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惡意傷害的劣幣逐良幣效應

2016-10-27 17:50徐賁
中國新聞周刊 2016年33期
關鍵詞:借口殺人假裝

徐賁

有的人是裝作“義憤”或用憤怒為借口來傷害別人,

憤怒成為他們威脅和壓制別人的手段

美國加州圣瑪利

學院教授

在公開的言論中,惡狠狠的語言——下流話、謾罵、嘲笑、諷刺挖苦——經常被用作一種克敵制勝的有效工具。如果你既想避免攻擊方的惡意傷害,又不愿意在言語交往中以惡報惡、自我作踐,那么,你會選擇退避三舍, “好不與惡斗”,但這種“不理睬”往往會被看作甘拜下風,或是徹底認輸。

許多使用惡語的人不是因為不知道惡語不好,而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有使用惡語的正當理由,如弘揚某種正確的信念或觀點。他們甚至知道,使用惡語不利于形象,并不符合他們自己的利益,但他們不在乎。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人們在情感的影響下,尤其是當憤怒的時候,完全可能逆自己的利益而動。

語言的惡狠體現仇恨的情緒,而不只是話語特征。惡語使用者幾乎沒有不是以“義憤”(具有正當性的“憤怒”)為理由的。就算后來證明他們是錯的。由于是“出于義憤”,所以錯誤的性質也會因此而減輕,如好人打壞人、寧左勿右。

在不少習俗規范和法律制度中,有預謀的殘忍與盛怒之下所犯的暴力傷害是有區別的,后者往往被視為較可原諒。歷史學家斯蒂芬·威爾遜(Stephen Wilson)在對科西嘉世仇的研究中發現這樣的情況,“1832年,一個來自西爾瓦雷西奧的男子在家中發現其妻與一名男子在一起,于是把她殺了,他只是被判10法郎的罰款,這暗示他的行動被認為是正當的。1852年,波塔的一個磨坊主因類似的情況殺死了妻子,后被判5年監禁,這仍然是仁慈的判決?!奔で榻洺1划斪鳒p輕行為后果的理由,因為人們普遍認為,激情會使人對自己的行為失去控制。

然而,激情是可以假裝和冒充的,為了影響別人,演說者經常有效地假裝激情:憤怒、內疚、快樂、同情、鄙視等等。假裝的激情使他不僅打動別人,也打動自己,所以假裝激情有弄假成真的效果。蒙田曾對此寫道,“當演說者訴說其案情時,他會被自己的聲音和自己假裝的憤怒所打動,通過扮演某種戲場角色,他會讓自己表現出真正的悲傷……就像那些職業的送葬人一樣,他們受雇參加葬禮,按質論價,充滿眼淚和悲傷,通過習慣性的表情,他們會受到自己的感染,然后在內心產生真正的悲傷?!痹S多參加過大人物追悼會的人都有此經驗。

“憤怒”比任何其他情感都更經常地用作不當行為的辯解或借口。社會和政治學家喬恩·埃爾斯特(Jon Elster)指出, “如果一個男人知道,假如法庭相信他是出于激情而殺害其通奸的妻子,他將被判無罪”,那么,即使他預謀殺人,仍然可以用“一時沖動”來做借口。而且,由于在他動手殺人之前就知道可以用“盛怒”來減輕罪名,那他就會因此更有殺人的動機。

有的人也許真的是因為義憤,干出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如2012年抵制日貨浪潮中,一個名叫蔡洋的人在西安砸日產車,砸車主腦袋,結果被判10年徒刑,一直到坐牢時還自以為是愛國的。前幾年還有一位教授在保釣游行活動中,因為觀點不和,打了一位八旬老人的耳光,他始終堅持自己的正當義憤,拒絕認錯道歉。

有的人是裝作“義憤”或用憤怒為借口來傷害別人,憤怒成為他們威脅和壓制別人的手段。誰擋了他們的道,他們就一定會予以攻擊,絕不心慈手軟,絕不退縮。這時候,憤怒便不再是一時失控或瘋狂行動,也不是因為心直口快或耿直敢言,而是處心積慮設計的克敵制勝手段。正如埃爾斯特所說,“一個貌似真實的瘋子可能實際上是一個高明的戰略家,因為他的威脅更容易為人所信?!币粋€人開口便滿嘴惡言,吃相兇狠,有可能是因為他沒有教養、缺少廉恥,但更可能是在蓄意施展他的恐嚇策略。這種策略也許對行為者本人有些用處,但對整體社會卻會產生劣幣逐良幣的惡劣效應。

猜你喜歡
借口殺人假裝
路過你的窗前
愛找借口的小貓咪
畫與理
朋友圈,有2 億人假裝在學習
可怕的殺人風
可怕的殺人風
假裝辭職
The Most Ridiculous Excuses for Skipping Work
曾子殺人
找借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