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德行與至善——康德至善學說探析

2016-09-29 12:17
科技視界 2016年20期
關鍵詞:幸福道德

王夢瑤

【摘 要】至善是康德倫理學的最高目標。至善做為實踐理性的最高客體把德行和幸福聯結在了一起,這種聯結是本體界與現象界的一種結合,這種結合也同時引起了純粹實踐理性的辯證論問題??档峦ㄟ^純粹實踐理性的兩大“懸設”使至善,即幸福和道德的統一成為了可能,從而把道德和作為道德主體的人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之上。

【關鍵詞】至善;道德;幸福

幸福是人類千百年來孜孜追尋的永恒主題,但在不同時代,不同的人對于幸福的真正內涵、如何獲得幸福以及幸福的標準是什么都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解,這些關于幸福的問題在倫理學的思想史上從未停止過爭論。在康德以前,關于道德與幸福的關系問題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道德即幸?!焙汀靶腋<吹赖隆?。這兩種不同的幸福觀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斯多亞學派和伊壁鳩魯派那里,筆者將從這兩個學派的幸福觀談起,嘗試對康德的“至善”做一番解讀。

1 兩種不同的幸福觀

斯多亞學派的觀點認為,道德本身就是幸福,他們主張純粹的、徹底的道德。斯多亞派將道德看作是對人的一種報償,我們不是為了幸福,而是為了道德而道德。因此從主觀出發,每個個體所做的道德的事就是為了道德本身,道德是人所追求的全部目的,因而完全不需要什么報償。從這種意義上來看,道德就是一種幸福。從道德里面能夠推出幸福這個概念,在斯多亞學派看來這是一個分析判斷,幸福被包含在了道德的概念中。斯多亞學派的這種“道德即幸?!钡膫惱碛^在西方倫理學思想史上影響深遠。中世紀的基督教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就曾斷言“道德行為受人贊美,是因為它導向幸?!雹?,培根也說“一個人也可以通過不斷做出細小的努力來達到幸福,這就是不斷的增進美德”②。通過這樣一種理性主義的幸福觀我們可以看出人是一種有道德需要、道德理性的存在,強調了道德和人的精神生活所具有的至高的地位。但若是將這種觀點發展到極端,就很容易演變為一種“禁欲主義”的傾向,并且很容易走向否定個人存在價值的極端。

另一種相反的幸福觀即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倫理學觀點。伊壁鳩魯派將幸福奉為最高要義,認為真正的幸福必然是是道德的,幸福的生活一定也是道德的生活。所以人只要追求幸福就夠了,額外追求道德就顯得多余??思?、傷害自己、禁欲,這些都是不道德的。禁欲不是道德,獲得幸福本身就是道德。因此“幸福的就是道德的”被伊壁鳩魯派看作是一個分析判斷,“道德”這個賓詞已經包含在“幸?!边@個主詞里面了。這種理論在西方盛行過很長時間,在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被推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上。英國經驗派哲學家洛克認為,追求個人幸?;蚩鞓肥侨说谋拘?,法國哲學家愛爾維修也有過相似的論斷“痛苦和快樂是道德世界的唯一動力”。③費爾巴哈稱自己的倫理學稱為“幸福論”,他更為直接的表示道德的原則就是幸福,“道德乃是福樂的條件、手段?!雹?/p>

2 純粹實踐理性的二律背反

康德認為對先天道德法則的遵從構成了德行的原則,而幸福的原則是出于對物質欲求的服從。純粹實踐理性要想在現實中確立起來就必須使德行和幸福的原則統一起來,也就是說要在德行和幸福之間建立起一種必然的聯系,“或者對幸福的欲求必須是德行準則的動機,或者德行準則必須是幸福的有效原因”⑤。然而一但這種必然的聯系被建立起來,實踐理性就會陷入到二律背反中。原因就在于幸福不能夠作為德行原因,德行只能出自先天的道德法則,正如康德在純粹實踐理性的分析論中證明的那樣,“那些將意志的決定根據置于對個人幸福的追求中的準則絕不是道德的,并且不能充當任何德行的根據?!雹?;另一方面德行也不能夠作為幸福的原因,“原因和結果在世界上的一切實踐連接,作為意志決定的后果,不是取決于意志的德性意向,而是取決于對自然法則的認識以及把它們應用于目標的自然能力;故而,人們不能通過嚴格遵守道德法則來指望世界上的德行和幸福之間有任何必然的、足以達致至善的連接 ”⑦也就是說幸福的獲得并不是取決于意志的道德意向,而是取決于決定意志的自然能力和自然法則。這樣看來,至善依照實踐的規則似乎就成為了一種不可能,進而那條命令人們去促進至善的道德法則也就變成了幻想的,指向空洞而虛構的目的一種虛妄的東西。

康德并沒有就此止步,按照他的看法,至善應該同時包含道德和幸福這兩個方面。我們說一件事情做得好是善,一個人在道德上做了件好事也是善,但是至善,不僅僅是要在道德上高尚,而且還要得到好的效果??档略诳紤]道德的時候通常是不考慮效果的,因為效果是感性的。但是康德認為如若不考慮效果,純粹實踐理性的道德律只能使道德成為一種最高的卻不是最完滿的善,最完滿的善是要對效果有所追求的,即達到所謂的“德福一致”。至善就是這種最為完滿的善。儒家經典《大學》里面有“止于至善”這樣的說法,儒家所講的至善是指那種沒有摻雜一點人之私欲的善,一種道德上最高境界的善。但康德所講的“至善”和我們中國人講的至善是有所區別的,康德的至善除了道德上要高尚以外,還包括了效果上的回報。也就是說,一個人在道德上總是高尚的,那么他就應該得到與他德行相配的幸福。生活中我們都期盼好人一生平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果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在現實生活中總是得不到好的回報,總是遭遇各種不幸,我們會認為這是不完滿的,是一個悲劇。我們總是希望道德情操越高尚的人越能夠享受更大的幸福,如果能夠達到德福一致,那就再完滿不過了。這個意義上的至善,是道德和幸福相配。因此康德說“既然德行和幸福一起構成一個人對至善的占有,但與此同時,幸福在完全精確的按照與德行的比例(作為個人的價值及其配享幸福的資格)來分配時,也構成一個可能世界的至善:那么這種至善就意味著整體,意味著完滿的善,然而德行在其中始終作為條件而是至上的善,因而它不再具有超越于自身之上的任何條件,而幸福始終是這種東西,它雖然使占有它的人感到快適,但卻并不單獨就是絕對善的和從一切方面考慮都是善的,而是任何時候都以道德的合乎法則的行為作為前提條件的”⑧。至善做為德行與幸福的統一,它把兩種在種類上完全不相同的概念結合在了一起。那么,這種統一何以能夠可能呢?

3 至善的實現

斯多亞派和伊壁鳩魯派都把道德和幸福的關系看成是一個分析判斷,康德是不認同這種看法的,在他看來這恰恰是一個綜合判斷,“德福一致”是一個先天綜合判斷。這個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呢?這就必須得要拿出更高的條件來。這個更高的條件有兩個,一個是靈魂不死,另一個就是上帝存在。人類因為受到來自肉體的種種束縛而很難做到純粹的只為了道德而道德,所以想要接近純粹的道德,只有等死后擺脫了肉體,才有可能實現。好人在此生沒有得到好的回報,于是就寄期待于彼岸世界,期待死后靈魂上天堂,在上帝那里得到報償?!妒ソ洝防镉羞@樣的描述:你們不要注重地下的財富,你們在天上,主給你們儲藏了更大的財富。那個財富是小偷偷不走的,蟲蛀不爛的,是總在那里的。你要相信你死后會得到好報。一個作惡多端的人,人們會說他死后會下地獄,會不得好死,他死后會遭受折磨。通過這種方式所達到的德福一致就必須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靈魂不死,人有來生。只有靈魂不死這一個條件做保證還不夠,如果僅僅有靈魂不死,那我們到達彼岸世界依然不能獲得福報該怎么辦呢?所以就必須設立一個上帝,上帝是公正的,是最后的審判者。

德福一致的兩個條件——靈魂不死和上帝存在——在純粹理性批判里已經作為一種先驗的幻象而被康德否定了,但是在實踐理性批判里,康德又為上帝和靈魂不朽留下了一塊地盤,使之作為實踐理性批判的兩大懸設。這兩個懸設是“德福一致”這個先天綜合命題之所以可能的前提。它是通過理性,通過人的自由意志推導出來的。因為人有自由意志,即你可以也應當按照有來世、有上帝那樣去做,而不管事實上是否存在來世和上帝。因此在這兩大懸設之外,實際上還應當有第三大懸設,也就是最根本的懸設,即自由意志。自由意志的懸設是另外兩個懸設的根本,也就是說因為我們設定了自由意志,所以我們必須設定靈魂不朽和上帝存在。這之間有這樣一種邏輯關系:因為人有自由意志,所以人必須要有德,要有德又必須追求一種完滿的善,這種善不僅是道德的高尚,而且要求要有與之相匹配的幸福,而要達到這樣的善,就必須要假設靈魂不朽和上帝存在。

康德通過這樣的懸設解決了幸福與德行的二律背反,從而實現了他所謂的“至善”——德行與幸福的統一。對此康德這樣總結道:“由實踐的純粹理性的二律背反的這種解決中得出的是,在實踐原理中,在德性意識和對于作為德性的后果并與之比例相當的幸福的期望之間,一種自然的和必然的結合至少是可以設想為可能的(但當然還并不因此就是認識和洞見到的);相反,謀求幸福的原理要產生出德性是不可能的”⑨康德的論述告訴我們,要追求幸福,就首先要具備與幸福相匹配的德行;只有道德的人才配享有幸福,而這些之所以能夠可能,則只能通過上帝來實現??档碌膬纱髴以O,把至善變為了一種可能,在人們的心靈中留下了一縷對幸福與未來的期望和懷想。這不禁使我聯想到了康德那句撼人心魄的名言“有兩樣東西,我們愈是經常愈是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日新月異、有加無減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p>

【參考文獻】

[1]實踐理性批判[M].康德,韓水法,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實踐理性批判[M].康德,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鄧曉芒.康德哲學講演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6.

[4]北大哲學系.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注釋:

①北大哲學系.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277.

②培根.人生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176.

③十八世紀法國哲學(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430.

④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75.

⑤實踐理性批判[M].康德,韓水法,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25.

⑥實踐理性批判[M].德,韓水法,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75.

⑦實踐理性批判[M].康德,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56.

⑧實踐理性批判[M].康德,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52.

⑨實踐理性批判[M].康德,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163.

猜你喜歡
幸福道德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為了“幸?!钡哪赣H
道德模范自有后來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