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重讀選擇:一死了之、一走了之、一笑了之——《左傳》表達的古代智慧(四)

2016-11-10 06:28吳先寧
團結 2016年4期
關鍵詞:趙盾兩難左傳

◎吳先寧

經典重讀選擇:一死了之、一走了之、一笑了之——《左傳》表達的古代智慧(四)

◎吳先寧

上述三種不同的選擇,發生在不同的三個人面對大致相同的兩難處境的時候。

那是所謂“晉靈公不君”的時期,“不君”就是國君不像一個國君,名不副實。據《左傳》記載,晉靈公作為晉國的國君,他的不君不是一般的不像樣,簡直是胡作非為,而且非常暴虐。比如,當時的齊國不服從晉國的號令,想要挑戰晉國作為霸主的地位,這當然是不能容忍的。但是正當三軍統帥趙盾率軍討伐齊國,在行軍途中卻突然傳來晉靈公要求退兵的旨意。趙盾一頭霧水,只好撤軍?;厝ヒ粏?,才知是晉靈公拿了人家齊國來賄賂他的錢,才命令趙盾退兵。這真是個天大的笑話,大臣拿別國的賄賂來壞國王的事兒常見,國君拿別國的賄賂來壞國家的事兒還真是少見!

至于窮奢極欲,大肆搜刮,不斷加重老百姓的稅收,起造豪華的宮室以供享樂,這些就不用說了,晉靈公令人想不到的荒誕和殘暴是,他設計一種玩樂,讓人在高臺上用彈弓射擊過往的行人,他自己在上面看著人們抱頭鼠竄的樣子,覺得非常享受。還有一天,趙盾與同僚士會一起去覲見靈公,先在外屋坐著,看到幾個宮女抬著個簸箕出來,像是裝著垃圾要到外面去扔掉。這時他們忽然看到簸箕里露出一只手來,才知道簸箕里其實裝著一個尸體。仔細一問,原來是一個廚子,晉靈公嫌他做熊掌沒有燉爛,一生氣就把他殺掉了。

為什么晉靈公除了一般的昏君都有的那種惡劣之外,還有這么多匪夷所思的作為?后世的人們有種種猜測和推論。有人認為是他正當少年青春期的叛逆,也有人認為他是故意這么干,為的是跟趙盾過不去。原來晉靈公名夷皋,其父晉襄公在位的時候就已立他為太子。臨死之前,晉襄公托孤于上卿趙盾及諸臣,遺命由太子夷皋繼承國君之位。但是晉襄公既死之后(國君去世應該叫“薨”,又叫“崩”,意思是山陵崩塌,是一種比喻的用法),作為晉國的“首席執政大臣”趙盾卻以為,太子夷皋年齡太小,而晉國正處于多事之秋,西方的秦國對晉國也不友好,正虎視眈眈要跟晉國尋仇,所以這個時候不可以立幼主。于是他主張改變晉襄公的遺命,另立年長而德行良好的公子雍為國君。從國家大局考慮,趙盾的主張固然是對的。但是太子夷皋的母親就不干了,在晉襄公的葬禮上與趙盾大哭大鬧,還跑到趙盾家里去鬧,責備他違背先君遺愿,欺負孤兒寡母。趙盾無法抵擋這種哭鬧和道德上的譴責,只好再次改變主意,立太子夷皋為國君,這就是晉靈公。其實,立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做國君,對一個首席執政大臣獲取更多更高的權力來說,恰恰還是有利的。但是這番折騰,卻讓晉靈公對趙盾懷恨在心,但又無法撼動趙盾勢力雄厚、黨羽遍布的地位,于是就故意地,或者就真的是心理變態了,不但驕奢淫逸,禍害國家百姓,而且種種稀奇古怪、不近人情,令趙盾難堪。

作為先君的托孤大臣,趙盾自然要不斷進諫,阻止晉靈公的胡作非為,這就引起晉靈公更大的仇恨,必欲把趙盾除之而后快。接下去的故事,就出來了本文的選擇的主題。

第一個選擇的故事落在一個名叫鉏麑(音chú ní)的刺客的身上。他被晉靈公派行刺,想偷偷地把趙盾干掉了事。這鉏麑就奉了國君之命,悄悄潛入趙家,欲行暗殺之事。這時天還沒亮,只見臥室的門卻已經開著,里面亮著燈,那趙盾已經端端正正地穿戴好禮服準備上朝,時間還早,和衣坐著打盹兒。鉏麑見此情景,就又悄悄退了出來,獨自感嘆道:好一個趙盾!這么早就恭恭敬敬地穿戴好禮服準備上朝,說明他對國家多么忠誠、多么盡責!這樣的人不是百姓的靠山嗎!他仔細思忖:若把這樣一個國家和百姓的靠山給殺了,這豈不是不忠;但如果不殺,又是背棄國君的命令、違背了自己的承諾,這豈不是失信。殺是不忠,不殺是不信,怎么辦?

鉏麑左思右想,無法抉擇,最后,他一頭撞向趙盾家門口的槐樹上,以慘烈的自殺作出了兩難之中自己的選擇。

晉靈公見暗殺不成,就來明的。他在宮里大設筵席請過來趙盾款待,一邊悄悄安排下刀斧手埋伏。正于君臣觥籌交錯之間,晉靈公命人突然于席間放出兇猛的惡狗,接著埋伏的刀斧手一躍而出。趙盾的“車右”(站在車右擔任警戒的衛士)提彌明挺身格殺,保衛主人卻斗卻退,才到廊下就不敵而死。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趙盾忽然發現晉靈公的刀斧手中有一人卻在保護自己退卻,在他的掩護下終于逃到宮外。趙盾深感僥幸,忙問那個刀斧手是誰,為什么要保護自己。刀斧手說,我就是桑樹底下那個要餓死的人也!

原來,有一年趙盾出游,見一棵大桑樹底下躺著一個人奄奄待斃,就問道:你怎么啦?那人說,我快餓死了。趙盾就叫隨從把所帶的肉食拿出來給這個人。這個“翳桑之餓人”吃了一半,卻把另一半收了起來。趙盾奇怪地問,干嘛不把那一半也吃了呢?那人說,家里老媽也好幾天沒東西吃了,我拿回去給她吃。趙盾很為他的孝心感動,就讓隨從把所帶的食物全給了他,還把他推薦到晉靈公那兒做了一個甲士。

當時趙盾問,人家都看見你保護我出逃了,現在你怎么辦?“翳桑餓人”想了想說,我逃走吧!

這個“翳桑餓人”當時其實也面臨一種兩難選擇。他受過趙盾的活命之恩,如果混在其他刀斧手之中一起追殺趙盾,那么他的良心就要受到巨大譴責,何況一個荒淫的國君設宴誘殺一個忠心為國的執政大臣,是一種更大的不義。但他挺身保護趙盾,又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晉靈公肯定饒不過他。這時候他做出了與鉏麑“一死了之”不同的選擇,就是一走了之。

與他們“一死了之”、“一走了之”不同的是,趙盾在兩難的時候選擇了“一笑了之”。

話說晉靈公對趙盾的迫害愈演愈烈,趙盾只得棄職避難出逃,還沒逃出國境,就聽說自己的堂弟趙穿把晉靈公這個昏君給殺了。趙盾自然十分慶幸,高高興興回來復職了。沒想到這時候太史董狐卻在宮廷檔案上大書:“趙盾弒其君”,并把這個記載在朝堂上予以公布。春秋時期,“弒君”是以下犯上,是一種巨大的惡名,趙盾自然要反駁:根本不是我殺的!董狐說,你“亡不越境,返不討賊,非子而誰?”(逃亡,沒有逃出國境,那么君臣關系就依然存在;回來,作為執政大臣沒有討賊,追究晉靈公被殺的犯罪分子,那不寫你弒君寫誰弒君?)董狐其實是給出了一個兩難選擇:你要么逃出國去,要么懲治弒君者,否則你就是弒君者!趙盾聽了十分無奈,也只好一笑了之,任他在檔案上這么記載了。

后來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嘆說,他趙盾為國家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是一位良大夫,為史學原則犧牲了自己的名聲,背上了惡名!他出逃,逃出國境就好了(逃出國境就是解除了那種君臣關系,就不用對國君被殺負責了)。然而,事實是趙盾并沒有逃出國境,孔子的招數不免是事后諸葛亮。

《左傳》圍繞晉靈公與趙盾的矛盾斗爭所寫的上述三段史實,提供了處于兩難之中不同的三種選擇。三個“兩難”具體內容有所不同,但在根本上有其相同點,就都是人的內在良知與外在職責、原則與現實之間的沖突和糾結。面臨這些兩難,鉏麑的選擇方式最為慘烈、最為極端,也最令人震撼、令人震驚,因而也最富有詩意,為歷代詩人屢屢提起,歌詠不絕;而趙盾的選擇最為平淡無奇,但也最理性,同時也在歷史上帶來最多的爭議。究竟應該如何深入理解這些選擇,解除人類類似的困境,恐怕是哲學、倫理學十分有意思的題材。

羅爾斯在《正義論》中說:“當正義制度不存在時,我們必須幫助建立正義制度,至少在對我們來說代價不很大就能做到這一點的時候要如此?!边@句話跟《左傳》所述的兩難選擇并沒有直接聯系,只是其中“代價不很大”的說法,透露了現代的一種倫理學,其實并不鼓吹個人付出過大的代價和犧牲,為了某種正義去做英雄,而是滲透著現實的理性和算計。(未完,待續)

猜你喜歡
趙盾兩難左傳
從善如流
翳桑之報
一道化學計算題的守恒多解
兩難的選擇
舉手之間的善意
武士報恩
Contents and Abstracts
G8面臨發展與氣候兩難取舍
應是“提彌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