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學研聯盟結構資本對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

2016-07-07 23:49付向梅曹霞
預測 2015年2期
關鍵詞:動態能力創新績效

付向梅 曹霞

摘要:產學研聯盟結構資本對聯盟競爭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影響。本文將知識螺旋、動態能力引入到產學研聯盟結構資本對創新績效影響中,采用BootstrapSEM模型和層次回歸模型實證研究產學研聯盟結構資本對創新績效的影響。結果表明:產學研聯盟結構資本對創新績效具有積極的正向影響,同時,產學研聯盟結構資本對創新績效的影響通過知識螺旋的中介作用和動態能力的調節作用來實現。

關鍵詞:產學研聯盟;結構資本;知識螺旋;動態能力;創新績效

中圖分類號:F27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5192(2015)02002206doi:10.11847/fj.34.2.22

1引言

任何組織或企業要獲取和保持競爭優勢,不僅要依賴自身的資源,還要學會從社會關系網絡中攝取優勢資源[1]。產學研聯盟是一種新型的聯盟組織形式,是由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等異質類主體組成。產學研聯盟結構資本是保障聯盟創新能力持續提高的重要資本,成員間的結構洞、異質性、網絡密度和關系強度等聯盟特性構成了聯盟結構資本的主要維度,其在提高聯盟整體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Chow和Chan[2]指出結構資本是社會關系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組織獲取資源,增加競爭優勢,提高創新績效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Inkpen和Tsang[3]研究指出結構資本能夠推動隱性和顯性知識在組織成員間的轉移,從而對成員間的合作效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Lavado等[4]認為與外部關系網絡保持良好的合作互動關系,能夠提高組織獲取關鍵信息和優勢資源的能力,對組織創新能力的提高具有促進作用,有利于組織創新績效的提高。國內學者也對結構資本與創新績效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朱慧和周根貴[5]采用元分析通過梳理國內外有關文獻證明了結構資本對組織創新績效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左晶晶和謝晉宇[6]研究指出網絡規模、網絡密度和聯系強度越高,創業績效越好。

綜上所述,雖然已有很多學者研究結構資本對創新績效的影響,但大部分研究是直接分析結構資本與創新績效的關系,較少有學者對結構資本的內涵進行深入研究。同時,結構資本與創新績效關系的研究主要是對企業或集群企業,針對產學研聯盟這種由異質類主體構成的組織很少涉及。鑒于此,本文以產學研聯盟為對象,并將知識螺旋、動態能力引入到產學研聯盟結構資本對創新績效影響中,分別以知識螺旋和動態能力為產學研聯盟結構資本與創新績效的中介變量和調節變量,運用BootstrapSEM模型和層次回歸模型實證研究產學研聯盟結構資本對聯盟創新績效的影響,以期為產學研聯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理論指導意義。

2理論假設和模型

2.1結構資本與創新績效的關系

產學研聯盟結構資本對創新活動的順利進行以及創新成果的產出有重要的影響作用。結構洞、異質性、網絡密度和關系強度四個方面作為結構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升創新績效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其中,結構洞是一種社會資本[7],結構洞作為一個聯盟或網絡中的“好位置”,是行動者可占據控制優勢以獲利的空間[8],且有利的網絡位置可以接觸到更多的信息和知識,有利于更多新知識被創造出來;而新知識對于新產品開發和創新性想法激發至關重要[9],從而有助于增加創新產出,提高創新績效。在產學研聯盟中,結構洞如同連接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等不同主體的橋梁,且占據該位置的主體在聯盟中扮演著經紀人或中間人的角色,其能夠為聯盟帶來收益,提高產學研聯盟創新活動的創新績效。異質性是指產學研各主體之間存在差異,各主體在產學研合作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例如,企業是產學研合作的主體,它能根據市場的需求將新信息及時傳遞給高校和科研院所,并且能將合作創新的成果進行工業批量化生產并推向市場;高校和科研院所則是創新研發的主力;政府可以為產學研合作創新提供完善的創新體系和環境;中介機構起到了紐帶的作用;而金融機構提供產學研合作創新資金的支持。正是由于產學研聯盟主體異質性才使其有機的結合成為一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盟整體。蘇敬勤和林海芬[10]認為差異性成員間所擁有的知識具有不重復性或多樣性,異質性顯著能夠提供更多的知識源,可以滿足管理者面臨不同管理問題時對創新知識多樣化的追求。在產學研聯盟中,合作主體間的網絡密度對創新主體的合作行為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網絡密度能夠促使網絡成員之間的知識交流,網絡成員聯系越緊密,知識資源就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在成員之間實現共享[11]。同時,網絡聯系越緊密,越能促進成員間的信任,減少成員間的非道德行為,促使各種資源在成員間互換,有利于有價值資源的獲取[12],從而促進產學研聯盟創新績效的提高。由此可知,網絡密度對創新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產學研聯盟中,提高產學研合作主體間的網絡密度將增強網絡傳輸能力,加速知識的交換與整合,對創新績效的持續提高具有積極的影響。關系強度是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共同參與研發創新活動的重要內容,它指產學研各主體相互交流和互動頻繁程度以及相互連接的緊密程度,會影響產學研合作過程中信息與知識的交流時效,關系強度越高,產學研各主體間的廣泛的交流與深度的互動就越頻繁,就越容易獲取更多的、多樣化的、有價值的信息。Granovetter[13]提出關系強度的概念,并指出從網絡聯接強弱來研究關系強度對創新績效的影響。產學研聯盟中企業與大學及科研機構頻繁接觸以及聯盟內成員間的互動交流,使企業能夠從聯盟合作中獲得更多的核心知識(尤其是核心隱性知識),從而促進產品創新,提高創新績效。產學研聯盟中成員間關系強度可從強聯系和弱聯系兩方面來反映,其中,與合作伙伴建立強聯系能夠增強聯盟中成員間的感情,有利于信任關系的建立[14],進而會獲得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和隱性知識,從而促進創新績效的提高[15];而弱關系具有信息優勢,能夠為產學研聯盟提供異質性的知識來促進技術創新[13]。于淼[16]研究網絡關系與創新績效中指出關系強度與創新績效呈正相關關系,且關系強度越強,創新績效越高。簡兆權等[17]以珠三角地區的116家高科技企業為例,實證分析得出網絡關系能夠促進知識共享,而知識共享的程度越高,則越有利于技術創新績效的提高?;谏鲜龇治?,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結構資本(結構洞、異質性、網絡密度和關系強度)與創新績效之間呈正相關關系。

2.2知識螺旋的部分中介作用

知識螺旋也被稱為知識創造,是由Nonaka[18]提出來描述不同成員間互動交流以促進顯性和隱性知識的轉移和共享,從而實現知識創造的動態螺旋過程。知識螺旋包括知識社會化、知識外部化、知識組合化和知識內部化四個知識創造過程[18],在知識螺旋過程中,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間連續動態的互動促成了知識的螺旋增長[19]。

在產學研聯盟中結構洞、異質性、網絡密度和關系強度是構成結構資本的主要方面,而聯盟成員間的互動交流貫穿到產學研聯盟的整個創新活動中。產學研聯盟成員間的互動交流弱化了組織邊界的限制性,有利于知識的轉移、共享以及新技術和新創意的擴散[20],從而促使聯盟成員從聯盟合作中獲得更多異質性知識和技術,這對產學研聯盟知識的螺旋創造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訛楫a學研聯盟創新過程知識的轉移和共享創造了可能的機會,只有通過成員間的頻繁互動并加強聯系的支持才能獲取具有高嵌入性、高粘性以及高價值的隱性知識[21],同時,聯盟成員間的互動和聯系能夠促進新知識的產生[22]。Nahapiet和Ghoshal[23]指出組織間建立良好的關系有利于知識的交流與獲取,形成的關系強度越緊密,相互間的信任程度越大,就越能夠增進隱性知識的轉移與交換效率,實現知識的社會化,從而有利于新知識的創造。戴萬亮等[24]認為良好的互動行為和關系網絡為知識螺旋過程中的知識社會化、外在化、組合化以及內在化均提供了良好便捷的環境,進而可以看出結構資本對知識螺旋的全過程都具有積極的影響。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產學研聯盟中結構資本對知識螺旋具有正向影響。

知識螺旋對知識的轉移、擴散和積累具有積極的影響,產學研聯盟中主體能夠通過知識螺旋的方式,獲取分散在各主體中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同時,還可以協調知識的流動、整合與蓄積,為產學研聯盟創新活動提供知識資源。在創新活動中,知識螺旋能夠激發出新思想、新方法[25],將其應用于合作創新中,可以增加創新產出,從而有利于產學研聯盟創新績效的提高。產學研聯盟中成員間的知識交流與共享能夠促使企業更好地把握市場機會及技術發展趨勢,創造出更適合市場的新產品,從而提高產學研聯盟的創新績效。產學研聯盟中的結構資本能夠促使顯性和隱性知識的充分共享和整合,有利于縮短創新產品的市場時間[26],提高產學研聯盟合作的效率。一般而言,知識螺旋社會化促使聯盟成員間隱性知識的交互作用,從而有利于產學研聯盟成員研發能力的提高;知識螺旋外在化能夠使得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轉化,易于聯盟成員對獲取的隱性知識的消化吸收;知識螺旋組合化可以為聯盟成員相互間的知識整合提供條件,并使得創新產出的產品更接近市場的需求,從而帶來更大的市場價值;知識螺旋內在化則有針對性地根據市場趨勢發展來設計研發創新產品,提升了創新產品的高端新穎性,有利于搶奪市場先機,產生更多的市場收益,從而使得產學研聯盟的創新績效提高。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3知識螺旋對創新績效具有正向影響。

在產學研聯盟中,知識螺旋發揮的作用及充當的角色如何,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結構資本能夠促使成員間的互動溝通,以及合作關系的增強,有利于合作過程中知識的轉移[14],為成員進行知識創造提供保障,從而影響成員組織的競爭實力,增強創新能力。知識社會化、外在化、組合化以及內在化的知識螺旋過程是結構資本影響創新績效的中介樞紐,產學研聯盟中結構資本的存在促進了成員的知識創造能力,而知識創造正是知識螺旋的直觀表現[22],從而會使得產學研聯盟的創新產出增加,進而有利于產學研聯盟創新績效的提高。戴萬亮等[24]研究認為知識螺旋在結構資本與創新績效間起中介作用。產學研聯盟中結構資本對創新績效的促進作用是通過知識螺旋過程實現的。同時,根據上述假設,本研究可推演出知識螺旋在產學研聯盟中結構資本與創新績效關系中起中介作用,即假設如下:

H4知識螺旋在產學研聯盟中結構資本與創新績效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2.3動態能力的調節作用

產學研聯盟中的結構資本是聯盟成員互動溝通,良好合作關系的積累,它對聯盟創新績效的提高具有積極影響,但結構資本對創新績效的影響作用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它還需要聯盟中成員組織擁有較強的能力來促進研發創新和開拓廣闊的市場來保障,而這種能力被稱為動態能力,對產學研聯盟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作用。Teece等[27]認為動態能力是企業整合、建立和重構內外部能力來適應變化莫測環境的能力。有的學者將組織動態能力分為市場動態能力和技術動態能力兩個維度[28,29],其中,市場動態能力強調開拓市場,與客戶建立關系的能力,以及研發新產品來應對市場客戶需求的變化;技術動態能力則強調企業的研發技術的能力。也有學者從動態信息利用能力、動態資源獲取能力、動態內部整合能力、動態資源釋放能力以及動態外部協調能力五個方面進行剖析[30]。產學研聯盟中的結構資本能夠加強成員間的溝通互動機會,并促進成員合作關系的加強,有利于知識在成員間的轉移和共享,同時,在成員良好技術研發能力和敏捷市場應對能力的調控下,對創新績效和競爭優勢產生顯著影響[31]。在創新過程中,結構資本的存在會為產學研聯盟創新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它能夠加深成員間的感情,促使成員頻繁的互動從而實現知識在聯盟中的共享,為新知識、新技術的創造提供保障,但是否能高效地研發出更多適應競爭激烈市場的新產品、新技術,則需要成員具有良好的市場開拓和應對能力以及深入研發探究的技術創新能力,即成員的動態能力來實現,進而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產學研聯盟的創新績效。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5動態能力正向調節產學研聯盟中結構資本對創新績效的影響。

基于上述分析,明晰了產學研聯盟中結構資本、知識螺旋與創新績效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由此可得出產學研聯盟中結構資本對創新績效影響的概念模型,以此來清晰直觀地反映結構資本對創新績效的作用路徑,如圖1所示。

圖1產學研聯盟中結構資本對創新績效影響的概念模型

3實證分析

3.1問卷和數據的收集

本文問卷主要由五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為關于調查者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為結構資本內容,分為結構洞、異質性、網絡密度和關系強度等方面,共設計4個題項;第三部分為知識螺旋,分為知識的社會化、知識的外在化、知識的組合化以及知識的內在化,共設計7個題項;第四部分為動態能力,分別從動態信息利用能力、動態資源獲取能力、動態內部整合和創造能力及動態外部協調能力四個角度設計4個題項;第五部分為創新績效,共設計4個題項。本文主要選取黑龍江、江蘇、四川、北京、湖北、上海、廣州等地的醫藥、船舶、電氣機械、通用和通信設備、計算機制造業等的企業家、高校、科研機構管理者作為調查對象,使用likert 7點量表設計調研問卷。采用電子郵箱和紙質郵件形式發放問卷442份,共回收273份,回收率為61.8%,其中有效問卷256份,有效率為93.8%。從性別上看,男性占54.82%,女性占45.18%;從職位上看,高層管理者占7.8%,中層管理者占31.38%,基層管理者占29.78%,普通員工占31.04%;從被調查對象企業性質上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占48.33%;私營企業占32.38%;其他類型企業共占19.29%。

3.2變量信度與效度檢驗

本研究借鑒國內外高信度和效度的成熟量表來確保產學研聯盟中的結構資本對創新績效的影響作用量表的內容效度。同時,本研究運用SPSS17.0軟件對量表的信度和收斂效度進行進一步檢驗。其中,信度檢驗則是對問卷測量可靠性的考查,是對測量模型內部一致性的檢驗(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α進行檢驗),在進行數據分析前,必須考察其信度,以確保測量的質量;而效度檢驗主要是對原模型理論測量結構(構思效度)的檢驗。本研究對產學研聯盟中的結構資本對創新績效影響的量表信度和效度進行了檢驗,結果顯示量表中所有變量的Cronbachs α均大于0.8,表明量表可靠性較高。通過對變量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KMO值均大于0.7,Bartletts球形檢驗的sig.值均為0.000,即顯著性概率p<0.001,公因子累積解釋總方差變異均大于60%,各變量對應的因子載荷都大于0.7,表明量表具有較好的收斂效度。

3.3實證結果

(1)基于BootstrapSEM模型的實證分析

為防止樣本數據非正態分布,本研究采用基于Bootstrap的SEM分析結構資本、知識螺旋與創新績效的關系,Bootstrap可將樣本量在測算過程中擴展為2000,從而有效提高實證結果的準確性。通過測算可知,BootstrapSEM模型的擬合優度指標:χ2/df=2.62<3,RMSEA=0.043,GFI、CFI、TLI、AGFI和NFI均大于0.9,說明模型具有較高的擬合優度。

路徑分析結果(如圖2):結構資本對創新績效影響的路徑系數是0.35(p<0.001),H1成立;結構資本對知識螺旋影響的路徑系數是0.63(p<0.001),H2成立;知識螺旋對創新績效影響的路徑系數是0.40(p<0.001),H3成立。結構資本對創新績效的直接影響效應為0.35>0。因此,知識螺旋起部分中介作用,結構資本對創新績效的促進作用,部分是通過知識螺旋加以實現的,H4成立。

圖2基于BootstrapSEM的實證結果

(2)基于層次回歸的實證分析

對問卷調查的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后,借鑒溫忠麟等[32]的研究,運用層次回歸驗證動態能力在產學研聯盟中的結構資本對創新績效影響中的調節作用。在層次回歸建構模型中,以創新績效為因變量,動態能力為調節變量,產學研聯盟中的結構資本為主效應,結構資本×動態能力為交互項,驗證動態能力的調節作用,同時,還將聯盟規模和聯盟成立時間作為控制變量,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中可以發現,DW值均在2附近,VIF遠小于10,適合進行回歸檢驗。

SSC為結構資本,DA為動態能力,TIP為創新績效。

由表1可知,產學研聯盟結構資本和動態能力對創新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且在p<0.001條件下顯著。在回歸模型中,未加入交互項SSC×DA時調整R2為0.576,加入SSC×DA后的調整R2為0.584,調整R2變大,且回歸系數為0.297(p<0.01),表明動態能力對產學研聯盟中的結構資本與創新績效間關系起正向調節作用,即H5成立。

4結論與建議

本文將知識螺旋、動態能力引入到產學研聯盟結構資本對創新績效影響的研究中,以知識螺旋和動態能力為產學研聯盟結構資本與創新績效的中介變量和調節變量,基于BootstrapSEM模型和層次回歸模型實證研究產學研聯盟結構資本、知識螺旋、動態能力與創新績效間的作用關系,結果表明:(1)產學研聯盟結構資本對創新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增加產學研聯盟中結構洞和聯盟成員的異質性,增強成員的合作密度,增進相互間關系強度,對創新績效的持續提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2)知識螺旋在產學研聯盟結構資本與創新績效中充當中介作用。在創新過程中,通過知識社會化、外部化、組合化及內部化的知識螺旋的推動作用,能夠有效加強產學研聯盟結構資本對創新績效的正向影響。(3)動態能力在產學研聯盟結構資本與創新績效中起調節效應。即產學研聯盟結構資本對創新績效的促進作用是在動態能力的調節下高效實現的。

根據上述結論,提出有效提高產學研聯盟創新績效的相關對策建議:(1)產學研聯盟在研發創新過程中各成員不僅要依賴自身的資源,還要充分利用聯盟結構資本,通過產學研聯盟中的結構洞關系獲取更多的優勢資源和知識,利用成員間的異質性揚長避短,增強產學研聯盟整體創新實力,加大產學研聯盟合作密度,擴大聯盟創新規模,同時,還要強化成員合作關系強度,協同共贏,穩固產學研聯盟創新,從而創造更多的新知識和新技術,提高創新績效。(2)產學研聯盟成員在研發創新中要加強互動交流以弱化組織邊界的限制性,實現聯盟成員間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高效轉移,以使成員從聯盟合作中獲得更多異質性知識和技術,促成知識在聯盟成員間的螺旋增長,進而創造更多的創新產出。(3)在提升產學研聯盟成員的研發創新能力的同時,還應注重提升其適應變化莫測市場環境的動態能力,以及時、準確把握市場動態和新技術信息。加強聯盟成員的溝通互動,增進彼此間的合作關系,實現知識在聯盟成員間的有效轉移和擴散,促使產學研聯盟有效獲取較多競爭優勢,穩固市場地位并引導行業技術的發展。(4)強化政府對產學研聯盟創新活動的扶持和推動作用,不斷宣傳并推進產學研聯盟創新活動的有效開展,調控聯盟成員的合作創新行為,加強對產學研聯盟創新的引導和資金的投入,并完善相關政策法規,保障研發創新活動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Lee Y, Cavusgil S T. Enhancing alliance performance: the effects of contractualbased versus relationalbased govern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6, 59(8): 896905.

[2]Chow W S, Chan L S. Social network, social trust and shared goals in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sharing[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8, 45(7): 458465.

[3]Inkpen A C, Tsang E W K. Social capital, networks, and knowledge transfer[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5, 30(1): 146165.

[4]Lavado C, Rodnguez G C, Medina C C. Social and organizational capital building the context for innovation[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0, 39(4): 681690.

[5]朱慧,周根貴.社會資本促進了組織創新嗎?——一項基于Meta分析的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3,31(11):17171725.

[6]左晶晶,謝晉宇.社會網絡結構與創業績效——基于270名科技型大學生創業者的問卷調查[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3,25(3):6473.

[7]Burt R S.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8]Fukuyama F. Social capital, civil society and development[J]. Third World Quarterly, 2001, 22(1): 720.

[9]Coleman J S.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8, 94: 95120.

[10]蘇敬勤,林海芬.管理者社會網絡、知識獲取與管理創新引進水平[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1,23(6):2534.

[11]謝洪明,陳盈,程聰.網絡密度、知識流入對企業管理創新的影響[J].科學學研究,2011,29(10):15421548.

[12]陳艷瑩,程瑞雯.企業合作創新研究述評[J].科技和產業,2005,5(8):15.

[13]Granovetter M 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 78(6): 13601380.

[14]Larson A. Network dyads in entrepreneurial settings: a study of the governance of exchange relationship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2, 37(1): 76104.

[15]Hansen M T. The searchtransfer problem: the role of weak ties in sharing, knowledge across organization subunit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9, 44(1): 82111.

[16]于淼.網絡關系與創新績效:動態能力的中介作用[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4,(3):1925.

[17]簡兆權,劉榮,招麗珠.網絡關系、信任與知識共享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0,22(2):6471.

[18]Nonaka I.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4, 5(1): 1437.

[19]Nonaka I, Konno N. The concept of “ba”: 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8, 40(3): 4054.

[20]孫衛,王彩華,劉民婷.產學研聯盟中知識轉移績效的影響因素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2,33(8):5865.

[21]Hansen M T. The searchtransfer problem: the role of weak ties in sharing knowledge across organization subnit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9, 44(1): 82111.

[22]Hardy C, Phillips N, Lawrence T B. Resource, knowledge and influence: the organizational effect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3, 40(2): 321347.

[23]Nahapiet J,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2): 242266.

[24]戴萬亮,張慧穎,金彥龍.內部社會資本對產品創新的影響——知識螺旋的中介效應[J].科學學研究,2012,30(8):12631271.

[25]吳翠花,萬威武.基于自主創新的組織知識創造機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7,28(3):3137.

[26]謝洪明,王成,吳隆增.知識整合、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華南地區企業的實證研究[J].管理學報,2006,5(9):600607.

[27]Teece D J, 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7): 509533.

[28]SubbaNarasimha P N. Strategy in turbulent environments: the role of dynamic competence[J].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2001, 22(45): 201212.

[29]Danneels E.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of secondorder competenc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8, 29(5): 519543.

[30]曹紅軍,趙劍波.動態能力如何影響企業績效——基于中國企業的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8,11(6):5465.

[31]Moliterno T P, Wiersema M F. Firm performance, rent appropriation, and the strategic resource divestment capabilit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28(11): 10651087.

[32]溫忠麟,侯杰泰,張雷.調節效應與中介效應的比較和應用[J].心理學報,2005,37(2):268274.

猜你喜歡
動態能力創新績效
企業動態能力倒U型作用的實證研究
技術選擇、二元學習與創新績效關系研究
基于VAR模型的創新績效影響因素分析
基于知識圖譜的產業集群創新績效可視化分析
基于知識圖譜的產業集群創新績效可視化分析
新常態下的動態能力戰略理論的價值和企業實踐研究
跨區域科技協同創新的影響因素分析
基于戰略視角的小米科技動態能力分析
社會資本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
企業動態能力對其績效影響研究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