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啟蒙農學專業本科新生創業思維的途徑探索

2016-07-06 13:51肖兆
2016年21期
關鍵詞:農學專業啟蒙

肖兆

摘 要:為構建和諧社會,培養農業創業型本科人才是高校農業專業的重要使命。筆者結合江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大一新生學生工作的實踐探索,從“知、行、境”三方面概括出全方位啟蒙農學專業本科新生創業思維的工作方法,闡述了“知、行、境”每個方面的側重點,分析了啟蒙農學專業本科新生創業思維的工作方法,同時提出實施策略。

關鍵詞:“知、行、境”;農學專業;創業思維;啟蒙

“民以食為天”,從古至今都是關系國計民生、社會穩定團結的基礎物質,而農業則承擔著“食”的生產這一重要產出環節。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農業發展企業化、農場化、多元化勢在必行,對農業復合型高級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而從事農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這是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艱巨問題之一,但卻給農學專業學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因為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的是高級農業復合型人才。因此,在農學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中,人才培養模式應與當代農業市場的發展相結合,幫助學生開動腦筋,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最終成為“有理論、愿推廣、能生產、懂開發、善經營、會管理”的創業型人才。本文著眼于大一新生,試圖探討在新生入學之初通過激發農學專業新生的專業興趣、培養創業氛圍、提供創業服務,提升新生實踐動手能力來啟蒙其創業思維,期望在遠期通過創業來實現就業,在近期能加強新生對大學生活和學習的規劃,從而培養高素質復合型農業人才?;诖?,本文擬從“知”“行”“境”三個方面,三位一體啟蒙農學本科新生創業思維。

一、“知”即知識

一般說來,知識指的是專業知識,但對于培養創業型人才的要求來說,單純的專業知識不能滿足未來創業的需求,知識教育應有更加豐富的內涵。知識教育應包括幫助新生與時俱進了解農學專業的就業前景,扭轉學生對農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認識,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創業奠定基礎,最后才是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

(一)轉變學生對農業的傳統認識,拓寬就業思路,以創業帶就業,啟發學生走創業之路

現代農業的發展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傳統農業農產品的種植,也不僅僅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現代農業正在向觀賞、休閑、美化、綠色有機等方向擴延。新生只有慢慢轉變對農業的認識,意識到現代農業蓬勃發展的趨勢,才能對自己的大學生涯規劃,對自己的職業規劃有新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啟蒙農業創業思維便是順勢而為。

(二)加強新生生存能力教育和責任教育,培養學生創業的必備精神

農業創業型人才的特質要求有其獨特性,在啟蒙創業思維過程中,應向新生強調其奉獻精神、服務“三農”精神、和艱苦奮斗精神這些精神是農業創業型人才的必備精神。

基于此,在進行知識教育時首先應注重生存能力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從大的方面來說是保證自身生命的安全和珍重生命本身,從小的方面來說,是畢業后的就業,是自己能夠經濟獨立,在社會上生存下來。第一,安全教育。學生安全是學校一切工作的前提,新生進校后加強新生安全教育,對于防騙、防盜需警鐘長鳴,保護好財產人生安全是剛走出家門的新生最重要的一門課。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近期說來,在新生適應大學生活時期,就長期說來,學生在未來的創業道路上,健康的心理狀態有助于學生實現人生理想。面對調適期的新生,應建立亞健康狀況學生心理檔案,定期進行心理疏導工作,鼓勵學生參加團體輔導,確保學生平穩過渡逐步適應大學生活。第三,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職業規劃教育不僅僅是畢業班學生的必修課,職業規劃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新生入校伊始應進行積極引導,系統的職業規劃教育為新生的創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要注重責任教育。責任教育從小的方面可以是良好習慣的培養,在我校的一年工程中,早晚自習制度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有效途徑,充分利用早晚自習時間發揮學長輔導、任課教師指導等辦法,深化早晚自習效果;其次要強化生活習慣的養成,嚴格管理生活作息制度,落實寢室衛生檢查評比制度。從大的方面來說,新生應樹立對自己負責的意識,做事從幻想型轉變為現實型。大學生要能夠審視自己的弱點,發現自身的優勢,準確地自我定位,做到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此外還要建立社會責任感,講誠信,講合作。大學生應以國家戰略需求、推動社會進步、改善人類生活為創業契機,增強創業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在合作中不斷認知、提高、進步,通過創業將社會責任感和使命落到實處。

(三)強化新生專業教育,激發學生對農學的熱愛,引導新生投身于農業創業

基于我院第一志愿不足的情況,大部分新生并非第一志愿選擇農學專業,在進校后,強化新生專業教育勢在必行。就是邀請優秀專業導師,積極開展專業導論教育,使新生對專業有認識,有了解。邀請專業優秀的學長學姐,就如何學習專業等問題,與新生進行交流,解疑答惑,使學生認識到,農學是一門專業性極強的學科,國家的發展需要農學人才,學又稱必將有用武之地,是學生真正看到學農的希望,增強學農愛農,立志創業創業的決心。

二、“行”即實踐

農學專業其本身的學科特色決定了農學專業的學生必須具備相當的實踐能力,新生入校容易步入“重理論、輕實踐”的誤區,這是本末倒置的想法,理論源于實踐,特別是對于創業型人才來說,實踐就是價值,因此啟蒙新生的創業思維則突出農學實踐能力的培養。

(一)校企合作搭建實踐平臺,加強學生實踐性綜合訓練

充分利用學校有理論、企業有設施的優勢,積極搭建實踐平臺,與企業共建共享,建立實習基地,一方面為企業提供人才儲備,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為新生創業提供試驗地、實驗田。同時,邀請企業人才面授創業經驗,全方位開拓學生的視野。

(二)學長領航,已創業的高年級學長對新生進行幫扶

通過“榜樣的力量”系列活動,邀請創業成功的學長學姐給新生作報告,開經驗交流會,學生之間的零距離接觸讓新生在活潑、輕松的環境下了解創業的不同階段,了解學長學姐的創業故事,從而實現對新生一對一、多對一或一對多的交叉幫扶。

(三)利用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與課題研究為新生創業提供鍛煉機會

采取暑期重實踐,寒假重調研的方法,提高學生對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認識,使學生在學習中運用農學知識。特別在暑期社會實踐中,大一新生積極主動進行調研,準備課題,在暑期不怕曬、不怕累,認真撰寫結題報告,可見實踐動手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在日常教學中,老師積極組織學生參與自身課題的亞牛,以此提高學生在學術領域的發展,更好地為實踐鍛煉提供理論支持,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

發揮教師資源優勢,拓寬實踐渠道。利用教師與企業聯系比較緊密的優勢,安排新生提前實踐,到企業車間、廠房、田間、地頭去實地考察,讓新生了解現代農業的生產方式、營銷方式,這也有利于轉變對農業的傳統認識。

三、“境”即環境、氛圍

新生創業思維的啟蒙離不開創業文化的引領,營造農業創業氛圍對激發學生創業熱情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重視學生社團的作用,將社團作為創業文化的重要力量,大力支持社團開展各類有創新性、宣傳創業相關政策的活動。同時,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參加市級甚至是省級的創業大賽。其次,成立創業俱樂部,已創業的學生可以在創業俱樂部相互交流創業經驗,互相獻計獻策,對于大一新生而言,創業俱樂部是一個深度了解創業活動的平臺,同時也可為新生提供更多的創業信息、創業思路和想法。最重要的是增強校園文化活動的思想性、知識性、實用性,使創業落到實處,而不是高高在上大型活動,讓創業走進學生生活,創業思維貫穿農學專業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

(作者單位:江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

[2] 陳永敢,袁學軍.現代農業創業人才培養在大學生教育中的實踐[J].安徽農學通報,2011(19):178

[3] 李立群,海江波.建立綜合實踐平臺,培養農學創新人才[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3):139-141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創業教育在中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歡
農學專業啟蒙
基于現代農業的農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標準研究
再論中國近代史上的啟蒙與救亡
言意共生,語文的“啟蒙”之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