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以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為指導推動文化館建設的幾點思考

2016-11-23 22:21周柯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6年9期
關鍵詞:文化觀文化館中華

周柯

改革開放以來,一方面為我國經濟社會注入了強大的生機活力,另一方面也誘發了崇洋媚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了懷疑。對此習近平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盵1]如果不加區分、盲目地成為西方道德價值的應聲蟲,不僅不能形成為我國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甚至會出現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失去自己精神獨立性的危險,在精神上成為別國附庸。那么怎樣培育我國的核心價值觀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守在我國大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道德價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習近平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讀中華傳統文化,彰顯出其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認知與責任情懷。作為文化館建設來說,這些重要論述對于我們堅守倫理規范與道德根基,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文化館應深入學習理解習近平關于傳統文化觀的重要論述

中華傳統文化是全體中華兒女尋根溯源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標識。習近平傳統文化觀廓清了一段時期以來關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模糊認識和片面看法,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只有深入挖掘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內容和文化資源,從而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

一是立足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傳統,全面梳理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與精神實質。

“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作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大體經歷了中國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兩漢經學興盛、魏晉南北朝玄學流行、隋唐儒釋道并立、宋明理學發展等幾個歷史時期”[2],并在發展進程中逐步形成了儒學主導、與釋道等諸家學說“和而不同”的包容態度,呈現出“順時而生”“與時遷移”的長久生命力,體現出“經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實踐向度。這些論述精準概括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源起與嬗變、合流與內化、變革與轉型,釋放出借助傳統資源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信號,展示出為中華文明崛起而奮斗的歷史擔當和自覺境界。

二是著眼于中華傳統文化豐富的思想內涵,深刻闡釋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獨創特色與時代價值。

中華傳統文化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中逐漸孕育了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尤其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宗教思想,“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的經濟管理思想,“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的治國理政思想,“樂禮善學、尚中貴和”的社會倫理思想,“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道德修養思想,體現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和價值理念。習近平指出,這些優秀的文化價值觀念“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3],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

三是服務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時代需求,明確闡述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與創新路徑。

習近平的傳統文化觀,強調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期,使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思想內容、傳播載體與當今社會發展要求相契合,“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我們應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的方針,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習近平傳統文化觀既蘊含著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創新發展,也指引著建設文化強國的路徑與方向,將我們黨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二、文化館在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思想通過各種載體進入我國,對我國傳統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再加上中國自身進行的制度改革、社會變遷造成了習俗文化極度不穩定,使得我國傳統文化在與西方文化的交鋒中落了下風,到處都出現了漠視傳統文化的現象。從我們文化館在推動傳統文化建設上存在的問題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對中華傳統文化保護不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它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其范圍包括口頭傳統及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傳統表演藝術、傳統手工藝技能、民俗活動、禮儀、節慶等。這些傳統文化是承載民族精神與民族情感的重要載體,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基礎,也是人類智慧的體現。然而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各地的文化生態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中華傳統文化受到了越來越大的沖擊。比如,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一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消亡。如昌江的黎陶、黎錦、黎族歌曲、峻靈王文化等多種形式的非遺,都是通過代代口口相傳的方式得以傳承,由于文化的融合和教育理念的偏差,現在年輕的一代對此知之甚少。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成為當前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二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不夠。要充分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宣傳保護是前提,只有宣傳保護得越好,其價值也就越大,知名度也就越高。例如我國1982年就出臺了文物保護法,三十多年的普法宣傳以及各級文物保護行政部門的不懈努力,實踐中采取的保護文物的種種措施,已經使保護文物的觀念深入人心,盡管生活中可能或者說確實還存在著不利于保護自然景觀、古建筑的種種行為,但是已經可以說,沒有人不知道這些文物是應該保護的。但與此相對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卻不容樂觀。如我們昌江是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如昌化江文化、峻靈王文化等都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但是伴隨著全球化、城市化、市場化的腳步,悠悠古城的印記逐漸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了,公眾對這些傳統文化的知曉度不高。為什么呢?歸根到底就是宣傳不夠,人們認識上存在差距。由此看出,提高人們對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引起全社會對中華傳統文化關注,從實際出發,宣傳保護傳統文化是文化館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不夠。中華傳統文化來自民間創造,也在民間延續,民間是它生存的土壤,如果沒有其生活的土壤,它就只能走向枯萎與衰亡。因此,文化館要把諸如民歌、民俗等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在民間,讓民族民間藝術“活”起來。怎樣“活”起來呢?眾所周知,傳統文化的最大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觀的顯現。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也是其易消亡的原因。如過去昌江縣許多鄉村流行的軍歌文化,隨著一批老藝人的相繼辭世,已經到了差不多人亡歌息的地步。還有石碌鎮流傳了數百年的黎族舞蹈,前幾年還有一些老人會演,可到了去年普查時,他們已全都去世,只留下一些黎族服飾收藏在縣博物館里,再也沒人會演了。由此看出,在傳統文化的傳承過程中,“人”這個載體就顯得尤其重要,活態文化的保護,首先應該是傳承人的保護。

三、文化館要以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建設作為自身的職責使命

文化館是政府設立的公益性文化機構,是人民群眾接受文化藝術教育的殿堂和開展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文化的載體和文化的傳播者,文化館應當認真學習關于習近平對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充分認清文化館在傳統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將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建設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內容。

一是文化館的產品應當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文化館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優質、豐富的公共文化產品。文化館的業務干部要把學習理解習近平關于傳統文化觀的重要論述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加強生活積累、知識積累、情感積累、藝術積累,要把人民滿意作為最高標準,把服務群眾作為創作的基點和歸宿。在創作文藝作品時,要從建設中華傳統文化的情感出發,而不是從口號出發;要從人物出發,而不是從概念出發;要善于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創作的營養,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尋找創作的素材,使自己的作品做到完美的藝術形式和深刻思想內涵的結合,成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藝術佳作。

二是文化館的服務應當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文化館面向社會所提供的公益性文化服務應該具有傳統文化內涵。所設置的免費開放服務項目應該力求做到既富有中國和當地的傳統特色,又新穎、獨特、益智、有趣,貼近當地的文化傳統,貼近老百姓的文化需求,讓人民群眾樂于接受、樂于參與。例如,我們昌江縣在舉行公益畫展時,注重將本省、本縣、本土的作品展現出來,讓人民群眾享受到高雅藝術;開設市民講堂、生活美學課堂,提高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審美修養;舉辦歌手大賽、戲曲票友大賽、絕活兒展示、書畫攝影大賽等,讓人民群眾成為舞臺的主角,同時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活力。

三是文化館的人員應當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文化館要向公眾提供文化服務,文化館人自身就應該有文化,懂文化。文化館人應該熟知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特別是要能夠如數家珍地道出自己所在地域文化發展的脈絡、文化資源的狀況以及文化的特質,同時對世界文化也應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文化館人應該具有廣博的知識,并且具有一定的文藝特長,不僅可以為社會提供普及性的文化藝術服務,更可以為社會提供高端的文化藝術服務。文化館人只有具備深厚的文化內涵才會有魅力,在社會上才會有影響,在人民群眾的心目中才會有地位。

四是文化館的設施應該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文化館是文化設施,因此,就其建筑本身而言,文化館的建筑應該是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的特點、文化意蘊、文化內涵、文化象征的建筑。一座好的文化館建筑,其造型和外觀應該能夠充分體現本地、本地的文化特色,是本地、本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符號,讓人們一看到文化館的建筑外形,就像看到故宮、天安門一樣,立刻為之吸引,從而產生走進其中的愿望和沖動。此外,文化館在內部的裝飾、環境布置和項目設置也應該充分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品位和文化內涵,讓人于舒適、溫馨、愉悅中感受到一種濃郁的文化藝術氣息。在免費開放項目設置上,文化館應該設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廳、地方歷史文化展示廳、藝術展廳等,通過展示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和當代文化藝術,增加文化館的文化內涵,增強文化館的吸引力。

習近平的傳統文化觀既蘊含著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創新發展,也指引著建設文化強國的路徑與方向,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意識形態問題的深度思考和艱辛探索,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與中國思想文化建設實際相結合的重大理論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文化發展規律和文化建設路徑的深刻認識與發展。文化館必須要以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為遵循,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繼承中弘揚、在弘揚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播,從而實現由社會主義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的跨越。

參考文獻:

[1]習近平,2014年.《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

[2]習近平,2014年.《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

[3]習近平,2014年.《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

猜你喜歡
文化觀文化館中華
尋訪呈貢非物質遺產文化館
章堰文化館
大愛有光
民俗文化藝術館設計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習近平的傳統文化觀
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