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經肌肉電刺激技術在改善4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生活質量中的應用

2016-11-21 22:55楊云珠
上海醫藥 2016年21期
關鍵詞:腦卒中偏癱運動功能生活質量

楊云珠

摘 要 目的:探討神經肌肉電刺激技術在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生活質量中的應用。方法:選取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間我院確診治療的腦卒中偏癱患者80例,依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刺激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康復治療,刺激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神經肌肉電刺激技術治療,隨訪6個月。分別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FMA)和改良Barthel指數(BI)評估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及生活質量,統計分析所有患者治療前后靜態和動態肌電值、治療前、治療后2、4、6個月的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結果:刺激組患者治療后靜態和動態肌電值及2、4、6個月的FMA得分和BI值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神經肌肉電刺激技術可有效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肌肉功能和上肢運動功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作進一步實踐。

關鍵詞 神經肌肉電刺激技術 腦卒中偏癱 運動功能 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743.3; R45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533(2016)21-0040-04

Application of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echnology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4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poplexy hemiplegia*

YANG Yunzhu**(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Ganzhou City, Ganzhou 34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echnology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poplexy hemiplegia. Methods: The data from 8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poplexy hemiplegi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ll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stimulation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with 40 cases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while the stimul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echnology besides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Both group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and their upper limb movement fun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were assessed by 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 (FMA) and modified Barthel index (BI), and the static and dynamic electrical valu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movement fun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before treatment and 2, 4,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All the indexes mentioned abov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stimulate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P<0.05). Conclusion: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muscle function, upper limb movement fun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and is worthy of further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echnology; cerebral apoplexy hemiplegia; motor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腦卒中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腦神經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可導致頭暈頭痛、意識障礙、肢體活動不靈等癥狀,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殘率高的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1]。而包括弛緩性癱瘓和痙攣性癱瘓等的偏癱是腦卒中患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嚴重者可喪失生活能力。其臨床治療多采用康復訓練,雖然能有效促進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但還是有部分患者未能有效恢復正常生活,故如何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成為廣大腦科醫師重點關注的問題[2-3]。近年來,受人們生活、飲食及社會老齡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腦卒中的發病率逐年增加,病后出現偏癱的患者也隨之增加,如何用現代康復理論規范其治療逐漸受到學者們的關注,也成為了康復醫學科學發展探索的問題[4-5]。對此,本研究采用神經肌肉電刺激技術,探討其對患者上肢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間我院確診治療的腦卒中偏癱患者80例,依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刺激組和對照組各40例。刺激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6~74歲,平均年齡(62.73±12.47)歲,依據腦卒中類型分為腦出血15例,腦梗死25例;依據偏癱類型分為弛緩性癱瘓33例,痙攣性癱瘓7例;依據患側分為左側17例,右側23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5~76歲,平均年齡(63.62±12.81)歲,依據腦卒中類型分為腦出血17例,腦梗死23例,依據偏癱類型分為弛緩性癱瘓33例,痙攣性癱瘓7例;依據患側分為左側19例,右側21例。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腦卒中類型、偏癱類型、患側等資料上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2)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臨床癥狀、病史、CT或MRI檢查、血尿常規等證實為腦卒中偏癱[6];②發病在 1 周以內,生命體征平穩;③患者或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④患側上肢皮膚感覺正常,肌力小于2級;排除標準:①伴有肺、肝、腎等重要器官嚴重性疾??;②有意識障礙或不能通過言語、肢體語言、眼神等方式進行溝通交流;③有精神病病史;④拒絕或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康復治療,刺激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神經肌肉電刺激技術治療,具體如下。

1)對照組 醫務人員協助患者被動運動患側肢體關節,如肩胛帶的活動等,以不引起患者疼痛為宜,同時指導或協助患者進行腕關節背伸及踝關節背伸的牽張練習、健患側翻身練習、床邊坐位平衡訓練、步行訓練、站立平衡訓練、坐位訓練等。對弛緩性患者強調正確姿位,以主動或被動練習、翻身、側臥起坐為主;對痙攣性患者以非痙攣肌的肌力練習、誘導分離運動的訓練為主,每次訓練60 min,2次/d。

2)刺激組 患者在常規康復治療后采用Am-800 型神經網絡重建儀(丹麥Danmeter公司)進行治療,輸出波形為單向方波,刺激強度20~30 mA(以出現明顯肌肉收縮或患者感到明顯搔抓感為宜),脈寬0.2 ms,輸出脈沖頻率為50 Hz,刺激方式為自動(Auto),間歇時間10~15 s,持續時間5~10 s。將2個治療電極貼敷在患側腕背伸肌肌肉表面,2個檢測電極貼敷在健側腕背伸肌肌肉表面,輔助地線電極貼敷在患側肢體部位,其中對弛緩性患者把電極置于肢體伸肌群如四頭肌等,對痙攣性患者把電極置于痙攣肌的拮抗肌上,同時協助患者患側用力、緩慢、勻速地做腕背伸動作以配合治療,20 min/次,5次/周,共8周。

1.3 指標觀察和標準

所有患者均通過電話或復診等方式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分別采用FMA法和改良BI法評估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統計分析所有患者治療前后靜態和動態肌電值、治療前、治療后2、4、6個月的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情況,其中FMA法總得分為66分、改良BI法總得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上肢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越良好,BI得分在0~20分為極嚴重生活功能缺陷,25~45分為嚴重生活功能缺陷,50~70分為中度生活功能缺陷,75-95分為輕度生活功能缺陷,100分為正常[7-8]。

1.4 統計學數據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對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對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靜態和動態肌電值比較

治療前,刺激組和對照組患者靜態和動態肌電值基本相同,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刺激組患者治療后靜態和動態肌電值明顯高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1)。

2.2 FMA得分和BI值比較

治療前,刺激組和對照組患者FMA得分和BI值基本相同(P>0.05),治療后2、4、6個月刺激組患者的FMA得分和BI值明顯高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2、3)。

3 討論

有研究顯示,腦卒中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男性較女性多,其中偏癱是其較常見的一種并發癥,患者多遺留不同程度的肢體活動障礙,不同程度喪失勞動力,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9-11]。有研究顯示,腦卒中偏癱多采用康復訓練治療,包括上肢功能訓練、關節活動度訓練、肌肉牽伸訓練、步態訓練等,可有效通過被動和主動的功能訓練誘發來自皮膚、關節處深、淺感受器的信息傳入,促使損傷神經重新支配肌肉及恢復運動功能,進而加速神經的再生和傳導功能的恢復,促進大腦皮層功能的重組,從而達到恢復患側肢體功能及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

力的目的[12-15]。歐愛萍、李芬及楊凌佳等[16-18]研究表明,作為一種新型的物理治療的神經肌肉電刺激技術可通過低頻脈沖電流刺激神經肌肉引起肌肉節律性收縮,保持肌細胞固有的收縮和舒張特性,促使失神經支配肌肉恢復運動功能。同時神經肌肉電刺激還可與激發的中樞神經系統的傳導同步,通過反射和隨意運動的結合促進正確的運動反應形成及降低傳導中突觸的阻力,加速神經的再生和傳導功能的恢復,通過高級神經中樞的調整促進肢體運動反射弧的重建與恢復,使中樞神經系統逐漸恢復,進而改善患側肢體運動功能。通過肌肉持續收縮的泵效應和對肢體局部肌肉的刺激,可有效加速肌肉本身的血液循環,促使肌肉細胞內新陳代謝,抑制肌肉纖維化、硬化,減輕失水和代謝紊亂,防止、延緩或減輕失用性肌萎縮和攣縮的發生,進而改善肢體肌肉功能,最終達到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19-20]。

本研究結果提示常規康復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患側肢體功能的恢復,進而改善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而在神經肌肉電刺激技術治療過程中,通過貼敷在健側腕背伸肌肌肉表面的2個電極可有效檢測肌肉肌電值的變化、貼敷在患側腕背伸肌肌肉表面的2 個電極可有效釋放電信號,而貼敷在患側的1個電極可通過低頻脈沖電流有效刺激患側的神經肌肉,恢復神經的再生和傳導功能;同時通過患側的運動配合,可有效調整和促進肢體運動反射弧的重建與恢復,形成正確的運動反應,且在肌肉持續運動和電刺激的共同作用下,進一步促進肌肉本身的血液循環和肌肉細胞內的新陳代謝,實現患者患側肌肉的主動收縮,達到反復主動運動康復治療的目的,進一步促使患側肢體肌肉功能的恢復,使其能更好、更快地恢復肢體運動功能,從而達到促進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和改善生活質量的最終目標。

綜上所述,神經肌肉電刺激技術可有效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肌肉功能和上肢運動功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進一步實踐。

參考文獻

[1] Gao H, Li X, Gao X, et al. Contralateral needling at unblocked collaterals for hemiplegia following acute ischemic stroke[J]. Neural Regen Res, 2013, 8(31): 2914-2922.

[2] 劉曉春, 錢江, 劉貞仔, 等. 早期應用PNF技術聯合藥物治療對老年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骨質疏松的效果研究[J]. 中國當代醫藥, 2016, 23(8): 34-36.

[3] 張朝霞, 麥王向, 葉正茂, 等. 運動反饋訓練聯合改良強制運動療法對腦卒中上肢功能的影響[J]. 中國醫學創新, 2016, 13(3): 38-41.

[4] 羅金發, 莢磊, 倪朝民. 針灸結合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技術治療腦卒中后肩痛的療效觀察[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5, 30(12): 1284-1285.

[5] 曾明安, 陳玲, 吳汀. 針刺結合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技術對偏癱上肢運動功能的影響[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13, 35(7): 586-587.

[6] 任亞平, 張志強, 王英喜, 等. 體針結合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技術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的影響[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2, 27(4): 366-367.

[7] 吳運景, 劉曉霞, 韓麗雅, 等. 操作性肌電生物反饋聯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的影響[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6, 31(1): 86-88.

[8] Khan M, Kamal AK, Islam M, et al. Can trained field community workers identify stroke using a stroke symptom questionnaire as well as neurologists?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community worker administered stroke symptom questionnaire in a peri-urban Pakistani community[J].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15, 24(1): 91-99.

[9] 任亞平, 于青, 張志強, 等. 體針結合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技術對急性期腦卒中偏癱患者肩關節半脫位的療效觀察[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2, 11(6): 407-409.

[10] 王聰聰, 張秀清. 神經肌肉促進術治療腦卒中后偏癱側肢體骨質疏松癥的研究現狀[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2, 27(1): 88-91.

[11] 謝蘭蘭, 陳思思, 王燕鴻, 等. 芍藥甘草湯加味聯合運動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偏癱肘關節屈曲痙攣療效觀察[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6, 25(7): 750-752.

[12] Tsunoda T, Maeshima S, Watanabe M, et al. Rehabilitation for a patient with hemiplegia, ataxia, and cognitive dysfunction caused by pontine hemorrhage[J]. Case Rep Neurol, 2015, 7(3): 213-220.

[13] 郭瑞, 劉悅. 強化肩胛帶訓練及早期康復治療對經針灸治療腦卒中后偏癱肩痛的臨床療效[J]. 解放軍醫藥雜志, 2016, 28(3): 92-95.

[14] 王叢笑, 郄淑燕, 張曉穎, 等. 上肢康復訓練系統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康復中的應用[J]. 中國康復, 2016, 31(1): 5-7.

[15] George PM, Steinberg GK. Novel stroke therapeutics: unraveling stroke pathophysiology and its impact on clinical treatments[J]. Neuron, 2015, 87(2): 297-309.

[16] 歐愛萍, 李昌柳, 李芬, 等. 個體化神經肌肉電刺激對腦卒中偏癱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 廣西醫學, 2014, 36(4): 450-452.

[17] 李芬, 李昌柳, 楊少華, 等. 神經肌肉電刺激與電針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J]. 廣西醫學, 2014, 36(8): 1061-1063.

[18] 楊凌佳, 章曉峰. 強制性運動療法結合神經肌肉電刺激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康復中的臨床療效[J]. 護理與康復, 2015, 14(9): 862-864.

[19] 賈立坤, 王聰聰, 李秀華, 等. 神經肌肉促進技術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肢體骨質疏松的療效及作用機制[J]. 山東醫藥, 2014, 54(25): 10-12.

[20] 趙衛衛, 陳世宏. A型肉毒毒素對腦卒中患者磁刺激運動誘發電位及上肢功能的影響[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5, 30(3): 278-280.

猜你喜歡
腦卒中偏癱運動功能生活質量
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研究
運動康復訓練對腦癱患兒神經智力及運動功能發育的影響分析
膳食纖維制劑對老年便秘患者療效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早期康復治療在腦梗死患者中的臨床效果研究
品管圈活動在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良姿位擺放依從性中的應用
早期康復治療對急性腦梗死影響的臨床研究
針灸治療對腦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表達的影響
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