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通勤視角的城市步行空間設計

2016-10-21 02:06
低碳地產 2016年5期
關鍵詞:城市規劃

吳 健

荊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湖北省 434000

【摘 要】就業與居住是城市的兩大最主要職能,也是城市空間的兩大基本要素,二者的空間關系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城市交通、城市規劃、房地產經濟、人居環境、空氣污染等各方面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城市特征,因此就業與居住的合理規劃成為了城市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核心課題。因此文章基于通勤視角下,對城市步行空間設計進行相關略述,僅供參考。

【關鍵詞】通勤視角;職居分類;城市規劃;步行空間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大中城市中的職住分離問題日益嚴重,從而引發了城市交通擁堵等問題,使城市居民的平均通勤距離和通勤時間日益增長。通勤出行是指城市居民為了滿足工作的需要,利用各種交通工具在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間往返的過程。通勤出行在出行時長和所占比例上遠遠高出其他目的的出行,并且在時間和空間上表現出很強的規律性,具體特征為時間上的集中和空間上的固定。因此,基于通勤視角的城市步行空間研究對人們出行行為、城市交通規劃、城市街路景觀規劃、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步行分為無目的性和有目的性兩種,上下班、上學屬于有目的性,沿某一路徑向目標行進。逛街、散步屬于無目的性,基于通勤視角的步行屬于一種有目的性的步行活動。由于通勤時間和地點的固定性,通勤人群一般具有時間緊迫性、路徑重復性、著裝正式性等特點。同時,由于生活工作的負擔,通勤人員一般伴隨一定的心理壓力和情緒波動。鑒于人們通勤距離的差異,通勤方式各有不同。文章研究的人群包括兩部分:一是完全步行通勤的人群,二是步行及以其他交通方式混合出行的人群。其他交通方式又可分為公交、地鐵、班車三類(由于乘坐出租車出行人群的步行距離較短,因此不做考慮)。

一、建筑環境要素及設計策略

基于通勤視角的步行空間所涉及的建筑環境要素主要包括步行道條件、周邊建筑類型、候車點環境、換乘空間環境四個要素。

步行道條件:步行道條件主要包括步道寬度、道路通達性、城市路網密度、道路趣味性。道路寬度是步行道的重要設計要素,適宜的寬度可保障步行體驗的舒適度與安全性,地上人行道的設計應滿足人行道設計規范要求并預留足夠活動空間。在城市規劃設計及后期管理過程中,避免機動車占用人行道的現象發生。道路通達性主要影響步行空間的舒適度體驗。以通勤為目的的步行活動在選擇通勤路徑時偏向于地勢平坦、便捷的步道。因此,在為通勤者設計的步行空間中應盡量避免大坡度及樓梯的設計。同時,在路徑設計上要盡量通直,避免過多障礙物的出現,使通勤者可方便快捷、安全地到達目的地。

周邊建筑類型:周邊建筑類型主要包括周邊建筑體量、周邊建筑材質、色彩等。周邊建筑體量會影響建筑圍合空間的體驗感。當建筑高度(H)和建筑間距(D)之間的比例等于 1 時,空間圍合感適中,人們處于比較舒服的空間中;當 H/D > 1 時,空間聚合,步行者的空間歸屬感會隨之降低;當比值偏大時,空間會使步行者產生壓迫感,影響步行體驗;當 H/D < 1 時,空間離散,步行者的空間歸屬感會隨比值降低而降低。周邊建筑材質和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步行者的心情,不同色彩的色相和飽和度也會影響步行者對周邊環境的親近感和安全感。因此,在進行城市設計時,應結合城市樓群色彩與材質進行步行體驗設計。

候車點環境:根據步行空間類型,候車點環境分為地上候車點(公交站、班車點)環境和地下候車點(地鐵站)環境兩種。兩類候車點在設計時要考慮整潔性、安全性和舒適性。根據候車人流量設計候車點空間大小、座椅數目等,同時可在候車點設置電子提示牌,顯示下一班次車何時進站,以減少人們等候的焦慮;布置垃圾桶等環保小品以利于候車點環境的干凈整潔;地上候車點在設計時還要注重遮陰避雨等設計。

交通間換乘空間:交通間換乘空間主要包括地上換乘空間(公交站—公交站)、地上兼地下換乘空間(公交站—地鐵站)、地下換乘空間(地鐵線路間換乘)三種。換乘空間設計時應考慮標識性、通達性和安全性,簡單易懂的標識可方便步行者快速找到換乘路線,節省時間和體力,同時也會增加空間的通達性。在對此類流動空間設計時應注重消防安全和行人的安全設計。

二、人工景觀環境要素及設計策略

景觀小品:景觀小品的設計應便于人們使用,為人們提供舒適安全的步行空間。同時,對人行道臨商鋪型街路,可鼓勵臨街商鋪在門鋪外擺放長椅、景觀小品等,方便行人駐足,為行人提供休憩空間,同時也促進商家的生意。步行空間景觀小品可采用以下幾種方式:①遮陰棚。在無法用樹木提供遮陰的地方應布置遮陰棚,以防止人們步行時長時間暴曬。遮陰棚的設計可結合公交站點進行布置,達到街道整體的統一。②距離刻度標桿。目標是人們前進的動力,在人們步行的街路上設置指示步行距離的刻度標桿,讓人們了解到自己已步行的距離和剩余的距離,使人們步行起來更有動力。③座椅。步行空間的座椅可結合公交站臺進行設置,既可節約街道的空間又為步行者提供休憩的場所。④路燈??紤]到通勤人員時間的隨機性,路燈的布置在整個步行空間中至關重要。路燈的布置宜明亮,照射范圍廣,可使用高位照明和低位照明相結合的方式布置。

地面鋪裝:地面鋪裝的作用主要是為了適應地面高頻度的使用,避免在下雨天泥濘難走,使地面在較大的荷載下不易損壞。在鋪裝材質的選擇上宜選用透水性佳、行走舒適的鋪裝??紤]到女性步行者喜歡穿高跟鞋,因此鋪裝不宜選擇像嵌草磚那樣縫隙較大的材質。

人工植被:基于通勤視角的步行空間的植物應選擇分叉點盡量高、樹冠大、樹蔭濃,并避免選用果實較大且易自行脫落的樹種,宜選擇無毒、無刺、無飛毛、無臭味、無污染的樹種,設計時應考慮植物的色彩、氣味等不同植物的搭配。此外,在樹種選擇時應考慮到植物的色彩和質地的搭配,深色會讓人產生景物向后退的感覺;淺色較親和,讓人有景物向前突出的感覺。如在綠籬和喬木搭配時,選用深綠色的低矮綠籬搭配樹冠顏色較淺的高大喬木,在視覺上可讓人產生和諧穩定的感覺。

三、自然環境要素及設計策略

季節氣候:不同季節與氣候對人們步行出行意愿存在一定影響。在進行設計時應考慮當地的風向、風頻、溫度、濕度等因素進行區別設計。如結合城市的夏、冬季盛行風向,利用植被與景墻的設計,疏通夏季涼風,屏障冬季寒風,以提高通勤人員步行體驗的舒適度。同時,應根據不同季節人們步行的需求進行植被和景觀小品的選擇。

天氣狀況:天氣同樣影響人們出行方式的選擇。步行空間設計可結合周圍建筑、景觀小品、植被等設計減少人們雨雪霧天出行的不便。

自然地勢:人行走的舒適度隨路面地勢的增加而遞減,同時由于通勤者具有時間緊迫性和著裝正式性,女性步行者經常會穿著高跟鞋通勤,其步行活動不同于游園、逛街等休閑活動那樣輕松,對地勢平坦性需求更大。在山地城市地勢對通勤者步行體驗的影響更加明顯,因此在進行設計時應盡量減少坡地和上下樓梯設計,為人們提供舒適便捷的通勤步行環境。

總之,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逐步加快,大量的人口涌入到城市中,職居分離現象日益普遍,因此基于通勤視角下的城市步行空間設計顯得尤為緊迫。文章從建筑環境、人工景觀和自然環境三個角度詳細論述了基于通勤視角下的城市步行空間設計要點,期望能夠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郭巍,侯曉蕾.TOD模式驅動下的城市步行空間設計策略[J].風景園林,2015,05

[2]徐森.步行空間為載體的城市生活性支路設計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1,07

[3]許菲菲.基于通勤視角的北京城市職住空間均衡性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0

[4]邱健.基于通勤出行行為的城市通勤綠道設計探索[D].四川農業大學,2012

猜你喜歡
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建設問題與對策
城市規劃領域重大決策失誤問責制度的構建
城市規劃中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應用分析
低碳時代生態導向的城市規劃變革
《城市規劃評價及其方法:歐洲理論家與中國學者的前沿性研究》
那些“搞城市規劃的人”到底是誰
對我國當前城市規劃中公共參與的思考
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
公務員競爭上崗試題訓練
淺談我國城市規劃管理存在問題與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