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研究

2016-11-16 15:11向倩郭麗瑤李江波
電腦知識與技術 2016年25期
關鍵詞:數字化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虛擬現實

向倩+郭麗瑤+李江波

摘要: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逐漸采用虛擬現實等先進的數字化技術來提升保護質量。該文在分析當前國內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的基礎上,闡述了數字化技術保護的方法及虛擬現實技術的優勢,并以湘西地區的趕秋節這一典型“非遺”項目為例,提出了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進行數字化保護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趕秋節;數字化技術;虛擬現實

中圖分類號:TP3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25-0210-0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some advanced digital technologies as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has adapted i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project.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digital technology protection methods and the advantages of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domestic ethnic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aking Catch the autumn festival in Xiangxi Autonomous Prefecture for example to recommend feasible and digital solutions by the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atch the autumn festival;digital technology;virtual reality

1 引言

早在20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就開始有了利用數字技術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的意識,并在90年代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1世紀以來,各國對“非遺”的重視度越來越高,紛紛采用法律、政策、教育、技術等形式來保護和傳承“非遺”,但由于“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受到其依存條件和當代人民對其的保護意識程度的限制,這些傳統的保護方式顯得差強人意,若要長久的保護和傳承“非遺”,充分利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顯得十分迫切。數字技術(Digital Technology),是一項與電子計算機相伴相生的科學技術,它是指借助一定的設備將各種信息,包括:圖、文、聲、像等,轉化為電子計算機能識別的二進制數字“0”和“1”后進行運算、加工、存儲、傳送、傳播、還原的技術,數字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民用安防及電子數字計算機、數控技術、通訊設備、數字儀表、電子產品、軍隊裝備等領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數字技術不僅能很好地將傳統方式保存的“非遺”數據記錄下來,還能利用它所包含的虛擬現實技術還原與拯救許多瀕危的“非遺”,同時還能使“非遺”滲透到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形成百花齊放的中國文化。

2 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文化大國,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非遺”中占著很重要的部分,它是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傳承下來的具有本民族特征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它承載著一個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文明和智慧,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到目前為止,我國列入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38個,位居第一,其中屬于少數民族的“非遺”有三分之一左右,包括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新疆《瑪納斯》、朝鮮族"農樂舞"、蒙古族呼麥、蒙古族長調、貴州侗族大歌等。

雖然國家對“非遺”保護工作重視程度有所提高,但是隨著人們生存環境、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變化及外來文化的沖擊,傳統的民俗民風已經漸漸被人們所遺棄,人們的保護意識也逐漸淡薄,隨意濫用、過度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時有發生[1]。我們時??梢詮木W絡、各類媒體上了解到各種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正在面臨諸多問題。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延續的決定性因素——傳承人,正在不斷銳減,很多掌握傳統技藝的傳承人年事已高,年輕人又因經濟效益低下又不愿繼承,因此面臨著傳承斷代、后繼乏人的問題;“非遺”政策走樣的問題也時有發生,隨著國家對“非遺”的重視程度提高,地方政府卻借著“非遺”的評審,拼業績,導致人力、財力、物力的浪費,“申遺”成功后,利用“非遺”的補助政策等優勢條件來快速發展當地的經濟,卻忽略了對“非遺”必須依存的環境和物質條件的保護,導致非遺的根基被侵蝕、破壞;管理“非遺”保護的專業人員匱乏,隊伍不夠穩定,素質有待提高[2],特別是在少數民族地區,這個問題顯得十分突出。因為從事語言文字翻譯的人才非常匱乏,就直接給少數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帶來了影響和制約,比如2010年中國臺灣最后一個會說巴則海語的人——97歲的原住民潘金玉去世,這一語言就隨之消亡了。因而,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等數字化技術來解決“非遺”保護和傳承中遇到的問題顯得十分迫切。

3 非遺的數字化保護

3.1 非遺的現有保護方法及不足

非物質文化遺產最根本的特性在于遺產的“無形化”和“活態化”[3]。所有遺產均通過口、手、肢體、行為和技能來表達,因此不具備實物特性;由于它的完成過程和傳承系統完全依賴于人,這就決定它人在藝在、人亡藝絕的“活態”化性質。目前而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通過以下方法:第一,保護非遺傳承人,如:家傳式,師徒式。第二,旅游與開發的方式,如:建立民俗村。第三,學校教育方式[5],如:通過將非遺融入到課堂教學與實踐中。第四,博物館、圖書館保存方式,如:各地的民族文化博物館都存有大量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

雖然這些方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其仍存在些不足。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是通過口耳相傳來表達,保護非遺傳承人的方式也會因為人類生老病死和偶然的事故使得非遺極有可能在瞬間消亡;旅游與開發的方式可以為當地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非遺在這種環境中容易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從而失去了其原真性;學校教育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擴大非遺的影響力,讓更多人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有時學校的環境和師資力量有限,常常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博物館、圖書館保存的方式通常需要花費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對“非遺”進行保存、整理、分類與記錄,但這種方式主要以書籍、音頻等形式保存,容易出現老化、失真的現象,且安全性低。

3.2 非遺的數字化保護技術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文明的歷史遺存,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是研究人類文明發展的珍貴材料。隨著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數字化的保護方式進入人們的視野,現如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信息技術被運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目前主流的非遺數字化保護技術如下:

3.2.1 非遺的數字化保存技術

非遺的數字化保存與存檔技術其本質就是數字保護方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記錄與儲存。以前,雖然有利用傳統的攝影錄像等技術手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這些方式保存的資料已出現了失真情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高精度圖形圖像設備相繼產生,更精確真實的數字化保存與存檔技術也隨之誕生。其主要的數據保存技術如:三維掃描技術、數碼攝影技術、利用錄音筆錄音技術等,通過這些數字化的保存技術所形成的數字檔案精度高,且易保存、復制,可以節省大量的存儲空間。

3.2.2 虛擬現實技術

虛擬現實技術是通過多種數字化技術的融合,模擬、仿真、復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方法。人們在虛擬現實的“非遺”環境中,猶如身臨其境,可以全方位的感受非遺的方方面面,此外,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交互性,用戶可以通過做一些簡單的操作,便可以從虛擬現實環境中獲得相應的反饋。這種方式充分展示出了虛擬現實技術在還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強大優勢。

3.3 虛擬現實技術及其優勢

虛擬現實是指仿真技術與計算機圖形學人機接口技術、多媒體技術、傳感技術、網絡技術等多種技術的集合;它利用3D的動態效果模擬現實生活某部分場景使用戶身臨其境,用戶能通過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力覺、運動等感知周圍環境及其變化,就像身處現實環境一樣,同時可以自主做出不同的動作,而且能夠得到實時響應,感受“非遺”的魅力。其特點是:人戴上設備之后就能處在 “非遺”環境中,能感受其中所有的事物,并能夠與其進行互動,體驗其帶來的美妙,與現實生活難辨真假。

虛擬現實技術保護“非遺”具有原真性,它能夠在虛擬現實中環境中添加許多因自然災害和社會變遷而消失的“非遺”賴以生存的環境因素,記錄和還原出“非遺”的原真面貌,使依賴原生態的“非遺”得以重現,讓大眾可以切身體會“非遺”的魅力,對非遺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

虛擬現實技術保護非遺的可傳播性強,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將非遺數字化,可以高速、便捷的在網絡上傳播,也可以方便、迅速地進行檢索、調用,這種方式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用戶只需穿戴基本的虛擬現實設備,便可以在數字博物館中搜索想要了解的知識,就可以進行體驗,并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實現共享。

虛擬現實技術保護非遺的成本低,雖然這種方式在前期開發、收集資料與建模投入的成本較高,但其后期的維護成本較低,與傳統的保護方式相比,其總成本要遠低于傳統方式[5]]。

4 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苗族趕秋節系統的實現

4.1 系統設計

系統設計目標:創建一個現實世界(趕秋節)向計算機空間投影的虛擬世界(數字趕秋節),并模擬真實世界人在該場景的活動,以及實現實時趕秋節資料交互查詢。

設計思路:搭建趕秋節虛擬世界,然后將虛擬世界移植入虛擬交互平臺軟件中對場景進行驅動,并設置交互。

4.2 系統組成

趕秋節做交互系統一方面要表現趕秋節場景及活動的可視化信息,另一方面要滿足實時交互的需求,因此從系統的組成上主要有兩部分,即計算機空間世界中的虛擬趕秋節場景和該虛擬空間的驅動控制平臺。系統組成如圖所示。

4.3 系統實施流程

趕秋節虛擬現實系統的搭建主要有兩部分工作,即視景生成和場景驅動。

4.3.1 視景生成

趕秋節數據庫的搭建

考慮到趕秋節承載環境的復雜性及高度還原的困難性,必須先深入湘西地區進行實地調研,通過當地居民口述,查找當地資料、縣志,親身體會現有的趕秋節習俗等,取得各項原始數字資源,它包括拷貝記錄和模擬創造兩種,主要是文字、圖像、音視頻、三維對象。然后對收集的信息進行整合分類,并進行數字化,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實現:其一,把趕秋節的文獻、圖片、影像等實物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和數字化轉化、存儲。其二,把趕秋節實踐的場所、道具等,進行數字化文字、圖像、音像記錄,進行分類整理和存儲。其三,用數字化技術將趕秋節活動的動態過程,進行動態、立體、高清晰地記錄,分類整理和數字化存儲。

最后利用分類存儲的數字化后的數字資源搭建趕秋節非遺數據庫。

虛擬環境建模

趕秋節的元素很多,作為主要表現對象,場景活動是建模的重點。為了在虛擬場景中展示逼真的趕秋節,利用采集到的數據信息、圖形繪制技術、立體聲合成和立體顯示技術、人機交互技術、系統集成技術等建模,實時生成三維圖像,構建虛擬環境。

4.3.2 漫游交互平臺實現

趕秋節虛擬交互平臺與虛擬場景的交互“實時”的。通過對虛擬場景中的虛擬角色的控制,可以對場景進行自由的漫游,還可以通過鼠標點擊場景中的場景、活動、人物的點擊來實時查看趕秋節的信息。漫游系統的交互設置按功能來劃分主要有以下幾個模塊:

①界面交互。包括漫游系統啟動畫面選項卡設計,瀏覽地圖功能,漫游路徑選擇,功能切換等與交互界面相關功能。

②角色運動。包括人物運動動畫在場景中的驅動,對象運動在場景中的驅動,對象動作的鍵盤、鼠標等的控制。

③信息查詢?;谑髽宋恢迷谔摂M場景中獲取有關趕秋節的各類信息。

4.3.3 虛擬交互系統的發布

利用互聯網技術,基于網頁的瀏覽器發布。該系統擁有如下幾個特點:首先,它很好地展現了趕秋節,突破了傳統展示、宣傳的單向性。在此系統中用戶可以全面了解到趕秋節的各種信息,最大限度的實現資源共享,不僅有聲有色,網站還能實現和用戶的交互,戴上設備,用戶就可以親身體驗趕秋節。其次,該系統突破了傳統趕秋節現場活動展示、展覽的時空、物質條件的限制,為趕秋節的跨時空、跨族群的宣傳、傳播創造了條件。最后,它可以很好地滿足各類需求,如趕秋節數據的存儲和管理。因此它提供了靈活的視角,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極大的方便在線虛擬旅游事業的發展。此外,由于網絡的便捷性和廣泛傳播性,趕秋節系統使得趕秋節信息不只是典藏和研究,更具展示功能和有教育意義。

5 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

5.1 保護對象的選取

在我國在法律上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構成要素進行規定,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能區別其文化的利益性、具備人權因素、具備其非物質性。利益性是指從我國歷史、文化、藝術等多角度深層次的進行觀察,能夠發現其具有的獨特的文化價值標準,并能夠在這一獨特文化標準的基礎下產生一定的利益,其表現形式可以是經濟發展價值,也可以是民族精神文化的傳承;人權因素是指符合對于當代人權的保護要求和有效的促進民族或者社會團體乃至于個人之間的相互尊重要求;非物質性是指以非物質形態存在。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是積極的、健康的、向上的,是符合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特色文化。

5.2 關鍵技術的使用

虛擬現實技術是多種技術的綜合,目前已經在醫療、游戲等多個方面得到廣泛應用,但要想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還原“非遺”的原生態環境和物質載體,展現其原生態特點,仍然離不開虛擬現實的主流技術的支持。

(1)動態環境建模技術

虛擬環境的建立是虛擬現實技術的核心內容,這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動態環境建模技術,其主要就是通過獲取所處實際環境的三維數據,利用三維數字設備和軟件,建立“非遺”的虛擬環境模型。目前該技術在礦業與鐵道行業中都有應用,通過模擬的方式簡化了一些實際中所遇到的問題。

(2)實時三維成像技術

實時三維成像技術就是在建立了精準的模型后,在足夠的時間下生出不同光照情況下的各個物體的精準圖像,并且由于是“實時”,因此圖像的更新需要達到一定的頻率才可以滿足“實時”這個要求。在這種技術的支持下,“非遺”環境的動態變化就可以清晰展現出來。

(3)廣角立體顯示技術

在虛擬現實環境中,雙目的立體視覺起了很大作用,人看周圍的事物時,由于兩只眼睛的位置不同,得到的圖像略有不同,這些圖像在腦子里融合起來,就形成了一個關于周圍事物的整體景象,用戶的兩只眼睛看到的不同圖像是分別產生的,顯示在不同顯示器上。在虛擬現實的“非遺”環境中,用戶要想體會到環境的立體感,這一技術是必不可少的。

(4)傳感技術

虛擬現實中需要使用各種傳感設備,并且虛擬現實對傳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傳感技術是虛擬現實中的一項關鍵內容。虛擬現實中的傳感設備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用于人機交互而穿戴于操作者身上的立體頭盔顯示器、數據手套、數據衣等傳感設備;另一是用于正確感知而設置在虛擬現實環境中的各種視覺、聽覺、觸覺、力覺等傳感裝置。借助傳感設備,用戶不僅可以從視覺上感受“非遺”,還可以從聽覺、嗅覺等多方面可體會“非遺”帶來的民族魅力。

(5)人機交互技術

虛擬現實技術其最大的特性就是交互性,這一點需要依靠人機交互技術來實現。該技術主要通過計算機的輸入、輸出設備,以有效地方式實現人與計算機的對話。在虛擬現實的“非遺”環境中,利用這一技術可以實現用戶與虛擬環境的互動。

5.3經費投入與經費保障

經費保障主要從以下三個層面分析:國家政策支持、時代需求、自身所帶來經濟效應。

國家政策支持層面:每年國家都會下撥巨款用于“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比如根據網易財經報道:為了搶救、保護昆曲,從2005年開始,國家每年投入專項保護經費1000萬元,截至2009年,已實際投入5000萬元。自2006年起到2014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35.14億元用于非遺保護,其中30.4億元對地方開展1372個國家級非遺項目、1986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8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保護工作予以支持。

時代需求層面:虛擬現實技術現正處于蓬勃發展的時期,眾多行業都已開始紛紛試水虛擬現實技術,2016年Oculus Rift、 HTC Vive以及PlayStation VR等三款主要的虛擬現實設備都將上市,日本一大學打算利用這些虛擬現實設備模擬海嘯發生場景以幫助民眾更好的應對海嘯。娛樂電商行業也開始嘗試,如:娛樂影視公司IMAX計劃設立第一批提供虛擬現實(VR)內容的實體場地,阿里巴巴啟動Buy+計劃將建立VR購物商城,eBay與零售商Myer合作推出了首家虛擬現實購物應用等。虛擬現實技術逐漸的大眾化,其成本也會隨著其應用范圍擴大而相對的逐漸縮小。

“非遺”自身層面:雖然趕秋節數據庫的搭建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以虛擬現實技術來保護民俗文化無疑可以成為一個新的旅游點,可以結合網絡和虛擬技術推出網上趕秋節體驗游,這可以給網站帶來更多流量,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甚至可能帶動當地的旅游發展,從而形成趕秋節網站的良性經濟發展。同時,趕秋節利用虛擬技術的實現,為更多的“非遺”提供了技術模板,相應的也節省了大量的財力。

6 結束語

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與成熟,其在“非遺”保護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國內外都在積極探索利用其進行“非遺”的保護,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面臨一些挑戰,如“非遺”數據庫建設的統一標準還待規范、“非遺”數字化開展工程量巨大、真正意義上運用虛擬現實技術來保護“非遺”還只停留在理論方面等。針對上述問題,應從技術、人才培養、研究思路等多方面、多層次對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對“非遺”進行保護策略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 魏玉江. 淺談少數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 金田, 2014(10).

[2] 覃志鵬. 論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 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08(11):53-56

[3] 高力群, 楊波. 虛擬現實技術在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研究[J]. 大舞臺, 2015(3).

[4] 蔡群, 任榮喜, 邱望標. 貴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方法研究[J]. 貴州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 36(4):43-46.

[5] 董堅峰. 湘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J]. 資源開發與市場, 2013, 29(12):1298-1301.

猜你喜歡
數字化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虛擬現實
REALITY BITES
虛擬現實技術向科幻小說借靈感
廣播電視發射機數字化改造
數字化技術在房地產檔案管理中的運用
淺談虛擬現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