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數據新聞的傳統因素及創新策略

2016-11-08 21:45郝雨任占文
新聞界 2016年12期
關鍵詞:數據新聞創新發展

郝雨+任占文

摘要:數據新聞是近年來我國新聞報道中異軍突起的一種報道形式。本文在認真梳理數據新聞與我國數字新聞之間深厚淵源基礎上,提出數據新聞融入當前媒體新聞業務的兩條可行路徑,并就數據新聞采編中存在的選題過于寬泛、開放數據獲取難等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緊扣我國政府信息公開進程,深挖政府開放數據資源;融合兩種新聞報道傳統,講好中國故事;強化專業技能訓練,培養復合型人才;因地制宜地處理數據新聞可視化問題等思考與建議。

關鍵詞:數據新聞;中國化新聞傳統;創新發展

2012年1月網易“數讀”欄目誕生拉開了我國數據新聞本土化的大幕,隨后各家媒體紛紛跟進,央視先后推出《據說春節》、《數說命運共同體》等數據新聞節目,《南方都市報》推出“數據”專版,財新網、新華網等網絡媒體開辟了“數字說”、“數據新聞”等板塊。特別是2015年后國內許多高校開始將數據新聞作為新聞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方向,如中國傳媒大學新設新聞學(數據新聞報道方向)本科專業,上海大學將本科新聞學專業調整為數據新聞與新媒體等。短短幾年時間數據新聞在我國已呈星星之火燎原之勢,新聞研究繼規范研究、實證主義研究、建構主義研究之后,正式開啟了數字化研究范式。

雖然我國數據新聞產生與發展受國外數據新聞影響較深,但中西國情不同、新聞傳統不同,因此數據新聞如果不能實現本土化,適應我國現實國情與傳媒實際,那么經歷短時技術狂歡后,必然出現水土不服、發展乏力等問題,甚至可能曇花一現或很快被新的新聞形態取代。只有立足于我國現實國情和新聞傳統,數據新聞才能在我國真正生根發芽、發展壯大。

一、整合我國數字新聞報道的傳統與資源

西方數據新聞興起于上世紀60年代,而我國數據新聞興起于上世紀90年代。雖然丁凱1984年發表的《精確新聞學》一文對國外精確新聞做了簡要介紹,但并沒有引起國人的足夠重視,直到90年代中期以后國內關于精確新聞的實踐和研究才陸續展開。此外西方數據新聞從六十年代誕生至今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出現了五種表現形式,而我國數據新聞則幾乎是從精確新聞直接跨越到數據新聞,計算機輔助新聞和數據庫新聞兩個階段沒有充分展開,相關數據新聞形式的實踐與研究也比較薄弱。

雖然上述狹義數據新聞在我國出現較晚,但廣義數據新聞在我國卻有著悠久歷史。所謂廣義數據新聞是指“數據新聞有的時候會是一張數據可視化作品或是一幅地圖,有時候只是一篇文字新聞報道,有時候甚至只擺出數據。數據新聞是一種更為靈活的、做報道的手法,沒有什么不同的,本質就是新聞?!睆倪@個定義出發我國傳統新聞報道中的數字新聞可以看做是數據新聞的初級形態,或者說是過去數據新聞的代名詞。我國數字新聞最早可追溯到古代邸報,如《萬歷邸鈔》中用數字準確地記錄萬歷五年一次彗星觀察記錄:

冬十月朔,彗星見西南,長競天。

同樣在《萬歷邸鈔》中一條已未年間的新聞,用數字把寧夏巡撫梁問孟和巡茶御史鐘化民兩人以權謀私的交易記錄得一清二楚:

問孟一取銀三十兩,一取銀五十五兩,俱與閱視巡茶御史鐘處致敬,而鐘化民公然受之。之又開巡茶御史鐘,一取銀五十五兩,一取銀八十九兩。

這時的數字新聞比較簡單,只是記錄與事件相關的日期、數量等數字而已。1876年《申報》在我國新聞史上首次運用數字和統計原理刊登新聞圖畫,奠定了其在我國新聞史上的歷史地位,對我國數字新聞的發展也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新聞界開始著手梳理新聞報道中的數字應用傳統,并且提出了一個新的專業術語一數字新聞。從1981年張銘清《新聞數字的使用》一文發表至今,國內學者和業界專家們已經發表一百多篇專門研究數字新聞的論文,祝培嶺、李文剛在總結前人研究基礎上出版了《數字新聞》、《用數字說話:數字新聞的理論與操作》等著作對我國數字新聞實踐進行進行了全面梳理。

數字新聞作為數據新聞的初級形態至今在國內新聞報道中仍然被廣泛采用,新的數據新聞形式出現并不意味著原有數據新聞形式就會消失,而是一同成為數據新聞的表現形式。西方如此,中國也如此。80年代興起的數字新聞和90年代引入的精確新聞共同構成了我國數據新聞的傳統與表現形式。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只有堅持洋為中用、開拓創新,做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我國文藝才能更好發展繁榮起來”,這一原則同樣也適用于新聞工作。如果能將數據新聞融入我國新聞報道傳統中,積極借鑒數字新聞報道積累的經驗,與現有數字新聞采編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必將有助于鰓決我國數據新聞缺乏歷史積淀、可用資源匱乏等難題,有助于拓展我國數據新聞的歷史視野與發展空間,對促進我國數據新聞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融入各級各類主流媒體新聞報道日常業務之中

我國數據新聞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不同媒體之間差異比較大,如新華網數據新聞部包含文字編輯、平面設計師、前端工程師三類崗位15名員工,而網易“數讀”則只包含編輯和設計師兩類崗位4-5名員工,有的媒體數據新聞團隊人數更少工作分工也更模糊。數據新聞采編如何在媒體內部形成穩定的團隊分工與人員構成,如何融入媒體日常新聞報道中與其他部門形成良性互動關系等等,都是我國數據新聞發展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僅靠志趣相投走到一起的數據新聞采編團隊很難支撐數據新聞長期穩定的發展。

國外數據新聞有調查型數據新聞和常規型數據新聞兩種類型,我國數據新聞的情況也基本相同。針對不同類型的數據新聞應該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不能一刀切。具體而言,常規型數據新聞制作比較簡單,通常只需要借助EXCEL等簡單數據處理軟件幾天甚至幾個小時就可以完成,對于這類數據新聞應該盡量與其他新聞采編部門合作完成,這樣不僅擴大了數據新聞的采編隊伍而且使得數據新聞有更多元的數據來源、更多的“亮相”機會,對于我國數據新聞發展壯大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相對而言調查型數據新聞制作非常復雜,通常需要花費一個月甚至幾個月時間采集、清洗相關數據,所用數據分析和可視化工具也比較復雜,很多時候還涉及編程問題。這類數據新聞是數據新聞生產的重點與難點,也是數據新聞的核心競爭力所在。調查型數據新聞采編不僅需要組建更加專業的團隊,而且應該嘗試與媒體現有新聞業務實現有機整合,努力為數據新聞采編提供堅實的保障。具體而言可以嘗試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直面新媒體沖擊,將調查型數據新聞采編與深度報道加以整合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興起大大降低了新聞生產與傳播的門檻,普通民眾享有了更大的話語權與影響力,每天上億人通過各種社交媒體分享身邊發生的新鮮事情。無論哪家媒體在提供日常信息、淺層信息方面都無法與無處不在的網民競爭,只有提供高品質、有深度的信息才是媒介化社會中各家媒體生存發展的根本所在。正因如此深度報道一度被許多媒體視為“殺手锏”,但由于采訪難度大、調查記者工作異常艱辛等內外因素困擾,許多媒體紛紛裁撤深度報道團隊,這對新聞媒體及整個社會而言,都不是個好消息,甚至是災難性的信號。

從業務層面看傳統深度報道主要依靠調查記者通過廣泛接觸事件相關各方,不斷挖掘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和內幕,如剝筍般地層層解開事件的面紗。而調查型數據新聞則通常從大量公開獲取的數據中挖掘出有價值的部分,進而通過可視化圖表或交互圖的形式展現事件的原因、來龍去脈等。兩者雖然在新聞素材、采編工具等方面存在一些差異,但新聞采編的原理、規則等基本相同。調查型數據新聞可看做是大數據時代深度報道的一種新探索,是一種新型的深度報道。調查型數據新聞的出現給國內深度報道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原有深度報道團隊可以發揮自己人脈熟、渠道廣的優勢,獲取大量政府及相關組織的數據資源,然后借助程序員、美術編輯等專業人士的幫助,將抽象的數據轉化為形象的新聞。這樣不僅拓寬了深度報道的選題范圍,而且有效降低了一些深度報道的采訪難度與風險,翔實的數據還能增加報道的說服力,避免陷入一些不必要的爭議。這不僅有助于破解深度報道在今天面臨的困境,而且有助于整合相關資源促進調查型數據新聞的發展,因此媒體應該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努力促成兩者多種形式的靈活整合。

(二)面向大數據時代,將調查型數據新聞與媒體新聞策劃緊密結合

大數據開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它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以及世界的方式,成為新發明和新服務的源泉。就我國數據新聞實踐而言,常規型數據新聞的數據來源幾乎都是結構化的小樣本數據,甚至是其他新聞報道中提到的一些簡單數字;調查型數據新聞中上述常規數據仍然占了很大部分,基于大數據的調查型數據新聞作品仍非常少。這一方面是由于我國信息公開進程啟動僅十年時間,海量的大數據還在“沉睡”之中,另一方面是由于國內數據采編團隊大多缺乏從網絡等途徑抓住大數據的能力。我國數據新聞目前探索的重點還停留在可視化層面,但未來我國數據新聞(尤其是調查型數據新聞)發展的重點必然在大數據挖掘方面,為了突出大數據的重要性喻國明教授甚至將“大數據新聞”列為數據新聞發展的終極階段。

從新聞實踐看基于大數據的調查型數據新聞采編通常需要“圍繞一定的目標,對已占有的信息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發覺已知,預測未來,著眼現實,制定和實施相應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這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看做是新聞策劃在大數據時代的最新表現形式。只不過原來新聞策劃涉及的素材是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而基于大數據的調查型數據新聞涉及的素材是海量的非結構化數據;原來新聞策劃面對的信源是人,而基于大數據的調查型數據新聞面對的信源是各類大型數據庫、甚至是各種數量龐大的原始數據記錄。信源差異、素材不同必然導致程序、策略等發生一些細微變化,但是新聞策劃的基本原則、基本流程等仍然適用于調查型數據新聞的采編?;诖髷祿恼{查型數據新聞采編應該嘗試與媒體新聞策劃業務緊密結合,通過借鑒媒體新聞策劃部門或團隊積累的寶貴經驗與資源,推動調查型數據新聞的發展成熟。

上述努力和嘗試都在試圖將數據新聞采編融入到我國媒體當前的新聞實踐之中,充分利用媒體現有資源,積極拓展數據新聞在媒體內部的生存空間,以便為數據新聞在我國發展壯大提供更加堅實的保障。

三、深挖當前國內數據新聞采編存在的問題

除了整合數字新聞傳統、融入媒體業務兩個較為宏觀的問題外,當前數據新聞采編還存在兩個具體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同樣會對數據新聞發展產生嚴重影響。

(一)選題過寬泛導致數據新聞被濫用

常規型數據新聞機動靈活,適用于日常普通事件的報道,是數據新聞中的輕型武器;調查型數據新聞豐富翔實,適用于那些信息含量較大的事件,是數據新聞中的重型武器。目前國內許多數據新聞報道在選題方面比較隨意,有些數據新聞(特別是常規型數據新聞)用文字就能說清楚,完全沒有必要做成圖表的形式。圖表使用太過頻繁很可能導致受眾審美疲勞,難以達成預期效果。特別是調查型數據新聞從策劃到完成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投入許多人力物力,所以這類數據新聞通常從人們不太關注的開放數據中尋找具有很高新聞價值的線索進行深度挖掘,力求見人所未見,言人所未言,用富有沖擊力的圖片給受眾留下深刻印象。國內數據新聞報道雖然出現過《周永康的人與財》等非常優秀的作品,但總體而言有些記者編輯為了制作數據新聞而制作數據新聞,選題不講究、數據基礎薄弱,這樣的報道雖然具有數據新聞的形式,但并沒有發揮數據新聞的優勢。一味追求作品數量而不重視選題是否合適,必然導致數據新聞泛濫、整體質量不斷下降。

(二)開放數據獲取難導致許多選題難以實施

數據新聞通常需要龐大的開放數據作為基礎,如央視《數說命運共同體》節目借助國家“一帶一路”數據中心、世界貿易組織等多個組織的權威數據庫,共收集了超過1億GB的數據,因此報道才會內容詳實、熠熠生輝。有時候記者編輯雖然有很好的選題,但苦于缺乏充足的開放數據資源,最終只能放棄該選題或者半途而廢。目前我國數據新聞采編所用數據主要來自四種渠道:一是社交媒體等網絡媒體,二是政府部門、企業組織、科研機構等部門或組織,三是各類傳感器采集,四是媒體自行調查。其中通過前三種途徑獲得的公開數據是數據新聞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政府部門或其他組織機構不公開其擁有的權威數據,數據新聞就難以推行。在這方面國外政府部門等起步較早,記者通常能夠獲得大量開放數據,因此國外數據新聞報道在數據方面通常都比較扎實。我國政府部門以及各類機構等在信息公開方面剛剛起步,許多數據新聞報道缺乏公開數據的支持,很多時候只能將相關報告甚至新聞中的數據提取出來,用圖表等可視化的形式加以呈現。這些數據新聞報道由于缺乏堅實的數據基礎,不僅無法體現出數據新聞的優勢,也無法滿足受眾深層次的信息需求。

四、關于我國數據新聞發展的若干思考

數據新聞是在世界各國政府大力推動“數據公開”運動背景下,借助計算機技術的便利而興起的一場新聞變革,推動數據新聞在我國發展必須從現實國情和媒體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根據我國實際情況作出相應調整,特別是以下四方面應該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

(一)緊扣我國政府信息公開進程,深挖政府開放數據資源

以人民主權為本源、以知情權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政府信息公開有著悠久發展歷史,已成為現代政府一項法定義務,也成為現代國家民主與法制是否健全的重要標準之一。2007年國務院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為推動我國政府信息公開提供了明確方向與操作規范,特別是隨著2009年以后“開放數據”運動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興起,我國政府明顯加快了政府數據開放的進程,從中央政府主導的政府數據網絡公開平臺一“國家數據”(http://data.gtats.gov.cn/)到地方政府主導的政府數據網絡信息公開平臺如“上海市政府數據服務網”(http://www.datashanghai.gov.cn/homeltoHomePage.action),越來越多政府公開數據通過互聯網平臺發布,供社會民眾查詢和使用。

目前我國信息數據資源80%以上掌握在各級政府部門手中,隨著“政務”走向透明化、“公開”漸成常態化,“公開是慣例,不公開是例外”成為政府部門未來數據公開的方向。我國數據新聞采編中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缺少公開數據,特別是體量龐大的大數據。未來我國數據新聞采編人員應該樹立開放數據觀念和大數據意識,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國務院《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要點》等政策文件為依據,在保證國家信息安全和公民個人隱私前提下,努力通過學界專家深入研究和業界記者編輯不斷努力,厘清當前可以直接利用的政府開放數據資源有哪些、通過申請可以公開的政府開放數據資源有哪些,未來應該爭取公開的政府開放數據資源有哪些。媒體既是政府開放數據資源的受益者,同時也應該發揮守望社會的“哨兵”職責推動政府數據公開進程不斷深入。

(二)融合兩種新聞報道傳統,講好中國故事

近代新聞報道一直存在著兩種傳統:一是客觀性傳統,強調新聞要客觀、公正,二戰以后客觀報道、解釋性報道、調查性報道、精確新聞等迭起的新聞浪潮都這一傳統的具體體現;二是人文傳統,重視新聞的故事性、趣味性等與人關系密切的元素,從黃色新聞到二戰后興起的新新聞學背后都有這一傳統的影子。雖然客觀性傳統在近代新聞報道中占據主流地位,黃色新聞被否定、新新聞學探索也以失敗告終,但將新聞視為一種講故事藝術的觀點卻深入人心。數據新聞的出現為兩種傳統合流提供了一種可能,從其采編看可以清楚地分為數據采集、數據處理、數據可視數化和故事化等四個環節,具體如(圖1)所示:

據挖掘工作和交互式圖編程主要由程序員完成,圖形字體等設計工作主要由設計師完成,新聞選題和故事化工作主要由記者編輯完成。

從前期數據采集、數據清洗到后期數據可視化,不僅涉及到大量專屬軟件使用,還涉及到許多開源軟件開發;不僅涉及簡單的操作,還可能涉及到比較復雜的編程;不僅涉及到生產過程的公開,還涉及到部分任務“外包”等,這些環節使得數據新聞體現出濃厚“客觀”色彩。但數據新聞不是數據報告,數據新聞采編要么是從新聞故事出發,去尋找數據;要么通過一個數據庫尋找新聞故事。在最初追求酷炫的3D與配色效果等技術元素后,最終還是會回到故事,安靜耐心地講一個好故事。故事化既是數據新聞生產的最終環節,也是記者編輯發揮自身才能的核心環節,具有濃濃的“主觀”味道。整個數據新聞采編通過不同人員、不同環節流水線般的分工合作,體現出人與機、客觀與主觀的融合與統一,以往兩種新聞傳統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就我國數據新聞目前發展現狀看顯得有些客觀有余、主觀不足,許多作品在數據挖掘、視覺沖擊方面做得非常成熟,但是缺乏故事性。有時看著一整版精心繪制的彩色圖片除了感嘆制作精良以外,不知道新聞在哪里,故事在哪里。未來我國數據新聞采編應該努力將兩種傳統有機結在一起,用客觀的中國數據講好生動的中國故事。。

(三)強化專業技能訓練,培養復合型人才

專業是有一定知識系統和技術或技能條件支撐的“高級”職業領域,新聞作為一種專業不僅需要新聞專業主義理念的支撐,還需相應新聞專業技能作為準入門檻。大眾傳媒時代從事報刊新聞或廣電新聞采編需要經過系統技能培訓,掌握攝像非編、排版等專業技能才能勝任相關工作。但隨著社交媒體興起和數字設備普及,新聞采編的技術門檻越來越低,新聞作為一種專業的技術門檻正在逐漸消失。數據新聞的興起大大提升了新聞生產的難度與專業性,同時也對新聞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技術層面看,當前國內數據新聞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報紙數據新聞,如《南方都市報》數據版等,以圖表、表格等平面圖形為特色;二是電視數據新聞,如央視2014年推出的《據說春節》、2015年推出的《數說命運共同體》等,以視頻、動畫等為特色;三是網絡媒體的數據新聞,如財新網“數說”、搜狐“數字之道”、網易“數讀”等,以交互式圖形為特色,如財新網《周永康的人與財》報道用Html5繪制圖形、CSS3排版、Java script處理互動和動畫。雖然許多媒體內部新聞記者、美術編輯和程序員都不缺,但具有跨學科數據素養、能夠協調一致制作數據新聞的人才卻非常缺乏,無人可用或者人手緊缺是當前國內許多媒體數據新聞采編中面臨的一大難題。

專業技術門檻提高對于新聞教育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數據新聞需要依靠具有新聞敏感的人與具有數據挖掘、分析和可視化呈現能力的人之間相互協作,這就要求未來新聞人才的培養方案中除了傳統內容外,還必須加入數據統計、美術設計乃至計算機編程等相關課程,這樣才能使新聞專業的畢業生具備與設計師、程序員對話的能力,才能夠主導數據新聞生產的話語權。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新聞學專業本科和研究生的培養方案中沒有設置高等數學、應用統計等與數據新聞密切相關的理論課程,也沒有設置數據挖掘、數據可視化等數據新聞采編所需的技術課程。數據新聞如何走進高校、走進課堂如何培養具有跨學科背景的高素質符合人才?這些是今后新聞教育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在本科或研究生中開設了數據新聞課程(甚至是數據新聞方向),對這些高校的教學實踐進行總結和分析對我國未來新聞人才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四)因地制宜地處理數據新聞可視化問題

不論是伴隨著電視成長起來的“電視人”,還是與互聯網一起成長起來的“網絡原住民”,都越來越習慣通過圖片、影像而不是文字獲取新聞信息。借助日益成熟數據挖掘技術和可視化技術,記者編輯們把枯燥的內容、抽象的數據轉化為漂亮美觀的圖表、甚至生動有趣的交互圖。未來隨著數字傳感器、監控攝像頭等設備被利用,數據新聞采編不僅能夠對海量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可視化處理,而且能夠將各種視頻資料整合到新聞報道中,數據新聞的可視化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因此有人認為數據新聞是設計,圖表成為報道的主角、文字淪為配角,這種觀點將數據新聞的重心放在平面圖形設計或交互圖形編程方面,其極致就是將新聞工作等同于編程工作。目前國內一些數據新聞雖然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但閱讀起來非常困難。數據新聞的讀者涵蓋各個年齡層、涉及不同教育背景,試問有多少受眾有時間、有能力、有意愿花費很長一段時間去研究數據新聞圖表的內容?再者如“百度遷徙地圖”等所謂數據新聞到底是動態數據庫還是新聞報道?等等,這些都是從事數據新聞采編的記者編輯們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數據新聞可視化應該以受眾需求為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選擇什么樣的制圖工具、制作什么類型的圖表或者交互圖,必須從方便受眾閱讀的立場出發。數據新聞的價值在于更夠更直觀、更容易地幫助受眾理解相關信息,如果數據新聞變成了視覺的游戲,短期內可能受眾覺得新鮮會被吸引,時間一長必然引起受眾審美疲勞,甚至失去興趣。我國數據新聞采編應該將重點放到報道的新聞性方面,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用各種可視化軟件與技術,不能本末倒置。

猜你喜歡
數據新聞創新發展
2016年《中國日報》“兩會”數據新聞報道研究
創新發展背景下的高職本科人才培養對策
基于供給側改革理念的高職教育創新發展策略研究
國內網絡數據新聞發展中存在的不足
群眾文化與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創新發展
中外數據新聞編輯流程比較研究
大數據時代新聞的新變化探究
媒介融合時代數據新聞可視化教學探索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關于“互聯網+”趨勢下的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問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