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活”思政課的學術達人

2016-09-10 07:22陳晰
中華兒女 2016年13期
關鍵詞:陳琳概論經濟學

陳晰

一說到大學里的思想政治類課程,可能很多同學會皺起眉頭,認為這些課程枯燥、說教。在大學校園里,也不乏這樣的場景:思政課的課堂上,一百多個人的大教室,大家都搶著往后面坐,前排座位空空蕩蕩……

學生不愛聽,老師講得累,思政課儼然成為了高?!白铍y講”的必修課。

而在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有一支“最年輕”的教學團隊,平均年齡不過40出頭,其中還有三成是“80后”。三尺講臺上,他們憑借著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熱情,講“活”了“最沒勁”的課。

陳琳老師就是其中一位。

座無虛席的《概論》課

陳琳教授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偌大的階梯教室里總是座無虛席,鮮有學生看書做作業,更不見有人打瞌睡或是玩手機。

“電影《1942》里對特殊時期人性的展現,《星際穿越》那個為了求生而撒謊的星球探索者,以及《狼圖騰》中作為‘神’的狼性,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人性……”在《概論》課的開頭,陳琳用三部電影大片舉例,談及人類內心中的“獸性”,課堂上的氣氛立刻活躍起來,學生們開始熱烈地討論。

話鋒一轉,陳琳說到了《概論》課的主旨:“我們這門課所關注的,就是探討如何通過制度和文化的建設,讓這個‘小動物’更多地展現‘文明’,而非‘獸性’;而它嘗試回答這個問題的大背景,就是我們生活于其中的鮮活的當代中國?!?/p>

對于陳琳老師主講的《概論》課,“有趣、緊貼實事、不墨守成規”是學生們最多的評價。

作為復旦大學《概論》課程改革的帶頭人、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顧鈺民教授表示,課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如何使學生對這門“沒勁”的課程感興趣:“陳琳博士通過與學生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思考,以學生熟悉的電影和閱讀作為切入點,擺脫了過去‘從理論到理論’的枯燥授課方式,自然受到學生的喜歡?!?/p>

“80后”學術達人

陳琳生于河南省安陽市,2002年高考進入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專業讀本科,畢業后繼續在復旦大學攻讀西方經濟學專業碩士和博士學位。2011年在法國巴黎一大索邦經濟學院參加“中法蔡元培交流合作項目”的博士生聯合培養,2012春季獲得西方經濟學博士學位,隨后開始在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工作?,F有研究主要關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社會公正與代際流動、家庭政策和女性主義。

陳琳師從復旦經濟學院前院長袁志剛教授。還在讀博時,她就連續兩年獲得復旦大學博士生學術論壇之經濟篇一等獎,據介紹,這一論壇每年面向全國征稿數十篇,能夠進入終審答辯的文章不過十多篇,而能獲得一等獎的僅有一篇,是唯一的最高榮譽。她的博士論文題為《中國代際收入流動性的實證研究:經濟機制與公共政策》,五份論文評審意見均為“A”,在答辯優秀率30%上限的規定下,她的答辯成績超過90分。2012年,剛剛博士畢業的她就申請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當年,青年項目的批準數量僅占到申請數量的23.4%,而陳琳負責項目所在的管理科學部,批準率不到18%。此外,她也作為第一作者,發文于《世界經濟》、《經濟學家》等核心期刊。

陳琳專注于對中國勞動力市場和收入分配問題的研究,擅長采用經濟學方法進行教學。在她看來,《概論》課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為主線,以講解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和公共政策為內容,嘗試回答“通過怎樣的制度和文化建設、讓當代中國社會更可愛”這一問題。要回答好這個問題、講好這門課程,就需要運用幾乎所有社會科學和部分人文學科的知識,經濟學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實證計量方法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分析工具。收入分配、代際流動和社會公正問題也是該課程關注的重要內容之一。結合專業研究的講述,一來是深入分析的必然選擇,二來也有助于幫助同學們樹立一種認識:公共政策的制定既要有價值立場和人文關懷,也離不開對社會問題、機制機理的嚴謹學術分析。

在復旦《概論》課的講臺上,陳琳與學生一次次分享著自己的閱讀、經歷和思考,以自己的“心靈成長史”打破通常印象中高校思政課的死板樣貌?!吨芤住?、梁啟超的《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楊絳的《我們仨》、葛兆光的《中國十大經典》、特里伊格爾頓的《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瓊·羅賓遜的《經濟哲學》、托馬斯·皮凱蒂的《21世紀的資本論》……各時代、各領域的經典作品出現在陳琳老師的一次次課堂中,她帶著自己的思考娓娓道來。

在陳琳看來,“思政課最重要的是聯系實際,在學習、探討中解答同學們的現實困惑”。

對話陳琳:讓學術回歸社會責任

《中華兒女》:您上的《概論》課能讓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是如何做到的?您的授課方式上有哪些創新,背后又做了哪些努力?

陳琳:我的前輩李冉老師說,《概論》是一本有關當代中國社會的大百科全書,我覺得這個概括特別好。同時,大學生正是這個社會中思維最為活躍的群體。我覺得這兩點結合起來,就為這個課程的吸引力奠定了基礎。但是確實,在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思政課既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但同時也面臨不可否認的、嚴峻的理論和實踐挑戰。我現在只是有一些嘗試,遠遠談不上創新,也還在努力,現在摸索的幾個方向包括:

第一,在根本態度方面,秉持直面問題、坦誠交流、正面引導的態度,不回避問題、不掩蓋矛盾;第二,在問題的引入方面,從大家的小生活出發,把教材和文件中的大問題和生活中的小問題聯系起來,從而引起大家的興趣、明確問題的現實意義;第三,在具體內容和講述方法方面,采用學術研究的方法、以知識為載體,并落腳于對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關懷;第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問,用問題串起課堂,引導學生思考和交流。

這里面最難的是第三點?!陡耪摗氛n的“大百科全書”性質決定了對這門課的學術展開需要深厚的跨學科功底,我現在距離這一目標還差得很遠。到目前為止,我和同學們感受都非常明顯的一個問題就是,對于經濟體制改革方面的問題,我往往講述地更為深刻和得心應手,而對于涉及哲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更多其他專業問題的時侯,我更多的還是和大家一起學習和討論。就職這四年來,在教學需要的推動之下,我不斷努力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從經典到時評,從傳記到專著,這三年多讀的書加起來,可能比過去求學十年間都要多。在這個過程中,我感到自己的成長,但也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無知。這應該是會一直持續下去的學習過程。

《中華兒女》:作為一名大學教師,您希望給自己的學生怎樣的影響和引領?

陳琳:確實,作為直接從事思政課一線教學的高校青年教師,就職這幾年來,我在面對學生、學者和社會的各種不同觀點的過程中,幾乎每天都沒有辦法停下來問自己:怎樣才能實現這個講臺對青年學生和當代中國社會的價值?我現在的初步想法是希望同學們通過在這個課堂上的學習,能夠更為理智和富有建設性地看待當代中國社會問題,從而成長為合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也成長為優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而伴隨著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同學們也能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學習安放好自己的小生活。其實,我覺得對我自己而言,這也是一個會一直都“正在進行”的過程。

《中華兒女》:在課余,學生和您的交流多嗎?他們最關注和感興趣的問題是什么?

陳琳:學生是復旦大學最珍貴的資源,也是復旦《概論》課改革的最基本條件。從這個角度看,我覺得復旦《概論》課的改革可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復旦的學生們思維活躍、敏銳,視野開闊、多元?;旧厦恐苷n后都有同學通過郵件、面談等方式來討論問題,從感情、學業、家庭等個人小生活中的瑣事,到對中國、世界、乃至人類命運的關注;從對基礎知識性問題的咨詢,到對很多我自己尚未能從學術專業角度進行完善解答的問題的討論。我從中受益頗豐?,F在課程中還會常常穿插以往同學提供的資料。

《中華兒女》:有學者認為,多年來中國具有的只有西方的經濟學,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又沒有結合中國實際得到發展,因而中國缺少能解釋中國經驗的經濟學,您怎么看?您認為在當下的中國最需要什么樣的經濟學?

陳琳:這個問題很復雜。國內目前有很多經濟學領域內外的大學者對此有很深刻的討論,比如我的導師袁志剛教授、我的同門師兄宋錚教授等等,我覺得由他們來回答這個問題肯定更為合適。當然,作為一個西方經濟學專業出身的青年教師,我也無法避免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我們今天主要在聊《概論》這門課,我想,或許可以就從這門課所講述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理論精髓——實事求是——這個角度來談談我對這個問題的粗淺思考。

實事求是的核心是講理論和實踐的關系,經濟學理論自然也適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基本內涵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如果我們考慮到所有理論其實都有一定的實踐背景、考慮到生產理論的知識分子所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就會發現,這里的“一切從實際出發”,實際上講的是學術理論要落腳于當代中國社會的公共利益,我想當下中國最需要的經濟學也應該與這個原則相一致。

依我淺見,西方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當代中國的沖突、溝通和融合,既是經濟學(或者也可以說是社會科學整體)理論和方法論演變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和社會劇變、轉型的一部分。在這個大背景之下,我們就要看到包括西經和馬經在內的所有理論都有其特殊的時間和空間背景,都需要隨實踐的發展而發展,這就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

做到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并不容易,因為思維本身具有很大的慣性,所以教條主義非常具有吸引力。而當理論成長為一個有重大影響力的話語體系的時侯,還會進一步受到學科偏見和現實利益的影響。當代中國社會科學各學科之間對話的缺乏,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對經濟學理論發展的有益討論。從西方經濟學專業走進一個有著哲學、政治學、法學、歷史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等多個學科背景的學院,在和這些不同學科的前輩、同事的討論中,我們常常感受到不同學科之間、同一學科不同流派之間的高墻隔離,更感受到拆解這堵高墻的樂趣。在這個過程中,我經常想,西經與馬經之間、經濟學與其他社會科學之間、社會科學與哲學和人文學科之間,是否可能打破固有的成見和偏見,把討論統一到“當代中國社會公共利益”這個大目標上來?讓學術回歸社會責任,而不是走向話語權爭奪的權力屬性。這個過程可能離不開利益和觀念的重塑、調整,也就是需要求真務實、突破藩籬。

《中華兒女》:您現在每天的工作狀態是怎么樣的?如何安排授課與研究的時間?

陳琳:讀書時候曾經開玩笑,覺得每天擠地鐵上班很辛苦,所以想找一份“在家也能上班”的工作?,F在算是實現了,只不過是“在家也得上班”。記得有位前輩曾經說,工作的時間就是計量回歸里面的殘差——在適當的娛樂、社交等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剩下的時間都用于工作。這可能也是對自己工作狀態的描述吧。學期中間的時侯,備課、授課會占用大多數時間,學術研究則會占據假期的主要時間。

責任編輯 張惠清

猜你喜歡
陳琳概論經濟學
基于微信公眾號的西方經濟學教學研究
李劍農和他的《政治學概論》
青銅器辨偽概論
Disney World Helped Heal Her Family—Now She Works There
小巫見六巫
山西省2018年專升本選拔考試 藝術概論
2018年成人高等學校專升本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藝術概論
經濟增長總體平穩 經濟運行預期穩定
人在曹營心在漢,回不去的上海復婚夢
雷人的經濟學原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