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華東手法治療頸性眩暈經驗介紹

2016-09-08 08:03李牧真
環球中醫藥 2016年6期
關鍵詞:頸性華東頸椎

李牧真 吳 昊

李華東手法治療頸性眩暈經驗介紹

李牧真吳昊

頸性眩暈是臨床常見病,但因其發病機理十分復雜,診治沒有“金標準”,使得臨床治療效果欠佳。李華東教授在臨床治療中認識到,只有從根本上改善頸椎失穩的狀態,解決頸椎病變,才能更好地治療本病。在治療過程中李華東教授注意手法頻率、力度和方向的協調作用;注重經絡腧穴理論與現代解剖相結合;注重推拿經驗與現代醫學相結合,用舒筋解痙、醒腦定眩、調曲整復的特色手法治療本病取得較好的療效。

頸性眩暈; 手法治療; 李華東

李華東,主任醫師、教授,全國第三批名老中醫王國才教授推拿學術繼承人,從事中醫推拿臨床、教學以及科研工作近30年,對“傷筋”類疾病頗有研究,尤其擅長將中醫傳統推拿手法與現代醫學相關理論相結合治療此類疾病。

1955年最先出現頸源性眩暈這一概念,關于本病的發病機制以及發病原理都存在多種學說,而臨床治療方法也是種類繁多。目前多數學者認為頸椎失穩后刺激交感神經引起血管痙攣是頸性眩暈發生的基礎。李華東教授認為不論是改善腦供血還是阻滯神經興奮來緩解眩暈癥狀,都只能“治標”,療效也只是暫時的。要想“治本”,最終需要解決的是頸椎的病變。只有從根本上改善頸椎失穩的狀態,才能找到頸性眩暈的治療方案。

1 治療中注意頻率、力度和方向的協同作用

中醫推拿手法種類很多,主要包括:擺動類、摩擦類、振動類、擠壓類、叩擊類和運動關節類等;按手法施力的方向分為:垂直用力、平面用力、旋轉用力、用對稱合力、對抗用力、屈伸運動關節等。運用推拿手法治療疾病,實際就是使用“力”治療疾病,因此力的頻率、方向、力度大小等因素對于推拿手法治療疾病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周信文[1]、曾慶云[2]、姚笑[3]等都通過實驗研究證實推拿手法施力的頻率、力度、方向對治療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

李華東教授認為,針對正在發作期的頸性眩暈患者,前期治療一般以高頻短時強刺激的“點”治療為主,達到“醒腦開竅”的治療效果;待患者眩暈癥狀有所緩解后,則以深透柔和的“面”治療為主,在維持治療效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恢復局部軟組織的正常生理狀態。蓋因醫者使用同等的力刺激“點”產生的壓強必然比刺激“面”要大,同等時間內,高頻手法做功也必然多于低頻手法,從而快速刺激患者病痛“點”,使癥狀迅速緩解;與此同時,柔和的刺激“面”,又能舒緩局部軟組織,間接治療并鞏固療效。因此,醫者在臨床手法治療中需要因人制宜,因病制宜,選擇正確的手法以及適配的力度與頻率等,可以產生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

2 診治中注重經絡腧穴理論與現代解剖相結合,注重推拿經驗與現代醫學相結合

李華東教授認為將經絡腧穴與頸椎生理結構、局部神經血管走向、肌肉韌帶起止部位及生物力學相結合,強調推拿手法治療頸性眩暈患者應有嚴密的診療過程,僅憑“手摸心會”來“知其體相”這樣的經驗是不夠的。在治療之前,若能運用現代醫學檢測手段與診斷理論,可以快速準確地判斷出如骨質疏松或有占位性病變等不適合推拿手法治療的患者,也能鑒別出梅尼埃病或耳石證等不適合單純運用治療頸性眩暈手法的患者。對于適合治療手法的患者,則可通過X線等檢測手段清楚地了解頸椎曲度改變、局部肌肉軟組織的緊張情況及解剖特點,從而找到最有效的治療部位,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這不僅可以提高手法對頸性眩暈患者治療的有效性與安全性,對疾病的轉歸預后也能有較為清晰的判斷,是臨床治療的根本。

3 手法治療頸性眩暈特色手法

3.1舒筋解痙

法,尤以斜方肌分布區域為主進行放松治療。手法操作頻率要求維持在120次/分鐘左右,持續時間5分鐘。沿頸椎左右兩側的夾脊穴連線、橫突連線以50~80次/分鐘左右的頻率,使用拿揉法從上到下依次操作,每側3~5分鐘。為使手法的作用力滲透到深層肌群,必須同時配合患者被動搖頸。具體操作為:施術時囑患者頸部完全放松,并微向施術側側后方伸頸,術者一手扶于患者前額(以下稱為輔助手),一手拿于頸部(以下稱為操作手)要操作的軟組織,以拇指羅紋面或指端橈側為發力點向深層組織用力按揉,輔助手與操作手拇指同時相對用力,使患者頸部被動側彎。當操作手拇指力透及骨時,雙手同時減輕用力,使患者頸椎緩緩回復正常位,此為一次搖頸拿揉手法操作周期。

3.2醒腦定眩

患者坐位,醫者面對患者站立,用一手扶住患者一側的頭顳部,另一手在患側顳部作掃散手法。操作時將拇指屈曲,通過小幅度擺動前臂帶動手腕,使拇指指間關節橈側骨面沿頭側部膽經循行區域摩擦、按揉,余四指仍以指端為著力點,在手腕的帶動下沿弧線掃散。每遍30~50次,左右各3遍。醫者站于患者身后,一手扶住患者前額,一手以掌根摩頸枕部2分鐘,頻率50次/分鐘左右,使熱透入里,患者局部有溫熱感最佳。然后食指屈曲,以羅紋面著力,探及C6橫突處,即人迎穴稍下方,平環狀骨(相當于星狀神經節處),施以輕緩的按揉治療,以得氣為度。左右兩側各1分鐘,30~50次/分鐘。

3.3調曲整復

患者坐位,醫者位于患者身后,雙手托住患者下頜部,兩拇指分別點按兩側風池穴、完骨穴拔伸頸椎,每穴持續數秒,重復3次。再在拔伸狀態下行小幅度的低頭、后仰及左、右旋轉運動各3次,活動幅度15~20°。醫者站于患者一側,囑患者略低頭,同時一手扶住患者頭側部,另一手按壓于患者同側肩井處,兩手同時相反方向用力,行壓抻法,每側持續數秒,重復3次。此處應注意,扶住頭側的手僅起輔助固定作用,肩井處為主發力手,切勿使用暴力、蠻力,以免造成患者局部關節或軟組織的損傷。最后,以頸椎定位旋轉扳法作為結束手法。

4 李華東教授手法特色及與同類手法的比較

李華東教授通過改進常規推拿手法的操作,加強了手法針對病所的有效治療量,從而提高了整體療效。如在放松類手法中,將拿法、揉法與患者被動搖頸相結合,可以確保拿揉處局部肌肉的放松,從而加強手法滲透,使作用力可以到達患者頸部肌肉淺層、深層乃至骨關節。在作用于患者頭部顳側的掃散法中將常規的以操作手拇指橈側為著力面,變為采用屈曲拇指指間關節橈側骨面為接觸點。這樣變“面”為“點”,增加了操作局部的壓強,不僅可以產生熱效應促進血液循環,還能使用作用力較大的手法刺激局部神經,有效緩解頸性眩暈引發的頭痛、失眠、眼睛干澀等伴隨癥狀,使患者舒緩緊張,放松心情。

除此之外,按揉人迎穴旁更是治療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人迎穴位于頸部,在胸鎖乳突肌前緣與甲狀軟骨接觸部,當頸內、外動脈分歧處,其解剖位置上有頸闊肌、甲狀腺上動脈、頸前淺靜脈、頸內靜脈,布有頸皮神經,面神經頸支,深層頸動脈球,最深層為交感神經干,因此按揉人迎穴不僅可以改善患者血運,還能減輕頸性眩暈繼發的各種神經紊亂癥狀。而刺激點選在人迎穴稍下方一方面是避開頸動脈小球,以防治療不當出現安全隱患,另一方面在人迎穴下方平環狀軟骨處分布有星狀神經節。星狀神經節是臨床應用椎旁神經阻滯治療頸性眩暈常用治療點,由第6、7頸部神經節構成的頸部節和第1胸神經節融合而成,有時還包括了第2胸神經節和頸中神經節,其節后纖維廣泛分布于C3~T12節段的皮膚區域,在功能上屬于交感神經節。椎-基底動脈是腦的重要供血動脈,脊髓動脈、小腦后下動脈、小腦前下動脈、迷路動脈、腦橋支、小腦上動脈等均為其分支,其中迷路動脈又名內聽動脈,起于小腦下前動脈,行于第Ⅶ、Ⅷ腦神經之間,是供應面神經、前庭蝸神經和耳蝸與前庭器的主要動脈。若因椎-基底動脈痙攣致使迷路動脈缺血,可導致前庭系統血循環障礙而引起眩暈。通過按揉刺激星狀神經節能緩解因交感神經的過度興奮而導致的椎-基底動脈攣縮,從而使血流量升高,供氧增加,迅速緩解患者的眩暈癥狀。

在整復類手法中,李華東教授在使用頸椎定位旋轉扳法之前,還運用了拔伸法和壓抻法。拔伸法的作用類似于牽引,其優勢在于在牽引頸椎的同時還可以根據不同患者頸椎曲度的病理改變有目的、有指向地做小幅度的頸椎屈伸與側彎活動,對頸椎曲度反弓患者意義尤其重要,而壓抻法可以同時對患者頸部肌肉和頸椎小關節做出調整,操作于扳法之前,也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的恐懼感,有利于治療效果的提高。

5 治療體會

臨床中,推拿手法治療頸性眩暈多以整復類手法作為核心治療手法。但通過多年臨床觀察發現,局部組織的放松對本病的治療結果同樣有著重大影響。李華東教授在舒筋解痙類手法中通過控制操作力度、頻率和時間,以達到對某一部位產生強“滲透”作用力的目的。而手法的“滲透性”直接保證了在治療時“機械力”的刺激通過肌肉牽張反射抑制肌肉痙攣,解除肌肉過度緊張和僵硬[7],同時也能轉變為動能,提升局部組織溫度,加快血液循環。如此,通過對“筋”針對性治療,不論是直接受到肌肉、筋膜擠壓牽拉而引起的動脈痙攣、扭曲,或是因肌痙攣而激惹到周圍交感神造成的動脈攣縮,都能被緩解,使供血恢復,眩暈癥狀解除[8]。鄒樂明[9]依據中醫傳統理論和經典力學理論,指出作用力較大的手法能刺激神經,因而經改進后的摩法與掃散法不僅可以活血行氣,通過手法操作時產生的熱效應,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和代謝,還可以直接刺激到局部神經,有效緩解頭痛、失眠、眼睛干澀等伴隨癥。按揉人迎穴旁則以現代醫學治療本病的神經阻滯理論為基礎,直接快速改善眩暈癥狀,緩解患者“神”方面的痛苦。最后的調曲整復手法屬推拿中的特重手法(手法作用力很大,或使用突然的爆發力),可以擴大椎間隙,松解黏連,拉伸頸項相關肌群、經筋和骨骼系統,解除因椎體曲度改變或錯位對椎動脈的壓迫和神經根的刺激,緩解頸部血管痙攣和大腦缺血缺氧狀態,疏通經絡,調節氣血,重塑脊柱力學平衡,從“骨”的根本上消除頸性眩暈的病理基礎,從而緩解臨床癥狀[10]。

[1] 周信文,金衛東,朱梁,等.丁氏滾法推拿不同頻率、力度和作用時間對血液動力學影響的實驗觀察[J].上海中醫藥雜志,1998,(6):42.

[2] 曾慶云.滾法作用原理的運動生物力學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03:12.

[3] 姚笑.不同方向推脊對家兔體溫的影響——論推拿補瀉與穴位功效的關系[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01:14.

[4] 高俊領.手法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體會[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7(3):445.

[5] 呂德良,趙衛華,吳慧琴.推拿手法松解軟組織治療驚醒眩暈36例[J].陜西中醫,2011,32(4):443.

[6] 陳紅亮,王單一.一指禪整脊對驚醒眩暈患者的生存質量分析[J].光明中醫,2011,26(12):2486.

[7] 門志濤.中醫推拿舒筋作用機制研究[J].按摩與導引,2008,24(3):11-13.

[8] 舒劍鋒.范炳華運用三部推拿法治療頸性眩暈經驗[J].浙江中醫雜志,2013,48(2):81-82.

[9] 鄒樂明.從力學觀點淺析按摩治療軟組織損傷[J].江西中醫藥,1983,(6):38.

[10] 馮衛星,袁海光,王斌,等.劉智斌推拿整脊手法治療經性眩暈[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5(11):114.

(本文編輯:董歷華)

R244.1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6.06.043

山東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李牧真(博士研究生)],中醫學院(吳昊)

李牧真(1986-),女,2013級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推拿手法機理及推拿治療傷科、內科疾病的臨床研究。E-mail:jujuwindjinn@163.com

2015-09-13)

猜你喜歡
頸性華東頸椎
頸椎為什么易發病
華東銷售在一線
養護頸椎,守住健康
相華東:走在欣欣向榮的田野上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頸椎
失眠可能與頸椎有關
頸性眩暈的保守治療效果
中蒙醫結合治療頸性眩暈
多絲量新品種華東×春晨的引進推廣
民國時期無“華東”稱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