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草圣”比春秋

2016-10-10 02:39懶羊羊
世界知識畫報·藝術視界 2016年9期
關鍵詞:林散之于右任草書

懶羊羊

During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ese calligraphy, Zhang Xu was the only one known as the Master of Cursive Script. However,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there are two modern calligraphers Yu Youren and Lin Sanzhi, who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alligraphy known as Modern Masters of Cursive Script.

千古書史,張旭是唯一的“草圣”,可時至近代,卻出現了兩位“當代草圣”。他們同樣一生與書法相伴相隨,同樣是20世紀中國書壇的翹楚,同樣為草書在當代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同樣是人品、詩品、書品俱佳的才子……他們一個叫做于右任,另一個叫做林散之。

生平愿為萬世開太平——美髯于右任

一襲長衫、美髯飄飄,這是于右任的“標準相”。有人評價,能夠為兩岸人民共同尊敬的,除了孫中山,恐怕就要數于右任了。

雖說后半生身居高位,但少年于右任卻是個放羊娃。兩歲喪母,父親遠走謀生,于右任是由伯母養育成人的。據說他6歲時,一次山中放羊,險些葬身狼口。這些磨礪使他幼小的心靈變得堅韌、勇毅。17歲中秀才,20歲中舉人,如果不是清王朝轟然坍塌,于右任一定會位列相宰。

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帝出逃西安。時于右任22歲,正是血氣方剛之時,陜西巡撫要學堂師生跪迎圣駕,他卻企圖刺殺慈禧,后被同窗阻攔方才作罷。但此后他誓與清廷決裂,不但刊印《半哭半笑樓詩草》譏諷時政,而且剃成光頭、光著膀子、提著大刀,在一副“換太平以頸血,愛自由如發妻”的對聯前照相。政府以此兩件為證據下令通緝,于右任無奈出逃上海,從此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

他很早便加入了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多年,并先后創辦《神州日報》《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民立報》,以宣傳革命、為民吁天,期間雖經無數曲折,差點命喪黃泉,但其革命之心卻越來越烈。

1930年,作為民國政府“開國元老”之一的于右任被推舉為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后被迫到了臺灣,1964年病逝。終其一生,無時無刻不在為國為民的奔勞之中,他曾多次書寫“為萬世開太平”以表心跡。

他的遺物中有兩張紙,一張寫:“我百年之后,愿葬在玉山或阿里山樹木多的高處,可以時時望大陸?!?/p>

另一張紙上是一首詩: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按道理說,這樣一位日理萬機的政要、憂國憂民的高官,哪來那么多時間練字?而且不管在其自述還是他人的追憶中,有關于右任習字的文字相對也不算多。事實上,于右任的字寫得好,實與他官員的身份密不可分。1932年,于右任聚集了一批同好,在上海成立“中國標準草書社”,目的就是要研究和推動草書的標準化。經過數年努力,《標準草書》終于在1936年問世,后又不斷修訂、完善達9次之多。這冊《標準草書》以“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為原則,遴選古代草書名跡,并且整理出70余個標準符號,使原本看似隨意、多變的草書有了規范化的母本,只要按此練習,不但可以加快寫字速度,而且人人看得懂,不失為一個實用價值極高的草書普及本。

這本《標準草書》是于右任藝術生涯中最重要的結晶,也是中國近代書法史上的重要著作,然而,在其誕生之初,它不過是于右任開啟民智、建設國家的手段之一。

半世坎坷終乃成——詩人林散之

與威風八面的于右任相比,林散之的人生要寂寞得多。如果說于右任更像個英雄,那林散之就是個徹頭徹尾的詩人,骨子里的才情讓他一心撲在藝術上。

1898年,林散之出生于江蘇省江浦縣烏江橋北江家坂。父親林成璋雖然也是讀書人,卻淳厚樸實、無意功名,他給了林散之較好的教育,也遺傳給他天生一副淡泊名利的心懷。

林散之3歲始讀書,6歲入私塾,七八年間即讀遍了中國古代文化教育的經典,積累了深厚的國學功底,作文、屬對、作詩,一應俱善。同時,他自3歲對寫字、畫畫發生興趣,便一直沉湎其中,描紅,臨帖,鉤描《繡像三國演義》、《繡像水滸傳》中人物,為鄰居寫春聯……在一般孩子眼中的苦差,他卻樂在其中。

林散之14歲時,父親病故,這給他的家庭帶來了很大的打擊,生活每況愈下,卻使幼年林散之愈加發奮。次年,他至南京從張青浦學畫工筆人物像,一年后因病返鄉又從烏江范培開學書,同時勤習詩文,至20余歲時已在家鄉小有名氣,并獨立編撰了《山水類編》。

赴上海從黃賓虹學畫,可以說是林散之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之一。直至老年,他的畫依然擺脫不掉黃賓虹的影子。

而黃賓虹給他的另一影響,便是教導他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外師造化”——游歷祖國名山大川。這期間,他孤身赴蘇、皖、魯、豫、陜、川、湘等7省,行程1萬8000余里,得畫稿800余幅,紀游詩近200首,又撰成《漫游小記》共計5萬言。這次經歷使林散之的眼界大開,同時也打開了一位藝術家的心胸抱負。

然而,數十年間,林散之書畫境界雖有小成,卻始終沒有受到重視。解放后,他歷任江浦縣人大常務委員、江浦縣水利委員會主席、江浦縣副縣長、南京市政協常委等職,也可謂任勞任怨、恪盡職守,但最終在政治上無所成。退休后他受聘為江蘇省國畫院專職畫師,從此遷居南京過上了悠哉的藝術生活。

誰知好景不長,1966年林散之69歲時,相伴近50載的夫人盛德粹不幸病逝,這給他帶來很大的打擊,致使原本聽力不佳的兩耳幾近失聰?!拔母铩敝?,老人輾轉于南京與揚州、烏江的兒女間,形單影只,顛沛流離。1970年除夕,林散之到烏江鎮浴池洗澡,不慎跌入開水池中,全身嚴重燙傷,右手五指粘并,經過四個月的救治,也只治愈了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由此,林散之自號“半殘老人”。

半生困頓,一鳴驚人。1972年,為慶祝中日邦交正?;?,《人民中國》日文版擬編發“中國現代書法作品選”特輯。時年75的林散之以草書毛主席詩詞驚艷全場,得到學術界權威郭沫若、趙樸初、啟功等人的高度贊賞,震動書壇。同時作品在日本刊發后也引起巨大反響,此后日本書道人士來華,皆以能拜會林散之為榮。

林散之將一生付予詩書畫三藝,并自號“三癡生”,雖書法冠絕當代,卻認為自己“詩第一,畫第二,書第三”。事實上,在編撰《山水類編》之前幾年,林散之就已集成了《古棠生詩稿》《三癡吟稿》等個人詩集,此后又成《江上詩存》,并自撰墓志“詩人林散之”。其實藝本相通,古今大師,又有幾人不是通才呢?

1989年夏,林散之病重。一日,他在病榻旁寫下了“升天成佛”四字,不久便與世長辭,結束了“草圣”極平淡又極絢爛的一生。

成就五百年來所難得——于右任創新

于右任的一生,雖然轟轟烈烈,但始終兩袖清風,清貧度日。據說當年他外出辦事、參加活動,隨身帶的只有兩方印章,因為他沒錢,若碰到需要贈送禮物或彼此酬謝的時候,他便以字相應。這也足見當時其作品的價值。

在《標準草書》剛剛問世時,便不乏一些反對的聲音,有人說其中選字標準有偏頗,很多精美的草字多有遺漏,以此懷疑該書的質量和權威性,殊不知于右任的本意便是要實用,美觀倒在其次。他在《標準草書》自序中指出:“今者世界之大、人事之繁、國家建設之艱巨、生存競爭之劇烈、時之足珍,千百倍于往昔……故此后國家民族億萬世之基,皆應由一點一畫一忽一秒計起,人與人、國與國之強弱成敗,即決于其所獲得時間之長短多寡。文字改良,雖為節省時間之一事,然以其使用之廣,總吾全民族將來無窮之日月計之,豈細故哉!”由此可見其初衷,也可見《標準草書》的社會意義。因為如果單從書法角度來講,草書看似草,實則也有草法、有規矩,懂書法的人自然能看懂,《標準草書》的價值正在于它將書法從精英引向平民,在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下,它不僅提高了寫字的效率,還推動了書法文化的普及。

如果單有一種《標準草書》,于右任的藝術恐怕只能停留在書法教員的水平。錢君匋評其字“為五百年來所難得”,并非夸大之詞。

于右任早年學趙孟頫,后專嗜北魏碑志,“朝臨石門銘,暮寫二十品,辛苦集為聯,夜夜淚濕枕?!睆乃髞淼臅ㄗ髌房磥?,此言當不為虛。在繼承傳統碑學書脈的基礎上,他真正做到了以“我法去寫蘭亭”,融匯帖派書法的儒雅之風,獨創了一種大開大闔、雄邁古今的于體行、草書法。

于右任多寫行書,想來也是為了好認,但特別值得一提的當然是他的草書。這位創立了草書書寫標準的大家,在實踐中是否切實實行呢?制定“標準草書”期間廣泛搜羅歷代草書精品,使他過目無數佳作,而他筆下的草書,寓繁于簡,尤其不同于人的是字與字之間大多無牽連,這就給認讀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而且以碑御帖、如棉裹鐵、沖和虛淡,一派儒雅蘊藉之風,人言“書如其人”。最值得肯定的是,與其他草書家比起來,于右任草書確實兼備了易識、準確、美麗這三個原則,至于他自己定下的另一原則——易寫,恐怕也不是一般人寫得來的。那看似簡單的筆畫背后,隱藏著多少內蘊,才是書法背后真正的功夫。

一生只與古人爭——林散之成佛

“余十六歲始學唐碑,三十以后學行書,學米;六十歲以后學草書。草書以大王為宗,釋懷素為體,王覺斯為友,董思白、祝希哲為賓。始啟之者,范先生;終成之者,張師與賓虹師也。此余八十年學書之大略也?!绷稚⒅@樣敘述他的學書經歷,從中或可窺見其藝法變化的些許脈絡。從楷書到行書再到草書,由規矩謹嚴而入自由之境,林散之的沉穩非一般人所能及,而其數十年的不懈用功更是非常人可比。套用一句老話: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多年積淀之后,林散之終于一躍而出,對中國書法界是一個驚喜,但仔細思忖,也在情理之中。

林散之自言60歲后學草書,又言“六十歲前,我游騁于法度之中。六十歲后稍稍有數,就不拘于法”??梢娮罱K走向草書,并非興之所致,而是境界使然。他筆墨已入自由之境時,率性而為皆精品。觀其早中晚期的書法,也能明顯感覺到這種變化,尤其看他80歲以后的作品,確實天趣自成,已入無我之境。

林散之的草書,延承右軍,而較之更為灑脫,出自懷素,卻比之稍為收斂,兼法王鐸,而能得其氣勢卻棄其粗莽,最終形成柔中寓剛、疾澀相應、曲中有直、圓中求方的草書樣式,人稱“散體”。

“散體”融合了各家所長,既有《玄秘塔碑》的清峻疏朗,又深得晉人法書的神韻之美,并兼有漢隸碑版的樸拙與骨勁,而全由己意驅遣;雖以長鋒羊毫蘸水掭墨,卻全然不見絲毫靡弱懈怠之處,而是筆筆生風,使水墨相融相生,得到一種意想不到的書寫效果。

“不隨世俗任孤行,自喜年來筆墨真。寫到靈魂最深處,不知有我更無人?!绷稚⒅牟輹?,猶如天籟,絕無塵俗氣,全然真性情,忘我,無我,有的只是滿紙氤氳、一生筆墨情?!安菔ァ敝芍惶?。

林散之一生淡泊,甘于寂寞,凡事不與人爭,但惟有對藝術,可謂殫精竭慮,死而后已。當他80耄耋之時,雖已有大成功、大名望,卻依然安之若素,“現在社會上風云變幻不定,一切不與人爭,只與古人爭一地位?!庇纱艘部煽闯銎渲救に?。90載風雨,林散之終于成佛——成為中國近現代書法史上的一座高峰。

猜你喜歡
林散之于右任草書
漢 蔡琰 草書我生帖
林散之書學思想視域下草書中的“留”與“滑”探析
民國多面奇才:于右任
康里巎巎草書謫龍說卷
林散之《毛主席<送瘟神>詩聯》
望我大陸
人隨秋影遠 詩共雨聲來——林散之詠姑蘇詩及其書法
草書與翻譯
林散之《徐瑤論懷素草書》欣賞
于右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