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帝創世30年

2016-11-02 15:05畢陌
足球周刊 2016年14期
關鍵詞:馬拉多納球王博爾赫斯

畢陌

30年前,馬拉多納詭詐一躍,創造了足球史上一大爭議時刻,也在光影交錯中將自己推上巔峰。30年間,那幅畫面從未褪色,那種經典從未被超越。當我們談論“上帝之手”,我們在談論什么?

這一幕發生在1986年6月22日,距今整整30年了。

墨西哥阿茲臺克球場,阿根廷與英格蘭這場世界杯1/4決賽焦點戰已戰至50分鐘,比分仍是0比0。正午的陽光和膠著的局勢,讓全場球迷都有些喘不過氣來。

阿根廷從后場開始傳遞,球來到了他們矮壯的隊長迭戈-馬拉多納腳下。面對兩層防線,馬拉多納順利突破了第一層,然而到了禁區弧頂,三獅中后衛很快適了上來。前后夾擊之下,藍白10號將球分給了巴爾達諾,但后者沒能停好球,英軍后衛史蒂夫·霍奇趁機解圍,不過球反而向小禁區飛去。

門將希爾頓出擊,然而馬拉多納如鬼魅般前插,飛身躍起搶在前者身前將球打進。直播鏡頭看起來像是潘帕斯隊長頭球得分,但慢鏡頭顯示是一個手球。賽后新聞發布會上,馬拉多納談到這粒進球時發表了那句著名的言論:“這粒入球一部分來自我的頭,一部分來自上帝的手!”

被神化的球王

由于“上帝之手”和此后令英格蘭人啞口無言的連過5人進球,馬拉多納成為了這場焦點戰的絕對主角,這也是他統治這屆世界杯的一個縮影,由此被國人奉為神明。阿根廷70年代著名后衛佩爾富莫作了—個比喻:“愷撒曾有個專用隨行奴隸,不斷提醒他是凡人,而在潘帕斯草原,整個社會都在不斷提醒馬拉多納是神!”

在巴西或烏拉圭,整個社會從未如此神化一名球員。貝利在足壇的地位無須贅述,斯基亞菲諾也足夠優秀,但在各自的國度,他們僅僅被認為是偉大的運動員,意義與象征從未超出體育范疇。這都映襯得通過足球實現階級跨越和“社會大同”的馬拉多納,是那么卓爾不群。

‘上帝之手”和阿根廷奪得1986年世界杯這一事實未必有直接的因果聯系,即便裁判吹掉了馬拉多納的手球,實力占優的阿根廷獲勝依然是大概率事件。但任何一個偉大的成就,都需要一些象征性時刻來定義,考慮到當時的阿根廷人民身處水深火熱之中,這場勝利就更有了一絲可歌可泣的味道——1982年6月,馬島戰爭結束,649名阿根廷人死亡,千余人受傷;1983年上臺的民選總統勞爾·阿方辛在經濟上乏善可陳,政府財政困難,通脹率超過100%。這個國家前途看似一片渺茫。

佩爾富莫的話簡單直接地解釋了這場勝利的意義:“在1986年世界杯,擊敗英格蘭對我們來說就已足夠。獲得世界杯是次要的,擊敗四年前的侵略者才是我們的第一目的?!闭窃谶@種氛圍之下,用兩種不同方式羞辱英格蘭人的馬拉多納,自然而然成為了“民王”。

直至今日,英國人對那場比賽的評述仍帶著貴族式的費厄潑賴:“打入第二球的馬拉多納是上帝的附身,是偉大的對手;但打入第一個進球的他,只是一個竊賊?!钡珜Π⒏⑷藖碚f,正是用違背規則的行為才更有報復的快感——在他們看來,英國人“搶劫”了馬島,單純用足球技藝獲勝只是“打敗”了英國人,“上帝之手”才是以牙還牙的報復。

回顧“上帝之手”的時候,馬拉多納總顯得義正辭嚴:“盡管隊友紛紛來擁抱我,但他們看起來仍有些猶豫,似乎都在想我們是不是從對手那里偷竊了什么。然而我告訴他們,偷竊一個強盜會得到百年寬??!”

兩個范式

因“上帝之手”而神化的馬拉多納,為阿根廷足球留下了兩個范式:“偉大的10號”和“人民的球員”。

自球王1994年離開國家隊后,阿根廷足球依然在尋找一個10號,一個能連過5人破門、引領球隊前進的隊魂。第一個貼上“老馬接班人”標簽的是奧爾特加,他們有著相同的貧民窟出身,眼角流露的叛逆也異曲同工??上扇诵嗡粕癫凰?,無論是技藝還是氣質都相差太遠。

之后從里克爾梅、艾馬爾、薩維奧拉到達歷桑德羅,每一位在阿甲嶄露頭角的10號前腰或前場矮個球員,都被寄予了接棒馬拉多納的朗待,但真正能達到老馬高度的卻來自大洋彼岸的巴塞羅那——從球技和戰術角度,梅西完美詮釋了“偉大的10號”,但兩人的共同點也僅限于此。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或許不離開阿根廷就沒有如今的“梅球王”,但缺失了在這里的磨礪,讓巴薩10號回到國家隊時總顯得少了一層故土羈絆。

有一位球員是個特例,那就是特維斯。雖然這位同樣矮壯的球員沒有成為“偉大的10號”,然而他卻在另一個層面繼承了馬拉多納的衣缽。與老馬同樣出身于布宜諾斯艾利斯貧民區的“阿帕奇”,成名后始終將故鄉掛在嘴邊,即便擁有在頂級豪門效力的水平,也義無反顧回到祖國,并成立基金會來改善貧民窟環境,幫助當地的孩子擺脫貧困與犯罪。正因如此,馬拉多納稱呼他為“人民的球員”。

這絲毫不令人意外,因為馬拉多納自己就是阿根廷歷史上最著名的“人民球員”:出身于貧民窟的老馬,率領“人民的球隊”博卡青年對抗象征中產階級的河床;那不勒斯代表貧窮的意大利南方,老馬作為這座城市的偶像,率隊挑戰北方霸權;至于“上帝之手”,無形中又象征了第三世界人民對于帝國主義的抗爭——費厄潑賴的公平競爭是紳士法則,拉美貧民的反抗就是不擇手段地予以回擊。

這個永載史冊的手球,還徹底發揚光大了自肯佩斯起的阿根廷“壞男孩”傳統——那不是單純的反抗,需要在善惡模糊的邊緣狡黠地游走。瞬息萬變之間想到用手入球、進球后毫無顧忌地放肆慶祝、新聞發布會面不改色地大方承認……這絕非常人所能做到。相比之下,1966年世界杯的阿根廷隊長拉廷,在英格蘭人面前半小時就吃到紅牌罵罵咧咧退場,雖然膽氣可嘉可終究是一勇莽夫。

西蒙尼從馬拉多納手里接過了隊長袖標,也繼承了“壞男孩”的人格標簽。1998年世界杯,同樣是對英格蘭,如今的馬競主帥用一次隨機應變的表演將貝克漢姆送出了球場。從地上爬起后,阿根廷8號的謎之微笑至今仍是他足球生涯中一個里程碑瞬間。

兩代球王的區隔

日前,在阿根廷連續第二年以相同的方式輸掉美洲杯決賽后,著名足球作家喬納森·威爾遜在專欄文章《只有上帝之手可以區分梅西與馬拉多納》中寫道:“傳統上,阿根廷人對那些海外獲譽的名人抱質疑態度,如切·格瓦拉和博爾赫斯(作家,代表作《小徑分岔的花園》)?!?/p>

馬拉多納身上承載的是一種典型的拉美左派文化,費厄潑賴式的道德在階級對抗的語境下并不重要,正如他內心中一直告訴自己的信念,“上帝之手”不是一種不道德的偷竊,而是對帝國主義強權的復仇。能在自己的意識中自圓其說,那就可以理直氣壯、心安理得。

雖然博爾赫斯本人不喜歡足球,但梅西和博爾赫斯是十分相似的:有一半英國血統的博爾赫斯15歲就前往歐洲,在那里經歷了成長最關鍵的十年,并在日內瓦與劍橋完成了學院教育;梅西則在13歲時離開阿根廷前往巴塞羅那,羅薩里奧工人區在他身上的烙印并不明顯。他的天賦是阿根廷式的,但家庭出身和世界觀是歐洲中產階級式的,他所接受的足球教育又來自拉馬西亞。

和加布里埃爾·馬爾克斯(哥倫比亞作家,代表作《百年孤獨》)或加萊亞諾(烏拉圭作家,代表作《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這樣的拉美左派不同,博爾赫斯的文學創作并不局限于拉美的社會實際,龐大的閱讀量和在各語言中穿梭自如的能力,讓他的作品有世界通行的美感,而閱讀以外蒼白的業余時間,讓他永遠也不會有像馬爾克斯一樣讓人津津樂道的私生活話題。梅西在球場外的生活和他市民階層的父母一樣,平靜、安寧、虔誠,以公眾人物的標準來衡量,顯得有些乏味。

毫無疑問,梅西論球技足夠偉大,但他不是“人民的球員”。巴薩10號的技藝屬于上帝,他的足球美感是普世性的,能為任何階層、任何國度所欣賞和接受。除了阿根廷足協,他從未對抗過任何強權,踢完球就消失在聚光燈之外,而欺騙裁判、利用規則等模糊善惡的做法也與他無緣。

威爾遜的觀點一針見血,“上帝之手”區隔了馬拉多納與梅西的世界。梅西也能做到連過5名英格蘭球員進球,但他的足球生涯再不會出現“污面天使”式的瞬間,即便他年少時也曾對西班牙人復刻手球破門,即便他代表阿根廷出戰的首場比賽,出場2分鐘就染紅遭逐,但那更像是一種年少無知,而非刻畫于骨子里的氣質。

可馬拉多納,永遠是博卡青年、那不勒斯、阿根廷和人民的球王。梅西的天分屬于上帝,馬拉多納自己就定義了上帝。迭戈的天才并不獻予世界,而獻予他的家園、他的國度、他的階層和他所信仰的哲學。老馬的出身、性格、世界觀和人生經歷,都濃縮在“上帝之手”這一辯證時刻,至今仍在影響阿根廷人,尤其是下層國民的社會生活與思維理念。

猜你喜歡
馬拉多納球王博爾赫斯
送別“球王”
馬拉多納的護理人員將受審
對話
球王也曾是英俊美少年
球王也曾是英俊美少年
迭戈·馬拉多納
我不是馬拉多納
我不是馬拉多納
作家們的作家
——讀《博爾赫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