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治白背飛虱對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發生的影響

2016-10-21 11:37魏梅枚賴添奎鄒文芳袁玲
農民致富之友 2016年8期
關鍵詞:白背飛虱

魏梅枚 賴添奎 鄒文芳 袁玲

[摘 要] 白背飛虱是危害水稻的遷飛性害蟲,也是SRBSDV的寄主。該病害具有突發性、暴發性強、為害損失大等特點,防治困難,病害由白背飛虱帶毒傳播,選擇吡蟲啉60%懸浮種衣劑、丁硫克百威200g/L乳油開展藥劑拌種控制白背飛虱和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試驗研究,對于指導防控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白背飛虱 南方水稻 黑條矮縮病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4-0092-02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RBSDV),具有突發性、暴發性強、為害損失大等特點,防治困難,病害由白背飛虱帶毒傳播。廣東省龍川縣常年4月上旬水稻白背飛虱開始遷入,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為遷入高峰期,為害盛期在6月中下旬,歷年發生程度在4級以上,第三代白背飛虱為主害代,白背飛虱遷入期正是水稻秧田期和分蘗初期,也是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侵染高峰期。水稻播種后,如果能有效地控制白背飛虱,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擴展和蔓延。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藥劑

6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拜耳作物科學有限公司生產;20%丁硫克百威乳油,蘇州富美實植物保護有限公司生產。

1.2 試驗地選擇

試驗地土壤肥力中等,栽培及田間管理與周邊農田基本一致。選擇歷年水稻白背飛虱發生嚴重和2010年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發生嚴重的稻區作為試驗地。

1.3 試驗設計

1.3.1 A試驗

6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與20%丁硫克百威乳油,采取同田試驗,按每kg稻種用6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15mL、20mL、30mL拌種處理;每kg稻種用20%丁硫克百威20mL、30mL拌種處理,設清水作對照,本試驗不設重復,全部旱育秧,水稻品種為宜香3003。

1.3.2 B試驗

選擇豐稔鎮十二排村、黃嶺村、蓮東村、排東村、四都鎮福光村等5個村進行多點試驗,每kg稻種用6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15mL、20mL、30mL拌種,噴15mL清水作對照。

1.3.3試驗面積

A試驗秧田每處理面積8m2,播稻種80g(約50g干稻種),大田期每處理栽插面積200m2。B試驗秧田每處理面積80m2,大田每處理栽插面積667m2以上。

每處理用400粒稻種播種,另外增加6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50mL拌1kg種子,觀察是否發生藥害,播種后10d調查出苗率。

1.4 施藥方法

種子浸泡催芽到破胸露白后濾干水,按每kg種子用6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15mL、20mL、30mL,20%丁硫克百威浮油20mL、30mL,清水15mL拌種處理,要求拌種均勻,待種子吸干藥液后播種。

將拌好藥劑的種子均勻撒于廂面,蓋上0.5—1cm細土,確保不見稻谷,每667m2用旱育秧除草劑60%丁草胺乳油100mL對水60kg噴撒廂面,防治秧田雜草,然后蓋農膜,秧苗三葉期后揭膜,按常規管理,整個秧田期不防治病蟲害。

A試驗4月25日播種,B試驗4月26—30日播種。

1.5 調查時間、次數和方法

1.5.1調查時間和次數

A試驗從秧苗三葉期開始至第四代白背飛虱為害結束,每7d調查一次,調查白背飛虱蟲口基數;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在水稻移栽前3d、水稻分蘗期和成熟期各調查一次。B試驗在秧田期秧苗移栽前3d和第三代白背飛虱為害末期各調查一次,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調查時間和次數同A試驗。

1.5.2調查方法

采取五點取樣調查白背飛虱,每點調查100株,記載成蟲、若蟲數及產卵痕,計算百株蟲數及產卵痕數;大田期采取平行跳躍式取樣,每處理調查20個點,每點調查2叢,共調查40叢,調查蟲口數,計算百叢蟲量。在秧田期調查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采取五點取樣,每點調查100株,計算病株率,大田期采取平行10點取樣,每點調查50叢,計算病叢率。播種后10d,調查各處理出苗數,計算出苗率。

1.5.3藥效計算方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A試驗防治效果

試驗結果表明,6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3種處理能有較地控制白背飛虱為害,防治效果在100%;20%丁硫克百威乳油2種處理對白背飛虱的控制效果在82.76%以上。

6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3種處理能有效控制第三代白背飛虱,對第四代白背飛虱控制效果逐漸下降,而20%丁硫克百威乳油2種處理對第三代白背飛虱防效差,不能控制其為害,對第四代白背飛虱的防治沒有效果。

6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3種處理在2011年水稻白背飛虱遷入期推遲的情況下,藥劑拌種能有效地控制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發生和為害,而20%丁硫克百威乳油對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防治效果較差,不能控制病害的發生和為害。

2.2 B試驗防治效果

60%吡蟲啉種衣劑經多點試驗,秧田期對白背飛虱的防治效果達到100%,對第二代白背飛虱的防治效果在85%以上,控蟲效果明顯。

60%吡蟲啉種衣劑多點試驗結果,秧田期對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防治效果為100%,分蘗末期的防治效果為90%以上,成熟期防治效果在84%以上。

2.3 藥劑對種子出苗率的影響

用60%吡蟲啉種衣劑拌種,隨著藥劑用量的增加,種子發芽率有所下降,每kg稻種用50mL藥劑拌種,種子發芽率僅比對照下降2.75%,按常規用量可以放心使用;20%丁硫克百威乳油拌種沒有藥害。

3 討論

3.1 A試驗和B試驗結果表明,60%吡蟲啉種衣劑拌種,能有效地控制水稻白背飛虱和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且對水稻生產安全,建議每kg稻種用15mL藥劑進行拌種。

3.2 20%丁硫克百威乳油拌種,對水稻生產安全,對水稻白背飛虱和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控制效果較差,生產中不宜推廣使用。

3.3 2011年白背飛虱遷入高峰比歷年同期推遲15d,常年白背飛虱遷入期為5月中下旬,水稻生育期處于秧田后期,也是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傳染高峰期,而2011年遷入期是6月中下旬,水稻處于分蘗期,白背飛虱的推遲遷入,藥劑拌種控制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效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周國輝,張曙光,鄒壽發,等。水稻新病害-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發生特點及為害趨勢分析[J].植物保護,2010,36(2):235-238.

[2]曹楊,潘峰,周倩,等。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介體昆蟲白背飛虱的傳毒特性。應用昆蟲學報,2011,48(5):1314—1320.

作者簡介:魏梅枚(1973-),女,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科研及科技推廣工作。

猜你喜歡
白背飛虱
組織蛋白酶D有助于SRBSDV在白背飛虱體內復制
廣西野生稻Y11抗白背飛虱QTL定位
白背飛虱DNMT1基因的結構特點及在雌雄成蟲中的差異表達*
南安市白背飛虱發生的氣象條件及蟲源地分析*
平鋪鎮近20年來白背飛虱發生特點、成因分析及應對措施
滇西南稻區白背飛虱種群特征及其關鍵影響因子
云南作物資源特征特性及生態地理分布研究Ⅸ:稻白背飛虱抗性資源的多樣性分布
不同水稻品種對白背飛虱取食和產卵選擇性的影響
溫度、水稻生育期和白背飛虱若蟲齡期對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介體獲毒率的影響
貴州道真縣白背飛虱發生動態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