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大草堂主人及其書畫收藏

2016-07-16 13:12胡迪軍
收藏 2016年6期
關鍵詞:草堂書畫

胡迪軍

文明的進程如滔滔江水,日夜不息。當時光流逝,一個個曾經輝煌無比的王朝退出歷史舞臺,所留下的只有星星點點的遺物供后人憑吊。而書畫無疑是其中最具文化內涵的文物了,故而書畫的收藏和鑒賞是歷代文人墨客、達官顯貴所推崇的一項雅事。

浙江慈溪位于東海之濱,歷來商賈輩出,經濟繁榮,更兼人文淵藪,書畫收藏蔚然成風,清代就有董恒、葉元封、嚴信厚等書畫收藏家,藏品曾富甲浙東。今有見大草堂主人黃柏林先生,歷50余年,以其獨到的眼力,披沙瀝金,去偽存真,搜集古代書畫名跡數百件。

書畫多作于紙、帛之上,其載體是無比的脆弱,水淹、火燒、蟲蛀、兵燹(xiǎn),都可能導致一代名跡煙消云散。歷史上曾有書畫的多次大毀滅,能留存至今的,百不得一。

從漢武帝“創置秘閣,以聚圖書”到民國時期的兩千年中,中國古代書畫遭受了諸多浩劫。南朝梁滅亡時,梁元帝蕭繹將歷代所聚法書名畫及典籍24萬卷焚毀。隋大業十二年(616年),隋煬帝攜名畫東下江都,法書名畫隨之由運河載往,中道翻船,大半淪毀。唐武德五年(622年),秦王李世民命宋遵貴將兩都秘藏書畫以船載之,溯河西上運往長安,行經砥柱,忽遭漂沒,所存十無一二。安史之亂,書畫再遭浩劫。五代兵燹、兩宋滅亡、明清更替、1860年英法聯軍及1900年八國聯軍的劫掠、溥儀盜竊書畫名作出宮等,各種戰亂和變故,使留存于世的古代書畫日益稀少。

據《宣和書譜》《宣和畫譜》記載,宋徽宗時,內府所藏法書碑帖1344件,名畫6396件,而流傳至今的已寥寥無幾,由此不難想象古代書畫流傳之艱難。經新中國成立后的國家購藏及其后“文化大革命”的破壞,流散在民間的書畫名跡更是少之又少。

由于書畫的經濟價值很高,歷代均多仿品。而經過數百上干年的流傳,又會出現各種復雜的情況,如臨摹、仿造、臆造,無款畫添款,假畫配真跋,小名頭改大名頭等,不一而足。以致古書畫中魚龍混雜,真贗難辨,其收藏難度可想而知。

2014年12月23日,一場古代書畫的饕餮盛宴“見大草堂藏古代書畫展”在浙江博物館孤山館區的西湖美術館隆重開幕,展出見大草堂所藏古代書畫110余件,囊括唐、宋、元、明、清各朝名家作品,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接。

見大草堂主人何以集得眾多精好書畫

見大草堂主人黃兄柏林先生(圖1)生于1959年8月,慈溪市逍林鎮人。1977年從逍林中學高中畢業,棄學從農,后應征入伍,三年后復員,安排在逍林新華書店工作。十年柜臺生涯,期間埋頭苦讀,積累了大量文史知識。

20世紀70年代末,他以一輛嶄新的鳳凰牌自行車換取了一張任伯年人物畫軸,從此便癡迷上了中國古代書畫。80年代初,他開始從事古書畫經營與收藏,至今30余年,經手書畫數萬件,積累了大量鑒定經驗,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他所藏古代書畫鑒賞參考資料非常豐富,同時他對每一件過手的古代字畫都認真研讀,仔細求證,從搜求古代書畫只為稻粱謀的畫商,成長為一位精于考證的書畫鑒賞家、收藏家。

即便是近現代書畫在拍賣市場上被炒作得風生水起之際,黃柏林也不為所動,一如既往地尋覓日益稀缺的古代書畫。他以為,古代書畫的久遠與稀缺,使其脫去了炒作因素,而古代書畫的復雜性又使收藏極為艱難,這也正是其魅力之所在。在每次拍賣會上,他總能撿到漏,而看似憑運氣的撿漏,其實恰恰是由知識與經驗積累的金字塔的高度所決定的。在業界,黃柏林堪稱一位傳奇人物。

生活中的黃柏林性情豪爽,為人大度,而在書畫鑒定上,卻能心細如針,明察秋毫,連一些極其細微的破綻也不放過。經過近30年于世界各地的經營與搜集,他手中的藏品已頗具規模,共庋藏了自唐代至清代的古代書畫300多幅,大多是精品名跡,有些甚至是存世孤品。

對這次浙江省博物館的展覽,黃柏林前后準備了一年多時間,挑選、甄別、整理、考證,出版作品集,他將這次展覽當成他收藏生涯中的里程碑,用以展現其收藏的專業和精深,以期對文博界、藝術界和收藏界有所裨益。他說:“這些古代書畫是天下公器,應屬于全民族所有,我希望將它們公之于眾,讓大家都能看到,而不是僅僅我個人秘藏?!逼錃舛扔纱丝梢娨话?。

黃兄自號四明野史,野史者,是指毫無官方背景的隱士。也因此,他生活得簡單而灑脫,一如他所崇拜的畫家蒲華。

蒲華,字作英,浙江嘉興人,清代畫家。曾參加過科舉考試,但其個性追求自由,與科舉八股文格格不入,最終絕念仕途,專心于藝術創作,寓居上海城隍廟以鬻書賣畫為生,人稱“蒲邋遢”。蒲華才華橫溢,書畫皆極具個性。黃兄對蒲氏拜服有加,他的書法、繪畫皆神似蒲華,畫竹幾能亂真。并在見大草堂西側遍植翠竹,建“蒲公亭”以紀之。

走進見大草堂

在慈溪市逍林鎮林西村,一片鱗次櫛比的民居之中,見大草堂的兩扇朱金木門油漆斑駁,一幅“以古為鑒”的石雕門額上爬滿爬山虎,在或豪華或陳舊的民居中,實在并不怎么起眼,真可謂大隱隱于市朝。

而大門開處,仿佛時光倒流,一座古典園林赫然眼前(圖2~4)。

這就是見大草堂,是黃兄苦心營造的宅園。宅園占地3畝余,穿過首進的鷗鷺堂,眼前是一座有凌云之勢的巨型松石盆景。盆景后,豁然開朗,里面曲水成池,亭臺水榭,古樹修竹,雕梁畫棟,長廊曲徑通幽,幾座古典風格建筑掩映在一片園林之中。園中長廊曲折幽深,逶迤前行,有“非知樂榭”“陰晴圓缺廊”“竹溪廊橋”等景,又有如意池,池中種荷,池水與后園的梅泉相連。

見大草堂建成于2004年,“見大”者,小中見大也。黃兄認為:書畫,小道也,卻可以成教化、助人倫,可以反映一個時代的興衰。整座宅院是黃兄的作品,從設計到監工,到每一個建筑部件的購買,再到每一處景點的命名,都滲透著黃兄的匠心。命名都有出處,如“非知樂榭”,出自《莊子·秋水》“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連廚房也因為主人喜食素,而被冠以“醉素軒”之名。

主樓修建得頗為巍峨,五開間二層樓。樓下正中是三開間的客廳,廳中一桌一椅、一架一幾、一瓶一石,全是古典廳堂的陳設。墻上所懸的是古代名家真跡,桌上堆滿了冊頁、古籍。

冬日的下午,陽光穿過婆娑的樹影映照在庭院中,園中那棵元代的梅花怒放,散發著陣陣幽香,在清代的紅木桌上,翻閱著文徵明的書畫冊頁,此情此景,恍如置身夢中!

見大草堂藏品擷英

且讓我們領略一下見大草堂的藏品吧。

藏品中的扛鼎之作當屬宋代朱熹的《秋日告病齋居詩卷》和唐代辛澄的《仁王菩薩像軸》。

朱熹(1130~1200年)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世稱朱子,是繼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儒學大師。朱熹的書名為文名所掩,雖一生著作等身,然其墨跡存世者僅寥寥數件,多為行書尺牘。這卷大字行草《秋日告病齋居詩卷》全卷高34厘米,長逾10米,后有南宋、元、明、清題跋五段,傳承有緒。朱熹作品如此大的尺幅,世所罕見。

唐代辛澄的《仁王菩薩像軸》(圖5)畫仁王菩薩端坐于蓮花寶座之上,儀態威嚴,雍容博大,右手掐指,左手散花,下有祥云涌動,一片莊嚴景象。辛澄為唐代名畫家,擅畫佛像,筆墨精妙。此軸曾經北宋《宣和畫譜》著錄。

見大草堂所藏北宋山水畫家黃庚的孤本《寒林泊舟圖》,畫面為平遠構圖,描繪江南冬景,遠山若隱若現,近處枯木禿枝,意境蕭瑟,畫面上彌漫著一片蒼?;臎鲋畾?,可謂畫中有詩。此卷迭經南宋權相賈似道、元代收藏家喬簣成、明代收藏家項子京、清乾隆內府收藏,是一件流傳有緒的赫赫名跡。

見大草堂所藏元代畫家王蒙的《草堂待鶴圖》(圖6),畫面繁密,是王蒙典型的牛毛皴手法。高松矮屋、人物溪橋點綴其間,手法輕松而精密。王蒙山水存于民間的極為罕見,此圖彌足珍貴。為清初慈溪書家姜宸英舊藏,畫上有清初名人徐乾學、吳雯的題跋。

除此之外,見大草堂所藏明、清兩代名家書畫累累。其中有明代文徵明、張瑞圖、董其昌、祝枝山、黃道周等人的書法,林良、呂紀、夏昶、戴進、徐渭、唐寅、陸冶、仇英。藍瑛、陳洪綬等人的畫作,清代蕭云從、王鑒、王時敏、龔賢、王翬、石濤、弘仁、鄭板橋、金農、閔貞、羅聘、華巖等人的畫作,不一而足。

其中幾件作品值得一提:

明代沈周《吳山東莊圖卷》(圖7)。沈周,字石田,明代著名山水畫家,吳門畫派領袖。此《吳山東莊圖卷》寫田園村舍錯落于山水之間,其間漁樵耕讀,一派江南春色。筆墨蒼秀,疏簡清新。此圖卷的收藏頗具傳奇色彩,于清末民國時流失日本,被日人截成四段。8年前黃柏林從日本購得,后又于香港購得卷后沈周題詩,復于日本市肆購得申時行所題引首和諸名賢題跋,居然各段中高士奇藏印皆能吻合。遂精工裝裱,以作延津之合。此卷曾經高士奇《江村銷夏錄》著錄。

明代唐寅《東坡探梅圖》軸。唐寅,字伯虎,江蘇蘇州人,明代著名畫家。此圖畫一枝老梅斜臥于湖畔,東坡手撫梅樹迎湖而立,身后古亭坡石,一片清幽景象。用筆勁峭,秀雅絕倫。此畫為唐寅贈友人朱希召之作,屬于唐寅40歲前后之力作。

明代文徵明《停云館手稿》長卷(圖8),高25.5厘米,長464.5厘米。文徵明,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此卷《停云館手稿》為文徵明晚年手稿,共有文稿九篇。全卷以行草寫成,書法天真爛漫,率意而為,無意于佳乃佳,為文徵明書法之上品。此卷為明代大收藏家項子京舊藏。

明代祝枝山草書《李白詩卷》(圖9)。祝允明,號枝山,明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此卷草書《李白詩卷》書法跌宕縱橫,道勁流美,為其晚年精品。此卷長期流傳于慈溪,曾為慈城馮氏家族舊藏,有慈溪錢罕題跋。黃兄得之于慈城。

明代張瑞圖草書《后赤壁賦》冊。張瑞圖,福建晉江人,明代書畫家。以擅書名世,書法奇逸,峻峭勁利。此冊共30頁,灑金紙墨書,書法結體奇崛,用筆蒼勁,章草筆意濃烈,為其晚年之作。卷后有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的題跋:“其字天下奇,其人姑置之?!笔房煞E世所罕見,此草書冊亦是一寶。

同時,黃柏林也注重鄉邦文獻的收集與保護,其藏品中慈溪籍名家作品亦不在少數。

宋末元初月江正印所書《義云和尚語錄》軸。釋正印,字月江,俗姓劉,慈溪人。曾為阿育王寺住持,著有《月江正印禪師語錄》。此軸書法用筆渾厚,結構綿密,有張即之書風之影響。這件極可能是月江正印書法孤本,黃兄得自東瀛。

元代高僧曇噩題《布袋和尚圖》軸(圖10)。釋曇噩,俗姓王,慈溪人。工書善畫。曾駐錫鳴鶴金仙寺,寫有金仙寺《泰上人舍田碑》,此碑今已不存。曇噩于《布袋和尚圖》的題跋,為其存世孤跡。此圖黃兄得自東瀛。

回顧古來書畫之聚散,令人不勝唏噓。明代嘉興項子京天籟閣所藏古代名跡,于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攻破嘉興府城時,被千夫長汪六水所劫掠,散失殆盡;清宮300年所藏古代書畫,民國時被溥儀盜出宮外,貯存于長春偽滿洲國“皇宮”小白樓,日本投降,偽滿洲國覆滅,這批書畫名跡散于東北,損毀無數;清代慈溪葉元封所藏書畫,富甲浙東,同治壬戌(1862年)盡毀于發匪之亂。如此種種,不一而足,因而歷代收藏家盡心收藏、呵護文物的善舉益發顯得可貴。唯愿黃兄苦心孤詣積聚的這批書畫瑰寶,能久遠地留存于慈溪,子孫永寶,萬世無劫!

責編 瀟然

猜你喜歡
草堂書畫
草堂舊事
草堂詩歌獎在杜甫草堂頒獎
小小書畫廓
章嵚天行草堂藏書捐贈史事考
《閱微草堂筆記》科技內容初探
書畫
書畫
書畫
書畫
書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