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

2016-07-04 16:09李素麗
學園 2016年3期
關鍵詞:農民工子女和諧社會

李素麗

【摘 要】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尤其強調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鄉二元結構地打破,城市中涌入了大量的農民工,使得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成為關注的熱點,也成為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影響因素。本文分析了農民工子女教育的現狀,并就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對策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農民工子女 教育平等 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3-0115-02

隨著社會的轉型,特別是經濟的市場化、競爭的激烈化、教育成本的高昂化,教育作為就業門檻和競爭力的象征性提高,增加了農民工子女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難度。保障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權利的實現,促進社會結構的優化和諧,是政府和社會必須解決的問題。

一 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現狀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鄉二元結構的打破,農民開始到城市中謀求生存和發展。大量涌入城市的農民工確實給城市的現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實現了勞動力的市場配置,但與農民工緊密相連的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也日益凸顯,亟須解決。本文所指的農民工子女指的是農民工流出地的留守兒童和流入地的外來農民工子女。

1.留守兒童家庭關愛的缺失和學校教育的不足

城鎮化的發展致使大量農村青壯年離開農村進入城市工作,留下大量的兒童在農村,成為缺少父母關愛和教育的留守兒童。全國婦聯發布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指出,根據《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數據推算,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為6102.55萬人,其中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為2948萬人。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隨著城鎮化過程中流動勞動力產生的負面效應。留守兒童大多在家和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祖輩是他們的臨時監管人。由于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無法和父母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使留守兒童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在學習上缺少父母的指導監督,作為祖輩的祖父母無法對兒童進行有效的監督指導,學校無法及時與父母進行溝通,父母無法及時有效地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和生活狀況。我國農村現有的教育條件、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有限,無法為農村孩子提供與城市孩子同等的學習資源,且學校要獨自承擔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和人生觀的塑造,稍有引導不力就會導致留守兒童學業的荒廢、人生觀的歪曲和道德的缺失。

2.城市農民工子弟學校教育的缺陷

城市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大部分就讀于城市中的農民工子弟學校,雖然近年來國家更加重視和不斷加大對城市農民工子弟學校的關注和投入,但是農民工子弟學校仍然在教育機制、資源配置等問題上存在缺失。農民工子弟學校大多是私立學校,收費低廉,且位于流動人口聚集的地區,農村孩子到城市中可以很快地轉變;且學生都來自于農村,所以不存在歧視和隔閡。但是必須看到農民工子弟學校與城市公立學校在教育水平、教育資源、教育體制上還存在差距。比如缺乏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教師的學歷和專業知識有限;學校的教育環境惡劣,學生的生活環境較差;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學生紀律性較差,不易監管;缺少正規的教育考核機制,無法保證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成績。在農民工子弟學校成長起來的孩子未能享受公平的教育,自然就大大降低了與城市居民子女競爭的機會和實力。

3.公辦學校對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

現在的教育制度允許農民工子女進入公辦學校學習,但是需要各種手續和證件,很多地區要求農民工子女就讀公立學校必須有“五證”,即原居住地無人監護證明、城市務工證、城市暫住證、戶口本、實際居住地證明,否則需要繳納高額的“借讀費”才能入學。這種要求大大限制了農民工子女進入公立學校的可能性,很多農民工子女無法取得相應的證件而被公辦學校拒之門外。而順利進入公辦學校的農民工子女教育現狀也不容樂觀,公立學校里把農民工子女和城市居民子女以插班的形式混合教學,以求教育權利和條件的平等。但是農民工子女在這種環境下常常處于被忽視的地位。由于升學率和教育評比的影響,有的學校不把農民工子女列入教育績效考核范圍,部分老師對城市居民子女和農民工子女采取區別對待的原則。這種現狀嚴重損害了農民工子女的自尊心和人格,使之產生自卑感并逐步與同學產生疏離感,對城市生活產生防衛和抵觸心理,很難融入城市生活中。

二 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對策

在社會貧富分化加劇和社會結構分化日益緊迫的今天,保障農民工子女享有與城市居民子女平等的教育權利,是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優化社會結構、促進社會人員流動的重要內容。如何立足于我國現階段的教育城鄉二元化體制和農村教育所面對的教育環境惡劣、教育資源短缺等問題,做出相應的對策和管理辦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是政府創新社會管理職能的需求。

1.打破城鄉教育二元格局,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

城鄉二元結構下的教育結構二元化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流動對教育公平化的限制越來越強,必須盡快改變城鄉子女入學的不同待遇,使農民工子女能夠和城市居民子女一樣享受城市教育并得到適當的照顧。在教育領域,正是因為城鄉戶籍壁壘的存在導致城鄉子女在教育上被差別對待,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破除城鄉人口流動的戶籍限制,健全對流動人口的人性管理制度,消除與戶口緊密相連的社會附加功能,即戶口與住房、入學、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掛鉤的現象。

2.政府設立專項財政資金,致力于教育事業的發展

解決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最緊迫的是改變農村地區教育經費緊缺的現狀,只有充足的教育經費才能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和充足的教育資源。政府要想致力于解決農村教育的落后現象,必須在財政上設立專項資金為教育體制的改革提供經濟基礎。政府要設立農民工子女教育專項資金,??顚S?,將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經費列入教育支出的預算中,保障農村學校和城市農民工子弟學校的正常運轉。

3.增強農民工家庭的教育理念,加強農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

政府應該逐步提高農民工的教育水平和專業素質,加大對農民工群體的教育投資,對農民工進行教育和培訓工作,使其獲得更好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隨著農民工自身教育水平的提高,他們會逐步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增加對教育的投資和支持,增強對子女的教育監督意識,為農民工子女的教育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預防子女厭學、棄學現象的發生。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下,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成為社會領域的重點和難點,政府和社會應該明確自己在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上應當承擔的責任,保障農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權利,促進社會結構的優化和人民生活的和諧與安穩。

參考文獻

[1]孫立平.重建社會:轉型社會的秩序再造[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2]楊瑞勇.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缺失及其社會支持體系探析[J].鄭州輕工業學院(社會科學版),2013(3):74~77

[3]楊志順.教育與社會階層結構的互動關系分析[J].西南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4):64~67

[4]曾恒.自辦民工子弟學校的困境與出路——基于成都“都市外來人口子女學?!钡恼{查和思考[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5]劉堯.對我國教育公平的反思與展望——學習十七大報告所想到的教育公平問題[J].中國電子教育,2009(3)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

猜你喜歡
農民工子女和諧社會
農民工子女英語學習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
論管仲的利益觀對于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
馬克思主義信仰在構建中國和諧社會中的意義
群眾文化在和諧社會建構中的作用與發展策略分析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學校環境對農民工子女信任行為的影響
農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師的角色與使命
警惕農民工隨遷子女遭遇教育“隱性不公”
論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
媒介使用與文化適應之相關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