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唐代知遇詩

2016-11-23 22:16陳芳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6年9期
關鍵詞:唐詩

陳芳

摘 要:唐詩中知遇詩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唐代知遇詩所反映的正是唐代社會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氣氛,因此也呈現出了唐代獨特的文學風貌。

關鍵詞:唐詩;干謁;知遇詩

綜觀唐代,朝廷取士是科舉與薦舉并用的。朝廷既然開了薦舉之道,那么士人也必然行干謁之事。在唐代,眾多文人都曾有過干謁的經歷,因此,圍繞干謁就產生了許多知遇詩歌。知遇,即賞識寵遇。

一、唐代知遇主題的歷史承繼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社會秩序、人倫秩序、道德秩序的紊亂和顛倒,士人不存在遇和不遇的問題。自漢代始,士人可以任意擇君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因此,他們渴望以才華為干謁資本,以求成功。大約至東漢中期,當士人階層開始對漢王朝表示失望時,這種不遇的感傷才漸漸淡化。

到了唐代,社會自由而開放,唐人以兼濟天下為己任,以執著熱烈的入世精神為主導,謳歌理想,追求功業。文人們也把反映現實、干預政治、兼濟天下視為己任。白居易明確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韓愈則:“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崩钯R也曾唱出:“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钡?,由于政治理想與黑暗現實的社會沖突,救世與自救的人格予盾,通往建立功業的仕宦之途并不平坦,這就產生了“不遇”的問題。在不遇的問題上,唐人的總體態度是充滿希望的“待時”,但是,士人“不遇”的內心的苦悶是自然存在的,而且必然是要通過某種方式來消解的。這種方式不僅僅是只像董仲舒、司馬遷等人一樣的苦悶的不滿與牢騷,而是把它轉化為一種文本存在,即知遇詩。

二、唐代干謁與知遇詩

唐代文人對于入官求仕的熱情非常之高,他們大多不只安于做詩人,而是企求仕途的顯達。唐代科舉考試,主考官除了評閱試卷外,還要參考考生平日的作品和聲譽。因此,文人在考試之前必須到處叩拜公卿,獻文章,送禮物,稱“干謁”,也稱“求知己”。很多文人就靠投獻和權貴的推薦實現了入仕理想,這種賞識寵遇在唐詩中表現得可謂淋漓盡致。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孟浩然西游長安時寫了一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寄給當時位居宰相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他的賞識和器重。孟浩然在詩中表達了自己身處盛唐不甘心閑居無事只做一個隱士,而是想干一番大事業的心情。杜甫在困守長安十年時期也有過干謁經歷,知遇詩如《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當時韋濟任尚書左丞,雖然很賞識杜甫的詩才,但是卻沒能給他以實際的幫助。杜甫夢寐以求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化為泡影。

此外,詩人錢起也同樣給一位姓裴的舍人寫過一首請求援引的詩《贈闕下裴舍人》,高適也曾是一位鄙視??贫鴥A心干謁的詩人。

文人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干謁,同樣也反映出他們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理想和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

三、唐代知遇詩的特點

由于唐代社會環境和風氣,以及士人所特有的對自身命運的不甘心,對人生理想的不放棄的心態,因此,在其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總是憤激與自信并存,痛楚與希望同在。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特點:

1.言為心聲,真切感人。

張九齡的《感遇十二首》:“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其一)“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其四)“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其七)詩人借物喻人,托物喻志,把自己的身世之感與“草木”、“美人”、“孤鴻”、“桃李”等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有時假托物之口,以溫厚的口氣寄已之言,真切而感人。

白居易的《楊柳枝詞》:“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這是一株生機勃勃、風度翩翩、秀色照人的翠柳,千萬條嫩如黃金軟如絲線的枝條在和煦的春風中飄蕩,風情萬種,人見人愛。然而,詩人卻大發感慨,美麗的楊柳可惜卻偏偏生長在人跡罕至的西角荒園,無人欣賞,倍受冷落,只好終日寂寞。實際上,詩人是想借對荒園之柳的痛惜之情來抒發自己心中的塊壘,以及對當時的政治腐敗、埋沒人才的不滿。在詩歌中,柳是借以抒懷,詠以言志的媒介,在這里詩人把詠物與寓意熔在一起,感人至深。

2.質樸自然,急不擇言。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這是李白在一生干謁活動達到高潮時的感慨,如疾雷破山,狂飆震壑,情緒暴烈,感慨直露。在開元中期初入長安時,曾有大言放語:“何王公大人之門,不可以彈長劍乎”?(《上安州裴長史書》)來到長安后,干謁王公大人卻遭冷遇,因此又曾向干謁對象衛尉卿張垍發出憤慨而又酸楚的求援之聲:“彈劍謝公子,無魚良可哀!”但是干謁卻徹底失敗了,最終離開了長安。他將胸中的郁憤發于恨恨:“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衣居王門不稱情”,痛憤之情強烈而絕望。此外,杜甫在干謁上于《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也有過同樣的感憤。

知遇詩是唐代文人士子精神狀態的真實寫照。他們擁有懷才不遇的心靈孤獨,雖然懷有經世致用的宏才大略,卻英雄無用武之地,莫名的孤獨油然而生;他們懷有仕途失意的政治苦悶,生活與政治緊密相連,而政治斗爭又是殘酷無情的,文人的理想常常因與君王意見相抵牾而不能實現,這樣的心理苦悶亦顯孤獨,因此,知遇詩成了他們精神世界一份豐盈的寄托。

參考文獻:

[1]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

[2]傅道彬,陳永宏.歌者的悲歡—唐代詩人的心路歷程[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

[3]薛天緯.干謁與唐代士人心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猜你喜歡
唐詩
品讀唐詩
秋韻唐詩
《唐詩選注評鑒》(十卷本)出版
唐詩
唐詩賞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