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文化語境中語言變體的社會語言學意義

2016-07-27 00:22劉洋
大學教育 2016年7期
關鍵詞:社會語言學多元文化比較研究

劉洋

[摘 要]社會語言學的重要任務是描述語言和社會結構的“共變”,其基本出發點是研究社會諸因素與語言的關系,從社會角度探索語言和社會共變的方式和規律,揭示語言的社會本質和差異。多元文化語境中“新英語”語言變體具有諸多特點。根據Kachru(1985)的英語世界化理論和Ooi的同心圈模式,可以探尋多元文化語境中“新英語”語言變體的成因。認識“新英語”語言變體特點,有助于深刻理解語言社會本質和文化特色,并增強語言習得與應用價值。

[關鍵詞]社會語言學;語言變體;多元文化;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 H0-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7-0086-02

語言是隨社會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的。與社會文化相關的語言變體(language variation),是社會語言學的基本研究范疇和重點。社會語言學的重要任務是描述語言和社會結構的共變,其基本出發點是研究社會諸因素與語言的關系,從社會角度探索語言和社會共變的方式和規律,揭示語言的社會本質和差異。

一、社會語言學中語言變體及其意義

英國語言學家赫德森(R.A.Hudson)把“語言變體”定義為“社會分布相似的一套語言項目”。[1]對語言變體進行分類,最常見的是分為兩大類:根據語言使用的社會群體將語言變體分為標準變體和非標準變體。標準變體為整個社會群體所使用,通常以某種地域方言為基礎,經過不斷規范而逐漸形成;而非標準變體則往往屬于特定社會群體的方言變體,是一個言語群體身份標志的顯著特征。

語言變體主要通過四種形式表現出來:語音變體、詞匯變體、詞型變體、語法變體。以美式英語為例,為適應快節奏生活,美語發音往往力求簡單,如英語詞尾為-our和-re,美語則為-or和-er,英語的colour、centre、plough,美語則為color、center、plow。詞匯與詞型變體如“bug”一詞,在英語中專指“臭蟲”,美語則泛指“蟲子”,保留了該詞的原意。不同語言變體的語法結構亦有所不同,如“我什么也做不了”:I can not do anything.(用于正式場合的標準英語)或I can do nothing.(用于非正式場合);“你有詞典嗎?”:Do you have a dictionary?(AmE)或Have you a dictionary?(BrE)。

在多種功能中,語言變體最為基本的功能是最大限度地滿足交際需求,一旦交際需求發生變化,其社會心理及語言形式也會發生相應變化。由此可見,語言變體并無好壞優劣、高低等級之分,人們有可能根據交際需要選擇不同的語言變體來增進社會認同和社會交往。我們只有充分認識和把握語言的交際功能及其社會性本質,才能優化對語言及其變體的理解,掌握其發展規律。

二、多元文化語境中“新英語”語言變體的特點

作為世界通用語的英語在廣泛傳播的進程中,因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產生了變異,成為不同國家多元文化的載體?!靶掠⒄Z”被看做是獨立的語言變體,尤其是在亞洲前英國殖民地國家,“新英語”很大程度上偏離了英語母體的標準語言,發展為各自本土化的語言模式。

Platt在其The New Englishes一書中,總結了“新英語”所體現的一些共同特點:①“新英語”是通過正規教育作為第二語言發展的;②在“新英語”得到發展的地方,英語的母語變體并非大多數人所說的語言;③“新英語”用于地區內部的語言交流;④“新英語”已經被本土化并且自成體系。[2]

“新英語”是英語與本土社會文化融合發展的產物。在本土文化背景下誕生的“新英語”,反映了本土化的價值觀和思維模式,產生了許多新的詞匯、新的語法特點以及新的表達方式。正如Kachru(1986a)所說:“‘新英語是經過移植的變體,有自身的明顯的生態特征、語境和功用”。[3]因此,無論是新加坡英語還是印度英語,都在音韻、詞匯和句法等表層語言形式和深層文化及心理結構上,表現出各自語言特質,體現了各民族的語言心理或思維方式。

此外,“新英語”應用于各種社會場合,在多元文化語境中得到發展,并產生所謂“雙語現象”。在重要的正式社交場合,人們所使用的往往是基本接近標準英語的高級變體(High Variety),這類高級變體因能規范和提升本土語言功能,并增進使用者的社會認同和歸屬感,而成為官方第一語言,而在非正規場合人們多使用俚語化英語。如“thunder-box”一詞,本意指馬桶,而在印度廣告語“I?want?my?thunder!”中,則只取其“雷鳴時的轟隆聲”之意,使人聯想到喝飲料時發出“咕咚咕咚”聲的暢快感。

三、多元文化語境中“新英語”語言變體探源

根據Kachru(1985)的英語世界化理論,英語在全球的傳播、習得和使用情況,可用“內圈”(規范提供型)、“外圈”(規范發展型)、“擴展圈”(規范依附型)三個同心圈的理論模式來解釋。Kachru將內圈英語語言變體的發展變化和外圈新英語語言變體的發展變化區分開來,提出了“舊英語”與“新英語”之說,認為英語在外圈國家的使用已經產生了較大的變化與發展,形成了“新英語”語言變體。

Kachru認為,位于內圈的是舊英語,又稱為舊英語變體,有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等。內圈除傳統的以英語為母語的英美兩國外,還包括具有移民性質的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內圈以英語為第一母語,使用人口較之外圈相對要少,其獲得方式源自歷史傳承或自然習得,但卻作為傳統意義上的標準英語,影響全球。

在研究“新英語”變體的范疇模式中,McArthur提出ENL、ESL和EFL(1998),Schneider提出“后殖民英語變體”(2007),后又提出“動態模式”(2011),發展了Kachru提出的“內圈”、“外圈”和“擴展圈”的理論框架,認為“新英語”變體歷經以下五個階段:基礎階段、外生標準穩定階段、本土化階段、內生標準穩定階段和分化變異階段(Schneider,2011:34)。[4] 中國學者借用V.B.Y.Ooi提出的五個同心圈模式(見Ooi,1998),則將外圈國家的“新英語”區分為五個等級:中心圈為Group A,依次向外擴展為Group B、C、D和E。[5]

Group A:核心英語,即世界范圍廣泛使用的英語,屬于高級變體,傳統上只包括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但因受多元文化語境影響,導致英語語言變體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非英語詞匯進入了核心英語圈內,如印度語lakh(10萬)、sari(莎麗);馬來語amuck / amok(瘋狂地);中國英語tofu(豆腐)、kungfu(功夫)等。

Group B:源自英語并用于正式場合的“新英語”。這一組包括源于核心英語的詞語和規范表達法,無論是高級變體還是低級變體,都能被“新英語”的使用者理解和認同。比如新加坡人廣泛使用的red packet(紅包),印度英語中的arranged marriage(包辦婚姻)等,這些表達法在核心英語中難以見到,但卻反映了當地社會習俗,為英語使用國所獨有。

Group C:源自當地語言并適用正式場合的“新英語”。這一組內的詞語和表達法,已然揉進了許多當地的土語、社會文化和生活習俗,體現了濃厚的地方色彩,很難在核心英語中找到相應的對等詞或表達法。如把peanut(花生)說成Kaeang(新加坡語花生果之意);把tender meat(鮮肉)說作sofl meat(依附美語標準的菲律賓語)等。

Group D:源自英語但只見于非正式場合的“新英語”。如新加坡英語口語中常見的no head no tail(沒頭沒尾),Can can?。ê玫?,沒問題),印度英語中的head-pain(頭痛),而用isnt it?表達尊重或認同的語用功能,則構成印度英語反問句的固定標記。

Group E:源自當地俗語或方言只用于非正式場合的“新英語”。這類“新英語”與當地的詞匯和語法混用,被標準英語認為是有著明顯錯誤的地方英語。如kiasu(源自閩南語“怕輸”),a junglee girl(印度語“粗野的女孩”),還有一些當地的感嘆詞“Ayyo-ayyoo”,“wah lau”等。

Ooi的五個同心圈模式可以視為一種客觀標準,用來對各種“新英語”語言變體進行等級區分,如Group A,Group B,Group C都可以劃歸為高級變體,Group D和Group E則應歸類為低級變體。這種等級區分主要便于優化交際能力和跨文化語言學習,并不意味著語言變體的好壞優劣或高低等級。合理區分這種語言變體的等級,不僅有助于編撰各種“新英語”語言變體語料庫,而且能為語言使用者更清晰地認知語言變體的發展走向及其社會性本質,也能更準確地選用合適的語體和表達方式。

四、結語

語言和社會存在著一定的“共變”關系。社會文化的變遷必然會引起語言的變化,而語言的變化又必然反映出社會文化的變遷,語言正是在這種“共變”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在多元文化語境中,“新英語”充分發展并自成體系,呈現出更為豐富多元的社會文化特色和語用價值觀,它真實地折射出特定地域的社會文化需求,其未來的發展軌跡,也必然與社會需求與發展走向相契合。

[ 注 釋 ]

[1] R.A.Hudson.Sociolinguis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 Platt,J.,Weber,H.,Ho,M.L.The New Englishes[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84:2-3.

[3] Kachru,Braj B.The Alchemy of English.The Spread,Functions and Models of Non-Native Englishes[M].Oxford: Pergamon Press Ltd,1986a.

[4] Bhabha,Homi K.The Location of Cultur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Schneider,E.W.English Around the World: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5] 許麗芹.多元文化語境中的“新英語”語言變體[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9):13-15.

[責任編輯:鐘 嵐]

猜你喜歡
社會語言學多元文化比較研究
社會語言學視角下的公益廣告語言研究
論教育與多元文化的關系
淺析BJD人偶的藝術性
現代室內設計的多元文化表現探究
中外數據新聞編輯流程比較研究
各國稅制結構與我國的比較研究
資產減值新舊會計準則比較研究
淺析媒介體制比較研究的框架設計和技術邏輯
淺談社會語言學視角下性別差異的體現
英語語音國別變體的社會語言學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