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四肢創傷復雜創面的臨床應用分析

2016-10-17 04:36吳興球
中國實用醫藥 2016年24期
關鍵詞:應用效果

吳興球

【摘要】 目的 評價四肢創傷復雜創面患者接受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38例四肢創傷復雜創面患者, 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研究組(22例)和對照組(16例), 分別接受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和常規換藥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各項治療情況。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創面大小平均為(24.17±9.87)cm2, 小于對照組患者的(43.37±11.27)cm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20.18±2.43)d, 短于對照組患者的(43.52±2.17)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5.45%(21/22), 高于對照組患者的62.50%(10/1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四肢創傷復雜創面效果良好, 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四肢創傷復雜創面;應用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4.081

四肢骨折創傷伴有復雜創面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病癥, 本文就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四肢創傷復雜創面的臨床效果展開了分析, 詳細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入選對象均為2011年2月~2016年5月期間本院收治的四肢創傷復雜創面患者38例。包括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齡(41.4±6.3)歲;平均復雜創傷面積(68.65±23.77)cm2;從受傷到進入醫院治療的時間間隔平均為(21.32±10.74)h;創傷原因包括交通事故18例、重物砸傷11例、機械創傷9例。按照創面治療方式的不同將患者分為研究組(22例)和對照組(16例)。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為自愿選擇相應的治療方式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 2 治療方法 入院后兩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常規治療, 具體包括生命體征監測及控制治療、復雜創面的清潔和縫合治療、輸血補液治療、創面抗感染治療。若患者存在骨折現象需要為其進行骨折復位治療[1]。在此基礎上,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的換藥治療, 具體方法:使用凡士林油紗和無菌紗布為患者進行包扎, 待長出新的肉芽組織后, 方可為患者進行植皮術, 封閉創面, 期間需要注意為患者進行抗破傷風治療和抗感染治療[2]。研究組患者使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進行治療。醫生首先需要測量并確定患者的復雜創面面積據此剪裁負壓封閉引流敷料, 將敷料充分覆蓋在創面位置上。之后需要對創面周邊的皮膚進行全面的清潔并使用生物半透薄膜進行創面封閉。之后進行負壓吸引, 連接負壓封閉引流的硅膠管, 通過三通管將另一端與中心負壓吸引裝置進行連接, 將負壓吸引的狀態調解到0.4 kPa的恒定狀態, 此時如果敷料及薄膜塌陷, 則表明密封效果良好。為患者更換負壓吸引1次/周, 持續負壓吸引1~3周, 如果患者的創面生成了大量新鮮肉芽, 則可進行游離植皮或是皮瓣移植術。術后需要由專業護理人員觀察患者的體溫、脈搏以及創緣的皮膚狀況。保持創面持續有效的負壓是引流及治療成功的關鍵, 因此需要確保壓力適當。同時需要保證各管道暢通、緊密連接, 妥善固定引流管。如果發生引流不暢問題, 需要使用20 ml注射器向外抽吸或使用10~20 ml 0.9%生理鹽水沖洗管道。期間需要使負壓瓶的位置低于患者的創面位置, 確保引流順暢。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治療后創面大小以及治療有效率。治療有效率分為優、良、可、差四個等級。優:植皮全部存活, 不存在任何不良反應;良:大部分植皮存活, 有少量滲出物;可:一般植皮存活, 存在一定的滲出物和炎癥;差:大部分植皮壞死, 出現嚴重感染。有效率=(優+良+可)/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治療后, 研究組患者的創面大小平均為(24.17±9.87)cm2, 對照組患者的創面大小平均為(43.37±11.27)cm2, 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5.578, P=0.000<0.05)。

2. 2 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20.18±2.43)d;對照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43.52±2.17)d, 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30.551, P=0.000<0.05)。

2. 3 研究組優11例, 良5例, 可5例, 差1例, 治療有效率為95.45%(21/22), 對照組優5例, 良3例, 可2例, 差6例, 治療有效率為62.50%(10/16)。兩組有效率比較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694, P=0.009<0.05)。

3 討論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VSD)是在1992年被德國ULM大學Fleischman博士首創的一項治療技術, 是指使用內涵引流管的聚乙烯究竟水化海藻鹽泡沫敷料, 覆蓋或是填充皮膚、軟組織缺損的創面, 在使用生物半透膜對之進行封閉, 使之成為一個封閉的空間, 最后把引流管接通到負壓源, 通過可控制負壓促進創面愈合的一種治療方法(用VSD材料+半透膜+三通接管+負壓吸引器進行吸引)。我國于1994年引進該項技術, 臨床證實該種治療方法對于各種皮膚創傷、骨科創傷、普外傷、燒傷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但是也有報道指出, VSD技術不能夠被應用于癌性潰瘍賞口、活動性出血傷口的治療過程中, 尤其是對于骨外露的感染創面而言, VSD技術只是一個過渡性的治療方法, 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尤其注重該技術的適應癥與禁忌證[2]。此外, 由于VSD技術在治療中存在一定的難度, 部分臨床經驗表明使用了外固定裝置的病例, 在嚴密封閉創面操作時存在著一定的困難。醫護人員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狀況為其選擇適當的VSD護理措施, 尤其需要注重為患者進行適當的負面情緒疏導和心理護理, 同時護理人員還需要進行適當的皮膚準備, 患者的多毛部位需備皮, 以利于術后生物透膜的緊密粘帖, 防止皮膚毛孔內的細菌繁殖引起感染, 進一步促進治療效果。

較之于常規換藥治療VSD大幅縮短了治療時間, 不僅減輕了工作量也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同時VSD技術能夠有效的避免交叉感染, 因為VSD實在一個密閉系統內進行治療, 負壓引流位置的滲出物和壞死位置可以及時被處理, 實現引流區的零聚積, 確保創面位置的肉芽組織良好生長[3]。VSD技術中使用的生物透性薄膜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和透濕性, 能夠有效的防止細菌的侵入并且對患者的皮膚不具有刺激性, 通過生物透性薄膜, 醫生可以更加直接的觀察患者的創面愈合情況, 進一步提高治療效率。VSD可以有效的預防殘余膿腫或是死腔的形成, 可以更加有效的實現對創面組織的靠攏, 從而縮小創面, 減小植皮面積并有效的減輕患者的創傷水腫問題, 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從本組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 研究組患者無論從術后創面大小、住院時間等方面均存在顯著的優越性, 因此最終治療結果更加優越, 這與上述論證分析基本一致, 研究組患者經過VSD技術治療之后, 在更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創面的愈合, 并實現了對感染創面繼發性壞死問題的有效抑制。

綜上所述,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四肢創傷復雜創面可有效縮短治療時間, 節省治療費用, 提高患者在治療期間的生活質量, 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建議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蘇富才, 李鋒. 應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四肢創傷復雜創面的臨床效果分析. 當代醫藥論叢, 2014, 12(4):98-99.

[2] 劉如春, 張瑞云. 負壓封閉引流術治療四肢創傷復雜創面治療的臨床效果觀察. 臨床醫學工程, 2014, 21(9):1171-1172, 1175.

[3] 徐景剛. 負壓封閉引流術治療四肢創傷復雜創面的臨床效果. 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 2013, 11(6):531-532.

[收稿日期:2016-6-21]

猜你喜歡
應用效果
體驗式教學法在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C 語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手術中個性化心理護理在原發性青光眼患者中的應用
健脾扶正湯在晚期胃癌治療中的應用
化療聯合CIK細胞治療卵巢癌的臨床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