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切口與常規切口全髖關節置換的臨床比較

2016-07-26 23:40彭東
中國實用醫藥 2016年17期
關鍵詞:小切口

彭東

【摘要】 目的 比較外側小切口和常規切口在全髖關節置換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96例行全髖關節置換的患者隨機分成甲組和乙組, 每組48例。甲組以外側小切口為入路行全髖關節置換術, 乙組采用常規后路切口行全髖關節置換術。對比兩組術后疼痛、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及髖關節功能。結果 甲組術后疼痛得分(3.89±1.25)分及并發癥發生率0均低于乙組(5.02±1.56)分和8.33%(P<0.05);甲組住院時間(12.85±2.89)d較乙組(15.08±3.17)d短(P<0.05);兩組髖關節功能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小切口與常規切口全髖關節置換療效相當, 但小切口具有術后疼痛輕、并發癥少, 恢復快的優勢。

【關鍵詞】 小切口;常規切口;全髖關節置換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7.074

全髖關節置換是治療髖關節疾病的常用方法[1], 傳統全髖關節置換術雖有利于手術的操作, 但由于切口過大, 給患者造成的創傷較為嚴重, 并發癥發生率也明顯更高。本研究對比了外側小切口和常規后路切口在全髖關節置換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8月~2015年7月在本院行全髖關節置換的96例患者隨機分成甲組和乙組, 每組48例。甲組男18例, 女30例;年齡48~69歲, 平均年齡(56.38±10.63)歲;病變類型:股骨頭壞死21例, 股骨頸骨折12例, 髖關節骨性關節炎15例。乙組男17例, 女31例;年齡46~70歲, 平均年齡(56.38±10.63)歲;病變類型:股骨頭壞死22例, 股骨頸骨折10例, 髖關節骨性關節炎1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手術指征,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甲組以外側小切口為入路行全髖關節置換:患者麻醉方式為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全麻), 體位為健側臥位, 使用體位支架進行固定, 使骨盆及軀干與手術臺保持垂直水平。選擇大轉子最隆起的頂點, 以身體縱軸方向作直切口, 也可稍向后傾斜, 長度為7~10 cm。常規切開皮膚并分離后, 調整下肢位置, 使髖關節處于后伸位, 臀大肌放松后, 屈膝90°, 維持髖關節后伸位并緩慢內旋下肢。分離臀小肌, 切開梨狀肌及聯合腱, 并“T”型切開關節囊。旋轉下肢使髖關節脫位, 顯露股骨頸, 依照術前設計的截骨線將股骨切除, 磨銼髖臼, 直至軟骨下的骨創面見到廣泛的滲血點。確定髖臼大小, 沖洗后置入髖臼外杯, 壓配穩定者可直接安裝內襯, 若伴有嚴重骨質疏松或壓配不穩定者, 則植入2~3枚髖臼螺釘后植入內襯。擴髓, 假體試模確定穩定性、松緊度及活動度滿意后, 植入假體, 安裝股骨小頭, 對髖關節復位, 徹底沖洗并止血。根據術中情況決定是否放置引流管修復梨狀肌和聯合腱后常規縫合切口, 患側下肢置于外展中立位。乙組則采用常規后路切口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麻醉及體位選擇和固定同甲組。在髂后上棘前方6~8 cm的位置切開, 并向遠端延長繞過大粗隆前緣, 沿股骨干縱軸向下延伸15~18 cm。逐層切開各組織, 顯露深筋膜后縱行切開, 鈍性分離臀大肌, 內旋髖關節以顯露梨狀肌和聯合腱, 通過“S”型拉鉤暴露關節囊, 并“T”形切開, 屈膝, 經內收和內旋后使髖關節脫位, 剝離關節囊及相關軟組織暴露股骨小轉子, 擺鋸截斷股骨頸, 并取出股骨頭。髖臼上方通過骨圓針固定外展塊, 清除髖臼上的殘留物, 沖洗后置入髖臼外杯, 髖臼試模確認滿意后, 置入假體, 安裝股骨小頭, 對髖關節復位, 徹底沖洗并止血, 常規關閉切口后放置引流管。兩組術后均采用相同的治療措施, 包括預防感染、鎮痛及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功能鍛煉等。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術后疼痛、住院時間、并發癥及6個月后髖關節功能。術后疼痛采用VAS評分[2]于術后24 h進行評價, 得分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嚴重。髖關節功能采用Harris評分[3]于術后進行判定, 得分越高代表髖關節功能越好。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甲組術后疼痛得分(3.89±1.25)分, 明顯低于乙組的(5.02±1.56)分(t=3.9163, P<0.05);甲組住院時間(12.85±2.89)d,

明顯短于乙組的(15.08±3.17)d(t=3.6017, P<0.05);甲組治療期間無并發癥發生, 乙組共4例(關節脫位1例, 切口感染3例), 甲組并發癥發生率0明顯低于乙組8.33%(χ2=4.17, P<0.05);甲組治療后Harris評分(85.43±11.58)分, 與乙組的(83.29±12.01)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8887, P>0.05)。

3 討論

全髖關節置換術是目前治療髖關節病變有效且較為成熟的技術, 可有效解除患者痛苦, 使生活質量得以提高, 并明顯的延長壽命?!拔摶笔悄壳巴饪剖中g治療的潮流[4], 其精髓為在減少醫源性創傷的同時達到與傳統手術相同甚至更好的治療效果。常規髖關節置換術時切口長度通常>15 cm, 雖可為術者提供充分的視野, 但術中常需剝離較多的軟組織, 不但使患者恢復時間延長, 且并發癥發生率明顯較高。小切口在全髖關節置換術中應用可較好的保留大轉子、臀肌等重要組織結構, 在外旋肌群和后方關節囊等切開操作后可原位進行縫合, 且術中對組織和肌肉的破壞較小, 患者創傷輕, 術后恢復更快。

綜上所述, 小切口和常規切口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療效相當, 但小切口術后疼痛更輕, 住院時間短且并發癥發生率更低, 是更為合適的治療方式。

參考文獻

[1] 葉永杰, 銀毅, 陳剛, 等. 外側小切口與常規后外側切口全髖置換療效比較. 四川醫學, 2013, 34(12):1828-1830.

[2] 趙莉, 楊飛, 徐桂萍. 帕瑞昔布鈉對老年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鎮痛的影響. 新疆醫學, 2011, 41(9):29-31.

[3] 鄧思殷. 微創小切口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 中國藥物經濟學, 2014, 29(4):366-367.

[4] 施能槐, 朱展標. 小切口與常規后外側入路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比較研究. 微創醫學, 2012, 7(4):390-392.

[收稿日期:2016-04-01]

猜你喜歡
小切口
腹腔鏡與小切口手術治療急性闌尾炎130例的臨床效果體會
腹腔鏡手術治療老年膽結石的臨床體會
探討電視胸腔鏡輔助小切口診治肺部結節病變的價值
大力發展網絡文藝的三大抓手
小切口聯合三氧負壓治療產后乳腺膿腫的效果分析
小切口聯合負壓引流裝置與傳統膿腫切開引流治療產后乳腺膿腫的療效比較
小切口手術路徑治療心臟疾病的研究
電視胸腔鏡輔助下小切口肺癌手術的臨床效果觀察
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治療硬核白內障的臨床觀察
小切口腕管松解術與傳統腕管松解術治療腕管綜合征的效果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