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生活在虛擬世界的幾率有多大

2016-08-27 05:32胡德良編譯
世界科學 2016年8期
關鍵詞:斯特羅姆虛擬世界馬斯克

胡德良/編譯

?

我們生活在虛擬世界的幾率有多大

胡德良/編譯

后人類時代的未來,想象起來再簡單不過了,尤其對于那些研究技術前沿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不久前,在加州Code技術盛會上,特斯拉汽車公司、SpaceX公司和其他尖端技術公司的創始人——億萬富翁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被問及一個令人吃驚的問題。臺下一個人問道,我們沒有生活在現實世界中,而是生活在一個復雜的計算機虛擬世界中……您對此是如何理解的呢?馬斯克表示:“對于這個概念,我太熟悉了。我對虛擬世界進行過太多的討論,這是個非同尋常的話題?!币砸曨l游戲的發展速度之快為例,馬斯克提出,計算機模擬的發展達到“與現實無法區分”的程度,這是不可避免的。他總結道:我們生活在“基礎現實”中的可能性僅為“幾十億分之一”。

馬斯克似乎被哲學家們所謂的“模擬論”說服了。至于模擬論的概念,牛津大學哲學家兼未來學家尼克·博斯特羅姆(Nick Bostrom)在2003年的一篇論文中給出了明確的形式。去年,特約撰稿人拉斐·卡查杜里恩(Raffi Khatchadourian)在《紐約客》雜志上對博斯特羅姆進行了介紹。模擬論始于對當今幾個技術趨勢的關注,例如,虛擬現實的發展及人類大腦圖譜的繪制。其中一項繪制工作被稱為“腦計劃”,是由奧巴馬政府資助的。結果,模擬論提出:其實,我們是數字人類,生活在一個龐大的計算機虛擬世界中,這個虛擬世界是由生活在遙遠未來的后代所創建的。多年來,許多人都想象過這種場景,當然通常是在情緒高漲的時候想象的。但是,一些哲學家、未來學家、科幻小說作家和技術專家對技術的發展不約而同地懷有近乎宗教般的虔誠信念,他們逐漸開始認為:模擬論不僅是可信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模擬論基于兩個前提,這兩個前提可能是有爭議的,但都不無道理。第一個前提是,可以把意識模擬到一臺計算機上,用邏輯門替代大腦的突觸和神經遞質。如果自我意識能夠以一團神經元的形式出現,那么意識很可能也會在硅材料中呈現出活躍的狀態。第二個前提是,先進的文明有機會獲得真正強大無比的計算能力。例如:博斯特羅姆推測,幾千年之后,進行太空旅行的后代可能會利用納米機器將衛星和行星改裝成巨大的“行星計算機”。這樣,必然可以推知,如此先進的文明可能會利用強大的計算能力來進行一場“祖先模擬”,從根本上來講,這種模擬相當于高性能版的視頻游戲《模擬人生》,專注于人類自己的進化史。如果只創建一個這樣的虛擬世界,我們也許會覺得非同尋常。但是博斯特羅姆認為,未來的一臺計算機可能進行數千個、甚至數百萬個祖先模擬。如果這一點是千真萬確的,那么模擬的人類意識就會遠遠多于非模擬的人類意識,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目前生活在虛擬世界中的可能性要遠遠大于生活在虛擬世界之外的可能性。

從表面上看,模擬論跟十七世紀勒內·笛卡爾(René Descartes)提出的一個論點有些相似。笛卡爾認為,可能有無法覺察的“惡魔”正在塑造著我們的認識。但是從根本上來講,笛卡爾的論點是一種懷疑——你怎么知道自己沒有生活在模型之中呢?——而模擬論是我們對未來的展望。一個多世紀以來,未來學家和科幻作家一直懷有這樣的想象:有朝一日人類將會利用技術把自己變成“后人類”,超越人類環境的限制。他們想象著這樣的一個時代會到來:人們通過把自己的思維上傳到計算機中而欺騙死亡;利用人工智能來取代自己或加強自己的功能;或者,描繪出物理學、生物學和工程學中未知的前沿領域,以便移民到其他星球。在當今世界中,我們有可能辨別出這種新興后人類未來的根源所在:計算機中的沃森人工智能程序已經順利通過益智問答節目——《危險邊緣》;虛擬現實的時代已經到來;一組研究人員在樂高機器人體內成功地模擬了蛔蟲的神經系統;9月份,馬斯克計劃宣布火星移民的詳細方案。

后人類時代的未來想象起來再簡單不過了,尤其對于像馬斯克那樣研究技術前沿的人來說,更是如此。然而,我們生活在一種時間循環中的觀念為這種想象增加了一道障礙。也許,我們永遠也不會到達后人類時期;在某個時間節點上,技術的發展將會停止。也許,我們的后人類后代根本不想進行看似不可能的模擬,盡管我們對模擬很有興趣?;蛘?,我們人類也許在學會如何模擬自己之前就會滅絕。不久前,馬斯克總結道:“或許,我們應該希望這就是一個虛擬世界。要么我們將創建與現實無法區分的虛擬世界,要么我們的文明將不復存在。這是兩種選擇?!比绻阆M祟悓恢鄙娴竭b遠的未來,能力一直在增強,知識一直在豐富,那么你就必須接受這種可能性:當今,我們正在處于被模擬的狀態之中。

我們可能會生活在一個虛擬世界中,這很重要嗎?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前景呢?藝術家和思想家得出了各種各樣的結論。例如,作為一個“復制品”生活在一個虛擬世界中的觀念曾經在《置換城市》中得到探索,這是一部于1994年出版的小說,由科幻作家格雷格·伊根(Greg Egan)撰寫,其中想象了虛擬世界創建之初的生活。小說中的主角是一位名叫保羅·達勒姆(Paul Durham)的計算機科學家,他把自己當做實驗品,將自己的大腦掃描進一臺計算機中,創造了兩個保羅;本來的保羅仍然生活在現實世界中,而數字保羅卻生活在虛擬世界中,這個虛擬世界有些像現在的視頻游戲。保羅站在模擬的公寓里看著一幅畫——博斯(Bosch)的《人間樂園》——保羅不能完全忘記這個場景,但是當他轉身看過去的時候,模擬過程就不再展現這幅畫,在努力保存處理的過程中這幅畫退化成“一個灰色的矩形”。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虛擬世界中,那么同樣的事情可能會發生在我們身上:為什么當一臺計算機了解到宇宙中有哪些地方我們的眼睛還沒有看到的時候,它就能夠模擬出其中的每個原子?模擬人的多疑是有道理的。

有關虛擬生活的想法,也有令人憂郁的一面:一切都已經發生在我們的后代身上,這會使獲得成就的激動感大打折扣??匆娢覀兇蛘?,他們大概覺得很有趣,但這些是他們已經輸過或贏過的戰斗。這種遲來的感覺就是《塔洛斯法則》的主題,這是一款令人憂郁但富有魅力的視頻游戲,是由克羅地亞的Croteam游戲工作室開發的。在游戲中,一場瘟疫開始消滅全人類,為了奮力保護我們的某些歷史和文化資源,人類工程師們創建了一個小型虛擬世界,其中含有自編輯功能的計算機程序。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程序自身得到了改進,人類消亡很久之后仍然存活的一個有意識的程序。你扮作人類的后代,在風景如畫的人類文明遺址中漫步之時,遇到古代人類留下的文本片段,包括《失樂園》、《埃及死亡之書》、康德的著作、叔本華的著作、電子郵件、博客文章等,卻不知道其中的內容都是關于什么的。這款游戲表明:虛擬生活具有傷感性,這是無法回避的。即使馬斯克的火星移民計劃獲得成功,他也不會是第一個獲得成功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在歷史上已經出現過。

或許,我們也應該以一種敬畏的心情來看待那個過渡時期,因為那是一個奇特的時代,新奇怪誕的模擬生命形式將會擾亂我們在真實世界中的行為方式?!赌M人時代》是今年早些時候出版的一部非小說類社會科學思辨型作品。在這部作品中,經濟學家兼未來學家羅賓·漢森(Robin Hanson)描述了這樣一個時代:研究人員尚未破解人工智能之謎,但是已經學會把自己復制到計算機上,創建出模擬人,而模擬人的數量很快超過了真實人。博斯特羅姆提出:出于好奇心,我們的后代將會創建模擬世界。漢森與其不同,他看到了模擬人類的商機:一個公司不用苦苦尋找一個程序員團隊,只要能夠聘用一個有才華的模擬人便可,然后她可以將自己復制一百萬次。為了能夠同時干許多工作,一個有事業心的模擬人可能會很高興地復制自己;當一個復制的模擬人完成一項工作之后,她可以選擇刪除自己,或者選擇“死亡”。漢森寫道:其他復制的模擬人將繼續存活下去,因此一個對死亡有過深思熟慮的模擬人不會問及 “我想死嗎?”這樣的問題;相反,她會問道:“我想記住這一切嗎?”一個模擬人可能在剛剛休假之后才被復制,因此無論何時被粘貼到工作場所,她都是心情愉快、精力充沛的,隨時準備著投入到工作中。她也可以在比人腦更加強大的計算機硬件上運行,因此其思考和行為的速度都要比普通人快數百萬倍,甚至快數萬億倍。

漢森認為,模擬人未必過著不快樂的生活。相反,他們可以茁壯成長,可以墜入愛河,可以在充滿競爭的、靈活多變的高速世界中找到滿足感。同時,在不斷加速的、越來越自主化的模擬人經濟中,非模擬人可以靠投資收益過上退休生活了——這是一個令人愉快的有利之處,從這一點可以觀察到非模擬文明的衰退期即將到來。許多人想象到,技術將會把我們從沉重的工作負擔中解放出來;如果漢森是正確的,這種解放可能會通過人類的虛擬化來獲得。

此外,對于“我們生活在虛擬世界中”這一觀念,也有可能找到相應的神學含義。2014年出版的一本叫做《你的數字化來世》的書,哲學家埃里克·斯坦哈特(Eric Steinhart)在書中探索了模擬論與各種宗教和各種神學思想流派之間的相似之處。斯坦哈特集中研究了嵌套模擬的可能性。如果我們在模擬的世界中能夠實現后人類化,那么我們就可以繼續模擬我們自己,模擬人還可以通過遞歸循環繼續模擬他們自己。同時,模擬技術的出現會迫使我們接受這個現象:我們本身很可能也生活在虛擬世界中。因此,事實可能是這樣:現實是由大量嵌套模擬單元構成的。在這種情況下,斯坦哈特看到了無限的、數字版的“人類巨鏈”。斯坦哈特推測:在我們完善模擬技術之前,我們很可能就已經在倫理上成熟起來,因此我們將會關心我們模擬的人類,我們甚至會找到辦法,在他們死亡時“促進”他們進入我們的模擬系統,為他們開啟一個無限的“從升天到復活”的過程。事實可能原本是這樣的:來世就是不斷進入更高模擬層次的無限旅程。博斯特羅姆在其原始論文中設想了一種不同的可能性,他寫道:如果所有這些嵌套模擬的計算成本太高,那么執行模擬的人可能會直接點擊“放棄”,這樣模擬的創建可能會造成世界的終結。

模擬論是具有吸引力的,部分原因是該理論給無神論者提供了一個談論靈性的途徑。我們僅僅生活在部分現實世界之中,整個的現實世界對于我們來說永遠都是遙不可及的,這個觀念可能是我們的敬畏之源。對于我們的模擬人,你同樣可以向上帝提出問題:世界的締造者為什么決定要將罪惡和苦難容納進來?他們能否根據自己的偏好來改變這種情況呢?那個原始的非虛擬世界來自何處?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模擬論是一種經過深思熟慮的、內容廣泛的唯物主義神話,它接近宗教但又不完全是宗教。當然,模擬論中沒有虔誠和神圣,模擬之外的人不是神仙,而是我們。

從根本上來說,把模擬論當作一個神話故事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歸根結底,該理論是一個有關限制的故事。一方面,我們通過創建我們自己的世界使人類的潛能最大化;另一方面,通過這樣做可以證實“要想最終完全了解我們生活的宇宙”是不可能的。超越催生謙卑,最終,在實現神圣抱負的過程中,我們卻發現宇宙更加高深莫測了。

[資料來源:The New Yorker][責任編輯:絲 絲]

猜你喜歡
斯特羅姆虛擬世界馬斯克
微言大義
馬斯克打臉簡史
梅耶·馬斯克的“育兒經”
夸張的色彩,扭曲的面孔——本特·林德斯特羅姆
孤獨
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的紐帶
虛擬世界大門正啟
擁抱虛擬 珍惜現實
馬斯克預計“獵鷹”9可在12月復飛
只因他是馬斯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