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積山

2016-11-18 10:13谷之林
蘇州雜志 2016年3期
關鍵詞:麥積山小隴山峭壁

谷之林

麥積山

谷之林

麥積山在天水東南,乃西秦嶺山脈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它的奇特首先在于形體和色彩。

試想,在一個綠色山嶺環繞的小環境中,驀然豎起一座高142米紅色麥垛形石峰,立即給人強烈的視覺感受。四山環合中聳孤危,而且萬綠叢中一點紅。實在是太特別了。

難怪遠在1600年前的五代,古人就有詳細記錄:“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岡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石塊,高百丈尋,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保ā队裉瞄e話》)

天生麗質難自棄。這獨樹一幟的丹霞峰崖多天然巖洞,西南面是純粹的懸崖峭壁,孔洞星羅棋布。從后秦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歷代鑿窟塑佛,望去“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間,鐫石成佛,石龕千室”,蔚為大觀。這座拔地而起通體紫紅的石窟群,與中國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一樣,是獨一無二的國寶。

登上這“山圓細路高”的佛國探秘,雖是“懸崖置屋牢”(杜甫),畢竟是在峭壁迂回而上,大都靠的是鐵架棧道,僅容身而過。大大小小隨處可見的洞穴石室里,各代所塑佛像千姿百態,神態安詳周正,衣飾有時代的痕跡。

它們由十六國的后秦時期開鑿,歷經各代不斷增建,形成了一個諸佛海會蔚為大觀的獨特世界。所有塑像無論粗細巧拙,都端莊圓潤,神態安然,雙目微合,嘴角含笑。

最喜北魏沙彌造像,少女般溫婉敦厚,面容豐潤娟秀,靜寂中有一種難掩的活潑生氣,跨越一千六百多年仍兀自展現天真無邪的笑容,令無數人情不自禁報以會心的微笑。

時常從峭壁峻崖的佛龕洞窟間,將目光從幽暗佛像移往光亮的洞外世界,那一拱又一拱連環于周邊下方的青蔥山巒啊,清氣氤氳,光影彌和,護衛著我置身的紅崖。

入得洞內,我看諸佛,出得洞外,我看群山。由此感知這麥積山與群山的位置與特質。

并非沒人如我這般張望哦,這樣的體驗十分的獨特,因為這般特別的地形和視角。

上上下下,不久發現有個姑娘一直尾隨我們,手里捏著個小本子,很認真地聽工作人員講解,不時往本子上記上幾筆。

后來在山下又遇見了她,瘦小,孤身,非常簡樸的藍布衣。仍捏著那本小本子,正站在長廊宣傳欄前仔細端詳石窟照片。

我們相互打了招呼,問她一個人嗎?她說是的,因為喜歡,經常一個人出來旅行,剛去過敦煌,然后就到了這里。我倆一起端詳那個天真可愛的北魏小沙彌,我說,拍出來效果好多了。洞窟里沒有光線,不讓照明,只能俯近隔著玻璃細看,還是暗了。但他的臉容柔和笑容純凈,真的魅力非凡。這樣的極品應該是有出版物的。

她說,當然可以從圖書館借閱看到相關圖片,但雖然美觀清晰,仍然不如到現場親眼目睹,感覺不一樣。

我很喜歡這個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的女孩,想和她多聊幾句。問,你經常一個人出來這樣走嗎?她說,是的,我喜歡旅行,經常一個人出來。我不由多問一句:你是在哪里工作的呢?實在是想多了解她一點兒,不為什么,就是關切。她一點也不矯情,仍樸樸素素地回答,我是安徽人,現在上海工作。

做什么呢?自己都覺得是在犯忌,還是忍不住問。

在鋼鐵廠工作。她大約看出我的驚訝,又補充說:我學的是冶金,可喜歡的是歷史文化。

相互笑笑。她繼續自己的行程,我走向麥積山對面的小隴山。它青蔥明秀,如團團荷葉環繞通體赭紅的大麥垛。山上森林密布。山半有臺,為瞭望麥積山最佳點。再往上往里走,松柯枝葉交掩。翻過山脊下方便是雕窠峪,那里峭壁對峙間有方石臺地,相傳新莽末東漢初隗囂曾在其上建避暑宮。當年這天水人趁亂割據隴右,耽沉于林泉之樂,很快就灰飛煙滅了,唯青山簇擁紅崖,千年不改舊時顏。

上山后沒有馬上順石徑下到對面溝谷去,那里現為小隴山植物園。而是繼續往丘陵連綿的山里走。我曾從麥積山古堡般的紅崖望過來,這里層巒吐翠,疊嶂含秀,相挽成一個環繞四周的圓舞陣?,F在,我藉由小隴山攀上了它們的肩,想一直走到山嶺的中央,從那里找到更合適的角度,好回望一下亭亭玉立于圓點中央的紅石崖。

沒有現成的石徑,山勢起先一直是在上揚,然后起起伏伏,全都處于林木覆蓋之下。層層疊疊的樹木嚴嚴實實地阻擋了我的視線,它們細高繁復,我在其腳下??峙碌脤W猿猴爬上樹梢,才能越過植物冠蓋的“海洋”看到綠色圍城之中的紅堡。

在這些回環起伏的山林里,有狀若金字塔的麥積山,還有酷肖羅漢的羅漢崖。民間傳說“先有羅漢崖,后有麥積山”,透露了后秦興佛造窟之時,羅漢崖曾是首選。但實際效果證明,麥積山更堪重任。

小跑般匆匆穿行了好多路,多想找到一個山頂缺口,讓人最后一次好好觀看一下那座崖,那鑿山而修,千龕萬像,轉崖為閣,通體紅紫,狀如麥垛卻是無上玲瓏勝境的麥積山。

可是林木太高太密了,人若侏儒般只能在高高的山林里一直一直往前走,知道山是繞過來了,人已經來到麥積山的正面,但始終無法從綠幕中透視任何東西。知道即便繞完所有山嶺,也是一樣的結果。因為山不高,林才特別茂密。

這里的森林不是原生態,沒有古老蒼勁的粗壯大樹?,F在的它們是原始森林的子孫,如常見的次生林一般細高茂密。它們的祖先,最先是為麥積山石窟的開鑿奉獻了的。一千六百多年前,人們砍伐周圍山上的大樹,堆積起與麥積山等高的步臺,古代的能工巧匠們才得以將麥積山的紅崖鏤刻成一座舉世罕見的藝術寶庫。

告別秦嶺余脈小隴山,腦海里揮之不去的仍是群山翠綠胸懷緊揣著的那顆紫紅色的心臟。走在青青樹林中,就會想起那首古老的歌謠,從而對藍天下這片紅綠相嵌的山嶺,有了更深的理解。

“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后有麥積崖?!?/p>

它們互相映襯,互相依托,是唇與齒、血與肉的關系。

猜你喜歡
麥積山小隴山峭壁
曬經石、麥積山石窟
“精舍繞層阿,千龕鄰峭壁”
如何順利通過懸崖峭壁上的獨木橋
麥積山石窟北方少數民族因素之探析
熱卡扎,巖峰深處的秘窟
小隴山林區茵陳菜開發前景
麥積山
攜手共筑綠色夢 大山深處著文章——記小隴山百花林場榮獲甘肅省五一勞動獎狀先進事跡
全國國有林場職業技能競賽在小隴山林業實驗局舉行
黃小倩:峭壁上的絢爛之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