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西方節日在中國青年人群中盛行現象的思考

2016-07-06 15:18萬木蘭
2016年21期
關鍵詞:經驗借鑒

萬木蘭

摘 要:如今,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中國和歐美國家在經濟交流的過程中,彼此間的文化也在交往交流與交融。在此影響下,中國的年輕人對諸如圣誕節、情人節、感恩節、萬圣節等的追捧與對中國傳統節日春節、七夕、端午、中秋等的冷談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對于這種現象的出現于熱化,我們不能過分擔心卻也不能忽視,應該做的是從理性的角度去思考它的成因以及對策。

關鍵詞:西方節日熱;原因;經驗借鑒

節日文化對一個國家來講,是這個國家或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民族文化,有著深刻的內涵和寓意。如今,相比較中國的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國的青年人反而更喜歡過西方的圣誕節、情人節等等節日。那么,是什么原因讓他們更熱衷于過西方的節日?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一、盛行的原因

信息技術革命以后,時代在飛速變化,社會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各文化之間的交往交流與交融也勢不可擋,尤其是作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節日文化,它們之間的交流融合更是理所當然,自然而然。因此西方節日在中國年輕人中盛行的現象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著一些值得思考的原因了。

第一,對節日的認識??v觀歷史,中國的節日多以“歲時節令”命名,這是因為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很多中國人的生存都依賴著土地,農作物的長勢可以被看成是百姓心情的“調控臺”,而這又受節氣的影響。所以,中國的傳統節慶多依照農歷節令產生就無可厚非了。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現在的傳統節日越來越缺乏儀式感,往昔儀式隆重的春節等已經變成了類似于周末度假放松身心的假期。相對于中國傳統節日在青年人中的沒落,西方節日則隨著“英語熱”的潮流開始在青少年群體中流行開來。不管是一般的年輕人還是學生或者是上班族,他們或多或少的都在接受英語教育的過程中對西方的主要節日有了了解。比如幼兒園的老師會在圣誕節、感恩節、母親節來臨時帶著孩子們慶祝、制作感恩卡、準備母親節禮物等;而在大學時期修習與英語相關專業的學生或者是與外國人共事的青年人,則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潛移默化的被影響著了解與參與了西方節日的慶?;顒?。

第二,過節形式。大部分的青年人都喜愛追逐熱鬧,勇于嘗試新鮮事物,也敢于標新立異,這由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所決定。青年人的這些特性在他們選擇的過節方式上也表現得十分明顯。我國大部分傳統節日以及政治類節慶日的慶?;顒佣夹问絾我?,主要以家庭為主,以吃喝為主。然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急劇變革,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自然的對節日的期待就由物質生活層面的飽滿更多的轉向追求精神生活層面的豐富多彩。中國傳統的以吃喝、走親戚為主的過節形式對青年人而言既缺乏參與感又缺少浪漫色彩,漸漸成了為種負擔。反觀西方節日,在進入中國后其本身具有的宗教色彩淡化而成為朋友相聚的美好日子,且大多都帶有狂歡色彩,比較輕松浪漫又注重情調,這恰好在某種程度上迎合了青年人求新求變的心理需求,很容易的就被他們所喜愛并接受。平淡的生活有了多一點的樂趣,且花費不大,參與度高,吃的開心玩得開心,還能結交一些新的朋友,甚至有時候還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意外收獲。

第三,商家以及媒體的炒作。每逢西方的一些重大節日如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不僅媒體會過度的關注做各種各樣的報道,商家更是會做各種各樣幾可稱泛濫的宣傳廣告。無論是大街還是小巷,超市還是餐廳,到處都充斥著節日相關的信息,這些信息都在無形的影響和刺激著青年人的選擇。以圣誕節為例,圣誕節前夕被稱為平安夜,特指12月24日全天,但由于一般節日氣氛在晚上更容易被調動起來,大型活動都集中在晚上,固被稱為平安夜。平安夜必不可少的慶?;顒泳褪蔷蹠?,大多數歐美家庭在這天,無論多忙都會休假在家中,一家人共進晚餐,然后圍坐在熊熊燃燒的火爐旁,彈幾首琴曲唱幾首贊歌,聊一聊一年的收獲與得失;或者是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化裝舞會,與朋友們一起徹夜慶祝,最后在幸福平和與狂歡中迎接圣誕節的到來。而國內的商家卻利用年輕人追求時尚和玩得開心就行的心理,對圣誕節的慶祝方式進行極力宣傳和包裝,甚至莫名其妙的出現了平安夜一定要吃蘋果,從而導致每到平安夜的臨近,蘋果價格的驚人上漲,平時可以買一斤蘋果的錢到了平安夜只能買一個!然而即使是這樣,平安夜吃蘋果的舉動也在逐漸被大家接受。如今,盡管西方的所有節日并沒有被我們完整地拷貝過來,然而我們的商家已經學會了利用這些節日去制造商機。尤其是隨著文化的交往交流與交融,圣誕節、情人節等節日被越來越多的人群所重視,人們在節日期間追求體驗和享受的是過節的美好感覺以及多了一個相互祝福平臺的喜悅,商家卻在供應禮品的過程中獲得了巨大的利潤,媒體也從平臺的訪問率中獲益,最后的結果顯而易見,西方的這些節日被炒作成了商家盈利時段。

二、反思與借鑒

第一,媒體強化自身文化傳播和傳承的社會責任。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人們不僅已經習慣通過各種各樣的媒體介質來獲得外界的信息,也習慣使用它們與外部進行溝通,由此可看出,媒體介質在文化傳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然而,也正是科技的高速發展,現如今的媒體已逐漸由報紙、廣播等介質為主的網絡媒體時代走入以微博等平臺為主的自媒體時代,后者與前者相比,顯然對青年群體個性的彰顯更具推動作用。另外,因為種種原因,這些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受到的限制相對較少,且它們更多追求的是人們對己身平臺的訪問率,由此而成為了催生“洋節熱”和“自創節日熱”的主要推手。媒體作為傳播信息的介紹,是能夠產生蝴蝶效應的那對翅膀,必須要有責任意識,尤其是社會責任方面。媒體的社會責任可分為政治責任和道德責任,政治責任的體現是要客觀無誤的報道新聞信息,道德責任則體現在引導正確的輿論方向。商家的無良炒作已經干擾了人們的消費選擇,作為重要溝通宣傳媒介的媒體就更應該扛起自己的責任,強化公益,以宣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為己任,自覺地抵抗不良商家的商業炒作,避免過度商業化節日文化。媒體從業人要從自身做起,加強道德素質修養,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金錢觀,從而真正的承擔起一個媒體人應該具有的職責,為行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第二,中西合璧,創新的發展傳統文化。對于一系列的西方洋節,我們可以借用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原則來表明態度。犀利的大文豪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中就曾說道: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放在這里的解讀就是,不要盲目崇拜所有西方節日,不要在節日的狂歡中失去該有的自我判斷。我們既不能將西方文化照單全收,全盤西化;也不能水火不浸地全面否認其中的優秀部分。真正該采取的態度應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于大部分帶有明顯宗教色彩的西方節日如復活節、感恩節、圣誕節等,我們不好做出什么硬性規定,畢竟我國的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而對于那些帶有一定西方生活情趣的節日,例如情人節、愚人節等,我們則完全可以拷貝過來,放松心情,讓它們豐富多彩的過節形式給我們忙碌緊張的生活注入幾許活力,增添驚喜。最后,對于那些既帶有西方人濃郁浪漫情調又符合我們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傳統美德的節日,我們則要大力學習,創新的融合五千年文明所流傳下來的良好傳統美德,努力推廣,以不斷提高民族素質,加快社會文明進程,弘揚中華文化。

(作者單位:寧夏大學)

參考文獻:

[1] 朱意.中國西方節日熱的原因及其經驗借鑒[J].文史藝術,2013.03

[2] 王曉敏.淺談中國的西方節日熱[J]改革與開放,2009,(6):134-135.

猜你喜歡
經驗借鑒
國外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的經驗借鑒及啟示
國外舞劇檔案管理的經驗借鑒分析
綠色稅收體系構建經驗借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