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高密民間藝術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探究

2016-11-09 10:08張麗麗
戲劇之家 2016年20期
關鍵詞: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

【摘 要】高密民俗資源豐富,特色鮮明,數字化技術的發展為高密民間藝術的保護與傳承帶來新的機遇。本文以保護與傳承為前提,在對高密民間藝術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探討了數字化技術在高密民間藝術保護與傳承中的應用。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藝術;數字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0-0238-02

高密地處山東半島東部,是齊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自古以來,高密名人輩出,民間藝術繁榮,是我國著名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在眾多高密民間藝術中,以撲灰年畫、剪紙、泥塑、茂腔最具代表性,被譽為“高密四寶”。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趨于現代化,而這種改變也使得高密民間藝術在保護與傳承中面臨著諸多問題。新媒體時代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文化傳承方式的變遷,也為高密民間藝術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新的路徑。本文通過分析高密民間藝術在當前保護與傳承中面臨的問題,探究數字化的保護與傳承方式,并為高密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建議。

一、高密民間藝術保護與傳承現狀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與傳承

高密民間藝術種類繁多,凝聚了當地群眾的才華和智慧。1993年,高密被譽為我國“民間藝術之鄉”;2006年,高密茂腔和撲灰年畫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高密剪紙和聶家莊泥塑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并于第二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了更好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制定了國家、省、市、縣的四級保護體系。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密民間藝術的保護與傳承已步入正軌,但在傳承人方面仍舊存在老齡化嚴重等問題,年輕人更傾向于尋求新的謀生途徑,因此高密民間藝術未來的傳承面臨挑戰。

(二)市場產業化保護與傳承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文化消費方面的需求逐步提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逐步得到重視。實踐證明,走市場產業化道路是民間藝術得以保護與傳承的一個重要途徑。但對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開發,并不是一味追求經濟利益,借助于市場產業化更好地傳承民間藝術內在的文化價值才是主題。

為了更好地保護與傳承高密的民間藝術,使這具有民族地域象征的活態文化能夠可持續傳承下來,高密地區及相關部門也積極采取了系列活動,如成立民間藝術培訓班、創建民間藝術博物館等,同時組織高密的民間藝術積極參與省內外、國內外的各類民間藝術文化展,對高密民間藝術的魅力進行傳播。高密優質的民間工藝品吸引了眾多外來客商,進而促進了高密民間藝術的產業化運作,實現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三)教育學術性保護與傳承

為了讓當地中小學生更加充分地認識高密的民俗文化,加強民間藝術的基層教育,當地政府創建了民俗民藝教育基地,在學生課堂中開展民間藝術教育,開設撲灰年畫、剪紙、泥塑等課程,拓展學生業余愛好,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高密的社會文明發展歷史。學術方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美院、山東工藝美院等針對高密剪紙、撲灰年畫、泥塑、茂腔等民間藝術也進行了相應的課題研究。

(四)博物館化保護與傳承

民間藝術作為高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濰坊市博物館、高密文化館等都設有專門的民間藝術展廳,對高密剪紙、撲灰年畫、泥塑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收藏與保護,并為民眾提供一個了解高密民間藝術的平臺。但在展覽內容與陳列方式上,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展廳中只是簡單的陳列與擺放,并沒有對高密文化進行深層次的挖掘,缺乏相應的分析與講解。另博物館內展品禁止參觀者近距離接觸,也影響了參觀者對高密民間藝術的深層次了解。

二、高密民間藝術保護與傳承中存在的問題

(一)傳承人老齡化嚴重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承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傳統和精湛技藝,但是,現在面臨著老齡化現象嚴重、后繼乏人的困境。在“現代”元素的沖擊下,高密民間藝術因不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而無法形成廣闊的市場,新時代的青年因對原有生活方式的排斥而更傾向于外面的世界,這一系列元素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老齡化嚴重、民間藝術后繼乏人、斷層現象嚴重的困境。

(二)宣傳方式、宣傳力度存在不足

目前高密民間藝術主要的宣傳方式有三種,即參加省內外的民間藝術展覽、在博物館展出、在青少年中開展民間藝術教育。這些方式存在宣傳面窄、宣傳不夠深入等問題。博物館的民間藝術品多以靜態方式展示,參觀者與之的互動性、交互性較少;高密民間藝術在學者、媒體圈的認可度較高,來參觀者多為領導、學術研究人員等,但市場認可度較低,對廣大民眾吸引力較低;外出參展規模小、檔次低;高密各民間藝術在宣傳時整體運作少,而“單兵作戰”的宣傳方式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據調查,目前年青一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已經非常少,為了使他們重新認識、喜愛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改變宣傳思路,加大宣傳力度。此外民間藝術應與時俱進,將自身工藝與現代審美相結合,吸引時尚元素,更好地融入市場,引起青年人的關注。

(三)市場產業化運作程度不高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并不是將其置于博物館而一味遠離市場環境,民間藝術與市場結合,是民間藝術可持續發展的必然之路。正確處理好高密民間藝術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推進生產性保護,通過產品在市場中的生產、流通、銷售推動高密民間藝術的發展,實現高密民間藝術的動態保護,同時也使民間技藝的保護與傳承有了動力。

盡管高密有著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缺少有效包裝,沒有合理整合,高密民間藝術給人的印象就是散、亂、少。例如高密剪紙的生產商家,多以家庭為單位分散經營,生產能力弱,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高密泥塑種類繁多,然前來訂單大多只有“泥叫虎”一種泥塑,其他種類的泥塑無人問津。同時由于目前高密民間藝術老齡化現象嚴重,作品缺乏創新,內容單一,數量較少,難以形成知名品牌。

三、高密民間藝術數字化傳承發展的建議

(一)借助數字化手段,創建特色數字傳承模式

1.建設高密民間藝術數字博物館

目前高密民間藝術博物館內的展品多以靜態方式呈現,參觀者無法與之進行互動,且隨著時間流逝,部分展品逐漸陳舊。而通過創建數字博物館,參觀者可以不受時空限制,更為全面、便捷的了解民間藝術的魅力,借助于數字博物館的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帶給受眾更強的現場感,激發受眾濃厚的興趣。

另外,傳統的保護手段難以實現對傳承人系統全面的保護,而借助數字化技術,可以將更多傳承人的資料、現狀及民間工藝的制作過程記錄下來。還可以借助數字化技術為民間藝術創作更多的藝術形式,如數字電影、科普動畫、動漫形象等,同時借助三維技術將工藝品的發展過程進行還原,借助虛擬現實實現個人與民間藝術的近距離接觸。

2.構建高密民間藝術全局性動態網站

借助于動態網站,結合數字電視、音頻播放、虛擬現實等技術,實現對高密民間藝術的深層次宣傳,運用好網絡媒體,可以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網站運行過程中注重信息更新的及時性及內容傳播的全面性,可將高密民間藝術的宣傳與高密的歷史民俗文化的大背景相結合,提升高密的城市知名度,樹立城市品牌。

(二)依據內容不同,細分傳承方式

采用數字化技術對高密民間藝術進行傳承,需依據民間藝術的不同屬性與類別對高密的民俗資源進行細分,根據細分類別選取適合的傳承方式。例如聶家莊泥塑在保護與傳承中可借助數字化技術制作泥塑動漫形象,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實現人機交互等,讓大家更加全面了解聶家莊泥塑。

(三)多平臺合作,擴展數字化傳承場域

伴隨數字化技術及網絡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發展迅猛,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并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面對新的形勢,傳統媒體積極轉型,尋求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之路。媒介融合是媒體生存與發展的需要,集中媒介優勢,細分傳播內容,充分滿足受眾需要,既改變了信息的生產和傳播方式,也引發了用戶信息獲取方式的改變。整合媒體、政府、企業等多平臺,擴展數字化傳承場域,提升高密民間藝術數字化傳承的影響力和傳播效果。

首先,借助于新技術的發展,創新民間藝術的保護與傳承方式。在媒介融合的情境下,充分發揮多種媒體的優勢,實現節目內容生產、制作與傳播的融合,打造民間藝術傳承的全媒體平臺。其次,加強政府、企業、媒體及學校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充分發揮各方力量提升社會民間藝術的保護與傳承意識,加強民間藝術的產業化運作,樹立城市品牌。引導政府、企業及媒體采用數字化技術對高密民間藝術進行宣傳,采用拍攝民間藝術宣傳片、策劃大型民間藝術文化展等方式,重視數字化技術在民間藝術保護與傳承中的應用。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將不再停留于傳統的生存環境,合理配置和利用數字化技術的優勢,使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然數字化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既要最大限度還原傳統民間藝術,又要創新傳播方式,因此在運用中要把握好度,在數字化的保護與傳承中不失高密民間藝術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張倩,李宜興.淺析高密民間藝術[J].科技視界,2014,(5).

[2]宋方昊,劉燕.文化產業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策略[J].山東社會科學,2015,(2).

[3]高衛華,梁春晴.新媒體時代土家族文化數字化傳承問題管窺—以湖北省恩施州巴東縣為例[J].新聞愛好者,2016,(2).

[4]常凌翀.新媒體語境下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探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11).

[5]孫麗國.論高密民間剪紙藝術的保護與傳承[J].科技信息,2014,(5).

作者簡介:

張麗麗(1985-),女,山東青島人,碩士,青島濱海學院藝術傳媒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數字媒體技術。

基金項目:山東省“傳統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專項課題“山東民間工藝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研究”(項目編號:Z2014048);山東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大數據背景下齊魯文化的媒體鏡像研究》(項目編號:J15WB57)。

猜你喜歡
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藝術演繹作品的著作權保護
民間藝術篇
首屆湛江市民間藝術大師頒證
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研究
畬族民間藝術述論
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