郭皇后的父親稱她“此乃吾女中王也”,所以她的乳名和表字都是“女王”。

雖然字和號又重新開始成為時尚,但想追這股復古潮流仍需謹慎。畢竟,如果您聽到“在下姓李,名雷,字伯磊甫,號尚古居士”這樣的自我介紹時,一般人的反應大都是:我們就靜靜地看著你嘚瑟吧!

猜你喜歡
尊者古人消失
降龍尊者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如何睡眠養生?
消失的童年
美永不消失
讀鄭重《十八應真像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