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研學后教”理念下的單元目標教學操作

2016-11-01 13:07陳桂娉
小學教學參考(語文) 2016年10期
關鍵詞:目標教學單元整體研學后教

[摘 要]“研學后教”課堂教學改革是一項區域性推進的教改實驗課題。在教學上,要整體把握教學內容,以目標為導向,展開單元整體教學。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在科學、合理、適度的單元目標導向下,將課堂教學的前、中、后連成有效的一個整體;要編寫好“研學案”,這是“研學后教”理念下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標志和工具;同時要關注課前、課中、課后目標定位,及時進行課堂反饋,調整教學方法、策略,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研學后教 目標教學 單元整體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28-017

“研學后教”課堂教學改革是廣州市番禺區教育局承擔的國家級課題《區域推進“研學后教”課堂教學改革的行動研究》的核心內容,是一項區域性推進的教改實驗課題。該課題三大核心理念是“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問題成為中心,使過程走向成功”?!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第三十二條提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要求,推進課程改革,加強教材建設……”基于此,結合當今小學生信息渠道通暢、有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有自我個性的特點,教學上我們關注整體把握教學內容,以目標為導向,展開單元整體教學,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效度。

一、單元教學目標設計

單元教學目標是基于學段的目標要求,在關注單元教學要求的基礎上確立的目標。確立目標,相當于行車導航確定了目的地。然后,才能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與時間,運用教學策略與方法。這是師生共同建構有效課堂必不可少的基本動作。

現行的小學語文課本,每個單元都有單元導讀,其目的是引導師生關注單元目標。這些單元目標引導課堂教學學什么、怎么學。布盧姆說:“闡述教育目標,就是以一種較特定的方式描述在單元或學程完成之后,學生能夠做些什么,或學生應具備哪些特征?!笨梢?,教學目標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與學活動中起著航燈的作用,將“教”與“學”的聯結與轉化貫穿全程。 “研學后教”的出發點是轉變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在科學、合理、適度的單元目標導向下,將課堂教學的前、中、后連成一個有效的整體:前置學習,培養目標導向的主動性;課中研學,養成解決問題的合作性;后教點撥,提升方法策略的有效性。

(一)定目標:宏觀把握,縱橫結合

制定單元教學目標的依據要注意宏觀把握,縱橫聯系,也就是把握課標總體要求,研透內容,同時研究學情、運用學法。教師一要吃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總目標要求,熟悉小學三個學段的目標要求;二要駕馭教學內容,要在通讀整個義務教育階段教材的基礎上,重點研讀所教學段的教學內容,并進行整體分析,系統把握,列出重點;三要深入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也就是關注學生的基礎知識和認識能力,學科素養和學習狀態、學習需要。然后,根據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系統地梳理各單元之間以及語文教學內部的關系,以主干式預設單元教學目標,以螺旋循環式落實課標提出的“三維”目標,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進行整體布局,合理設計教學目標。要求既體現語文學科的字、詞、句的基礎知識目標,又要關注培養學生課堂內外的學科能力和態度的目標養成。在目標制定方面既要 “依標”又要“生本”。制定目標思路流程如下圖所示:

(二)定內容:適度拓展,提升素養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的理念。學科素養不僅是知識和能力,更關鍵的是態度。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不僅要立足教材,以課文為例子,合理整合教學內容,更要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角度考慮,關注學生習慣、興趣、動機、意志、毅力、感情等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內容整合與拓展的操作上,可以從單元主題入手進行群文閱讀,也可以從寫作背景出發進行拓展閱讀,還可以從他人評論的角度拓展閱讀。拓展閱讀操作的思路如下圖:

(三)明表述:關注遞進,可操可檢

單元教學目標是師生共同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的行動指南。描述目標要關注行為動詞表達的準確性,要求做到具體、明確、清晰,可操可檢。教學目標要讓師生能夠“看”得見、“摸”得著、“抓”得住。教師操作能檢測,學生也就能夠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以《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為例,教學目標可制定為:

1. 認識4個生字,認識一個多音字“挑”。 理解詞語在語境中的意思,積累好詞佳句。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運用已有的方法概括主要內容,并能背誦父親教導“我”的話。

3.抓住關鍵詞、聯系上下文和結合生活實際,體會“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的深刻含義,并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深化對生活的感悟。

如果將本單元的目標表述為“提升生活感悟”,這個“提升”就會顯得很不實在。用什么形式來提升?這樣難以操作,倒不如明確“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強化語用表達,更為實在。

(四)設計方式:關注情景,強化能力

“研學后教”三大核心要素是“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問題成為中心,使過程走向成功”,其中的“讓問題成為中心”就是指有意義的研學問題。而中心問題能引導學習活動。

1.問題情境。把單元教學目標轉化為若干個問題,學生根據問題閱讀、思考、解答,以此達成目標。人教版課標本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主題是“熱愛生命”,選文圍繞“生命”這一專題展開。這是教材第一次對學生進行生命的教育,為學生的心靈播下熱愛生命的種子具有積極的意義。從這組課文的主題可生成的問題是“生命是什么”“誰熱愛生命”“怎么愛生命”。學生解決了這些問題,在語言活動中生命教育的目標也就自然達成了。

2.活動情境。單元教學把教學目標置于一定的活動情境中,進行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自學自練活動。如,教《窮人》《凡卡》等課文,教師要求學生抓住主要的故事情節復述課文,通過縮寫訓練,寫出主要故事情節和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就達到了讀寫訓練的目標。

3.練習情境。研學案的編寫往往是單篇或一課時呈現的,不能等同于“每堂一練”,而是學生達成教學目標、反饋檢查的抓手。教師應根據單元教學目標,編擬習題,由學生完成,以此強化學生某方面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訓練。

(五)分目標:關注整體,合理分解

在課堂教學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非一蹴而就。單元教學目標的內容豐富,同樣也不可能一課時內完成。因此,必須根據系統論的整體性原則,將單元目標分解為課文目標或課時目標。在一個單元內,要先關注課文目標是否與單元整體目標相一致,然后合理安排課時目標。課文目標具體落實單元目標,將單元目標分解到每篇課文。當然,其中可能會出現目標的重合、交叉或包容的現象,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調整、組合、增減。這是根據單元目標設置的教學重、難點。設計課文與課時目標關鍵是不背離單元的整體目標預設。

(六)列目標:排列有序,層層遞進

單元目標的設計可以預見教學效果,也就是學生能做到什么。因此,目標設計必須體現層層遞進、螺旋上升的原則,科學合理,可操可檢。目標的結構應包括內容與知識、行為與認知過程等。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為例,我在設計時以“珍愛生命 品味人生”為主題,設計單元目標如下:

1.學習掌握“徑、暢”等17個生字,認識“裊、濫”等12個字;練習積累詞語。

2.了解本單元寫了幾類代表人物,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并談談他們用什么方式維護生命和珍愛生命。

3.積累關于“熱愛生命”的名言警句。

4.結合上下文、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時代背景來理解含義較深刻的句子。

5.繼續圍繞主題進行資料搜集、觀察、實踐探究,并通過口頭和書面表達自己的探究結果、體驗和感受,提高能力。

6.能抓住關鍵詞句來品味語言的內涵,從中了解作者的思想。

7.能學習課文的寫作與表達方法,感受語文實踐的樂趣,將自己對生命活動與生命的認知和理解表達出來。

8.能體會生命的權利、價值意義,感受生命的美好;培養珍愛自己生命、努力實現自己生命價值的意識。

單元教學思路:單元集中識字—→閱讀體驗一(內容:《觸摸春天》+閱讀鏈接+《永生的眼睛》+《語文天地》“日積月累”“習作參考資料一”) —→閱讀體驗二(內容:《生命 生命》+《花的勇氣》+《語文天地》“手不釋卷”“參考資料二”)—→回歸目標 ,實踐體驗(內容:對單元目標的反饋與回顧)。

以單篇課文《生命 生命》目標設計為例,目標預設為:

1. 認識5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精彩的語段,深化詞語理解。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試說出蘊含的意思。

4.結合文中事例,并聯系生活實際,寫出自己對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熱愛生命的感受。

從上可見,單元教學目標與課文教學目標的設計都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課文教學目標是對單元教學目標的落實。

二、整體布局,優化結構,合理設計研學案

研學案是“研學后教”理念下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標志和工具。研學案的編寫要做到“四有”:一有教學目標,二有研學線路圖,三有研學問題,四有反饋評價。研學案設計多為一課時一案或一文一案。這是對教學雙方的效度進行無形的質量監控。研學問題有些是課堂上教與學的互動生成的,有些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預設的。無論課堂生成的問題或是預設的問題,都需圍繞單元教學目標,而且是值得學生在課堂上討論、交流的,而不是簡單的是與非或從書本上能直接獲取答案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即基礎與知識、學習方法與潛能等。好的問題應是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學習策略,在教師的點撥下能合作解決的問題。

設計研學案就是為了反饋分步檢測單元目標的達成度。教師要從知能與內容結構、時間與活動結構方面考慮。

(一) 知能與內容結構

知能結構要考慮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學習態度,在課堂角色上考慮教師、學生、教材三者的位置,誰是課堂的主角,誰是配角,誰為誰服務。在知能活動中,學生是課堂的主角,無論教師還是教學內容都必須為學生的習得知識服務,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內容結構方面,教師要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必要的處理,或提前,或推后,或增,或刪,或更換,真正帶著學生走向教材,并使自己教的思路與行為軌跡同學生的認知規律相一致,從而最有效、最迅速地達成教學目標。

(二) 時間與活動結構

“研學后教”課堂三大核心理念中第一點就是“把時間還給學生”。這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教師過多講解,就剝奪了學生在課堂上閱讀、理解、品悟和運用語言的時間。因此,教師的課堂語言應是簡潔而有效的。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安排是:前置學習診測5分鐘左右;課中研學,以中心問題為導向,學生用25分鐘左右時間進行自主學習或互動交流;目標反饋與后教指導10分鐘左右。當然,課堂教學的時間不是一刀切,更不是一成不變。規定時間只是為了避免課堂上出現隨意性,要根據課型特點或教學內容的難易度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利用。

三、關注課前、課中、課后目標定位

“研學后教”的“研學”必須要在課堂上體現出來。我們結合目標教學理論和研學后教的核心理念,將目標分成四個步驟落實。

(一)前置學習,課始診測

通過測試反饋、互動對話、質疑問難等形式,對擬定的教學目標應具備的認知條件與非認知條件進行檢測診斷,以便調整教學思路和方法。這個環節不是教師的單向完成,而是師生和生生互動的多向反饋。反饋的結果要在研學案上的“目標反饋”欄上進行記錄,以便學生及時自我反省、調節。這是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好時機。

(二)課中研學,目標導航

布盧姆把認知領域中的教學目標分為識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個能級。我們認為語文學習的目標是識記、理解、概括和運用。根據能力訓練指向,將目標分為四個層次。

基礎目標:識記。如,修辭、邏輯、文章等各種需要識記的知識能級,學生可通過自己讀書、背誦、默寫、查工具書等各種自學方法將字、詞、句、段、篇讀通、讀順。

中層目標:理解。就是在教師引導、點撥下,學生對成語、詞語進行解析,對句式進行變換,將圖表與文字進行相互轉化,對文句進行概括、擴充,對詩句的含義、作者思路進行領悟等,最終達成單元學習的目標。

上層目標:概括。教師重在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幫助學生通過分析文章結構層次、寫作特色、段落大意、歸納主旨、正確評價等,達成單元訓練目標。

高層目標:運用。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一個個訓練塊,逐步達成語言運用的目標。比如,限時作文、寫讀書筆記與調查報告、調整語序、修改文章、評價作品等語言運用訓練,逐步達成目標。

(三)目標調控,后教點撥

課堂反饋的形式和途徑是多樣的?;蛴^察學生的表情、神態、動作,或直接以調查問卷或舉手表態的方式進行反饋。觀察學生在研學案上的達成度是一個很重要的依據。對研學案上目標的反饋要有針對性,不宜過泛。如果目標達成度不足,教師要及時對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引導解決,并將問題作為教后反思記錄下來。

(四)單元檢測,目標補救

布盧姆指出:“不管教師的工作多么有成效,群體教學在課堂或學期的每一個階段都會產生誤差?!碑斎?,在語文單元目標導學中,也會產生誤差。我們要將每個研學案中存在目標達成度不足的問題找出來,進行分析:根據學段目標和單元目標,看看是否不合理、不科學;同時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對誤差進行修訂、整理,根據學生能力發展需要設計單元綜合測試內容。如果學生在單元測試中仍存在問題,則需要對單元目標進行修訂,或對教學方法、手段等進行反思。

[ 參 考 文 獻 ]

[1] 張映雄.當代目標教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

[2] 布盧姆.布盧姆掌握學習論文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

[3] 崔允.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 陳桂娉 .目標導向的小學語文單元教學[J].新課程,2013.6.

(責編 韋 雄)

猜你喜歡
目標教學單元整體研學后教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開展目標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