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句子層面淺析英漢語言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2016-11-09 07:18張凡
知音勵志·社科版 2016年9期
關鍵詞:翻譯

張凡

英漢兩種語言本身存在著較大差別,同時還受到西方民族與漢民族諸多思維方式差異的影響。本文以整體性與分析性、客體與主體思維方式為例,分析了英漢兩種語言在形合與意合、末尾焦點與末尾著重、主語顯著與主題顯著、物稱與人稱、被動與主動等方面的差異。

【關鍵詞】句子;英漢語言差異;翻譯

英語與漢語是兩種差異較大的語言。從語言的親屬關系來看,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從語法結構來看,英語屬于屈折語,漢語屬于孤立語。同時,語言又深受思維方式的影響,英美民族的分析性、客觀思維方式與漢民族整體性、主觀思維方式對語言也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在進行英漢互譯時,在忠實、通順地表達原文的思想與內容同時,還應注意兩種語言的差異,這樣才能使譯文更加地道。

翻譯過程中,在句子層面應注意以下差別:

1 形合與意合

受英美民族分析性思維與漢民族整體性思維的影響,英語注重形式而漢語注重整體。所以,英語重形合而漢語重意合。所謂形合是指句中的詞語或分句之間要用語言形式手段(如關聯詞)來連接,以表達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漢語重意合是指漢語句子主要通過字詞的意義連接起來,不用或很少使用連接詞,其語法、邏輯關系主要是通過語意或語序間接地表達出來,并不追求形式上的完整,常常以神統形。

例1:《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譯:“Autumn Thoughts”: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evening crows; Under a small bridge near a cottage a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馬致遠的這首詞將漢語重意合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這首詞只需意合,無需言傳,想像有多遠,意境就有多深。但翻譯成英語時,則必須要添加連接詞。

例2: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譯: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同樣,在漢譯英中,雪萊《西風頌》中的這句名言在翻譯時,英語中必不可少的關聯詞if,在注重意合的漢語中沒有必要翻譯。

例3: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譯:Study hard, an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

除詩歌外,中國人耳熟能詳的這句話,在翻譯成重形合的英語時,兩個分句之間就不能簡單地進行并列,而需要關聯詞來連接。

2 末尾焦點與末尾著重

受英美民族分析性思維與漢民族整體性思維的影響,連淑能認為,英語是分析型語言,漢語是綜合型語言。分析型語言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語序比較靈活,而作為綜合型語言的漢語則語序相對固定,詞語間的關系主要依靠詞序和虛詞體現,因此,漢語句子多以時間先后、邏輯事理為序,遵循末尾焦點的信息結構。末尾焦點是指把新信息安排在句子的后半部,新信息中最重要的部分則安排在句子的末端。而語序比較靈活的英語在傳遞信息時則是末尾焦點與末尾著重并存。末尾著重指的是在排列句子成分時,把長度較長或語法結構較復雜的成分置于接近句末的地方。

例4:It is dangerous to drive through this area.

譯:駕車通過這一地區很危險。

這句話要表達的核心內容是“危險”,因此漢語遵循末尾焦點的原則,按照邏輯事理的順序,先敘述原因,把結論放在了最后。而英語則遵循末尾著重的原則,把較“重”的句子成分“to drive through this area”放在了句末。

例5:a. 這對孿生子告訴了母親他們所有的秘密。

b. 這對孿生子把他們所有的秘密都告訴了母親。

譯:a. The twins told their mother all their secrets.

b. The twins told all their secrets to their mother.

英語除了遵循末尾著重的原則外,也同樣遵循末尾焦點這一基本信息結構原則。例5中,根據漢語末尾焦點的原則,a句的核心內容是“秘密”,b句的核心內容是“母親”,因此在翻譯時英語時也應當把末尾焦點體現出來。而在實際操練中,許多學生對此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用同一句英語翻譯焦點不同兩個漢語句子,顯然是不合適的。

3 主語顯著與主題顯著

受英美民族分析性思維與漢民族整體性思維的影響,許余龍認為,形合的英語是主語顯著的語言,其基本格式為“主語+謂語”,除省略句和祈使句外,英語句子都有主語、謂語,主題往往就是句子的主語;而意合的漢語是主題顯著的語言,其基本格式為“主題+述題”,主題往往并非句子的主語。所以在翻譯時,英語中的主語和謂語有些就沒有必要翻譯出來;相反,在漢譯英時,則要給英語補充適當的主語和謂語。

例6:夏天很難保存食品。

譯:Its difficult to preserve food in summer.

原文是典型的主題句,“夏天”是主題,后面是評述主題怎么樣。在翻譯時,首先要明確英語的主語是“保存食品”,然后依據末尾著重的原則,使用形式主語,漢語的主題在英語中只是一個時間狀語。反之,在進行漢譯英時,形式主語“it”和謂語“is”是沒有必要翻譯的,英語的“there be”句型也是如此。

4 物稱與人稱

受英美民族客體思維與漢民族主體思維的影響,講英語的民族,更注重客觀事物和現象對人的作用和影響,常用無生命的名詞作為句子的主語,主語有物稱化的傾向;而中國人的思維是以人為中心的,有“事在人為”的主體心態,表達時往往以人為中心來敘述事物。

例7:The sight of the mother filled the boy with excitement.

譯:看到母親出現,那孩子興奮起來。

英語使用名詞“sight”做主語,但翻譯時,按照漢語的表達習慣,一般用人做主語,所以首先要確定好漢語的主語,然后再按照漢語的習慣進行表述。

例8:他因為下雨來不了了。

譯:The rain prevents him from coming.

例9:我忘記了他的名字。

譯:His name escaped me.

幾乎所有的學生在翻譯例8時,都按照漢語的表達習慣翻譯為He cant come, because of the rain. 但遵循英語用物作主語的習慣,用雨作主語更地道。例9同理。

5 被動與主動

受英美民族客體思維與漢民族主體思維的影響,西方民族強調“物我分立”,力求語言客觀、公正、嚴密;中國古代哲學講究“天人合一”,形成了以人為中心來思索一切事物的方法。因此,在語言上,英語中被動語態的使用非常廣泛,在不必說出、不愿說出或無法說出動作的執行者,間或便于連貫上下文或為了突出談話的中心時,往往都會用到被動語態。漢語雖然也有“被”、“由”、“受”等詞來表示被動,但使用頻率遠不及英語。

例10:如果不按時將書歸還圖書館或到期前不續借,就得按規定罰款。

譯:If books are not returned to the library on time or renew them before they are due, a fine must be paid.

譯文中被動語態的使用使表達更趨于客觀、公正,比主動語態的翻譯“If you cant return books to the library on time or renew them before they are due, the library will fine you.”更易于讀者接受。

此外,英語中常見的“It is said that...,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at...”等這類句型,在翻譯成中文時都應轉化為主動語態。

梁實秋認為,應當徹底研究英漢語法的不同之處,并以此作為英語教學的準則,是最合理的英文學習方法。由此可見,認真梳理兩種語言的差異,并以此指導翻譯實踐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曾劍平,何曉勤.大學英語寫譯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許余龍.對比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3]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張輝.地理環境與英漢語言思維順序差異考量[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100-104.

作者單位

西安文理學院人文學院 陜西省西安市 710065

猜你喜歡
翻譯
英語翻譯中的直譯與意譯探微
從意識形態角度對《麥田里的守望者》兩譯本的研究
計算機輔助翻譯與教學設計探討
淺談英漢翻譯中的望文生義現象
中國文學作品外譯策略研究
淺析跨文化交際
商務英語翻譯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性及其應用
小議翻譯活動中的等值理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