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輕度聽力障礙嬰幼兒臨床特征及早期治療

2016-07-26 22:34劉亞南
中國實用醫藥 2016年17期
關鍵詞:臨床特征嬰幼兒

劉亞南

【摘要】 目的 分析輕度聽力障礙嬰幼兒的臨床特征及早期干預的療效。方法 采用Gesell發育量表和聽力學相關檢查對75例輕度聽力障礙嬰幼兒(觀察組)和30例正常聽力嬰幼兒(對照組)的語言、聽力、認知能力進行評估, 并對觀察組治療前后的語言、聽力、認知能力進行評估。結果 觀察組治療前言語能、應人能發育商(DQ)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言語能、應人能DQ值高于治療前(P<0.05)。結論 輕度聽力障礙嬰幼兒交流能力、語言能力和環境適應力均不及正常嬰幼兒;干預時間越早對嬰幼兒的聽覺和語言康復越有益處。

【關鍵詞】 輕度聽力障礙;嬰幼兒;臨床特征;早期治療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7.014

在臨床上輕度聽力障礙的早期診斷篩查較為困難, 容易耽誤治療的最佳時期, 本院為了研究輕度聽力障礙患兒的臨床特征和早期治療效果, 進行了此次研究,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本院通過聽力障礙診斷室確診為輕度聽力障礙的嬰幼兒75例作為觀察組, 聽力正常嬰幼兒30例作為對照組。嬰幼兒年齡9~38個月, 平均年齡(16.0±8.1)個月, 確診時間均在1歲前。

1. 2 研究方法

1. 2. 1 語言、聽力、認知能力評估 對所有嬰幼兒進行聽力學檢查, 包括聽力測試、耳鏡檢查、腦干誘發電位、聲阻抗檢查、畸變產物耳聲發射、聽覺誘發電位等, 明確嬰幼兒的聽力損失類型和聽力障礙程度。①畸變產物耳聲發射檢查:儀器使用GSI60耳聲發射儀, 刺激條件f2/f1≈1, 對8個頻段進行檢查, 正常頻段數≥5為檢測正常;②腦干誘發電位檢測:使用CHARTR EP檢測儀, 采用短聲刺激信號, 刺激重復率30次/s, 重復疊加1000次, 分析30 ms。

1. 2. 2 康復治療 經過診斷, 確診為32例永久性聽力障礙的患兒佩戴助聽器, 并進行康復訓練。①聽力訓練:對患兒進行聲場測試, 依據其所能聽到的頻段進行語音、聽力、記憶能力訓練;②語言能力訓練:根據患兒的DQ值測評結果和普通話語言測評結果制定目標, 對年齡過小的患兒, 可多讓其與其他小孩玩耍和交流, 增強其對聲音的感知力。對于已經可以說話的患兒, 應通過游戲、交流等多種形式誘導其自主表達;③語音訓練:首先進行發音呼吸訓練, 接著誘導患兒在呼吸過程中進行聲帶發聲。然后進行音素發聲訓練。其余未佩戴助聽器, 21例輔音異常的患兒進行語音、聽覺訓練。

1. 3 評估方法 采用Gesell發育診斷量表[1]對所有嬰幼兒的語言、聽力、認知能力進行評估, 該量表從嬰幼兒的言語能、應人能、應物能、動作能四方面 [2]評估嬰幼兒的發育狀況, 結果以DQ表示, DQ值>78為正常, 72~78為可疑, <72為異常。使用普通話語言測試評估嬰幼兒的語言能力和發育狀況, 方式:選取常見的物品圖, 由嬰幼兒進行描述, 根據兒童普通話因素發育進程量表[3]來進行判定。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治療前動作能、應物能DQ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言語能、應人能DQ值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觀察組75例患兒治療后動作能、應物能DQ值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前后言語能、應人能DQ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目前國內外學者多對中度、重度聽力障礙患兒以及4歲以后輕度聽力障礙患兒的臨床癥狀和治療進行了研究, 而對輕度聽力障礙嬰幼兒的早期臨床特征和康復效果鮮有報道。Bess等學者研究發現學齡前患兒詞匯、閱讀、語法等能力低于正常孩子, Biscoe通過研究發現學齡兒童中患有輕度聽力障礙的兒童聽覺短時間記憶能力和語音辨別能力落后于正常兒童[4]。

本次對于永久性聽力障礙的患兒佩戴助聽器能幫助患兒對各種聲音進行辨別和記憶理解, 促進患兒對聽覺概念的理解, 提升聽力敏感度, 而其他患兒未佩戴助聽器, 國內外許多學者認為, 輕度聽力障礙患兒初期佩戴助聽器可能不利于患兒康復, 應對患兒進行隨訪1年確診為永久性聽力障礙后再行安裝。

語言康復能夠提升患兒對詞匯、閱讀等的理解記憶能力, 語言表達的訓練也能提高患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嬰幼兒時期是言語學習最重要的階段, 佩戴助聽器的目的是為了讓嬰幼兒最大限度獲取外界聲音, 從而提高聽力和語言能力, 但是助聽器會一定程度上改變聲音強度和特性, 因此在佩戴基礎上還需額外的語言康復訓練, 幫助患兒學習正確發音和聆聽。臨床研究發現, 長期康復訓練后的聽力障礙患兒, 語言發育能力比沒有康復訓練的患兒要好[5]。

根據Gesell發育量表評測結果顯示, 患兒應人能DQ值低于正常嬰幼兒?;純簯四蹹Q值偏低可能因為:①聽力下降使得患兒聽覺識別困難, 妨礙其順利交流;②聽覺的損失也會直接導致語言功能的下降, 將直接降低其和他人的言語交流能力。

常規體檢很難識別1歲以內兒童的輕微聽力障礙, 而當嬰幼兒長到3~4歲時才發現, 但是已經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期, 有研究顯示影響聽力障礙患兒語言能力的主導因素是聽力障礙的發現時間, 而非聽力損害的程度, 語言發育的最關鍵時期是嬰幼兒階段, 若在此階段語言學習受阻, 嚴重時可能導致聾啞, 因此, 盡早發現和治療對嬰幼兒的聽力和語言能力改善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 張風華, 傅平, 金星明, 等.輕度聽力障礙兒童的發音缺陷及語音治療.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10, 18(4):324-326.

[2] 李蘊, 吳皓, 陳向平, 等.聽力障礙新生兒隨訪中聽力恢復正常的原因分析.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 2011, 20(13):585-587.

[3] 黃靜, 楊一暉.寧波市1934例新生兒聽力障礙情況及特點.中國婦幼保健, 2015, 30(6):884-885.

[4] 朱偉, 楊克林, 余崇仙, 等. 144例聽力篩查未通過嬰幼兒聽力損失高危因素分析.安徽醫科大學學報, 2011, 46(6):576-579.

[5] 趙玉娟, 劉鳳茹, 呂艷芬, 等.廊坊地區79450例新生兒聽力篩查結果分析.中國婦幼保健, 2012, 27(34):5521-5522.

[收稿日期:2016-03-04]

猜你喜歡
臨床特征嬰幼兒
無創吸痰法在嬰幼兒呼吸道護理中的應用研究
家政服務員應如何發現并應對嬰幼兒異常情況
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圖解嬰幼兒窒息緊急處理
淺析如何培養嬰幼兒良好的睡眠習慣
結直腸癌腦轉移的臨床特征及其治療
縱隔大B淋巴瘤22例臨床分析
蕁麻疹患者臨床特征與護理干預探析
重癥肺炎臨床特征與治療護理效果分析
嗜酸性粒細胞與慢性鼻—鼻竇炎合并鼻息肉的臨床特征的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