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間接血管重建術治療側支循環功能不全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療效觀察

2016-07-26 22:42張明任建偉王向陽王宇
中國實用醫藥 2016年17期
關鍵詞:缺血性腦血管病

張明 任建偉 王向陽 王宇

【摘要】 目的 探究采用間接血管重建術對側支循環功能不全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58例側支循環功能不全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39例和觀察組19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藥物治療, 觀察組給予間接血管重建術。對比兩組療效。結果 觀察組治療后1個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側支循環功能不全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給予間接血管重建術治療可顯著提高療效, 減少患者神經功能缺失, 值得推廣。

【關鍵詞】 間接血管重建術;側支循環;功能不全性;缺血性腦血管病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7.020

缺血性腦血管病是一種高致殘率的疾病, 發病率高, 而側支循環是否豐富與功能情況及腦組織缺血的范圍、程度等相關[1]。側支循環功能不全是導致缺血性腦血管病發生及決定預后的重要因素, 改善患者側支循環功能對于此病的治療有重要意義[2]。在本研究中對本院收治的側支循環功能不全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 分別給予間接血管重建術和常規藥物治療, 對比兩組療效?,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側支循環功能不全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58例, 隨機分為對照組39例和觀察組19例。對照組男22例, 女17例;年齡37~70歲, 平均年齡(56.30±8.22)歲。觀察組男11例, 女9例;年齡35~71歲, 平均年齡(56.90±8.1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者均行頭顱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CT血管造影(CTA)檢查, 了解其腦血管情況, 充分與患者及家屬溝通, 根據患者及家屬意愿給予常規藥物或手術治療。對照組入院后即給予患者常規擴容、擴血管以及營養神經等藥物治療。觀察組在給予神經營養藥物治療的同時, 完善術前準備, 一般在發病1~3 d內手術治療。間接血管重建術具體方法如下:術前在體表標記顳淺動脈, 做切口時避開上述標記處, 然后常規消毒后逐層切開皮膚和肌肉組織, 游離出帶筋膜的顳淺動脈和顳肌, 并且保留顳淺動脈頂支, 然后沿顳外線切開顳肌, 根據患者相應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種類、病情以銑開合適大小的骨窗, 沿腦膜中動脈邊緣將硬膜剪開, 再切開無血管硬腦膜, 縫合顳淺動脈周圍的筋膜和顳淺動脈頂支, 切開硬腦膜邊緣, 在頂側游離硬膜緣將顳肌固定, 并根據實際情況打開腦溝、側裂等處蛛網膜, 使顳淺動脈和顳肌通過切開的硬腦膜和腦組織貼敷, 然后根據不同患者相應的病情選擇保留或去除骨瓣。對于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輕中度腦梗死需要保留骨瓣者應將顱骨放置于顳肌外, 并且咬除顱骨與顳肌根部接觸處間隙以避免阻礙顳淺動脈血液運轉;而對于大面積腦梗死需減壓者則同時行去骨瓣減壓術, 最后逐層關閉切口。術后給予患者藥物治療等措施。分別在治療后14 d、1個月對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情況評價、對比。

1. 3 評價指標 采用NIHSS評分對患者意識水平、面癱、言語、構音、視功能、感覺以及上-下肢-手肌力、肢體共濟失調等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價[3];同時統計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NIHSS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14 d 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治療后1個月 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 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出現1例切口延遲愈合, 1例大面積腦梗死,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53%(2/19);對照組出現3例言語一過性好轉又加重, 2例病情加重發生急性大面積腦梗死,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82%(5/39),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頭暈、肢體無力、言語不清等。良好的血管狀況是維持腦組織血流正常運轉的重要結構, 在主要供血動脈情況不佳時, 側支循環代償可對腦缺血具有保護屏障作用, 良好的側支循環是減少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發生和提高治療效果的有效方法。影響腦缺血或腦梗死的范圍、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主要因素如下:①側支血管的數量和開放速度;②側支循環動脈功能水平的高低;③出現責任動脈閉塞的快慢, 血管直徑的大??;④腦組織代謝和耐受儲備;⑤患者自身病情。而側支循環功能不全是導致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重要原因, 對于側支循環功能不全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需有效建立腦動脈側支循環, 以幫助保證持續腦灌注[4]。

側支循環代償可降低缺血性疾病發生率及嚴重程度, 提高療效, 改善患者生存質量。血管重建是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重要外科手段, 主要有直接血管重建、間接血管重建以及聯合式血管重建。直接血管重建主要有顱內外血管搭橋等, 操作技術要求、難度程度要高于間接血管重建。間接血管重建相對操作容易, 手術風險低, 可有效建立顱內-外側支循環, 對患者癥狀改善效果顯著, 更容易在基層醫院推廣。在本研究中, 觀察組治療后早期治療效果與對照組差別不大, 但后期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說明此法對于改善患者預后、提高患者后期的生活質量有明確效果。與王萬卿等[5]研究結果類似。其主要原因為間接血管重建術對患者創傷小, 操作較為簡單, 能夠建立多條側支供血血管, 改善臨床癥狀;如果出現急性大面積腦梗死占位效應明顯, 早期去骨瓣加壓能降低顱內壓, 有效恢復缺血腦組織血供, 降低病死率。

綜上所述, 對于側支循環功能不全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給予間接血管重建術治療可顯著提高療效, 提高神經功能, 改善預后, 操作相對簡單, 手術風險較小, 不良反應發生率低, 適合在基層醫院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永巍, 洪波, 楊志剛, 等.平板CT腦血容量檢測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處理中的應用.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 2013, 18(9):392-395.

[2] 王媛, 賈建平, 孫永馨. CT血管造影術在動脈粥樣硬化性腦血管病中應用的研究進展.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13, 10(2):99-103.

[3] 孫文, 劉新峰.神經影像學在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內血運重建治療中的作用.國際腦血管病雜志, 2013, 21(11):860-866.

[4] 陳響亮, 孫文, 殷勤, 等.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內介入治療的循證醫學證據.國際腦血管病雜志, 2013, 21(11):853-859.

[5] 王萬卿, 任增璽, 李萬軍, 等.間接血管重建術治療側支循環功能不全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河南外科學雜志, 2014, 20(6):26-27.

[收稿日期:2016-02-19]

猜你喜歡
缺血性腦血管病
疏血通注射液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45例臨床觀察
阿托伐他汀對于缺血性腦血管病治療的二級預防和干預效果評價
脈搏波傳導速度與缺血性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相關性分析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老年后循環缺血中的檢查意義分析
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部血管超聲特點分析
探究中西醫結合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療效觀察
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應用小劑量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聯合治療的臨床療效分析
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臨床療效觀察
探討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在急診綠色通道下采用血管內介入灌注的臨床療效
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并發腦動脈硬化性狹窄部位及危險因素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