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電影與傳統上海想象

2016-08-13 10:03吳亞丹
電影文學 2016年12期
關鍵詞:弄堂上海傳統

吳亞丹

[摘要]當代中國電影中的上海與現實上海之間構成一種特殊的想象關系,電影中的上海是共時與歷時雙重維度建構而成的一個立體空間。20世紀80年代,在“上海懷舊熱”與“文化尋根潮”影響下,當代中國電影開始向40年代的“海派電影”致敬,立足于弄堂故事與滬上文化兩個維度,通過影像表達的方式建立起“傳統”上海形象,并成為全球化時代上?!靶咀印钡闹复?。在某種意義上,當代中國電影中的傳統上海形象成為中國形象的特殊代言,是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窗口。

[關鍵詞]弄堂;傳統;上海;城市想象;當代中國電影

現代法國思想家列伏斐爾在《空間的生產》(1974)一書中提出了“空間生產”概念,認為空間實踐在溝通城市與人關系時具有重要意義,城市社會生活是在城市空間中展開的,各種城市空間的隱喻透露出社會界限與抗衡界限、主體建構自我與異己的邊界。弄堂是隨著上海開埠和都市發展而出現的一種特色建筑,是上海近現代民居的主體。作為上海一個獨特的居住空間,弄堂蘊藏著深厚的江南文化傳統,是上海傳統文化的“芯子”。當代中國電影在表現上海文化傳統時,無一例外地將鏡頭對準滬巷,其中精細、務實的市井風情與世俗人生成為影片講述的主體,弄堂成為一個具有隱喻意味的空間意象。由此,上海弄堂成為江南傳統文化想象與媒介構建的重要命題,一個當代中國電影塑造新型大眾傳奇的重要負載形式。在全球化思潮與文化景觀日新月異的夾縫中生存的滬弄,也因此成為人們想象上海傳統的一個文化載體。

但隨著上海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弄堂景觀正在消失,電影則以鏡像形式力圖“追回關于過去的意象、信息和記憶,并且重新想象、建構、書寫的新身份、主體性和民族性”。當代中國電影的傳統上海想象,立足于歷時與共時雙重維度,通過展示弄堂故事、滬上文化來建構一個影像化的傳統上海形象。本文擬從歷時維度審視上海傳統文化發展線索,從共時維度對弄堂故事與滬上文化進行考察,以此對當代中國電影中“傳統”上海想象的構建背景、形態及意義進行全面考察。

一、關于上海想象的兩大譜系

城市形象的文化建構是一個龐雜的系統工程,電影作為一種最“城市化”的藝術,不僅為城市提供著現代消費文化語境,同時也以“強大的現代傳播媒介建構城市形象”。研究當代上海想象與形象構建,電影無疑是一個重要維度。

20世紀80年代,受全球化浪潮影響,上海逐漸恢復了活力,“現代”城市文化開始重建,“海上繁華的全球夢想”成為熱門話題。革命時代建構的、帶有“政治化隱喻”的城市文化模式逐漸解體,而新的城市文化模式尚未成型,人們對上海的認識發生了結構性動蕩,文藝界出現私人化、市場化等不同價值取向。電影導演們開始摒棄了傳統的城市體驗和空間感知方式,在作品中以想象的方式建構一座虛擬上海。與對現實的簡單再現不同,想象是藝術家基于都市經驗而產生的一種空間建構方式。集體想象上海的主要目的是建構上海形象,重建上海的文化傳統。電影作為一種大眾傳播媒介,也開始以影像的形式建構符合市場需求的“上海形象”。而電影中的“上海形象”最為直觀,“深刻影響并建構了讀者對上海的認知”。在當代電影中,“想象”成為上海題材明顯的創作特征。

從文化維度看,現實上海與電影上海形成了互文關系,電影成為上海形象媒介構建的一個重要方式。自上海開埠以來,“現代”便是上海最顯著、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因此,當代中國電影在想象的上海形象都是中國最現代的大都會,開放、創造、多元成為這座城市可識讀的文化標記。到20世紀90年代,受“上海懷舊熱”與“文化尋根潮”影響,導演們開始向三四十年代的“海派電影”致敬,期望通過想象上?,F代都市空間,追溯上?,F代性起源與發展歷程,從而重新建構起人們對這座城市的認識。張一白的《夜·上?!罚?007),以上海這座大都市為舞臺而展開一個浪漫故事,流光溢彩的都市夜景、亞洲音樂節上的日本化妝師等,為觀眾構建了一個現代摩登的上海形象。20世紀90年代張藝謀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陳逸飛的《人約黃昏后》、陳凱歌的《風月》等影片,也是將鏡頭瞄向三四十年代的摩登上海?!笆镅髨觥薄帮L花雪月”的上海形象因此深入人心。

但城市在現代化進程中,都會保留它的文化根基,傳統文化精神與審美個性構成了城市的“芯子”。就上海而言,“現代”是它可識讀的文化標記,傳統則是其文化“芯子”。江南傳統文化構成了它的文化根基。江南吳越文化是漢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文化中精致典雅的代表。作為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弄堂構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特色,也是近代上海地方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上海人與上海故事都無不與弄堂及弄堂房子密切關聯。20世紀80年代,受到上海懷舊熱和文化尋根思潮影響,當代中國電影中的上海想象開始向20世紀繁華精致的上海致敬,普遍呈現出一種歷史性空間想象和建構,突出表現在回憶和懷舊想象類的影片。而摩登上海的另一隅——弄堂和亭子間則代表著上海底層、最深厚的文化傳統,是市民氣息最濃郁的所在。當代中國電影中大量出現滬弄影像,成為想象傳統上海的重要依據。作為上海傳統文化的“芯子”.當代電影中的弄堂是一種新型的文化公共空間和新型的藝術。

二、弄堂故事與“傳統”上海想象

江南文化區一直有著關注市井日常生活,反映市井風情的創作取向。唐宋時期,由于商品經濟繁榮,通俗的漢民間藝術——說話技藝及話本逐漸盛行。至明代,馮夢龍編撰的短篇小說集《三言》《二拍》誕生后,中國傳統說書藝術中形成的市井敘事技巧更為純熟。上海開埠以后,在關于上海的藝術創作中,江南文化的市井敘事傳統得以延續,藝術家們繼續表現享樂式個人主義價值觀與市民意識的契合。

而弄堂則是承載江南文化傳統的空間,是最具市井風情的生活空間,弄堂及弄堂文化成為當代中國電影的重要表現題材。從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電影繼承了江南傳統藝術創作的市井敘事傳統,開始將目光投向過去,著意于表現上海市井風情里的世俗人生。由此出現了一大批以表現上海弄堂傳奇為主題的電影,影片中的滬弄小人物傳奇與眾生浮世繪為觀眾勾勒了一幅幅斑駁的世態人情圖景,成為全球化時代的“傳統”上海想象。陳凱歌的《風月》(1996)、婁燁的《蘇州河》(2000)、朱鷹文的《秦關路十號》(2004)、關錦鵬的《長恨歌》(2005)、趙川的《米尼》(2007)、賈樟柯的《海上傳奇》(2010)等都是這類影片的代表。

其中朱鷹文的紀錄片《秦關路十號》,故事就發生在一條叫秦關路的弄堂里,這條弄堂與“景云里”“藍妮弄”等不同,它是上海弄堂的另一種經典樣式,市井日常的代表。秦關路的建筑格局亦魚龍混雜,窄小的弄堂里有石庫門房子,也有日租界時期的公寓洋房;有當年富紳建的獨門獨戶小連排,也有老百姓搭建的小平房。這條中西混雜的草根里弄,是片自然而然聚集起來的建筑群,這種生存方式孕育了獨特的市井風情和人際文化。在影片中,秦關路被描述成是上海一條極普通的弄堂,其中有一戶古樸的老煙雜店“萬源醬酒煙雜商店”,從店主的爺爺開始,幾代經營下來,至今已經60多年。隨著時間的流逝,上海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這間小店依然保持著古老、簡易的經營方式?!肚仃P路十號》便是記錄了這個小煙雜店新一代店主的普通生活,小店老板經營著祖傳的小店,在里弄里也有著不錯的口碑,與妻子、朋友、鄰居構筑了他們自己獨立的人情天堂。濃郁的人情,傳奇的人生,勾勒了一幅傳統上海最真實的世俗風景畫。導演朱鷹文說:“秦關路上這些小人物的故事是一本天然的劇本,內容豐富,人物集中,關鍵是這些事情‘儂編也編不出來?!?/p>

此外,上海弄堂環境矛盾又復雜,流言蜚語、日常生計、家長里短等,是弄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表現上海市井故事的最佳空間。關錦鵬的《長恨歌》《阮玲玉》、趙川的《米尼》等都以弄堂故事為背景。關錦鵬改編自王安憶同名小說的電影《長恨歌》與《秦關路十號》互為補充,展示了一個阮玲玉式的女性化市井空間。影片中到平安里落戶當注射醫生的王琦瑤,真正開啟了一段新的市民生活,這也是原著作者王安憶拋開浮華上海而轉向尋常市井的真情書寫?!斑@才是上海芯子里的氣味”,王安憶說道,王琦瑤“斷枝碎節”的人生就藏在這“城市溝縫”的平安里。通過弄堂空間,關錦鵬在影片中勾勒了一條王琦瑤后半生的活動軌跡,為觀眾講述了一個普通上海女兒人生謝幕時的故事,成為一部傳統敘事策略下的弄堂普通人物傳奇和懷舊史詩,這也是屬于所有滬上人家的繁華舊夢。

三、滬弄文化與“傳統”上海想象

王安憶說:“上海的弄堂有一種裸露的風情,腌臢,邋遢,粗鄙,性感”,弄堂在聲息變化中演繹著上海人基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變遷。在關于上海的影片中,藝術家們對上海復雜的日常生活細致入微地呈現,使作品超然于京派、海派知識分子圈的敵對,也避開了已然形成的敘述形式(如麥當雄在《上?;实邸分械膰L試)所勾勒的上海圖像。婁燁的《蘇州河》、趙川的《米尼》、關錦鵬的《長恨歌》等電影作品想象上海,表現上海的情感基點是對弄堂生活的深入觀察和體驗,鏡頭下的弄堂集中濃縮了上海的市井風情、世俗百態,表現了藝術家們對上海文化的傳統想象與人生世相的復雜心態,而這種“傳統性”的構建需要融入滬弄文化各種樣態。

在江南文化地區一直有這樣一種說法:“什么樣的人住什么樣的弄堂,什么樣的弄堂里走出什么樣的人來?!边@種說法雖略顯偏頗,卻從另一個層面反映出作為城市傳統文化載體的弄堂,與當地特有的地域文化密不可分。上海每條弄堂在形狀和結構上都相差無幾,卻各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這也是電影導演們最感興趣的。

上海弄堂的一個鮮明特點是“擠聚而居”:多戶居民糅雜而居,各行各業的人魚龍混雜,這種居住形式是弄堂風波易生的根源。而長久生活在這樣微妙環境中的上海人,便形成了善于察言觀色、工于心計、愛面子、精細等行事原則,這也是人口高密度、住房擁擠的弄堂居民特有的待人接物準則,一種上海市民的生活智慧。想象上海傳統的影片也展示了上海市民的這種“面子文化”。作為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現象,“面子文化”極大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關錦鵬的《長恨歌》中,王琦瑤駁斥蔣麗麗道:“你母親是在面子上做人,做給人家看的,所謂‘體面,大概就是這個意思?!薄皥雒妗薄绑w面”“情面”,便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存哲學,也是滬弄人家世故圓滑的處世準則。

此外,上海弄堂也是最富有市井氣息的空間,充滿了形形色色、極具民俗風情的畫面。居住在弄堂的上海人,日常吃飯、洗衣、擇菜、倒馬桶等瑣事都是在弄堂里進行。而弄堂逼仄、嘈雜、零亂的生活空間,既磨煉了上海人的脾氣秉性,也催生了一種富有生命力的滬上世俗俚語,成為上海弄堂文化的一種獨特表現形式,如“孵太陽”、螺螄殼里做道場、乘風涼、開天窗、打開天窗說亮話等。王全安執導的電影《團圓》,是一部以上海市井方言講述老上海弄堂故事的小成本文藝片,電影將鏡頭聚焦在了一個有些破敗的老弄堂,人物對白幾乎全部是原汁原味的滬語,盧燕還用滬語清唱了《天涯歌女》等上海老歌,極有味道。從語言學角度看,方言在當代中國電影中的表現并不常見,這是因為官方語言又是建立在北方方言基礎之上的,吳儂軟語在電影對白中的表現機會就更少。但是恰到好處地運用方言,在影片中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偶爾幾個場景、幾段對話使用方言對白,可以作為一個戲劇性的點綴、一種笑料;整部影片通行方言對白,則能營造一種獨特的地域風情,引起觀眾對方言區文化風情的認同感。作為吳越文化區的地域方言,影片中生動鮮活的弄堂滬語成功建構起觀眾對傳統上海形象的想象。

四、結語

新時期以來想象傳統上海的這些影片,共同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典型范例:拒絕“以史為鑒”式的表達方式,通過呈現傳統文化范式與歷史景觀,使觀眾更清晰、更深刻地意識到自我在現實生活中的處境,進而從傳統中尋找應對現實壁壘的勇氣和希望。隨著上海城市建設的加速,老弄堂正在消失,弄堂文化與上海人的弄堂生活情趣也隨之消逝。電影中的弄堂,則成為記錄、保留和延續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當代中國電影要繼承傳統,繼續創造出更多內涵豐富、意蘊厚重、文化和歷史價值兼備的傳統上海想象作品。

猜你喜歡
弄堂上海傳統
上海電力大學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上海之巔
上海諦霖鄒杰 Hi-Fi是“慢熱”的生意,但會越來越好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弄堂里
老傳統當傳承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弄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