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碉樓與廬:五邑僑鄉建筑風格的演變及文化根源

2016-07-07 05:33譚金花
關鍵詞:碉樓

譚金花

(五邑大學 中國僑鄉文化研究中心,廣東 江門 529020)

碉樓與廬:五邑僑鄉建筑風格的演變及文化根源

譚金花

(五邑大學中國僑鄉文化研究中心,廣東江門529020)

摘要:五邑僑鄉大規模的建造活動集中在清末民初的四五十年間,以20世紀二三十年代為盛。改革精神、華僑經濟的蓬勃發展和社會秩序的混亂,造就了五邑僑鄉獨特的建筑風格——一方面模仿西方古典建筑元素以追求衣錦還鄉的榮耀與生活的舒適,另一方面又極強調建筑的防御功能。從當時的經濟情況、匪患情況,以及碉樓與廬建筑的材質、特色,可以看出五邑僑鄉的社會秩序對于碉樓和廬等建筑的防御性功能設計的影響及其文化根源。

關鍵詞:僑鄉文化;僑鄉建筑;碉樓;廬

一、研究背景

對于 “衣食住行”,五邑人最重視 “住”,故從外洋回鄉后,都以建房為衣錦還鄉之表現?!白酝我詠?,出洋之人多獲資回國,營造屋宇?!盵1]清光緒年間,新寧(今臺山)知縣李平書如此評論當時的社會情形。從清末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幾十年間,五邑華僑回鄉建造的房子數量龐大,在開平,鋼筋混凝土碉樓2019座(早年官方公布的數字為1833座),五邑之中,除開平因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原因而引起較多的研究之外,其他各邑的建筑均未有準確的調查數據。開平市碉樓研究所設有數據庫和檔案搜索系統,將相關調查數據保存于開平碉樓檔案館;廬的數據,則由筆者聯同澳門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鄭德華教授的調查團隊花了兩年時間(2009-2010),走訪開平全市的中西合璧混凝土結構的廬式民居及兩層樓房式三間兩廊傳統民居,同樣建立了數據庫和搜索系統。該研究成果顯示,開平境內的混凝土廬式民居有2850座,兩層別墅式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民居有13 530座。至于散落于開平墟鎮間的其他混凝土建筑,如騎樓、各村的祠堂、圖書館、學校大樓等未及調查,不在此列。①

過去十幾年來,學者們對僑鄉建筑風格的研究集中在開平碉樓的建筑形式上,如:北方工業大學工程學院的錢毅著有《近代鄉土建筑開平碉樓》(2015),華南理工大學劉定濤寫有碩士畢業論文《開平碉樓建筑研究》(2001)、華南理工大學程建軍教授著有《開平碉樓:中西合璧的僑鄉文化景觀》(2007)、華南理工大學彭長歆教授著有《現代性·地方性:嶺南城市與建筑的近代轉型》(2012)等,均對碉樓建筑的防御性特點進行了研究。然而,碉樓從來都是避難的場所,未被當地居民視為具有傳統意義的家,生、老、病、死、結婚等傳統儀式均不在碉樓里舉行。事實上,廬作為傳統三間兩廊民居的現代傳承,一直被華僑及僑眷視為“家園”②。如此重要的廬建筑,竟然少見相關研究成果問世。筆者從2009年開始進行廬建筑的資料收集和整理,本文即為階段性研究成果。

二、僑鄉經濟與匪患

華僑在家鄉的新建之樓是他們自己將來從外國告老還鄉后頤養天年的家園,也是家里的父母妻兒的舒適的家園,可以說,鄉下“家”的呼喚是五邑華僑回鄉建設的主要“拉力”;而在排華情緒高漲的外國,“無家可歸”的感覺恰恰是華僑回家建設家園的主要“推力”。這些思想可從當地一首民謠中得到體現:“燕鵲喜,賀新年;爹爹去金山賺錢,賺得金銀成萬兩,返來起屋兼買田?!盵2]以上所唱的是五邑僑鄉社會的現實,體現了大部分華僑在海外辛苦工作,賺錢寄回家鄉建設家園的夢想。

青壯年以出洋工作為目標,為當地社會創造了發展的契機,五邑僑鄉的經濟深深地依賴海外僑匯。以臺山為最,開平次之,新會、恩平、鶴山又次之。據《廣東省志》記載,僅臺山一縣,1929年前,來自美國的僑匯就有千萬美元,占當年全國僑匯總數(8100萬美元)的八分之一,1930年則為3000萬美元,幾乎占全國僑匯(9500萬美元)的三分之一。[3]

在開平方面,根據清末宣統《開平鄉土志·實業》記載:“以北美一洲而論,每年匯歸本國者實一千萬美金有奇,可當我二千萬有奇。而本邑實占八分之一?!盵4]77再根據開平籍教育家吳鼎新(吳在民)③在美國的調查:華僑在美加“所業不等,其生計之優,以民國四年之八年,歐戰起后及甫停戰期間為最。以美屬計,就民國元年之十八年之金價計算,僑美邑人五千余名,每名平均年可得省幣(雙豪銀)二仟四百元,則統計一年,可得工資達省幣一千五百萬元,另由商業之操奇計,贏所得者約數百萬元,合計全美邑僑年入達省幣二千萬元?!盵5]卷五·輿地志

這些僑匯的涌入,成為僑鄉建設的后盾,使僑鄉各方面的改革與發展成為可能?!堕_平商業志》記錄了當時的經濟發展和建筑盛況:

1932年,全縣墟市已增加到56個,商戶達4285戶。赤坎、三埠、水口、蒼城、蜆岡等10多個墟市還修建了新馬路。

民國七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廣東革命政權經過十多年的治亂,政局比較穩定,生產有所發展。開平華僑紛紛匯款回家買地置田,建屋造宇,起洋樓,建新村……到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全縣各鎮的商業行業及商號均有增加,經營建筑材料的石灰磚瓦店和鋼鐵店分別增至58家和26家。[6]

大量僑匯的涌入促使五邑僑鄉各行各業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了,經濟、教育等方面的發展尤為突出。然而,僑匯增多同時引起周邊土匪的垂涎,匪患成為隱憂。在開平,土匪的窩點大概有20多個,一個匪巢約為100人左右。從1912年到1932年,發生村莊劫掠65宗、商店劫掠24宗、半途劫掠17宗、校園劫掠11宗、打單謀劫12宗、勒索42宗,1000多人被綁架。此外,土匪曾3次攻陷縣城,有一次連縣長朱建也被擄去。[7]39-66,94-108在臺山,劫匪也十分猖狂,20世紀20年代中期,臺山的匪首主要有陳祝三、葉蘭初、單眼英等,其匪巢約共有土匪1500人,部分土匪也過開平作案。[7]22

面對土匪滋擾,五邑各地的鄉民多集資建碉樓、購買槍支以求自保。有些華僑更在香港成立本鄉治安會,向華僑籌款,用于購買槍支或者建筑碉樓之用,碉樓由是而漸多。然而,各村各鄉的自我防衛往往不足以對付大窩的土匪,鄉間的治安仍然不寧,有鑒于此,各地在香港的治安會負責向政府請求派兵剿匪。

1926年,臺山華僑在香港成立的“香港廣海救濟會”往省軍政當局請求剿匪。第四軍軍長李濟深派兩個團的兵力赴臺山剿匪,共殲滅、擒拿匪徒1000多人,審查槍決土匪男女524人。[7]22

1928年,開平賊匪火燒騎龍馬村事件轟動美、加華僑社會。開平華僑在香港成立的“合邑保衛團總局”、“僑港治安會”向國民政府請兵?;涇姷谑煄熼L香翰屏派營長李崇如率兵五連到開平剿匪?!班l聞”如此記錄是次行動:“從前開平匪窩,曰土塘,曰共和市,曰古儒,曰杜澄,彼此貫通。自十七年六月,官軍、鄉團毀土塘,復由邑中治安會撥款,建筑碉樓把守,此方稍告寧靜?!盵8]

新會,恩平和鶴山的匪患也甚為嚴重,僅新會古兜山一處,就有土匪一千多人。1928年、1932年、1934年,國民政府三次派軍隊開赴新會古兜山剿匪,才最終肅清匪患。[7]231926年,臺山、開平、恩平、新會等四邑的紳商成立新臺開恩四邑剿匪委員會,共商聯合剿匪事宜。[7]126

1929年,因“桂省政事發生,駐軍他調,土匪乘防務空虛,紛紛竄回……省府民政廳暨第八路總部,以匪等復出作孽,非大舉剿辦,根本肅清不足以靖地方而安閭里,特組設五邑剿匪機關……委任沈秉強(開平縣長)為五邑剿匪主任?!盵9]于是,恩平、開平、新會、鶴山、高明等五縣聯合剿匪,大獲全勝。

1929年剿匪之后,五邑境內的大窩土匪基本得到控制,社會秩序趨于穩定。華僑回鄉建筑家園的思維也從強調防御功能轉向舒適生活,在建筑風格的取向上,則表現為碉樓民居逐漸減少,而以舒適為主的廬式民居迅速得到認同并流行起來。雖然廬民居也有防御功能,但已遠不如碉樓年代那樣處處考慮設防,而更傾向于居住的舒適性和裝飾的美感。

五邑僑鄉地區建碉樓防衛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現存于開平蘆陽鄉三門里的迎龍樓即建于明朝,三層磚木結構,四角有射擊孔,為該村關圣徒(1510-1576)所建。 清朝末期的碉樓有臺山最古老的碉樓是端芬那泰鄉中閘村三層磚木結構建筑碉樓,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10]這些碉樓的風格仍然屬于古代建筑的范疇。

關于清末民初碉樓的起源,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的《開平縣志》記載為了“籍避社賊之擾”而建碉樓,“自時局紛更,匪風大熾,富家用鐵枝、石子、士敏土建三四層樓以自衛,其艱于貲者,集合多家而成一樓。先后二十年間,全邑有樓千余座?!盵5]卷五·輿地志20世紀二三十年代,各姓的族刊對此皆有較多的報道。

司徒家族在其族刊《教倫月刊》提及家族碉樓的建造,不無欣慰:

民國后,四邑土匪蜂起,以滘提洲附近四鄰,當水陸之沖,伏莽尤眾,司徒族人以匪患迫近眉睫,因乘時亟謀防盜自衛……集眾會議,決定于洲之南面騰蛟地方司徒眧武將軍祠旁,建一碉樓,名曰南樓,以控制三埠通赤坎水道,北面龍??诘胤?,建一碉樓,名曰北樓,以控制樓岡泥??谕ǔ嗫惨粠?,各置團訪若干名,駐樓守衛,議既定,即捐資興建,兩樓均于民國二年建立,以故當時臺開附近各鄉,深受匪患,獨滘提洲司徒四鄉,安度無驚,一時騰蛟防之名,亦為遠近所稱譽。[4]83

從外洋購買的槍械、探照燈亦是各族碉樓的必備之物,族刊時有報道,1948年《茅崗月刊》為了倡議重修二十年前建造的碉樓而有如此的回憶:

自民十一后,各村僑胞,為保護家鄉鞏固自安起見,咸紛紛建造碉樓,添置槍械,守望相助,厲行清鄉,有鄉內賢達聯絡華僑,醵資建一碉樓于茅叢嶺之巔,配有探照燈,夜間遣派團勇看守,裨益于鄉間治安極大。[4]83

20世紀前后華僑在家鄉建造的居屋多沿襲傳統三間兩廊的風格,民國建立后因為匪患猖獗而盛行極為強調防御功能的碉樓民居,然而,隨著社會治安的好轉,19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時間里,更流行強調居住舒適性的廬式別墅民居。

三、防御性建筑的設計:碉樓與廬

碉樓,“碉”原指碉堡,防御性的軍事建筑,但在五邑地區,這些防御性建筑不用于打仗,而用以防洪澇防土匪。據1934年《開平縣志》記載,明清時期建造的碉樓不多,只有四座,分別為瑞云樓、迓龍樓、奉父樓、寨樓,現僅存迓龍樓(即迎龍樓)。據《開平鄉土志》(宣統)記載,明清時期建筑碉樓以防倭寇,“寇有三種,一曰猺寇,一曰倭寇,一曰土寇”。[4]52猺寇與倭寇年代的匪患相對較早,而真正與近代碉樓相關的是清咸豐至同治年間長達十二年的土客械斗(1855-1867)之后建造的碉樓,現存臺山端芬中閘碉樓(1868年)和開平馬岡圩水樓(1876年)和赤水東湖村北樓(1877年)都屬于這個時期的產物。大批四邑人移民海外也與土客械斗有莫大的關系,經年戰亂使本就不富裕的地方變得更加難以為生,這時外國來華招募勞工和北美等地發現金礦的消息傳來,迫于生計的四邑人開始出洋謀生。

近代碉樓是為防土匪而建的一種防御性建筑,因此在使用功能上包括瞭望碉樓(更樓),眾人集資碉樓(眾樓),居住碉樓(居樓),碉樓當鋪,碉樓銀號,碉樓圖書館,碉樓學校等,無一例外地建有放哨和射擊用的瞭望臺——俗稱“燕子窩”,燕子窩圍繞頂層的角落或者中間部位而建,可以有一個,兩個,三個或四個,墻身普遍裝置鐵窗,鐵窗柱,樓下有厚重的鐵門。這是最為明顯的防御設施,也是碉樓作為防御性建筑的重要建筑元素。在材料上,多為磚墻或者混凝土墻,鋼筋混凝土樓板和樓梯,早期亦有少量碉樓為夯土墻,木窗、木樓梯和木樓板。在室內空間布局上,碉樓也繼承了當地的傳統,瞭望用的更樓或者少數人捐款的眾樓多為單間,而面積稍大的居樓則承襲了三開間的傳統。

圖1 國興碉樓的混凝土燕子窩 鄺朝立 攝

圖2更樓(塘口水龍村云松樓,1917年) 圖3眾樓(蜆岡坪東村堅安樓,1925年) 圖4居樓(塘口自力村銘石樓,1925年)

譚偉強攝

廬,原指茅廬,但因“三顧茅廬”的故事而讓居住于“廬”者顯得不再普通,而含有君子文人志士的意味,近代更成為海外華僑回鄉建設家園時喜歡采用的名字,在廣東尤其流行。僅五邑地區,以廬為樓名的建筑就達數千座。一般在“廬”字前面加建房人的名字,又或者采用可以寄托建樓者某種期望或者情懷的詞語,曰“××廬”。也有部分早期的私人碉樓取名為“廬”。1930年前后,五邑地區的社會治安稍有好轉,華僑回鄉建造家園開始考慮生活的舒適性與居住的永久性,遂在傳統三間兩廊民居平面布局的基礎上建造廬,多為兩至三層,以居住為主要考慮。對于華僑來說,廬才是寄托了主人全部愿望的永遠的家,而碉樓僅僅是防御性建筑,是土匪襲擊時的避難所。因此,五邑人不但把傳統三間兩廊民居里的祖先神龕搬到廬里面來,更對廬建筑進行改革,譬如:多開窗戶,提高層高,擴大客廳和房間的尺寸,增加壁畫和灰雕裝飾,加裝水泵、抽水馬桶、浴缸等新潮衛浴設備,在客廳設置壁爐等,使內部空間寬闊舒適,明亮通爽;而外部則有回廊、古典柱式、拱券、穹頂、涼亭等,使之華麗且具外國氣息。在平面布局上,雖偶有變化,但基本繼承了三開間傳統。

圖5開平自力村瀾生居廬(1936年),為典型三間兩廊平面格局基礎上衍生的廬民居。譚金花攝

四、五邑僑鄉防御性建筑形成的原因

五邑僑鄉的建筑文化現象與華僑的海外經歷及其衣錦還鄉、光宗耀祖的心態有直接關系。除了經濟后盾之外,主要有三方面因素:其一,五邑華僑大多旅居美國、加拿大兩國,澳大利亞及新西蘭次之,也有部分居東南亞諸國。一方面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的排華運動持續將近一百年,缺乏華僑們落地生根的土壤;其二,中華民國的成立及廣東陳濟棠政府對華僑的優惠政策讓他們看到回鄉建設的希望,他們想把家鄉建設成為與外國一樣先進的社會。中國人骨子里葉落歸根的傳統文化觀念、家鄉情結和對家人的責任感始終是華僑回鄉建設最主要的“拉力”;其三,民居建筑中那些模仿西方建筑的做法,一方面反映了華僑想通過建設新房子來提高其生活質素的愿望;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華僑在海外被歧視經歷的一種心理補償,一種華僑身份的象征,一種“衣錦榮歸”的炫耀和攀比;至于圖書館和學校等新式建筑的建造,則是華僑重視子孫后代的前途和關心家鄉社會發展并積極踐行其理念的表現,也是在海外接受土木工程和建筑教育的華僑子弟們在家鄉的建筑實踐的體現。

另外,亦可從建筑人才、建筑材料、建筑風格以及毗鄰香港等方面因素,分析五邑僑鄉建筑文化現象。

第一,建筑人才。五邑和香港、澳門、廣州都處于粵語區,文化相通,地理關系適中,商貿關系密切。不少在香港、澳門和廣州等地的建筑從業人員,包括建筑設計、工程師、一般工匠和有經驗的建筑承包商等,他們也不時回鄉參與建設行業,或做建筑設計或承包工程。如香港開埠之初負責建設英國殖民地辦公樓宇的譚三才(開平人),稍后在商業樓宇建筑中脫穎而出的林護(新會人)等。祖籍開平赤坎的關禮湘(1882-1945),1929年從香港歸來,以他在香港的遠利公司的名義回鄉承建關族圖書館工程。1932年,他又與關國才和關順一起投資三萬雙毫銀,在赤坎成立“保湘行建鋪公司”,專門幫人建筑騎樓商鋪。④類似關禮湘的建筑工程隊在五邑各地都有,多以家族服務為基礎,百合胡姓新梓園村的“持宣” 和胡榮就是其中之一?!度辶荚驴穼λ拿枋鲱H為典型:“新梓園持宣,向業泥水建筑,人極聰明,早年習師香港,能繪圖設計算力計料,頗具天才?!盵11]“(胡榮)從幼習建筑業,為人忠厚,且和藹可親。從業迄今,已三十余年,省港各大建筑公司當工程師,因設計精密,頗為東家與業主所推重”[12]。

此外,有些公共建筑還邀請了外國建筑師和工程師參與。如開平私立華僑中學,臺山和開平的余姓族人在荻海興建的“名賢余忠襄公祠”,都從香港請來了外國工程師進行河堤勘察和負責加固工程, 名賢余忠襄公祠的后樓風采樓則“以五百金雇西人騖新繪式?!盵13]1923年臺山縣立中學大樓建造期間,專門在香港引進建造技術人才,培訓本地匠人。

一般情況下,學校、圖書館、私人別墅等大工程則多以公開招標的形式,請專業建筑師和大公司參與設計和施工,但鄉間大部分碉樓、廬民居、祠堂等工程都以本地泥水匠為主的鄉村工程隊承擔設計與施工。各鄉都有自己的泥水隊伍,鄉村泥水工匠都有家族傳承的特點,如赤坎的泥水享(余彬禮),14歲開始跟舅舅在香港建筑工地打工,18歲回鄉參加建筑行業,后成為承包商,中年之時在臺山開平兩縣頗有口碑,工程甚多,曾一度同時承擔17-20個樓宇建成工程,最高峰時他的施工隊伍達200人。⑤蜆岡百合黃姓家族的黃福蘭及其子黃平,在當地的口碑極好,工程甚多,他于1903年主持設計和建造南興村眾人樓(早期有人稱其為“邊籌筑樓”,后證實為該村的三座眾人樓之一,村民稱為東、中、西樓)、后陸續建筑了茶嶺村廣安樓、自宅利廬、茅蓢村安懷居廬,及1923年又承建了河帶里雁平樓。⑥

第二,建筑材料。五邑僑鄉的傳統建筑以土木結構和磚木結構為主,近代則以鋼筋混凝土結構或者磚混結構為主。近代建筑材料如水泥和鋼筋,早期多從香港進入五邑地區,后有其他國產牌子的材料。五邑僑鄉的建筑材料市場甚為興旺,包括水泥、鋼筋、鐵釘、鋼板等,如:本地“銅鐵鋪”負責按照客戶的具體要求進行“量身訂做”,制造各種防御功能強的鐵門鐵窗鐵柵欄。各墟鎮都有材料商從事相關的生意,如抽水馬桶、浴缸、鐵鑄門窗、抽水設備、墻壁裝飾瓷磚、地板用花磚等。

水泥當地人稱為“紅毛泥”、“毛泥”,或者“英泥”,最早自香港進入五邑各地,初期多為經香港進口的水泥(Portland cement),后來主要使用由香港青洲水泥廠生產的水泥(Green Island Cement Company)。青洲水泥廠于1866年始建于澳門,1899年遷至香港,是香港及珠三角地區最大的水泥生產商。 據1908年記錄,該廠有工人2000人,每月產量為800噸,年產量12萬噸。[14]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有其他牌子的水泥行銷五邑建筑市場,如廣州西村的士敏土廠(1907年投產)生產的五羊泥, 還有唐山啟新洋灰公司(1899年投產)生產的水泥。⑦此外,《教倫月刊》的市場物價行情顯示:馬嘿毛泥 12.4元一桶,五羊泥每桶11元,青州泥每桶14元。[4]207

除水泥和鋼筋之外,磚、瓦、沙、石灰、杉木等材料皆產自本地。臺山和開平的建筑用磚都產自開平的樓崗,那里的磚窯一度達到40座;石灰產自臺山白沙地區,沙子來自各地的河流,卵石則來自臺山、開平、恩平各地。[15]外來的影響其實還表現在壁畫與灰雕等建筑裝飾上,工匠在工作過程中,逐漸引入西方顏料、洋釘、水泥等非傳統材料,并把傳統方法與外來材料混合使用。如使用洋釘代替銅線做立雕,在石灰水里浸泡之后使用,就能防止生銹;又在用于雕刻西洋花紋的傳統灰泥材料中加入少許水泥,使其表面光滑而質地更堅固持久。又或者為了達到某種效果,在進口顏色中滲入本土材料。五邑大學曾慶光曾經利用拉曼光譜技術抽樣檢測1938年完工的百合鎮旭廬和賀廬兩棟樓房的裝飾顏料,紅色與藍色顏料的成分與歐洲同期的顏料相同,但黃色顏料中則含有一些歐洲顏料中所沒有的成分。據開平的工匠告知,西方顏料與本土材料和方法常常一起混合使用,如:為了增強灰雕的韌性,在浸泡石灰的時候加入禾桿草,制成的稿灰就比一般的紙筋灰堅韌,但不夠紙筋灰細膩;有時為了加強灰雕材料的著色和滲透力而加入本地的黃泥。⑧1930年代廬建筑盛行的時候,部分接受過西畫技法教育的畫人,也加入建筑裝飾的行列,赤坎鎮裕新油漆行的經營者馮鼎奕便是其中之一,他喜歡使用進口顏料繪制油畫風格的壁畫。此外,水彩和鏡畫技法繪制的壁畫也頗為常見。⑨

第三,建筑風格。嚴格來說,僑鄉的建筑還沒有真正形成一種嚴謹的“風格”,它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衍變,帶有極強的僑鄉色彩。20世紀前后建造的教會、學校、政府、祠堂、碉樓等公共建筑對于西方建筑元素和材料在僑鄉的運用起著推動作用,村民對西方柱式、拱券、卷草、渦卷等裝飾習以為常。風采堂便是其中的典型。1906-1914年,由臺山和開平的余姓族人捐款建造的宗祠——“名賢余忠襄公祠”,開創了開平祠堂建筑的新格局——不但把西方柱式、拱券和鐵鑄工藝引入祠堂建筑,還在祠堂建筑的后面建造碉樓作為圖書館。此后一二十年間,各姓各族陸續籌建祠堂學校,西式卷草紋、拱券、古典柱式等在祠堂學校建筑中越來越常見。[16]

至于碉樓和廬等建筑風格中的防御特征,當然跟僑鄉的社會秩序有著極大的關系,從入口門洞的設置到瞭望射擊用的燕子窩,從木窗到鐵窗柱到鐵欄桿,無論是本土材料、設計還是進口材料的設置,均可看出對于防御功能的考慮。

大家族的防衛大概有三重考慮:家族疆界的咽喉控制地帶或者制高點通常有家族捐款而建的瞭望碉樓,這種碉樓均有槍支、燕子窩,富有家族則購有帶發電裝置的探照燈;如方族建于1920年的古溪樓(俗稱“燈樓”)便為自力村等周邊方姓村落的瞭望碉樓,有探照燈,負責第一重防衛。村民輪流看守,若有敵情,即用探照燈追蹤土匪,同時鳴鑼警示,聽到警示聲的村民便進入碉樓進行躲避,此為第二重防衛。村民在碉樓和廬里,可以利用其防御設施來自衛,如厚重的鐵門鐵窗鐵柵欄,有些廬在傳統木質趟櫳的基礎上改為鐵趟櫳,作為大門口的首層防衛,防御強的大鐵門最多安裝6個鎖栓。第三重防衛是反擊。碉樓的頂樓有槍支,負責守衛者就在頂層的懸挑陽臺和燕子窩進行反擊。

第四,香港建筑的影響。香港無論在經濟、材料供應上還是在人才、技術上,都是開平華僑建筑風格得以形成的基礎。對五邑華僑來說,香港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華僑經年在香港活動,或經商或打工或出國回國途中路過,香港的建筑對其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有些華僑把從香港帶回來的明信片或者畫冊出示給工匠,要求建造類似風格的建筑;很多泥水匠曾經在香港、澳門或者東南亞等地的建筑工地當過工人,對西方古典建筑風格有所涉獵,對其建造技術亦頗為熟練,故能應華僑的要求模仿建造。此外,對于公共建筑來說,大部分負責籌款的總部皆設于香港,以香港為中心向北美和東南亞、澳洲等地的族民籌款,部分建筑材料也通過香港購置,如鋼筋、水泥等。如:開平私立開僑中學的校董會設于香港德輔道,學校校舍工程的招標同樣在香港開投,其目的當然是吸引香港的工程公司參與學校的建設;臺山縣立中學校大樓的建造工程以同樣的方式在香港開投。這些曾經在香港從業的工匠回鄉時,就把所獲得的西方建造經驗和知識帶回家鄉,從而影響著家鄉民間的建筑風格。

五、結語

五邑僑鄉的建筑在外立面上的變化和在內部平面格局上對傳統的繼承,反映了在近現代中外文化交流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重視內部的傳統布局,反映了建造者對傳統文化的執著,對維系家族的重視;而吸收西方外部裝飾特征,實際上是 “洋為中用”的思想在建筑實踐中的發揮,表現了當地文化的包容性特點??梢哉f,中西合璧的五邑僑鄉建筑是中國近現代中西文化碰撞下的產物。

這個地區的華僑,耳濡目染西方文明與工業革命后西方社會的發展,他們希望有朝一日,祖國家鄉也可以改革并成為民主發達的強國。建筑的改革實際上反映了追求民主、改革的時代思想,從新居大門的楹聯文字上可以真切地看到這種思維:“山河依舊,世界維新;虞唐盛世,歐美新風;三民同樂,五族共和;民權寶貴,家族開明;民權丕顯,祥開日華” 。更有人以歐美近世的政治名人為榜樣:“事業驚人華盛頓,英雄蓋世拿破侖”。[17]243-263

五邑社會的這些變化,1934年便引起上?!读加旬媹蟆酚浾邚堛浜愕淖⒁?。他從攝影記者的角度記錄了自己考察這個地方之后的感受:

這些做客他鄉的四邑人民,對于故鄉的熱愛,并不因空間的隔離而減少,反而為了在國外受到因祖國羸弱而被其他民族所輕視的刺激,使他們每個人都抱著一個理想——一個如何的在國外發了財,要把自己的故鄉改造得和國外的城市一樣興旺發達的理想。近數年來,這一個偉大的理想,已由無數個四邑僑胞的努力而逐漸實現了。[18]

僑鄉建筑從傳統民居到碉樓到廬式民居的變化,一方面反映了海外華僑、華人在二次大戰前落葉歸根的主流思想及光宗耀祖的炫耀心態,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僑鄉社會如何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共同影響。同時,建筑內部壁畫和灰塑等裝飾的變化、天井構造的變化,或是祖先堂神龕位置的改動,都非常清楚地顯示在中外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中國文化所起的核心作用。

可以說,五邑僑鄉民居是嶺南建筑文化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典型個案,它從建筑層面表現了嶺南文化開放、包容的特質以及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它象征著五邑僑鄉在中國近現代化進程中所處的前沿地位,具有樣本意義。

注釋:

①開平碉樓的調查數據來自開平碉樓檔案館,開平廬的調查數據來自現存于澳門大學的“開平廬調查”搜索系統,開平赤坎鎮騎樓的數據來自筆者團隊的調查。

②根據筆者對自力村“銘石樓”方潤文孫女方瑤娟的訪談記錄,采訪時間:2006年,地點:自力村。

③吳鼎新(吳在民,號鼎新),開平人,1913年任職國民政府兩廣教育科科長。1921年赴美加為開平中學籌集教育經費,在美國加拿大長達6年。吳氏曾是當時廣東國民大學的主要創辦者,私立廣州大學的創立者之一。

④ 開平赤坎景輝博物館資料。

⑤根據筆者2006年6月20日采訪泥水享的孫子余卓煥的口述資料。余卓煥時年61歲,與泥水享共同生活過23年,對爺爺的事情記憶清晰。

⑥根據筆者在美國洛杉磯和開平蜆岡春一村的田野調查的記錄,洛杉磯訪問時間為2002年7月10日,訪問對象為黃宗晃,雁平樓樓主的兒子;對春一村村民的訪問時間是2006年5月12日。

⑦根據對工匠的訪問和拱北海關的記錄,早期用的最多的是經香港和澳門進口的水泥,有不同牌子。筆者在開平馬降龍駿廬家里發現的水泥桶顯示1936年他們用廣州士敏土廠的水泥;筆者在開平蜆岡墟一家曾經營建筑材料的店鋪里發現一塊匾,寫著“經營啟新洋灰”等字樣。

⑧根據筆者以下采訪:2010年7月20日采訪開平壁畫工匠余植;2012年12月22日采訪開平壁畫工匠關永健,2012年12月26日采訪灰雕工匠胡均湊及何炳章。

⑨馮鼎奕的油畫作品可見于百合鎮儒良鄉的賀廬別墅,他在壁畫中署名“赤坎裕新油漆行馮鼎奕繪”等字樣。百合鎮儒南鄉均安村部分壁畫采用水彩畫技法,塘口裡村梧岡民居和赤坎的多座廬建筑均采用鏡畫技法繪制壁畫。

參考文獻:

[1]李平書.光緒朝東華錄[M]. 刻本.新寧:出版者不詳,1893(清光緒十九年).

[2]HOM M K.Songs of Gold Mountain: Cantonese Rymes from San Francisco Chinatown[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40.

[3]廣東省地方史志編委會. 廣東省志:華僑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148.

[4]錢毅.近代鄉土建筑開平碉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5.

[5]吳在民,等.開平縣志[M].刻本.香港:出版者不詳,1934.

[6]開平縣商業志編輯委員會.開平縣商業志[M].內部發行版. 開平:開平縣地方志辦公室,1989:69.

[7]李日明.土匪與碉樓[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

[8]近日匪徒劫掠之復熾[J].開平明報,1922,9(45):13.

[9]五邑實行大舉剿辦土匪[J].開平明報,1925,8(44):28.

[10]梅偉強.廣東臺山華僑史[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326.

[11]天才建筑師[J].儒良月刊,1948(復刊第8期):30.

[12]族人胡榮君在廣州創設建睦營造廠[J].儒良月刊,1947(復刊第2期):25.

[13]余覲光.荻海余襄公祠堂記[M].刻本.荻海:余氏家族,1920.

[14]WRIGHT A.Twentieth Century Impressions of Hongkong, Shanghai and Other Treaty Ports of China: Their History, People, Commerce, Industries, and Resources[M].London:Lloyd’s Greater Britain Publishing Company.1908:238.

[15]開平地方志辦公室. 開平縣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2:489-498.

[16]譚金花.開平碉樓與村落的建筑裝飾研究[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124.

[17]李日明.樓名與楹聯——開平碉樓文化探索[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

[18]張沅恒.今日之四邑[M].上海:上海良友圖書出版社,1934:序言.

[責任編輯李夕菲]

收稿日期:①2015-11-04

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文物局指南針計劃資助項目“中國古代村鎮人居環境典型范例及政策建議研究——以開平碉樓與村落為例”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譚金花(1969-),女,廣東開平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華僑歷史文化及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D634.2;J59

文章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1513(2016)01-0001-07

猜你喜歡
碉樓
西藏山南市洛扎縣古碉樓建筑初步研究
西藏古代碉樓演變
中江有碉樓精巧神奇名鄧氏
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研究——以開平碉樓與村落為例
廣東開平碉樓里的時光往事
GHOSTS OF GUANLAN
震不倒的羌族碉樓
贊馬關石埡口碉樓
羌族碉樓建筑與嘉絨藏族碉樓建筑對比研究
工布江達縣碉樓文化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