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經濟學正式登臺

2016-06-11 10:55
新理財·政府理財 2016年1期
關鍵詞:陣痛生產力結構性

Xiconomics(習近平經濟學)正式登臺。人民日報1月4日頭版頭條發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新常態》一文,此文可以看做是習近平主席治理中國經濟的政策綱要,將對今后若干年的經濟政策、經濟走勢和經濟轉型帶來深遠的影響。

分析人士認為,至少在三個層次上,最高層在經濟管理的思路上出現了重大的改變。

作好長期作戰的準備。

文章首次提到短期刺激措施無法帶來經濟V型反彈,中國經濟可能出現L型增長階段。對中期經濟走勢的表述作出重大調整,意味著政策布局轉向結構性改革。在中國說出L型,需要政治勇氣,更需要改革的決心。通過制度上的突破,為中國經濟的中期發展打下新的基礎,是Xiconomics的第一個看點。

供應側改革成為突破口。

文章強調目前政策是供應側與需求側并舉,但分主次。需求側政策意在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經濟、社會環境,供應端則是突破口,是主攻方向。去產能、去供應、去杠桿,其實都是通縮的,降成本(尤其是減稅)則試圖對沖“三去”的短期負面影響,補短板就力圖建立起適應新時代新需求的供應。文章的主要落墨仍放在結構性調整,放在通過供應側調整建立起一個更高層次的供需關系。

政府打算忍痛發力。

文章認為在經濟調整的過程中,短期陣痛不可避免,但也是值得的,只要應對得當,陣痛未必很大?!昂笸?,是為了更好地前進”,預示著政策動作幅度加大,以短痛換長好。不搞強刺激,扎實做好結構性轉型。

經濟結構調整

過去十余年,經濟政策一直以凱恩斯理論為基礎,作宏觀總量的逆周期運作。凱恩斯經濟學對穩定經濟有其短期效果,但是并不注重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生產力的提高。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其增長動力中相當一部分來自制度上的突破和生產力的提高。中國經濟走到今天的繁榮,主要歸功于三次制度上的突破(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90年代初的經濟特區和2002年的加入WTO)。時至今日,過去供給側革命所帶來的紅利已經大體消失,中國迫切需要一個新的推動力。政府年復一年的財政擴張無法產生這種推動力,央行巨額貨幣擴張也無法產生這種推動力,唯有痛下決心推動體制改革,推動經濟轉型,才能重新激起民間投資的積極性,為中國經濟帶來新的輝煌。

市場主導資源分配

許多人將目前中國經濟的問題歸為需求不足,其實中國游客在海外每年消費超過一萬億人民幣。中國游客從日本搬回馬桶蓋、到韓國做整容,是因為中國還停留在生產鋼鐵水泥的工業化時代,是因為中國自身的供應無法滿足迅速改變的產品需求和質量要求。政府過去的思路是“政府做什么菜就喂別人吃什么”,而不是“別人想吃什么市場就做什么”。改變產業結構,消除僵尸企業,消化庫存,建立適合新的消費需要的供應,政府功能轉為輔助,通過體制上的突破,提高生產力;通過市場主導的資源分配,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

供給側改革期待效果

供給側改革,容易理解,但是并不容易實行。三中全會推出林林總總的改革大計,有綱要,有細節,還有實施時間表,不過至今真正見到實質性進展的不多。

供給側改革是對癥下藥的良方,不過可能需要若干年的時間(甚至一些經濟陣痛)才能見到效果。每隔十來年,中國經濟都會面臨一次瓶頸,接下來都有一次結構性的突破,帶來蟬變,讓生產力上到新的臺階。成敗取決于政治決心,取決于執行力。輪到Xiconomics上場了。

猜你喜歡
陣痛生產力結構性
基于應力結構性參數的典型黃土結構性試驗研究
切實抓好去產能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把“風景”轉化成“生產力
《中醫藥法》的“產前陣痛”
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
關于結構性改革一二三
人口紅利與提高生產力
《中醫藥法》的“產前陣痛”
展望2014:推動科技創新轉化為第一生產力
凡事就怕做到極致 一個詞的生產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