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例談小學語文文本解讀

2016-11-23 23:14方燕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6年9期
關鍵詞:魚游落花生生命

方燕

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效的閱讀教學的基礎與前提,決定著學生對文本的感知、理解與體悟。文本是作者與讀者溝通的唯一橋梁,真正做到正確解讀、深入研讀文本,是我們把握作者情感與理念的的最終目標。那么,我們究竟該從何著手,走近作者的文字,進而走進作者的內心呢?

一、仔細琢磨語言特點

1.解讀關鍵字。

比如在教學《魚游到了紙上》一課,我們可以抓住課題中的一個“游”字,引導孩子質疑:“魚為什么會游到紙上呀?”“魚是怎么游到紙上的呢?”學生帶著疑問默讀課文,找到兩個關鍵的句子:“魚游到了心里”和“魚游到了紙上”。他們還弄清了這兩者的關系是先與后、因與果的關系。我們可以通過換字的方法理解“魚游到了心里”中的“游”字就是“印、刻、烙、留……”的意思,“魚游到了心里”就是魚的靜態和魚的動態已經深深地印在了青年的心里,就是“胸有成魚”的境界。而“魚游到了紙上”中的“游”就是“畫”的意思。作者為什么不用“畫”而用“游”呢?一個“游”字,就令我們產生無限的遐想——金魚萬千的形態和生動的姿態;一個“游”字,金魚和青年的形象就躍然紙上、栩栩如生了。難怪古人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的執著追求和“推敲”的千古佳話。作為語文教師,在研究教材的時候既要做到“字斟句酌”,還要努力引導學生用字用詞準確、簡潔和生動。

2.解讀關鍵詞。

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就可以抓住“了不起”這個詞,引導學生去體會感悟文章中“父”的偉大,“子”的勇敢、無私。在教學老舍先生的《貓》一課時,古怪一詞是含有貶義的,那么,在文本中老舍先生是用古怪表達他對貓的討厭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的1-3自然段,發現課文中雖然沒有明確的表達作者內心情感的詞句,可是也不難體會到作者對貓的情感傾向。比如,作者贊貓“有時候很乖”,夸貓捕鼠的時候“多么盡職”。并詳細描摹貓動作的“溫柔可親”和叫聲的“豐富多腔”。細讀課文,聰明的學生發現作者其實十分喜歡貓,因為他把貓印在稿紙上的泥腳印比喻為漂亮的小梅花;還能從貓毫無意義的叫聲中聽出“長短不一、粗細各異、變化多段”和“咕嚕咕嚕地給自己解悶”……作者經常都在關注貓,難道這不是因為喜歡它嗎?

3.解讀關鍵句。

在教學《釣魚的啟示》一課時,抓住文中一句往往被許多老師認為簡單而忽視的“父親劃著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這時是晚上十點,距離開放捕撈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比ヮI悟文章所蘊含的“誠實”思想內容。又如王崧舟老師在教學魯教版五上冊《草船借箭》一文時,慧眼獨具地開發出了諸葛亮的“三笑”,從而使學生從一個“笑”字就領悟了諸葛亮“神機妙算”的課文精髓。所以只有抓準了教材的突破口,才能更好地整體把握教材;如果不能抓住突破口,就不可能分析好教材,更不能從“整體”把握教材,抓住教材的“神”。而且教材重點和難點的確定,分析課文應咬準不放的關鍵詞句的提煉,以及板書的設計等等,都是基于這個“神”的。

二、多層次、多角度解讀文本

1.要了解語言背景。

文本解讀必須對作者的情況進行了解,才能準確把握作品。如《落花生》一文,作者許地山筆名“落花生”,剛好與文本題目一致,不是一個偶然的巧合,這是作者以物自喻,彰顯自己做人的態度。再聯系那個時代水深火熱的中國,有多少仁人志士和先生(落花生)一樣,為大義、為祖國、為社會“藏而不露,只求奉獻,不求索取”啊,哪怕這索取的僅僅是旁人因看見“體面”而產生的“愛慕之心”。如果教師對文本的作者、創作背景等都有全面的了解,就能根據課堂上學生的質疑,進行恰如其分的引導,師:同學們,其實花生那樣的人就是作者那樣的人!讓我們先來看看作者是怎樣的人吧?。ê喗樽髡呱剑煟海ㄙ|疑)在作者的心里,和講體面相比,更重要的是什么?(是教書育人,是為抗日救國奔走呼號,是開展各項教育工作,是為發動更多的人參與救國……)師:是呀,和這一切相比,講體面已經變得微不足道了。再讀讀這個句子,你們覺得和蘋果、石榴、桃子相比,誰更可敬呢?相信此時沒有學生再會為花生雖實用但不好看而遺憾,相反,會為落花生的藏而不露,只求奉獻而自豪,為作者的不求索取,但求奉獻而敬佩。

2.以孩子的角色體驗文本。

閱讀文本,讀者就會從中獲得信息,接受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每一個人的知識、閱歷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同,所以每一個人與文本對話時都會產生不同的體驗。小學生處于六到十二歲這一年齡段,他們與我們這些成人,無論是在知識結構,還是在生活閱歷等方面,都有著極大的差距。而我們在解讀文本時,如果一味地用成人的思維去體驗文本,往往會把課文讀得太深。

如《生命生命》這一文本,如果用我們成人的思維去解讀,除了能體會到作者分別從動物、植物、人類這三個不同的方面談到了生命現象,從而分別從強烈的求生欲、頑強的生命力、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等角度強化了生命的價值這個主題,還能體會到這三個例子是有關系的,前兩個關于飛蛾和香瓜子的例子說明了它們是不能主宰生命的,只有我們人類才能主宰生命。但是,如果讓他們體會第二層就有點拔高了。因此,從孩子的思維角度考慮,我們應重點引領孩子體會第一層。同時,我們也只有用孩子的思維去體驗文本,才能更切實地體會到,哪些會是學生在解讀文本時最容易出現的疑問。真正把握好這一點,我們才會從學生實際出發去設計問題,所提的問題也才會更加貼近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

我們要達到對文本進行深入而獨到的解讀,必然要熟悉文本、直面文本、回歸文本,通過文字與作者進行真正的心靈層面的溝通與交流,真正做到走進作者的心與靈魂,與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讓語文課堂充滿自己的個性和色彩!

猜你喜歡
魚游落花生生命
春天的安排
羅平記
27《魚游到紙上》
各極其妙的《落花生》
——許地山、老舍同題散文《落花生》比較賞析
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