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微群閱讀

2016-09-30 08:30
小學教學參考(語文) 2016年9期
關鍵詞:整合核心素養

王瑤

[摘 要]“1+1”微群閱讀即圍繞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把一個文本和另一個文本組群教學。這是提高低年級語文閱讀能力的全新嘗試,其特點是切入點小、方向明確、便于操作。微群閱讀可以通過平行閱讀、一主一次閱讀、一動一靜閱讀等途徑,讓學生在兩個文本中恣意行走,不斷引發他們的思辨,提高他們篩選、判斷、提取信息的能力,使他們從容應對信息爆炸的新時代。

[關鍵詞]微群閱讀 核心素養 整合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25-019

當前,“核心素養”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地位。如何以核心素養為引領,找到適合低年級語文教學特點的切入口,使它發揮奠基作用,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呢?“1+1”整合課,立足語文學科本身,改革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從縱橫兩個方面把兩個文本聯結起來,培養學生比較、分析、鑒賞等閱讀能力,從而提升學生思維含量。

一、什么是“1+1”微群閱讀

(一)概念界定:微群閱讀VS群文閱讀

傳統的語文教學以一篇篇課文作為相對獨立的個體,每篇課文平均使力。為了趕進度,學生語言和思維訓練的時間、空間嚴重不足。一學期下來,存于學生頭腦中的知識呈碎片化、瑣碎化傾向。

近兩年興起的群文閱讀有效地破解了這一難題,它把幾篇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指導學生閱讀,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并嘗試解決,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經過幾年的研究實踐,群文閱讀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不但是閱讀量的提升,更在于量變之后的質變,學生的閱讀速度及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但群文閱讀要求學生在兩節課中讀5篇左右的文章,對于閱讀剛起步、識字量有限的低年級學生來說,難度較大。

如果用“1+1”的形式,將一個文本與另一個文本組群,就比較適合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兩篇文章可以是同質的,也可以是異質的;可以處在同個單元,也可以是不同單元;還可以是必學課文與選學課文的組合。整合點可以是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寫作手法的習得等,這樣就形成“微群閱讀”。這樣,就能一課一得,日積月累,使學生不斷地形成自己的思想觀點,潛移默化地提升他們語文的核心素養。

微群閱讀和群文閱讀都是基于格式塔理論,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它們既有聯系又各有側重。微群閱讀是基礎,群文閱讀是歸宿,微群閱讀為今后的群文閱讀服務;微群閱讀是子體,群文閱讀是母體,微群閱讀以細微占優,側重于“聽說讀寫思”其中的一項語文能力,群文閱讀以多量取勝,擴展學生的閱讀時空,豐富閱讀形式。

(二)核心目標:微群閱讀VS單篇閱讀

單篇閱讀教學的目標十分單純,是嚴守本篇,只限于本篇文章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不逾越也不突破。微群閱讀由于有了參照的對象,其核心能力目標凸顯了文本、文體、年段、表達形式之間的碰撞與對接,可以歸納為:觀同、尋異、歸納、推斷。觀同,就是發現兩篇文章間在敘述、觀點、呈現等方面的共同點;尋異,就是發現兩篇文章的不同之處;歸納,包括資源的開發、收集、利用和整合,從而多方面、多角度地認識、理解觀點、方法等;推斷,是一種批判性思維能力,這也是核心素養中最為關鍵的能力。它需要學生根據多種資源提供的信息,在敘述、事實、觀點等方面能有理有據地發表自己的見解。

二、“1+1”微群閱讀的教學途徑

(一)“1+1”平行閱讀——指向理解感悟的同一主題模式

人教版教材以一個個主題來編排課文,每組課文開始前都有“單元導語”。導語語言優美,揭示主題。這樣,使“1+1”的兩篇文章可以在組內課文中產生。在一到兩個主問題的統領下,教師指導學生開展平行閱讀,每個問題都“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兩篇文章處于同等地位。

二年級上冊第一組課文有如下導語:“過了炎熱的夏天,我們走進了涼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幅多彩的圖畫?!边@段導語清晰地告訴我們這組課文是描寫秋天美景的。教學時,可以把第一課《秋天的圖畫》和第四課《古詩兩首》組群教學,設計一個主問題:你從哪些地方找到了秋天?《秋天的圖畫》以擬人化的手法,《古詩兩首》用精煉的語言來描繪秋天的美??墒?,秋天都是使人高興的嗎?這個問題顯然有一定難度。在反復朗讀后,學生有了自己的答案。

生1:《秋天的圖畫》里的秋天是讓人高興的。這里寫著“秋天來啦,秋天來啦……”不高興的話,他不會寫兩個“秋天來啦”。

師:你不但說清了自己體會到的感情,還結合文章中的語句來說明理由,真棒!

生2:我也覺得《秋天的圖畫》是讓人高興的。你看,“誰使秋天這樣美麗?”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就是很高興的。

師:是呀,黃黃的梨、紅紅的蘋果、金色的稻海、火紅的高粱、五彩繽紛的畫面,確實讓人賞心悅目。

生3:《贈劉景文》里的秋天也是讓我們看著高興的?!耙荒旰镁熬氂?,正是橙黃橘綠時”。水果都豐收了,可以吃了,一定是高興的。

生4:《山行》里的風景這么美,像一幅圖畫一樣,也是令人高興的。

師:那么你讀出了秋天帶來的煩惱嗎?

(學生們陷入了沉思)

師:秋天里,都是美景嗎?

學生們又開始研讀起兩篇文章來。終于,有一個學生舉起了手:“我從《贈劉景文》的第一句里發現了作者是很悲傷的。荷花都凋謝了,荷葉枯萎了,讓人感覺很凄涼。還有第二句,菊花也凋謝了?!?/p>

其他學生恍然大悟,原來描寫秋天不但可以用具體生動的語言,也可以用簡練的詩句;景色描寫還能體現作者的情感呢!

(二)“1+1”一主一次——指向寫作能力的同一寫法模式

葉圣陶先生曾在《兼論讀和寫的關系》一文中指出:“語文包括閱讀和寫作兩個方面,讀寫結合是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根本方法?!绷⒆阄谋?,以讀促寫,無疑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教材中有的文本體裁一致,表達手法也很接近,將這樣的文本組群閱讀,以一篇文章為主,另一篇為次,一篇作為分析的例子,一篇作為運用的對象,不但能加深學生的印象,更能使他們找到一些寫作的密碼。

低年級教材的導語側重于人文性主題,對工具性的目標,如作者的寫作方法等關注較少,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無痕滲透,有機融入。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四組課文通過一些詞語和故事,使學生受到啟發。其中,第十五課《小柳樹和小棗樹》通過小柳樹和小棗樹的對比來闡述“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教育學生要多看到別人的長處。這種對比的寫作手法,是童話故事常用的方法之一。在選學課文中也有一篇運用對比手法揭示道理的文章——《駱駝和羊》。

教學時,以《小柳樹和小棗樹》為主,請學生先找出描寫小柳樹、小棗樹的段落;再扶著學生學習1-4自然段,圈畫出描寫兩種樹不同外形特點的詞句,教給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方法,發現兩種樹的特點,并在朗讀中感受小柳樹的得意之情。學習5-8自然段時,采用半扶半放的方式,請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在揣摩主人公語氣的同時,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小棗樹結出棗子也不自大,反而夸獎小柳樹。它的謙虛、寬容和小柳樹的驕傲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也是兩種樹的不同之一。

接著,將這樣的寫法運用到同樣闡釋“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駱駝和羊》中。先讓學生讀一讀課文,找出駱駝、羊爭論的問題以及它們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而設計的情境;再畫一畫駱駝和羊在這兩種情況下的優勢和遇到的困難,填寫到表格中。

其中,做法1、做法2分別對應駱駝和羊為了表明自己的觀點設計的兩次情境。它們對“高和矮,哪個更好?”這個問題進行了辯論,觀點、支撐觀點的事例、在特定情境中的優勢劣勢不同。在一次次的對比中,文章的主旨也呼之欲出了。

課后,還可以設置一個課外超市,請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做:

1. 請找出日常生活中兩種事物的不同。

2.仿照《駱駝和羊》的表格,對比兩種事物的特點。

3.請你也編一個童話,童話里要有兩種優缺點相反的事物。

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相應的訓練。有的發展了觀察能力;有的學會了列表說明;還有的放飛想象的翅膀,成了“故事大王”。

(三)“1+1”一動一靜——指向語言發展的同一內容模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化媒體已進入千家萬戶,傳統的文本正受到極具可看性的“視像語言”的沖擊?!耙曄裾Z言”包括基于音視頻的“可試聽”語言和基于圖像的“可視化”語言。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二十七課《揠苗助長》是個寓言故事,語言較為簡練,給讀者留下了不小的想象空間。但學生年齡小,社會經驗不夠豐富,想象說農夫表情、動作、語言時都有些困難。而同名動畫片正可以彌補這一缺憾。動畫片里農夫夸張的表情、重復的動作,都為學生合理想象、完整描述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拐棍”。

師:農夫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你能想象他當時的樣子嗎?

生1:他會皺著眉頭。

生2:他急得直跺腳,一邊撓著腦袋想辦法。

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動畫片里農夫的模樣吧!

(播放動畫片)

師:你看到了什么?

生:農夫瞪大了眼睛,伸長了脖子,圍著秧苗轉著圈子,邊走邊自言自語:“怎樣才能讓禾苗快快長呢?”

經過觀看動畫片,農夫的形象深深地印刻在學生心中,他們語言表達的質量也隨之提高。課文學完后,再讓學生給這部動畫片配配音、演一演,使他們忘記了自己是在上課。他們投入地說著,指手畫腳地做著,儼然就是那位一心想讓禾苗長得快些,卻忘記了自然規律的農夫。

“1+1”微群閱讀微在內容,微在訓練點,它或主次分明,或動靜交錯,或張弛有度。微群閱讀,讓學生在兩個文本中恣意行走,不斷引發他們的思辨,提高篩選、判斷、提取信息的能力,從容應對信息爆炸的新時代。

(責編 韋 雄)

猜你喜歡
整合核心素養
淺析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
如何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
記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一次歸類、整合改革及反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