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教育的滲透策略

2016-11-23 19:07姜秀娟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6年9期
關鍵詞:平民人文精神課本

姜秀娟

摘 要:人文教育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教師關注人文教育,學生才能受到真正的人文教育,才能真正體現歷史學科的價值。這要求每堂歷史課都有一個立意和主題,并且能創設具體的歷史情境,結合今天的社會現象,讓學生體驗歷史,起到“讀史明智”的效果。

關鍵詞:高中歷史;人文教育

“歷史乃人文之本”,它能以豐富的內容,博大精深的內涵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情感人格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因此,是最能啟發學生思考的一種教育。歷史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汲取有利于自身發展的知識與能力,判斷各種文化和社會的價值觀,豐富自己的人性與情感,通過對歷史學科的人文感悟而建立起對歷史的理性思考。歷史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在于課堂教學。下面我對加強歷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談一些膚淺的看法:

一、引導學生關注課本里的人文教育內容

高中歷史課本中講述了各類歷史事件,主要是以陳述的方式為主,并沒有刻意強調這些歷史事件意味著什么,使得學生在閱讀這些歷史事件時,往往忽略從其他角度思考這些歷史事件的原因和意義等。學生如果“學而不思”,那么他們從歷史課本學到的知識將非常有限,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人文思想的角度看待歷史事件,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

例如,在高中歷史“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的課堂中,學生從歷史課本中知道羅馬的政治制度是民主制度,并知道了羅馬的民主制度與現代的民主制度有區別。羅馬的民主制度將人分為貴族、平民和非平民三個等級。貴族和平民都享受有一定的財富和權力,非平民沒有民主的權力。羅馬的三個等級并非一成不變的,貴族如果破產就會變成平民,平民如果違反某些規則將會降為非平民,非平民如果得到某種特殊的途徑就有機會變成平民。羅馬的民主制度有一定的優越性,當時很多其他國家的民眾為了獲得平民權力而到羅馬,為羅馬效力。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課本進行人文思考:一個有等級又賦予人上升空間的民主制度是否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引導學生從人文角度展開一連串深入的思考,學生就能把課本上的知識逐漸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并為自己樹立崇高的理想作鋪墊。

二、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內容。人文精神可以概括地闡述為引導學生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和諧相處,其內涵極其豐富,它包括對知識、科學、真理的重視與求索;對道德行為、道德修養、道德信念、道德人格的尊重與追求;對自由、平等、正義等重大價值的渴望與;對人的關注、理解與尊重和對人的主體性的祈盼與高揚。

要使人文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質的作用,必須將人文知識轉化為人文精神。沒有將歷史教育與人文精神教育、人格培養聯系起來,而是以傳授歷史知識為主,這種教育既不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點,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正如復旦大學人文學院陳思和先生說的,知識的傳授如果不與真正的人文精神聯系在一起,脫離實際,那只能是一種結果:學生把知識的因素全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卻越來越遮蔽了。因此,在傳授知識時,必須考慮到歷史學科的人文性特點,必須將人格塑和人文精神滲透到教學之中,使學生對已學的知識內化、認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道德觀。

三、創設具體的歷史情境,讓學生走近歷史

教師如果想在高中學生的腦海中建構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歷史”,不能只讓他們背誦和記憶別人的思想和結論,必須讓他們經歷歷史的建構,知曉今人是怎樣認識和解釋古人的過程及其真理性與局限性的。為此,必須設置歷史情境,讓學生“親身”感受歷史,獲得感悟和體驗。

筆者在講述《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康熙帝》這一課時,就運用了歷史圖片(康熙帝肖像、雅克薩之戰形勢圖、承德避暑山莊圖、清朝疆域圖等)、影視資料(統一臺灣的視頻、烏蘭布通之戰的視頻介紹)、歷史文獻(中俄《尼布楚條約》、康熙帝為慶祝臺灣統一的詩詞)等多種史料,讓學生置身于康熙帝所處的時代,并設問:如果你是當時的少年天子,你面臨怎樣的局勢?有哪些隱患?你會如何解決?在學生討論回答后得出了“康熙帝為今天統一中華民族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的結論。然后又設問:你還知道康熙帝的哪些事跡?在學生回答諸如文字獄、《康熙字典》后,筆者展示了當時西方的社會發展情況和后人對康熙帝的多元評價,又設問:你現在怎么評價康熙帝?

這些結合客觀事實的思考,不僅僅在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學史探史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導他們,更好地理解社會發展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更好地認識世界,學會理解歷史,理解當代,如何正確行走自己的人生路。

四、改革教學方法

按照教育心理學理論,連“認知”都被視為一個“建構”的過程,那么情感和觀念的形成就更要依靠學習主體,也即學生自己去“體驗”和“生成”了。換一個角度講,從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文立場出發,在教育過程中也應當摒棄那種耳提面命的填鴨方式,而提倡讓受教育者自覺主動地、有選擇地“樂從”。況且在當前傳媒發達、社會關系復雜的背景下,學生在學校之外還會受到形形色色的觀念、意識的熏陶浸染,只靠教師一張嘴根本敵不過那許許多多張嘴,只有調動和依靠學生自己的主觀能動作用。

綜上所述,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通過各種路徑滲透人文教育,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樹立崇高的價值觀、擁有更遠大的理想等,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應引導學生從人文思想的角度完成探究歷史、思考歷史、參與實踐的過程,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思考學習歷史,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提升自我修養和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趙亞夫.歷史教學中的人格教育[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2(Z1).

猜你喜歡
平民人文精神課本
精選課本題改編練習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編輯出版中的體現及構建
非富即貴? 平民也很爽 10款5000元以內AV放大器簡析
精選課本題改編練習
精選課本題改編練習
精選課本題改編練習
平民領袖
盯緊!這些將是5年內最賺錢的平民職業
試論醫學人文精神的構建
循證醫學的人文精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