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輪驅動”模式推進基礎教育信息化融合創新的探索與實踐

2016-10-08 20:12田鵬呂航宋潔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016年9期
關鍵詞:雙輪驅動數字校園應用模式

田鵬 呂航 宋潔

【摘 要】推進信息技術深度融入教育教學核心業務是北京市基礎教育信息化近來的重點工作。特別是開展北京市中小學數字校園工作六年多以來,通過市、區、校三級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豐碩成果和顯著效益,創新模式層出不窮。在信息化整體深化推進方面,北京市依托市區公共服務平臺,經過實踐摸索和自身定位,逐步凝練提出“市區做基礎、學校做特色”的信息化應用“雙輪驅動”模式。借助該模式,市、區、校三級在信息化服務供給體系中的定位更加明晰,信息技術與核心業務的融合更加深入,成為數字校園工作中的又一創新成果,實現了首都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格局的又一次躍升。

【關鍵詞】基礎教育;信息化;數字校園;應用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1-7384(2016)09-0028-04

引 言

“十二五”期間,北京市中小學數字校園實驗項目分三批支持了100所實驗校建設,在教育教學、學生成長、教師發展、校園管理等方面探索形成了一批創新應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隨著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的提高,建設過程中的問題也隨之顯現:一是建設初期“重建設、輕應用”,忙于系統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學校只想“為我所有”,沒有實現“為我所用”,業務融合程度不高;二是缺乏統籌規劃,系統小、多、散,一次建十幾個系統,重復建設在所難免,且部分項目脫離實際,需求牽引不足,難以實現深入推廣應用。[1]為確保數字校園持續健康發展,在推進基礎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北京市積極轉變固有的信息化發展思路。

經過前期艱辛的實驗和探索,數字校園建設逐步進入普及深化期,工作重心逐步轉為成果示范推廣和深化應用。近年來,北京市著力打造一批市級基礎性資源和服務平臺,引導學校建設個性化特色應用,并不斷完善優化服務供給手段,逐步實現了信息化建設思路、方向和模式的轉變。在此基礎上,我們探索提出了“市區做基礎、學校做特色”的“雙輪驅動”模式,并在日常實踐中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基本思路

“雙輪驅動”模式中,所謂“市區做基礎”,是指市級、區級著力從“統領、指導、培訓、服務”四個方面提供驅動力:一是“統領”,建立統一的標準規范體系,引領全北京市教育信息化的建設方向;二是“指導”,組織市級專家團隊,為學校提供有針對性的專業咨詢指導;三是“培訓”,組織開展專項培訓,為學校提供全程業務、技術培訓;四是“服務”,依托數字校園云服務平臺推出市級數字資源共享、校園微服務等市級云服務,提供免費、快捷、實用的基礎服務供給。

“學校做特色”,是指學校專注于自身“抓應用、建特色、提需求”,充分利用市級資源、服務,開展學校特色建設和創新應用,形成信息技術常態化應用和取得實際效益,并根據實際業務提出資源、服務等需求,再由市區推出基礎共性服務供給。[2]

主要做法與實踐成效

1. 市級做共性,三大平臺驅動基礎服務廣泛覆蓋

(1)依托數字資源共享交換平臺,實現資源廣泛覆蓋。

北京市依托教育資源網、數字圖書館、課程教材網、數字學校等,建設了大量高質量的數字資源,但是由于資源相對分散、共享渠道缺乏,資源價值難以充分發揮。因此,北京市搭建了以“資源物理分布,服務邏輯集中”為思路的數字教育資源共享交換平臺。該平臺以元數據為核心,匯集數字資源元數據,提供統一檢索服務,既保障了原有建設單位的權益,又滿足了師生的統一檢索需求。為保證資源整合工作規范有序,采取標準先行的做法,制定了《北京市教育資源元數據規范》和《數字教育資源共享規范》。另外,實現了資源的橫向匯聚,一是橫向整合北京數字學校資源,納入1.2萬節精品同步課程、 6000多節微課;二是整合數字圖書館電子圖書、精品圖片、期刊等11萬冊;三是匯聚北京教育資源網課件、案例、素材等73萬條;四是匯聚課程教材網的北京版電子教材、課件、微課程、教學案例等2.5萬條;五是整理歷年中小學師生電腦作品大賽獲獎作品。同時,向上與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對接,接入“一師一優課”視頻資源3萬余條,接入國家基礎教育視頻庫資源2000余條。目前,共享交換平臺已納入各類優質資源160余萬條,并在持續更新中。數字教育資源共享交換平臺已成為全市最大、最集中的教育資源平臺,實現了資源的廣泛覆蓋。

依托共享交換平臺,北京市探索“十字資源包”的整理模式、“場景式”資源推送服務模式、“API”嵌入式資源二次開發利用模式、“磨資源”服務推廣模式,實現全市8個區、53所中小學校的資源接入,共享交換格局已初見規模。

一是提出“十字資源包”的整理模式。構建整裝化資源包,構造一棵以教材章節為核心,涵蓋章節、知識點的資源組織樹。通過智能匹配,將各類零散資源掛接到資源樹下。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章節,快速定位到所需資源;以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為橫線,通過工具和人工識別相結合的方式,把教案、教材、課件、題庫等資源有機組織起來,形成貫穿教學全過程的整裝化資源包。

二是探索“場景式”資源推送服務模式。面向備課、組卷、在線學習等各環節應用場景,主動推送優質資源,變“有資源,人來查”為“依場景,自動推”。例如,平臺與“班級微空間”平臺對接,班級微空間用戶可以通過API接入市級資源平臺,并根據教師所在課程和學生學習情況推薦相關資源,實現將資源嵌入到實際場景中;同步課程云服務,通過整裝打磨數字學校資源,以云服務的形式推送至各類數字終端,使資源獲取靈活便利,服務廣度和深度有效擴展。2015年12月霧霾停課期間,同步課程云服務累計訪問380萬人次,點播課程1.2萬余節,累計播放700余萬分鐘,為全市“停課不停學”發揮了重要的資源支撐作用;名師在線云服務集合全市100名優秀教師,提供學業診斷和在線答疑服務,并開展在線作文評選、英語聽說大賽等一系列O2O互動主題活動。

三是探索“API”嵌入式資源二次開發利用模式。努力實現資源的精準供給。為調動學校積極性、延續用戶應用習慣,北京市提出“淡化門戶、強化API接入”的思路,由市級資源平臺提供靈活的服務接口,開放資源服務,為學校業務系統提供嵌入式服務。例如,北京理工大學附中將市級資源接口嵌入學校自己的在線學習平臺,教師根據學科和課程進展,通過接口查詢所需資源,形成資源包。教師再將資源包在線分發給學生,學生在線使用、評價。最終,評價數據又反饋至市級平臺。這種模式實現了將資源真正融入學習過程中,極大地調動了學校使用市級資源的積極性。

四是探索“磨資源”服務推廣模式。要使資源真正能用起來,必須解決資源到教師的“最后一公里”問題。為此,我們專門設立“資源常態精準供給與應用策略研究課題”,由十余所學校參與研究,以課程為主線,以“資源+平臺+服務”相結合的模式定制開發和引入課件制作工具,由技術人員給予輔導和支持,共同研究、反復打磨精品資源,并提升教師資源運用能力。在此模式支撐下,自2014年上線以來,平臺已經累計服務超過33萬人次,市、區、校三級資源融合對接初具規模,已有東城、西城、豐臺等8個區級平臺以及53個學校平臺完成對接,平臺已成為重要的資源集約化共享服務途徑。

(2)依托市級數字校園云服務平臺,實現服務廣泛覆蓋。

為確保統籌建設的同時實現學校個性化發展,北京市梳理基礎共性需求,前端以移動服務為切入,后端以云計算技術為支撐,基于微信,圍繞“班級、學校、教委”三個應用主體,推出“三個微服務”。即面向班級的“微班”、面向學校的“微?!?、面向教委的“微決策”。

“微班”服務層面,我們于2015年完成“班級微空間”建設和試點應用。該服務基于微信開發,集成短信、微信、郵箱等常用功能,得到師生家長的廣泛應用。自2015年10月上線,累計訪問量超過86萬人次。2015年12月霧霾停課期間,微空間當日訪問量達5萬余人次,成為部分學校主要溝通方式之一。

“微?!狈諏用?,整合推出移動聽評課、網絡研修、會議活動、移動辦公、問卷調查等云服務,實現共性服務集約化供給。其中,移動聽評課面向觀摩課、公開課、考評課等活動,提供課程發布、掃碼報名、交流互動、考評自動匯總等功能。

“微決策”服務層面,面向監測和督導需求,建設了一組移動端微服務,包括基礎數據查詢、運行監測、預測預警、輿情動態等,通過移動端可快速獲取各類決策指標數據,為實時應急響應提供支撐。

總體來說,市級服務實現了基礎共性服務的供給,降低了學校技術門檻,使學校能夠專注于應用,不僅有效調動了學校用戶的積極性,又能進一步滿足用戶希望通過手機便捷獲取數據、開展工作的需求。

(3)依托市級訪問監測,實現信息化應用情況量化考核。

為構建閉合化監測管理體系、建立量化考評機制、形成推動信息化深入應用的儀表盤,北京市建立了教育信息化應用訪問監測系統,實時采集分析各類服務訪問量、訪問時長、轉化率等指標,并加工形成專題信息產品,提供手機端服務。該系統上線6個月以來,已接入77所學校的500多個應用,積累數據超過2000萬條,為量化考核、決策分析等提供了數據支撐。

2. 學校做特色,形成了七個方面、十九類典型創新應用,驅動業務融合創新

在學校驅動輪方面,各學校在市級共性服務基礎上,挖掘自身特色和核心業務需求,積極探索與信息化有機融合,形成教與學、教師發展、學生成長、校園管理等七個方面的模式創新及十九類典型應用。

一是基于平板電腦的互動教學模式創新?;凇半p向”“平等”的理念,開發和引進了適用于平板的優質教學資源,探索形成了網狀、交互、融合、自主的教學模式,實現了教育工作從“單向教育”向“互動教育”的轉變。

案例1:北京市順義區天竺中心小學的“睿課堂互動教學系統”。教師利用平板電腦推送資源,學生通過平板電腦開展課堂互動學習與課后自主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日均訪問量達到1400人次以上,初步實現常態化。

案例2:北京市牛欄山一中的“綜合課堂互動教學系統”。利用智能筆將書寫內容快速同步到教學平臺,使信息呈現形式更加形象和多維,在不改變學生書寫習慣的前提下,實現教師與學生的數字化交互。

二是基于微課的在線學習模式創新。北京市也在探索以微課資源為核心的在線交互教學環境,實現了自主學習模式的創新。

案例3: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的“微課社區”。該社區接入市級專題服務接口,將市級微課資源和學校的微課資源有機結合,學生可自主選擇興趣課程、參與評論。微課社區已成為該校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要平臺,在假期使用效果尤其突出,日均訪問量達到5000人次以上。

案例4:北京九十四中學的“美術精品課堂”。學生自主選擇不同學習主題主動預習,在實體課堂直接進入操作階段,縮短了課堂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實效;教師通過分組教學滿足不同學習需求,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欲望,構建了開放式的學習氛圍。

三是基于流動再生理念的資源動態創新模式。將資源融入教師備課、研討、教學等工作環節中,實現資源在教學工作中創造產生、共享流動、重復利用、再生創新,形成一種全新的資源建設模式。

案例5:海淀區七一小學的“教師云資源系統”,將學校平臺與市級資源貫通,構建個人資源“圈子”,推動資源共享流動,對資源創造產生、共享流動、重復利用等提供支撐,并利用手機采集素材,在線整理開發,使資源在流動過程中有效匯集大眾智慧,實現預設性資源向生成性資源的轉變。

四是基于大數據的分析診斷模式。北京市圍繞過程數據積累,形成個性化的分析診斷創新模式。

案例6:北京九十四中學深化應用雙基檢測分析診斷系統,其每月成績分析匯總全部通過系統完成,并面向每位學生提取29個基礎數據指標、132個過程分析指標,實現學習弱點精確診斷、教學內容精準優化。

此外,北京市還探索了分層選排課模式,滿足了學生個性化需求;探索了基于網絡空間的協同成長模式,提升學生溝通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提出了基于社團的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培養模式,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種創新模式。在教師發展方面,實踐了教師個性化發展模式、教研結合的教師專業能力培養模式、基于網絡研修的教師協同發展模式,為教師提供了全過程的網絡服務支撐,推動教師專業化發展。學校管理方面,形成了一體化綜合管理、移動物聯、互動多媒體校園文化展示和多源數據集成輔助決策等模式,提升了學校管理效率。多元協同方面,形成了連通課堂的粘性化家校溝通模式、依托虛擬空間的社交化家?;幽J?、優質資源校際遠程共享模式、基于網絡聯盟的校際資源共建共享模式等,極大提升了家校溝通能力、校際協同能力和資源建設能力。

總結與展望

北京市借助“市級做基礎、學校做特色”的“雙輪驅動”模式,有效厘清了市級和學校在信息化服務設計中的角色定位,即由市級提供基礎性、共性服務,學校做定制、做應用,形成“上下聯通、共同打磨、動態優化”的信息化應用服務體系。通過“磨服務”,形成雙輪驅動,不僅為全市信息化“填平補齊”提供了普適性服務,也為學校創新信息化應用模型提供了明確的思路,有效推進了北京市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

(作者單位:北京教育網絡和信息中心)

猜你喜歡
雙輪驅動數字校園應用模式
提振實體經濟的“雙輪驅動”
人類文明的底色:科技與人文“雙輪驅動”
論數字校園環境下高校教學資源的整合運行策略
連翹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模式初探
試析不動產登記信息管理基礎平臺建設思路與技術方法
電子書包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模式及成效探析
校園App的設計與營銷
堅持倒逼降成本和轉型發展的雙輪驅動走出脫困前行的新路徑
基于Direct3D的三維虛擬校園交互式漫游系統
教育游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