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右、“左”概念的演變

2016-09-10 07:22陳亞聯
黨史文苑 2016年1期
關鍵詞:引號列寧概念

陳亞聯

考察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左、右、“左”的概念內涵清晰,所指明確。然而改革開放以來,學術界對這一概念似乎是越說越模糊。本文從人類學、宗教學、語言發生學等角度分析左、右、“左”的概念演變過程。

左和右:起初具有超出地理方位的內涵

從人類學、宗教學看,早期人類是在有了集體意識和宗教意識之后,左和右才具有超出地理方位意義的內涵,被賦予善惡、尊卑的含義。正如法國學者羅伯特·赫爾茲所言,由于古老的集體意識和宗教意識,左與右才體現出截然不同的象征表象和文化功能。這從一些古代文字、留存崖畫和近現代遺存的原始部落、原始宗教大致可以推斷。

由于宗教與政治相伴生的關系,左、右的概念很早便進入社會生活與政治領域,但更多是表示尊卑、善惡、吉兇等。世界幾大宗教都普遍尊右。比如,《圣經》里提到右和左,通常是要區分正確和錯誤、蒙恩和失喪、智慧和愚昧、勝利和失敗。這種左右觀深深融入人們的生活,表現為靠右行駛、見面禮親吻臉頰從右到左等。尊右的觀念也體現在佛教中,如《佛說右繞佛塔功德經》就反復論述要“右繞于佛塔”,并廣布于佛教文化傳播的地區。而穆斯林握手、端飯、敬茶均用右手,用左手被視為不禮貌。

同樣,中國傳統文化中也蘊含豐富的左、右思想?!兜赖陆洝吩疲骸熬泳觿t貴左,用兵則貴右”,又“吉事尚左,兇事尚右”?!抖Y記》則有“左為陽,陽,吉也;右為陰,陰,喪所尚也”以及“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的記載?!痘茨献印份d:“凡高者貴其左”,“下者貴其右”。這些觀念深刻地反映在居住、座次、官職等各種生活禮儀中。

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東西方文化中的左、右意識,直接影響了近現代政治文化與意識形態領域的左右觀。

左和右:作為一種政治派別或思想傾向

左和右作為一種政治派別或思想傾向,是資產階級革命以后的事情。具體是何時、何種情境下進入現代政治思想領域的,學界對此闡述往往比較含糊。查閱相關著作,大致有四種說法。

一是“英國議會下院說”。18世紀前期,英國議會下院出現反對黨,議會內形成了反對黨與宮廷黨分別坐于議長席左右兩側的習慣,左側是反對黨的固定位置,右側成為宮廷黨的固定位置。

二是“法國三級會議說”。1789年5月5日,法國三級會議舉行時,貴族派自然坐在國王路易十六的右邊,因為這是“一種固定的特權標志”,有如坐在上帝的右手邊一樣。這樣,“右派”就成為“政治既得權勢的同義詞”,而“左派”“就被用到反對派身上”。

三是“山羊綿羊說”?;桨炎约簝蓚缺扔鳛榫d羊和山羊,把教士們稱為“右”,而那些否認上帝、不繼承天國的無神論者稱為“左”。當然,除了無神論的“左派”,當時有政綱宗旨的也被暗指是“左派”。

四是“左岸右岸說”。法國人愛把河岸分左右稱呼,此處特指塞納河兩岸。人們普遍認為,塞納河左岸是政治的,右岸是經濟的。左岸屬于藝術和雄辯,右岸屬于股票和經營。左岸敏感而簡單,右岸優雅且富有。左岸擁有耐心,右岸崇尚效率。

考察巴黎城市發展史,塞納河的右岸主要是資產階級革命以后才大力發展的,可以排除第四種說法。剩下三種說法看似不同,實則密切相關,都是產生于基督教文化背景的西歐。筆者認為,這三種說法并不矛盾,恰恰說明了左和右概念經歷了從地理概念進入宗教領域后,再逐步進入政治和意識形態領域,是一個長期、逐漸被人們廣泛接受的過程。

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出現的“左”

資產階級革命中劃分政治派別和思想傾向的左、右概念,也被馬克思主義者采用,但其使用語境和所指有很大不同。

列寧是最早使用帶引號“左”“左派”的。十月革命之前,馬克思主義者在使用“左派”一詞時都是指革命派。1918年初,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黨內形成了以布哈林為首的反對派集團,自稱“左派共產主義者”,公開反對以列寧為代表的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和黨代表大會制定的內外政策。他們對外堅決反對同德國簽訂和約,主張進行革命戰爭;對內則否定過渡時期的必要性,主張立即實行社會主義。他們以唯一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左派自居,自稱“左派布爾什維克”,把黨中央稱為“右派布爾什維克”。

1918年2月21日,列寧在《真理報》發表的《論革命空談》一文中,對他們自稱的“左派”一詞加上引號。同年3月6日,在《嚴重的教訓與嚴重的責任》一文中,列寧繼續揭露、批判“左派共產主義者”的錯誤觀點,稱他們為“可憐的‘左派’”。顯然,列寧給“左派”加上引號,意指他們是打著左派旗號的假左派。兩個月后,列寧又連續發表《論“左派”幼稚性和小資產階級性》等文,徹底批駁這些帶引號的“左派”的種種錯誤,并分析其根源和危害。在1920年6月出版的《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中,列寧著重批判了共產主義內部的“左”傾思潮。從此,帶引號的“左”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內部被廣泛使用。

中國共產黨是在共產國際的幫助和支持下成立的,其話語體系自然被廣泛使用。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中,“左”和右更多是指黨內兩種錯誤傾向,因此“左”傾、右傾概念的使用更為經常和普遍。例如,1923年,在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多數代表著重批評了張國燾等懷疑國共合作的‘左’傾觀點。大會也不同意馬林、陳獨秀提出的‘一切工作歸國民黨’的右傾觀點”。1924年5月14日,中央局報告也指出我們黨“有不偏于‘左’傾即偏于右傾的危險”。1926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召開的特別會議議決案指出:“各種危險傾向中最主要的嚴重的傾向是一方面民眾運動勃起之日漸向‘左’,一方面軍事政權對于民眾運動之勃起而恐怖而日漸向右。這種‘左’右傾倘繼續發展下去而距離日遠,會至破裂聯合戰線,而危及整個的國民革命運動?!边@就是說,既要防止“軍事政權”的“向右”,又要防止民眾運動“向左”。毛澤東和鄧小平對“左”和右的論述則更多。在《毛澤東選集》《毛澤東文集》等著作中,有1/4以上的文章都直接提到了“左”或右的錯誤思想?!多囆∑轿倪x》直接提到“左”和右的文章有50余篇,也占總數的1/4左右。兩位黨的領導人對左、右、“左”的內涵、表現、認識根源以及應該對“左”和右采取什么態度等,有著非常明確的論述,為我們黨反傾向思想斗爭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導。

綜上所述,左、右和“左”概念大致經歷了從“地理方位概念—宗教文化、社會習俗—近現代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的衍生、演變過程。左、右進入現代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時間,而帶引號的“左”的概念出現也有近百年時間。中世紀歐洲基于基督教文化背景,左往往意味著負面、貶義的語義傾向,右則往往意味著正面、褒義的語義傾向。隨著政教關系的發展和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這種狀況逐步改變,左被注入越來越多中性、正面乃至進步的色彩。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和社會主義國家里,左則從中性完全演變為革命、進步,是褒義的;右則變為落后、保守,是貶義的;帶引號的“左”則是國際工人運動、社會主義運動、共產主義運動內部使用的概念,意味著不是真左,而是假左。左、右、“左”這幾個概念的演變過程表明,對“左”對右都要做具體分析,必須在特定的語境中理解、把握它們的內涵,否則就會造成話語體系的混亂與困擾,在黨內反傾向斗爭中進退失據、迷失方向。?

題圖 位于鄭州的禮儀之門

(摘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 / 陳洪

猜你喜歡
引號列寧概念
Birdie Cup Coffee豐盛里概念店
引號的用法
“咕咚”為什么加引號?
幾樣概念店
列寧晚年意識形態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引號和書名號
民意調查:列寧和斯大林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
列寧的贈言
紀念列寧
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