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節鏡診療聯合腓骨截骨治療膝內側室關節炎療效分析

2016-07-26 22:56朱紹陽劉寧梁振雷袁鵬
中國實用醫藥 2016年17期

朱紹陽 劉寧 梁振雷 袁鵬

【摘要】 目的 探討關節鏡診療聯合腓骨截骨治療膝內側室關節炎的療效。方法 20例膝內側室關節炎患者, 給予關節鏡診療聯合腓骨截骨治療。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美國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評分(HSS)以及膝內翻角度評估療效。結果 術后患者患膝疼痛癥狀明顯緩解, 內翻角度有不同程度糾正, VAS評分術前(7.10±0.72)分、術后(1.40±0.68)分, HSS評分術前(50.40±7.57)分、術后(82.80±6.39)分, 內翻角度術前(7.60±1.76)°、術后(2.85±1.35)°, 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關節鏡診療聯合腓骨截骨治療膝內側室關節炎療效明顯。

【關鍵詞】 腓骨截骨;關節鏡診療;膝關節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7.033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發病率逐漸升高, 骨性關節病并內翻畸形較為常見, 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膝內翻導致內側關節間隙變窄, 下肢力線內移, 長期內側間室應力增高使關節軟骨破壞, 加速關節老化退變[1]。本文回顧分析在關節鏡輔助下聯合腓骨截骨治療膝內側室關節炎, 鏡下清理磨損軟骨片及損傷的半月板改善關節內環境, 通過腓骨截骨術后逐步恢復矯正膝內翻緩解內側室壓力, 取得良好療效,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科2014年3月~2015年1月收治的20例膝內側室關節炎患者, 其中男7例, 女13例, 年齡52~67歲, 平均年齡59歲, 病程3~12年, 平均病程8年。所有患者均以膝內側疼痛為主, 經正規保守治療無效, X線、核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學檢查示膝關節不同程度內翻畸形, 內翻角度5~13°, 平均角度9°, 膝關節軟骨磨損以內側室為主, 軟骨下有囊性病變, 內側關節間隙較外側有不同程度變窄。關節穩定性良好, 無明顯膝部韌帶損傷, 關節活動度無明顯受限。

1. 2 手術方法 在椎管內麻醉下, 給予常規消毒鋪巾、止血帶加壓, 行關節鏡診療術, 再次確認膝關節除內側室外, 其他各室無明顯病變, 清理炎性滑膜組織、內側室磨損的軟骨碎片以及損傷的半月板, 股骨內髁軟骨缺損區使用1.5 mm克氏針行局部微骨折。確認腓骨頭位置后, 于腓骨頭下7~8 cm略偏后做一長2~3 cm切口, 沿比目魚肌與腓骨長短肌間隙鈍性分離顯露腓骨, 使用骨膜剝離器或撬骨板于腓骨骨膜下分離并插入側后方保護腓淺神經, 使用擺鋸截取長1.5~2.0 cm腓骨段, 使用骨臘封抹于截骨斷端止血以及預防骨端再次愈合。術后抗生素預防傷口感染, 術后第2天視情況逐步負重活動, 并囑患者積極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及踝泵訓練, 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術后通過隨訪并復查X線片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1. 3 觀察指標 采用VAS評分評估患者手術前后患膝疼痛程度, 使用HSS評估患肢功能。通過測量膝內翻角度評估術前術后膝內翻糾正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術后隨訪6~14個月, 平均隨訪11個月, 術后患者患膝疼痛癥狀明顯緩解, 內翻角度有不同程度糾正, VAS評分術前(7.10±0.72)分、術后(1.40±0.68)分, HSS評分術前(50.40±7.57)分、術后(82.80±6.39)分, 內翻角度術前(7.60±1.76)°、術后(2.85±1.35)°, 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3 討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并內翻畸形, 內側室關節間隙變窄, 軟骨破壞, 下肢力線改變, 關節內側室壓力增高, 通過脛骨截骨矯正力線, 達到均勻分配膝關節內外側室壓力, 可緩解疼痛, 恢復關節的穩定性并改善功能[2]。但脛骨截骨手術創傷大, 術后并發癥相對較多, 花費高, 治療周期長[3]。張英澤等[4]認為, 人體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導致在負重作用下膝關節的骨質發生沉降, 在外側腓骨的支撐作用下, 主要由松質骨構成的內側脛骨平臺沉降大于外側, 在人體負荷的作用下, 關節等負重部位的骨質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沉降。由于膝關節內側無骨性阻擋, 而外側有腓骨支撐, 負重點將向內側偏移, 使內外側平臺發生不均勻沉降。O'Dwyer等[5]認為, 腓骨近端的截骨使脛骨平臺外側支撐作用減弱, 使下肢力線發生不同程度的外移, 從而減弱膝關節內側室的壓力負荷。楊延江等[6]發現, 在尸體研究中腓骨高位截骨后, 通過向下牽拉腓骨近端能夠使腓骨小頭向遠端移位, 由此提出“弓弦理論”假說。馬衛華等[7]認為, 腓骨高位截骨術后疼痛明顯緩解是由于其動力結構的改變、腓骨外側牽拉力量增強、膝關節應力點由內側移向外側且關節應力分布改變導致。Steadman等[8]認為, 通過關節鏡清理手術將退變纖維化的軟骨清理, 并在軟骨剝脫區域鉆孔達骨髓腔減壓, 使骨裸露區形成纖維蛋白凝塊并最終形成新的有功能的軟骨覆蓋。

作者通過關節鏡診療、關節清理、局部微骨折聯合腓骨近端高位截骨治療關節炎并內翻畸形, 本組治療結果顯示, 術后患者疼痛癥狀緩解明顯, 內翻角度得到不同程度糾正, 治療效果明顯。

參考文獻

[1] Glojnaric I, Casl MT, Simic D, et al. Serum amyloidAprotein(SAA)incolorectal carcinoma. Clin Chem Lab Med, 2001, 39(2):129-133.

[2] Pill SG, Huffman RG, Garino JP, et al. Knee osteotomy for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itis. Current Orthopaedic Practice, 2009, 20(6):682-686.

[3] Prieto-Alhambra D, Javaid MK, Judge A, et al.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and mid-term implant survival following knee or hip arthroplasty for osteoarthritis: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Ann Rheum Dis, 2015, 74(3):557-563.

[4] 張英澤, 李存祥, 李冀東, 等.不均勻沉降在膝關節退變及內翻過程中機制的研究.河北醫科大學學報, 2014, 35(2):218-219.

[5] O'Dwyer KJ, Chakravarty RD, Esler CN. Intramedullary nailing technique and its effect on union rates of tibial shaft fractures. Injury, 1994, 25(7):461-464.

[6] 楊延江, 鄭占樂, 李坤, 等.腓骨高位截骨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解剖學研究.河北醫科大學學報, 2014, 35(6):724-725.

[7] 馬衛華, 張樹棟, 王詩軍, 等.腓骨高位截骨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機理探討.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5, 9(3):421-422.

[8] Steadman JR, Rodkey WG, Briggs KK, et al. The microfracture technic in the management of complete cartilage defects in the knee joint. Orthopade, 1999, 28(1):26-32.

[收稿日期:2016-03-07]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