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外先進大學傳統文化課程建設分析與借鑒

2016-11-15 10:17鐵艷艷
科技資訊 2016年19期
關鍵詞:借鑒課程建設傳統文化

鐵艷艷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6.19.107

摘 要:國外先進大學傳統文化課程建設過程中,不斷尋求和借鑒他國的先進經驗與模式的同時,對本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毫不懈怠,這對解決當前我國多數高校傳統文化課程建設中出現的諸多問題,提供了寶貴的可借鑒經驗。國際化背景下,學習他們專業課程與傳統文化課程并行的課程設置方式,并不斷地借鑒國外成熟高校的先進經驗,并注重我們本土傳統文化的傳播,培養學生全球化思維,對國內高校傳統文化課程的建設與傳統文化價值的發揮,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傳統文化 課程建設 借鑒

中圖分類號:G6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7(a)-0107-02

張豈之先生在《大學生與傳統文化》(1993年4月發表于《中華文化》)一文中指出:“現代化與傳統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向我們國家的未來主人翁——大學生和青年們介紹中國傳統文化,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這是我們教育者的責任。在他們的頭腦里,傳統文化的精粹積累得越多,他們的現代化眼光將會越加深邃,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將會越加強烈?!睆埾壬f出了高校傳統文化課程開設的意義所在。國際化背景下,國外先進大學在傳統文化課程建設過程中,不斷放開眼界尋求和借鑒他國先進經驗與模式的同時,對本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毫不懈怠,這對解決當前我國多數高校傳統文化課程建設中出現的諸多問題,提供了寶貴的可借鑒經驗。

1 專業課程與傳統文化課程并行的課程設置方式

課程設置方式指針對一定學習目標對課程類型和門類的選定,并對時序和學時進行相應安排。因此,課程結構與課程內容成為評價課程設置方式的重要方面。參看國外發展成熟的院校,以哈佛大學為例,經多次嘗試與探索,其在歷次改革中不斷完善并最終形成了當前“核心課程+專業課程+選修課程”的課程結構。作為哈佛課程設置方面獨具特色的部分,其核心課程共包含外國文化、文學藝術、歷史研究、道德推理、科學等七個學科領域。東南大學羅玉玲碩士的學位論文等研究資料的數據顯示,哈佛核心課程中人文社科類多于80%,而從其課程內容分析發現,人文學科又以西方文化為重。由此課程設置方式不難看出其設置目的——既對學生進行特定的學術專業訓練,又幫助學生在了解現存知識的基礎上,學會探索、保存知識所需的不同手段及使用價值與使用方式,從而使其成為有文化、有良好思維習慣、能夠發現與創新的人。在具體的通識教育課程設置過程中,日本大學教養部改組的做法值得借鑒。其將通識教育總目標分成與各院系和專業相結合的具體目標,由院系組織專業教師參與其中,同力制定出通識教育可實施的計劃,這樣既保證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融合,又可增強專業教師責任感。但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不能貪圖面廣而“概論化”,而是要形成特色經典核心課程,在核心課程體系里層層深入與細化。

國內高校教育過程中雖提倡素質教育,卻仍以專業為主,要改變傳統文化課程缺失或虛設的現狀,就要轉變理念,在借鑒哈佛類院校先進經驗基礎上,依據我國素質教育的主要思想與目的,調整當前高校課程體系,將傳承我國文化精髓的傳統文化課程置于整個課程體系基礎性課程的重要地位,使其發揮應有作用。

2 重視本土文化課程

通過對哈佛大學核心課程中文學藝術領域三類課程的觀察可發現,除少部分亞洲藝術研究課程外,大多內容是關于西方藝術和美國本土藝術發展的研究。全觀其核心課程總體設置,五類人文領域中的課程內容絕大部分是對西方文化和美國本土文化的關注,充分體現了其對本土傳統文化的重視,也正與其強調的學生要具有民族價值觀的目標相一致。當今以人文教育為核心的通識教育理念和課程設置而在世界上獨具特色的俄羅斯大學,強調通過人文教育培養學生思維,使其在深刻理解文化和文明歷史進程的基礎上,形成個人價值、尊嚴、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因此,傳統文化課程成為其人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將俄語和言語文化、祖國史兩門課程作為大學生必修的通識課程,想要通過扎實語言基礎的培養,引導大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理解本國歷史文化的發展、更新過程,增強學生愛國精神的同時,培養其思維與創造能力,由此足見其對本土文化的重視程度。

反觀我國當今大學生的語文素養,且不說對《論語》《孟子》內容不熟知,就連基本漢字書寫能力也在電腦使用過程中日漸退化,更談不上對祖國幾千年來燦爛文化與文明的重視和傳承。因此,國內高校對傳統文化課程的重視程度亟待提升。

3 傳統文化與現代發展相結合,培養學生全球化思維

從總體分析國外哈佛類成熟院校核心課程或通識教育課程的設定,不難發現這些高等院校在此類基礎課程設置內容上,涵蓋面涉及世界多國、多民族、多區域的歷史、文化、文明的發展歷程,呈現出明顯的多元化特點和國際化特色。正如學者尹建中提到哈佛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中的外國文化領域和歷史研究領域方面的蒙古帝國研究、中國文化與變遷等課程設置原因時的分析:“‘開蒙古帝國研究是因為蒙古人在歷史上建立過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尤其讓當時的歐洲人驚訝,橫跨歐亞大陸的帝國統治方法也令人感到興趣;第二門課是有關中國文化的,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歷史篇章,加上現今中國的快速發展,這是美國人所不能忽略的;第三門課與日本相關……第四門課是有關回教世界的,回教人民與宗教的情節,以及回教地區人民的石油,均與美國國家利益緊密相關。這樣分析,或許你已經明白美國人設計通識課程的深刻內涵與組織設計的良苦用心”①。這樣,在課程設置兼容并包的基礎上,他們又采用不同策略,使學生重視國際文化與本土文化之間的特殊關系,既有助于加深其對本土文化形成過程的認識和把握,在現代化進程中學以致用,又有助于其認識和了解他國文化,形成全球化大局意識和思維方式,成為具有獨特判斷能力和批判意識的世界與本國的認知者。

4 互動性強的教學組織形式與隱性氛圍的創建

傳統文化課程的進行需要靈活的教學組織形式和良好文化氛圍的創建來共同完成。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對學生獲得知識、形成智力和提升人格的作用各不相同。不同于我國大部分高校傳統文化課堂上的“一刀切”“填鴨式”“機械化”授課方式,國外成熟院校的教師授課方式靈活多樣,演講課、角色扮演、討論課等授課方式極為常見。教師在課上強調學生的獨立閱讀和討論能力,鼓勵學生抓住機會獨立發現問題并及時表達個人觀點,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國素質教育雖強調“還課堂于學生”,但大多停留于口號而未付諸實際行動。

隱性學習氛圍指在學校中除正規上課時間和必須完成的課程之外,學校與學生共同營造的良性循環的學習場合與學習風氣。我國高校應在重視傳統文化課程建設基礎上,借鑒哈佛大學的宿舍功能開發的先進經驗,將學校各區域的功能從“提供住宿、飲食等方面的建筑”這一單性價值中解放出來,營造傳統文化學習的良好氛圍,讓學生在多元活躍的社區單元內,潛移默化地接受正能量影響,激發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 郭海軍,張旭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大學語文課程建設[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181-184.

[2] 張燕.文化傳承與知識探究——中國傳統書院與西方現代大學高等研究院之比較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23):82-83.

[3] 羅玉玲.國際化背景下我國高校傳統文化課程建設的研究[D].江蘇:東南大學,2008.

注釋

① 尹建中.通識教育在臺灣的發展:兼論人類學課程所應扮演的角色[M]//載:華人地區大學通識教育學術討論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7:135-136.原文見Harvard University Core Curriculum 1984-1985.

猜你喜歡
借鑒課程建設傳統文化
淺談中國傳統圖案在標志設計中的運用
《華盛頓郵報》轉型的實踐與借鑒
“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對中國的借鑒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基于卓越計劃的金屬結構材料課程實踐化改革與建設
資源、生態與環境學科群體系下普通地質學課程建設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