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化出版對科技期刊編輯部過刊留存的影響

2016-10-15 22:10溫曉平馬秋明
今傳媒 2016年9期
關鍵詞:科技期刊

溫曉平++馬秋明?

摘 要:本文針對目前我國科技期刊編輯部紙質過刊資源利用中存在的過刊大量積壓、利用率不高及過刊資源需求下降的問題,分析了科技期刊數字化對紙質過刊資源保留儲存的影響,探討了目前科技期刊出版數據資源存儲技術的可靠性,認為各科技期刊編輯部可根據各刊的實際合理確定留存數量,然后在對過刊及交換期刊資源分類整理的基礎上,通過贈閱及建立免費圖書館、閱覽室的方式發揮過刊資源的作用;各期刊編輯部應合理確定期印數,減少印刷資源浪費,實現節約環保出版,并逐步向按需出版過渡。

關鍵詞: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過刊留存;按需出版

中圖分類號:G25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9-0021-03

一、引 言

近年來,期刊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目前對科技期刊數字化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出版轉型等的研究討論進行得如火如荼[1-5],建設數字化科技期刊的必要性、迫切性毋容置疑,國內外很多期刊的數字化建設成果給讀者、編者和作者帶來了科技成果傳播和分享的革命化發展??梢詳嘌?,期刊數字化將給科技期刊的快速傳播插上強勁的翅膀,但是數字化也給科技期刊的傳統編輯出版和征訂工作帶來一定的沖擊,據悉施普林格出版集團(Springer Group)旗下的一些期刊已經不再按期出版紙質版,只是在用戶有需要時臨時按需印刷。在國內,暫時還沒有看到紙質期刊零付印的報道,但紙質期刊印刷多少為宜、是否會保持穩定的訂戶、期刊編輯部該留存多少樣刊以備錯過征訂的讀者補訂及購買,這些均是擺在每個編輯部面前的現實問題。事實上,由于印刷成本問題,每個編輯部都會一次性印刷足夠數量的樣刊,而不會選擇二次印刷。因此,每個期刊都會根據征訂數、交換數、贈閱數和留存樣刊數量大略估算期印數,在每一期期刊發行完后留存相當數量的期刊備用。但許多期刊編輯部都存在人手少、設備舊、辦公場所狹窄等不足,留存樣刊的管理和保護需要一定的人力資源,更為重要的是占用倉管資源,對創刊較早的期刊更是如此。另外,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今天,科技期刊都面臨著企改的時代要求,節省人力和物力、節約辦刊成本是期刊編輯部亟待考慮的問題之一,但迄今未見有關期刊編輯部在數字化條件下如何確定合理的留存樣刊數量、優化辦刊資源的分析探討。為此,本文試圖分析編輯部留存樣刊的現狀及其數字化發展帶來的影響,以期為編輯部合理確定過刊保存數量及減少印刷資源浪費提供參考。

二、期刊編輯部過刊資源保存利用現狀

目前我國大約出版有5 000種科技期刊,大多數科技期刊的發行量都較低,每個編輯都以征訂發行數、交換期刊數、贈閱數和編輯部留存數量確定期印數,其中征訂發行、交換、贈閱的樣書都按計劃送出。同時,為了方便作者購買和錯過征訂的讀者補訂,每個期刊編輯部都留存一定數量的過刊樣書以備作者、讀者和一些圖書館等索取或購買,在期刊數字化出現以前,所有期刊大抵都采用這種出版發行模式。

改革開放初期是我國科技期刊大發展的主要時期。據報道,1977~1999年,我國高校新創辦科技期刊達到843種,占高??萍计诳瘮盗浚? 276種)的66.1%[6]。若以每個期刊編輯部每期留存期刊30本估算,以1980年創辦的雙月刊為例,則到2015年底留存期刊數量將接近6 500本,按每本300 g估算,則總質量將達到近2 t。據筆者了解,幾乎每個編輯部都開辟專門的庫房放置留存的過刊樣書,呈現出汗牛充棟的局面,造成了很大的人力、物力浪費。

在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在互聯網高速發展和1999年《中國知識資源總庫》及CNKI網格資源共享平臺建立之前,作者、讀者和一些圖書機構獲取科技期刊類學術信息的方式主要是紙質期刊的訂閱,每年除通過郵局訂閱的訂戶外,還會有一些零星訂戶通過編輯部補訂期刊或者有些作者需要自己購買一定數量的期刊贈閱或保存,所以保存一定數量的過刊是必要的。但隨著互聯網和科技期刊數字化的發展,電子期刊已經給傳統的紙質期刊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公共圖書館中過刊資源的利用率已經急劇下降,過刊資源建設也是困境重重[7-8]。在近10多年的實際工作中發現,由于期刊資料獲取方式的多樣性,已經很少有作者、讀者等索取過刊樣書,所以編輯部留存的過刊資源已經鮮有人問津。

三、數字化對紙質期刊存留的影響

近年來,由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世界已經進入信息爆炸時代??萍计诳瘮底只陌l展正逐步深入,大型的數字化圖書館知網、萬方、維普和超星收錄了海量的科技期刊及其全文文獻數據,并提供各具個性的個人圖書館創建服務,加上互聯網時代閱讀習慣的改變,除臺式電腦和筆記本閱讀終端外,更為便捷的移動式閱讀終端手機、電子書、平板電腦成為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據報道,2009年我國包括在線閱讀、手機閱讀、手持式閱讀器閱讀等數字圖書閱讀方式開始普及,有24.5%的國民通過各類數字媒介閱讀,有2.8%的成年人只閱讀各類數字媒介而不讀紙質書,并且數字出版用戶將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4]。商場、酒店、車站、機場、地鐵甚至一些城市街道開放免費wifi服務的報道不斷見諸報端,使人們可以方便、快速地依靠移動終端獲取即時信息,也可以閱讀報刊資料,獲取各個領域、各個科技期刊報道的研究成果。包括北京仁和匯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在內的一些軟件開發與軟件服務及數字化傳媒加工企業,就將科技期刊文獻數字化與即時通訊工具微信結合,推出了科技期刊微信發布數字化平臺,以促進科技期刊刊發論文的傳播,方便移動終端如手機用戶的閱讀,不但加快了文獻資源的傳播速度和廣度,而且避免了紙質期刊信息容量的限制及信息的滯后性和攜帶的不便。從閱讀習慣的改變來看,紙質期刊的需求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和影響。

目前,很多科技期刊都已經被知網、萬方和維普等國內的大型學術文獻數據庫全文收錄,大多數期刊的所有過刊資源也已經被這些數據庫挖掘并提供在線全文瀏覽服務。其中,我國光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等聯合建設的國家知識基礎工程,即CNKI已收錄了8 000多種期刊和3 690余萬篇科技文獻數據[9],其中本刊1956年以來的所有數據均已經實現過刊回溯全文瀏覽;維普期刊網收錄了1998年至今的12 000余種各種類型的期刊和3 000余萬篇科技文獻[10]。同時,我們國內的很多科技期刊都建立了自己的獨立網站,截止2009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屬下的954種期刊有581種通過自建網站實現期刊的網絡出版,占比達到60.9%[11]。經過近5年的發展和中國高??萍计诳芯繒炐憔W站評比活動的引導,科技期刊自辦網站的發展更呈“井噴”之勢,這些科技期刊為了進一步擴大影響和文獻引用率,基本都在自辦網站上提供過刊論文文獻的免費獲取。開放獲?。∣pen Access)被認為是未來學術出版的主要模式,是促進科研信息交流、溝通學界與大眾的有效途徑。我國十分重視推動科技期刊文獻數據的開放存?。∣A),一大批期刊正在或將要成為開放存取期刊。這些科技信息的傳播模式,充分體現了數字化媒體的優勢,都為科技期刊文獻數據的即時、多渠道獲取提供了可能。另外,網絡文獻資源獲取路徑的便捷性,主題詞、關鍵詞、作者等同類文獻簇性網絡檢索功能的便利性,下載、復制、粘貼的快速性以及學術文獻數據的無國界性等,都使期刊數字化的快速發展成為可能,不但給紙質期刊的印刷和發行帶來挑戰,也使過刊資源的需求成為過去。

當然針對科技期刊來說,實現刊登文獻資源的發布、傳播、交流和保存是其主要功能,其刊登學術論文的權威性、真實性和研究水平高低是目前職稱評定、學位或者學術能力評價的判斷依據,這是要求需要提供原版紙質樣書的主要原因,也是紙質期刊出版的主要目的所在。但由于文獻數據DOI規則的施行,其賦予每一篇文獻在數字網絡空間世界唯一的永久性“身份”信息,只要科技期刊出版部門和數字出版部門能夠堅持學術道德意識,對自己期刊發表的每一篇論文做好學術把關工作,使每一篇論文均真實可信,那么每一篇具有唯一數字對象標識符的學術文獻資源也就是真實、權威、可信的。實際上,國內不少高校已經在職稱晉升、學位或學術評定中承認學術性媒體上發表的具有DOI編碼的網絡版論文[12]。由此可見,紙質科技期刊的使用范圍在逐步壓縮,贈閱與收藏將是紙質期刊存在的主要陣地,其需求量大大減少將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過刊樣書的需求空間將不復存在。

在數字化時代,紙質出版將迅速萎縮,按需出版將是未來科技期刊出版發行的主要模式。據信,國外一些大型出版集團出版的科技期刊已經實現全面的數字化,一些期刊按需決定是否出版紙質版本,有的期刊甚至已經取消紙質印刷出現零付印。如何將傳統紙質出版物轉換成電子出版物,并通過網絡出版和按需印刷出版相結合,整合數字化出版未來,是近年來國內外出版、印刷和網絡界討論的熱點問題[13]。這些走在數字化出版前列的大型傳媒集團的出版模式就是科技期刊發展的風向標,可以斷言,將來的某一天科技期刊也將開始按需印刷,不再或者很少出版紙質樣書,那時過刊最多也只能出現在圖書館或者一些博物館中。

四、數字化資源長期保存的可靠性

既然不再需要過多保存過刊資源,甚至不需要出版紙質期刊,那么科技期刊編輯排版原始數據的保存就顯得十分重要。事實上,這對高速發展的電子計算機技術和芯片技術來說已經不是什么難題。自1971年發明移動數據存儲的載體軟盤以來,移動數據存儲設備得到了十分迅速的發展,存儲設備不斷向體積小、容量大、重量輕、可重復寫入、便于攜帶、寫入速度快、可靠性強、可加密等方向發展,1999年以中國朗科科技研發的U盤為代表,迅速進入了移動存儲設備的高速發展期,目前正在為大家所使用的海量存儲設備移動硬盤更受到業界的歡迎,其中加密移動硬盤采用32位高速加密芯片為移動硬盤裝上了一道安全之門,可以實現重要信息保護及減緩意外泄密風險和減少數據丟失等,為科技期刊原始編排數據的保存和存儲提供了物質保證。因此,可以采用這樣的設備,在各大數據共享平臺后臺存儲的基礎上,將科技期刊原始數據通過這些存儲設備加以存儲和備份,在需要紙質印刷時可以隨時付印,這樣既可以做到按需印刷,又可以有效減少印刷數量,減少過刊的積壓和保管困難。

五、結論與建議

我國期刊編輯部長期形成的過刊資源無效積累現象十分普遍。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紙質期刊出版及訂戶的萎縮以及文獻資源數字化進程的加快、在線傳播的快捷、閱讀習慣的改變、網絡搜索功能的拓展、移動互聯網與移動閱讀終端的發展,還有科技期刊原始編排數據及其數字化資源海量存儲可靠性的增強等,均對紙質期刊的需求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也同時給傳統出版發行模式的改變帶來了挑戰和機遇。順應時代發展變遷,減少資源的浪費,均急需減少過刊的存留數量??萍计诳庉嫴繎ㄟ^科學分析確定過刊資源留存數量,在對已有過刊資源進行整理并少量存留的基礎上,通過贈閱的方式對多余的過刊進行有效地利用,比如支持在學生聚集區建立免費圖書館,或者贈給一些農村村級單位建立免費借閱中心,還可以將過刊資源成套精裝后贈閱給一些專家或者研究機構,也可以在編輯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利用本編輯部的過刊資源和交換來的兄弟期刊,建立對所有社會用戶開放的閱覽室和借閱中心,以發揮過刊資源的應有作用。

綜合以上分析,建議將激光照排數據實現有效存儲備份以前的過刊,每期可以保留10本左右,此后出版的紙質版期刊,建議每期保留5本為宜,或者每年精裝2~3套合訂本以備查證,并在此基礎上確定期印數,適當減少過多的無效印數,降低過刊存留數量,同時,減少印刷成本及倉儲成本,并減少紙張等資源的浪費,實現節能環保出版。

參考文獻:

[1] 賈曉青.科技期刊數字化發展的分析與思考[J].綠色科技,2013(12):249-252.

[2] 鐘麗君.科技期刊數字化發展探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5):689-692.

[3] 張淑芳,孟偉,羅雪梅.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的機遇與挑戰[J].編輯學報,2012,24(S1):6-7.

[4] 丁巖,吳惠勤.龍秀芬等.科技期刊數字化出版轉型初探[J].編輯學報,2011,23(S1):3-6.

[5] 吳利平.科技期刊數字化進程中面臨的問題及思考[J].編輯學報,2007,19(5):377-378.

[6] 亢小玉,宋軼文,姚遠.中國高校自然科學類期刊現狀調查與分析[J].編輯學報,2014,26(5):409-411.

[7] 蘇靜芹.數字化時代公共圖書館過刊資源建設新思考[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2,32(4):64-67.

[8] 黃正良.數字化環境下高校圖書館過刊管理新探[J].大理學院學報,2012,11(5):65-68.

[9] 武夷山.科技期刊在數字化時代的兩難處境[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3,14(1):96.

[10] 蘇柱華,駱浩文,侯建國等.科技期刊數字化辦刊發展現狀及趨勢[J].廣東農業科學,2008(3):108-111.

[11] 鄭筱梅,楊小玲.期刊網絡化趨勢及科技期刊應對策略[J].編輯學報,2009,29(1):64-66.

[12] 匡文波.紙質媒體還有明天嗎[J].現代傳播,2008(4):123-125.

[13] 吳業進.我國出版、印刷業現狀與數字化出版的前景[J].中國印刷物資商情,2004(12):7-11.

[責任編輯:思涵]

猜你喜歡
科技期刊
融媒體背景下科技期刊新媒體的開發與應用
培育世界一流背景下普通科技期刊的發展策略
講好綠水青山故事 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第六屆陜西省科技期刊評優結果揭曉《西北園藝》榮獲特色科技期刊獎
山西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 召開理事工作會議
全球頂級科技期刊出版機構齊聚冰城深度探討科技期刊的未來與學術傳播體系的重構
一流編輯學會和一流科技期刊融合發展
世界科技期刊論壇在浙江舉辦
科技期刊缺好稿
移動互聯網時代科技期刊的機遇和挑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