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舞蹈的民族性研究

2016-10-27 11:37李婷婷洛毛措馮光
戲劇之家 2016年18期
關鍵詞:吐蕃莫高窟敦煌

李婷婷+洛毛措+馮光

【摘 要】敦煌樂舞藝術作為敦煌藝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吐蕃統治時期敦煌莫高窟壁畫題材和內容中所涉及與反映的舞蹈形象為研究對象進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不僅可以深入地了解敦煌舞蹈的民族性特征,而且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敦煌樂舞文化的獨特發展規律。

【關鍵詞】吐蕃;敦煌;莫高窟;舞蹈

中圖分類號:J7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164-03

“吐蕃一族之興廢,關系吾國中古史?!盵1]由此可見,吐蕃王朝在中、晚唐時期與中國歷史上顯著的重要地位。自公元八世紀八十年代至九世紀四十年代,吐蕃對敦煌的統治時間長達近六十余年,促使敦煌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等方面也隨之發生了諸多改變。

“所謂敦煌學,是一門以敦煌石窟藝術、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物、敦煌其他遺留文化和相關史料為研究對象的綜合學科?!盵2]敦煌樂舞藝術作為敦煌藝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隨之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為了進一步深入對敦煌舞蹈及其民族性的研究,運用考古學、宗教學、藝術學等社會學科的科學手段對敦煌吐蕃統治時期石窟中的舞蹈形象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目的與現實意義。

一、吐蕃統治時期敦煌莫高窟中的舞蹈形象

關于吐蕃何時占領敦煌,以及對吐蕃統治敦煌時期所營造莫高窟洞窟的斷代問題,由于缺乏明顯的直接證明資料,目前學界一直沒有定論。本文根據樊錦詩、趙青蘭對吐蕃統治時期敦煌莫高窟洞窟分期與斷代的研究結果,現以該時期營造的56所莫高窟洞窟中不同“經變畫”壁畫題材和內容中所涉及與反映的舞蹈形象——包括舞姿、服飾、道具等舞蹈元素為研究對象進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

(一)莫高窟112窟北壁的《報恩經變》壁畫中(圖1),繪有在西方凈土世界中富麗堂皇宮殿樓閣前翩翩起舞的舞伎,雙手合掌抱拳攜長綢而舞蹈,裝飾繁縟、翻卷飄逸的長綢說明舞伎動作迅疾有力、富于變幻。如圖2所示,莫高窟144窟《報恩經變》壁畫中舞伎的舞姿與112窟極為相似,舞伎頭部向右側傾倒,右臂屈肘上提于頭側、左臂送臂于右側斜下方,雙手執綢而舞,縈繞在雙臂與身體兩側的長綢上下翻飛、飄逸彎曲。

(二)莫高窟112窟南壁的《觀無量壽經變》壁畫中(圖3),繪有“反彈琵琶”的敦煌伎樂典型造型,舞伎獨特的舞蹈造型和身體動勢與翻卷飄逸長巾的完美結合,使得舞伎整體動律更富于動感。

圖3 莫高窟112窟《觀無量壽經變》(局部)③

圖4 莫高窟159窟《維摩詰經變》(局部)④

(三)吐蕃統治敦煌時期,莫高窟133、159、186、231、236、237、240、359、360窟中共繪有9鋪《維摩詰經變》壁畫。壁畫內容中多次出現身著吐蕃裝的吐蕃贊普形象。以莫高窟159窟為例(圖4),“贊普處于問疾聽法圖中心,持長柄香爐立于方臺之上,頂上有華蓋;首服為紅色朝霞冠,身穿白色云肩狀翻領長袍;左臂下垂,袖長接近地面,右手持長柄香爐,袖緣部分為褐色;足蹬黑靴,靴腰部分為白色?!盵3]此外,如圖5所示,莫高窟158、240、359、361窟壁畫還有身著樣式相同的素色大翻領藏式長袍的吐蕃裝供養人形象。

(四)莫高窟158窟北壁的《涅槃經變》壁畫中繪有贊普舉哀圖(圖6),此幅圖中贊普和侍從的服飾與吐蕃統治時期敦煌莫高窟《維摩詰經變》壁畫中的略有不同——贊普和侍從都身著具有團花圖案的三角形翻領長袍。

(五)吐蕃統治敦煌時期,敦煌莫高窟中呈現出了以密教形式為主題的壁畫內容和人物形象。以莫高窟144窟《千手千眼觀音經變》為例,日光菩薩手持蓮花并結痂坐于五只鵝的背部。

二、吐蕃統治時期敦煌莫高窟中舞蹈形象的民族性特征

吐蕃統治敦煌時期,由于吐蕃統治者對佛教的大力弘揚與鼎力支持,不僅使得敦煌在此時期的佛教及其佛教文化、內容等發生了諸多的變化;而且,因為藏漢文化在這一重要區域的相互碰撞與影響滲透,“敦煌吐蕃壁畫在繪畫風格上承襲了前代藝術家們的藝術手法,但在繪畫題材、人物構圖、造型服飾上卻鮮明地表現出吐蕃化的傾向?!盵4]“舞蹈是人類生活的藝術結晶,社會生活是舞蹈創作的源泉,舞蹈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盵5]因此,吐蕃統治時期敦煌莫高窟中的舞蹈形象也同樣體現出了較為明顯的民族性特征。

(一)吐蕃統治敦煌時期的莫高窟壁畫中手執長綢或琵琶等道具的舞伎,大多數都以一側腿為主力腿,并微屈膝;另一側腿或勾腳屈膝端腿,或腳掌外翻、勾腳盤于主力腿之上,身體呈現出動作幅度較大的“三道彎”或“S”型曲線。這種舞蹈形象與藏族民族民間舞蹈中的“屈膝”、“端腿”和“塌腰”、“出胯”的“S”型舞蹈形態極為相似,這也成為研究和探索敦煌舞蹈及其民族性特征的重要依據。

(二)莫高窟112窟南壁和201窟北壁的《觀無量壽經變》壁畫中繪有“反彈琵琶”和“長綢”的敦煌伎樂典型造型,這些利用道具的舞蹈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生活中的舞蹈形象——如舞伎攜長綢而舞的舞蹈形象與藏族民族民間舞蹈中“拉袖”、“甩袖”、“繞袖”、“揚袖”的舞蹈形態極為相像;再如“反彈琵琶”的舞蹈造型,與西藏定日地區“反彈三弦”的藝術表現形式更是如出一轍。

(三)在吐蕃統治敦煌時期,曾制定一些強制性的法律條令與文化政策,如命令當地各個民族的人口統一穿戴吐蕃式樣的服冠。因此,莫高窟壁畫在人物的造型及服飾特征上呈現出了鮮明地吐蕃化傾向。莫高窟133、159、237、359、360等洞窟中不同題材和內容的9鋪《維摩詰經變》壁畫,較為集中并突出的勾勒、反映出了吐蕃贊普的吐蕃服飾式樣與特征,這些服飾方面的變化充分體現了吐蕃統治敦煌時期的文化同化與民族融合現象,這對于豐富該時期的舞蹈服飾因素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特殊的意義。

(四)吐蕃統治敦煌時期,“隨著吐蕃引介佛教而使印度、尼泊爾等地流傳的密教形式在此時大量涌入敦煌,留下了珍貴罕見的多種早期密教遺存?!盵6]因此,該時期以藏傳佛教密宗藝術題材為主要內容的經變壁畫僅次于維摩詰經變壁畫的數量。所以,莫高窟密教藝術題材中菩薩形象的音容笑貌、身形姿態、衣飾裝束、蓮花長綢等,都是吐蕃統治敦煌時期舞蹈中重要的道具因素。

(五)巫人運用舞蹈的形式進行“歌舞賽神”或“祈福禳災”的巫人歌舞不僅歷史悠久,而且也成為了中國中古時代的民間習俗,約定俗成。例如莫高窟360窟的壁畫中就描繪了巫人頭戴花束或花冠,身著華服并運用琵琶作為道具而隨樂起舞的畫面,舞者的舞姿、儀態、服飾及琵琶等舞蹈姿態與道具的呈現和使用充分反映出了吐蕃統治敦煌時期民間世俗的民族性巫舞情景。

三、結語

吐蕃統治敦煌時期,莫高窟壁畫中不僅描繪了大量宗教文化的內容,還展現了敦煌千余年以來人民日常生活中多姿多彩的舞蹈畫面,探索性地挖掘并填補吐蕃統治時期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舞蹈新形象與新材料,對還原敦煌舞蹈民族性文化的本真面目,進而為創新與發展敦煌舞蹈作品的編創提供更為豐富的元素參考,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功能。

注釋:

①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四卷)[M].北京:中國文物出版社,2011.58.

②海濱.唐詩與西域文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7.

③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四卷)[M].北京:中國文物出版社,2011.60.

④王克芬.舞論——王克芬古代樂舞論集[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9.101.

⑤王克芬.舞論——王克芬古代樂舞論集[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9.111.

⑥王克芬.舞論——王克芬古代樂舞論集[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9.89.

參考文獻:

[1]林冠群.掀起蓋頭——唐代吐蕃的真面目[J].西北民族論叢,2012,(1):27-80.

[2]胡同慶,羅華慶.敦煌學入門[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1.

[3]樊錦詩.敦煌吐蕃統治時期石窟與藏傳佛教藝術研究[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2.83.

[4]桑吉扎西.敦煌石窟吐蕃時期的藏傳佛教繪畫藝術[J].法音,2011,(2):49-57+73-77.

[5]唐圣菊,羅莉莎.試論舞蹈如何來源于生活——以原創劇目《雙面膠》為例[J].作家,2013,(6):229-230.

[6]黃英杰.舞論——王克芬古代樂舞論集[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9.420.

猜你喜歡
吐蕃莫高窟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吐蕃金銀器知見錄
吐蕃相論恐熱降唐考
西夏及其周邊吐蕃語地名考釋舉隅
亮麗的敦煌
絕世敦煌
《弟吳宗教源流》(吐蕃史)譯注(二)
莫高窟,走過千年
莫高窟第245窟主尊定名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