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冒險刊發陳敏之紀念胞兄顧準文章

2016-09-12 01:44口述郭志坤撰稿
世紀 2016年1期
關鍵詞:顧準陳敏之文章

陳 絳/口述 郭志坤/撰稿

口述歷史

冒險刊發陳敏之紀念胞兄顧準文章

陳 絳/口述 郭志坤/撰稿

《近代中國》是上海中山學社主辦的學術輯刊,一年一輯?!督袊返谝惠嬘啥∪粘跞沃骶?,我和沈祖煒任副主編。第二輯起副主編增加徐元基。從第六輯起不設副主編,增加沈渭濱、楊國強、顧衛民為編輯部成員,但看稿、看清樣,仍主要由丁、徐、沈和我四人承擔。2002年丁日初去世,中山學社決定由我從第十三輯(2003年)起繼任主編。我請了復旦歷史系同事沈渭濱教授和我同在上海圖書館盛檔組工作的丁鳳麟(《解放日報》退休高級記者)擔任副主編,便于就近商量;還請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易惠莉也擔任副主編。幾年來我們幾位合作很愉快。

在《近代中國》刊發的文章,我記憶中比較突出的有好幾篇有分量的文章,其中第五輯刊發的陳敏之關于顧準的文章我印象尤為深刻。

出版胞兄遺著一波三折的陳敏之向《近代中國》投稿

1995年我們收到顧準弟弟陳敏之給《近代中國》投稿,題為《顧準生平和他的學術思想》。這是作者陳敏之當面交給丁日初的。陳敏之是上海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經濟學家, 1936年9月在上海職業界救國會由顧準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老黨員。

陳敏之一直在編輯他的胞兄顧準的遺作、撰寫了與顧準相關的著作。陳敏之在向丁日初遞交文章時說了一席傷感的話,丁日初將這番話轉告我,顧準的著述上海不敢接納出版,《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一書在上海投了3個出版社,他們認為“吃不準”,要向上級有關部門送審,陳敏之不想為難上海的出版社,于是投香港三聯書店,在1992年6月出版。陳敏之后來編的《顧準文集》,也是問了上海幾家出版社,他們認為,顧準是敏感人物,吃不準,都婉言拒絕出版,陳敏之通過朋友關系投貴州人民出版社,才得于1994年出版。

當《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一書,幾經周轉才在香港三聯書店獲得出版時,陳敏之感慨萬千,曾經多次對丁日初等人說:“現在,歷經艱辛,這本書終于見到了天日。魯迅在《白莽作〈孩兒塔〉序》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如果還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遺文真如捏著一團火,常要覺得寢食不安,給它企圖流布的?!@些年來,我手里捏著的不是一團火,而是一團熊熊烈火?,F在,當我手里捧著這本裝幀樸素的遺著,終于見到了先兄的遺墨因此而能得以流布,心里感到的欣慰是難以言喻的;胞兄若地下有知,可能會稍稍感到意外吧,因為他根本沒有想到他為我寫的這些‘筆記’,居然還會出版……”

丁日初明白這番訴說所表達的是陳敏之的傷感,更是他的興奮喜悅之情,同時也是對《近代中國》的期望和信任。丁日初接到陳敏之這篇題為《顧準生平和他的學術思想》的文章,當天就找我(當時他是主編,我是副主編)商量,對我說,文章題目后面四個字是學術問題,而前面四個字卻是涉及政治。我們的刊物能夠刊發嗎?我拿稿子回去細讀后表示同意刊發,因為我過去對顧準有了解。

我了解的顧準其人其事

我最初聽到顧準的名字,是在20世紀50年代初“三反” 運動初期在華東局統戰部時,上海報紙上用大字標題刊載中共上海市委重要干部黎玉(市委秘書長)、曹漫之(市民政局局長)和顧準(市稅務局局長)等領導被開除黨籍的消息。在統戰部一次小型會議上,許滌新說,顧準一向是“福將”,這次也“翻船”了,言下有些惋惜之意。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從報刊上陸續讀到一些有關顧準的文章,才開始對顧準其人有些認識。中國經濟學泰斗孫冶方,于20世紀80年代逝世前鄭重指出,他自己于50年代在中國提出價值規律,就是受到顧準的影響。1975年孫冶方度過七年多漫長的單身監禁的苦難,出獄后獲知顧準的部分骨灰灑在三里河的小河中,他每天清晨都要去三里河邊散步,以寄托對亡友的思念。顧準生前也曾對張純音(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已故)非常自信地說:“冶方如果被放出來,他第一個要見的一定是我?!彼麄儍扇饲樯钊绱?,可是,在歷盡劫難以后,竟未能再見一面。這是一樁令人痛心的遺憾。

當丁日初同我商量時,我表示:“要刊發就早些刊發,別處不發表,就在《近代中國》發表?!庇谑嵌∪粘鯇㈥惷糁恼乱约捌渌寮晃姨幚?。

晚上回到家,我重新又把這篇文章閱讀一遍,進一步了解顧準的生平和業績,從陳敏之文章中我深感顧準是位具有相當理論水準的老革命。他于1930年(十五歲)便以其在會計學方面的成就和造詣,在上海工商界嶄露頭角,被譽為“奇特的少年天才”。這時還組織秘密的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進社,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0世紀30年代,有多部會計學著作問世。1934年完成的會計學著作《銀行會計》,成為國內第一本銀行會計教材,被各大學采用,同時開始在大學任兼職教授,曾任中共江蘇省委職委書記和文委副書記。1949年上海解放,隨軍進入上海,任上海市財政局長兼稅務局長。

1956年顧準調入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現屬中國社會科學院)任研究員后,開始研究商品貨幣和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地位問題,最早提出并論證了計劃體制根本不可能完全消滅商品貨幣關系和價值規律,寫成《試論社會主義制度下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成為我國提出社會主義條件下市場經濟理論的第一人。在隨后的反右運動中被劃為“右派”分子。1962年下放勞動回到經濟研究所,受孫冶方委托研究會計和經濟,相繼翻譯了熊彼特和瓊·羅賓遜的經濟學著作;1965年,因當時在清華大學讀書的外甥宋德楠與幾個同學建立“現代馬列主義研究會”,被視為組織“反動小團體”,顧準受到牽連,再次被劃為“右派”。

“文革”中,無論是肉體上,還是精神上,顧準都受到更加殘酷的迫害。出于來自社會的強大壓力以及對顧準的不理解,與顧準患難與共30多年的妻子汪璧提出與顧準離婚,1968年4月更因不堪迫害而含恨自殺;五個子女宣布與顧準斷絕關系,并斷絕一切來往。

對于顧準一生悲劇,我深表同情,認為應該把他的生平公之于世,教育后人。盡管遭受種種迫害,承受與親人分離的痛苦,可是,顧準仍堅持獨立思考,特別關注民主問題,堅持民主社會主義的理想,追問“娜拉走后怎樣”(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后怎樣)的問題。

1974年12月3日,顧準因肺癌在北京病逝。臨終前,他留給病床前的學生吳敬璉最后一句話,“中國的神武景氣終將到來”,并要他“待時守機”。顧準的骨灰,一半遵照他的遺囑,拋撒在他生前曾工作過的三里河路中科院大樓前面的小河里,另一半根據經濟所的意見,安放在八寶山公墓后的老山骨灰堂。1980年2月,顧準終于被“恢復名譽,徹底平反”。

陳敏之的文章寫道:多數讀者只知道顧準是一個會計學家、經濟學家,至于他在歷史、哲學、政治等領域中的學術思想,則鮮為人知。這不足怪,因為在他連基本工作權利都被剝奪殆盡的年代,能活下來就已經是一種幸運,哪里還談得上什么讀書、思考、寫作?,F在保存下來并得以公開問世的遺作,是在一種十分奇特的條件下的產物,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為如果沒有1972年冬陳敏之在北京尋找他和同他的晤見,沒有1973至1974年這兩年間顧準、陳敏之兄弟之間頻繁的通信以及在通信中進行的學術討論,就沒有這些文稿面世。陳敏之這樣說:“有趣的是1973 至1974 這兩年,他在生活上的處境相對平靜,是一個難得的可以充分利用的空隙,那么,他的這些學術思想大概也無法逃脫伴隨他的軀殼一起離開這個塵世的命運?!?/p>

關于學術問題。我認為《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是很有價值的著作,它幾經周折才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王元化是最早讀到此書的一位。他說:“讀了這些凝聚著智慧和心血的文字,不得不使人為之感動。他的這些筆記是在十年浩劫的那些黑暗日子里寫的,沒有鼓勵,沒有關心,也沒有寫作的起碼權利和條件,也許今天寫出來,明天就會湮沒無聞,甚至招來橫禍,這是怎樣的毅力!”他欣然命筆為本書作序,序言這樣寫道:“(此書)是近年來我所讀到的一本最好的著作;作者才氣橫溢,見解深邃,知識淵博,令人為之折服?!薄八麑τ趶?1917年到 1967年半世紀的歷史,包括理論的得失,革命的挫折,新問題的涌現,都作了認真的思索,這些經過他深思熟慮概括出來的經驗教訓,成為他的理論思考的背景,從而使他這本書成為一部結合實際獨具卓識的著作?!?/p>

此前,我還讀了陳修良的文章,題目為《坎坷一生的思想家顧準》(見《上海灘》 1994年第 6 期),文章說:“上海,為現代中國奉獻了一大批杰出的革命家和卓越的思想先驅。但是,集革命家和思想先驅于一身的人物畢竟是少數,他們是特別出類拔萃的勇士。我想,我們的老戰友顧準應該是躋身這一行列而無愧的?!边@是對顧準其人其事公正的客觀的評價。

的確如此。說顧準“一生坎坷”,并非過分。在他身上,絕對找不到一分奴氣或媚骨?!吧倌甑弥尽?,也許過于順利而增強了他的自信;而自信常常表現為傲氣。這種傲視一切的氣概,在倡導每個人成為“螺絲釘”“馴服的工具”的社會里豈能容得;而他又是一個有自己的主見、心口如一、說話毫無遮攔的直白人;這是他的優點更是他致命的弱點。

如今陳敏之在顧準逝世20周年之際撰文紀念,很有必要。

在20世紀、21世紀之交顧準著述的出版刊發,在中國的知識界、思想界確實刮起了“顧準旋風”。

吳敬璉在《中國需要這樣的思想家》中說,學識淵博、言辭犀利只是顧準的外部特征,作為思想家,顧準的內在特征是對中國和世界歷史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言人所未言。李慎之在《點燃自己照破黑暗的人》一文中引用泰戈爾的詩句來形容顧準說:“如果你在黑暗中看不見腳下的路,就把你的肋骨拆下來,當作火把點燃,照著自己向前吧!”并說:“有人說,自進入20世紀下半期以后,中國就再也產生不出獨創的、批判的思想家了。這話并不盡然,我們有顧準?!痹S多學者讀了陳敏之文章都贊嘆,顧準是“拆下自己肋骨當作火把”照亮黑暗的革命家和思想者。

(口述者為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已退休)、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撰稿者為上海人民出版社原總編輯、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責任編輯 周崢嶸

猜你喜歡
顧準陳敏之文章
細致入微的描寫讓文章熠熠生輝
顧準:“探索真理的精神有穿越時空的力量”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顧準期盼親情
顧準讀書
做好深化國企改革大文章
小排經“點化”大文章
讀顧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