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娛樂年代

2016-11-24 22:34李皖
天涯 2016年5期
關鍵詞:真人秀娛樂音樂

進入2005年,隨著網絡興起、衛視坐大、唱片業垮掉,流行音樂加速地向著娛樂奔去。

2005年,《超級女聲》在湖南衛視舉辦第二屆。這場針對女性、不設門檻、比賽全程對觀眾直播的歌手選秀,2004年第一屆只獲得了地域性的成功。但第二屆火了,李宇春、周筆暢和張靚穎在萬眾矚目中拿下了前三甲。

隨之火了一個詞:粉絲。

粉絲即是英文fans,變成中文后有了一種食品暗示,更以其便宜、常見、細滑暗示其小、其依附性、其瑣細、其物化指向。由此,對音樂和音樂家的愛,在稱謂上由“音樂愛好者”(1980年代)、“樂迷”(1990年代)完成了向“粉絲”(新世紀)的速降。

粉絲更包含著一種專屬意味。李宇春的粉絲叫“玉米”、周筆暢的粉絲叫“筆親”、張靚穎的粉絲叫“涼粉”、何潔的粉絲叫“盒飯”。專屬粉絲以身為“玉米”“筆親”“涼粉”“盒飯”為榮,以護主為粉絲使命。由此,在聽眾與音樂的關系上,發生了一個深刻演化:開始有排他性。愛一個,即同時排斥其他;為一人效忠,即關閉了臣服于其他藝人的可能,尤其是在具有競爭性的語境中,甚至將其他藝人視為恨不得踩到腳下的仇恨對象。這種愛并不愛音樂本身,而是將所愛的音樂人對象化,將自己附屬化,暗構了一種與之死忠的主奴關系。從此,音樂美再不具有美學真知的意義,而加速變成專屬于個人的一種偏好,就像是口味之于食品。這種粉絲心態日益泛溢,不知不覺地、廣泛地、深刻地、加速度地改變了大眾對于審美的認識,比之前的價值顛覆更徹底,這進一步開通了相對主義的大道。

《超級女聲》幕落功成,讓電視大眾稍感意外的是,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脫穎而出,之后卻并沒有如他們所預想的,成為歌壇一統天下的角色。離開了電視秀的光環,超女們淹沒在眾星中,成為2000年代星光并不燦爛的眾星中的幾個斑點。

娛樂狂熱的幻影,一再地破滅,卻并未能給人以任何教益。表演必須繼續;真人秀一幕幕地演下去;每一場秀,一樣地風行一時,一樣地顛倒眾生。及時行樂的人生觀念,“音樂即娛樂”的音樂觀念,不斷地在此過程中得以加固。這不是中國的孤立場景,遍觀整個世界,音樂景觀日益地聚攏到電視屏幕上。在新世紀的十五年間,如果音樂還有中心的話,這中心就是電視上的真人秀秀場。

與大陸的《超級女聲》同時,臺灣有《超級星光大道》。在英語世界,則有由新西蘭發軔、遍及五十多個國家的Pop Stars(1999至今),英國有Pop Idol(2001-2003),英、美、德、加、澳、荷、比、挪、南非和泛阿拉伯諸國還有World Idol(2003-2004),從這些電視真人秀節目中,涌現出Kurt Nilson、Kelly Clarkson、Will Young等明星。

這些標稱“草根”、誕生“民間英雄”的無門檻式大眾選秀,一般在舉辦兩三年內即失去魅力。內在原因,很清楚,是藝術的卓越性也即專業性、權威性,最終起到了從內部瓦解它的作用。在全球網絡的時代,在“世界是平的”氛圍中,否定權威、假冒民主、民眾狂歡的幻覺特別容易被激發。但在藝術的世界里,將“草根”與“權威”對立,雖然一時激動人心,卻不可能持久?!安莞比裟艹伞坝⑿邸?,必然依然是卓越性、專業性、權威性在起作用。將專業音樂人排除在電視之外,必須意味著自我降低電視秀場的藝術水平。

2012年,《中國好聲音》,劉歡、那英、庾澄慶、楊坤——專業音樂人以導師身份上場了。2013年,《我是歌手》,羽泉、林志炫、楊宗緯、黃綺珊——專業音樂人直接以選手身份登臺。2014年,《中國好歌曲》,導師選歌,歌手獻歌。獻歌者不少是老歌手,在音樂圈中打拼多年,有的甚至比導師的歌壇年齡還長。

這種專業音樂人匯入電視真人秀的景觀也在世界其他地方發生著,2010年從荷蘭發源的The Voice,蔓延到除阿拉伯和部分非洲以外的大半個地球。類似模式的The X Factor,作為Pop Idol的升級版,2011年從英國起源,也風行半個地球,與之分庭抗禮。

一時之間,除前面提到的,華語世界,羅大佑、齊秦、周華健、黃貫中、辛曉琪、陳奕迅、張宇、蔡健雅、彭佳慧、品冠、曹格、鄧紫棋、茜拉、韋唯、韓磊、鄭鈞、羅琦、周曉鷗(“零點”樂隊)、滿文軍、周筆暢、尚雯婕、張杰、章子怡;西方世界,Ricky Wilson (Kaiser Chiefs)、Kylie Minogue、Will.i.am(The Black-Eyed Peas)、Adam Levine (Maroon 5)、Blake Shelton、Usher、Shakira、Christina Aguilera、Tom Jones、Paula Abdul、Cheryl Cole、L.A. Reid、Nicole Scherzinger、Demi Lovato、Britney Spears、Kelly Rowland、Paulina Rubio ……都登上了真人秀的舞臺。搖滾樂界、民謠樂界、超級明星,都有人物登場。尤其在華語歌壇這邊,具有文化意義的宗師級人物,也披掛上場。與此同時,電視秀幕后,現場的演出制作團隊換成該專業領域的一流技術人才,比如,《中國好聲音》音響總監由金少剛出任,金少剛是中國資歷最深的錄音大家,他組建的團隊里,李軍是王菲、汪峰專輯的錄音師,張寅是電影《趙氏孤兒》的混錄工程師,三人都堪稱這個行業中的頂尖人物。

世界是平的。這場音樂事件至少有這樣三個特征:

第一,它是全球化的生動載體,世界大同,大同小異。

第二,它是全球資本主義的規?;寡?。各真人秀節目,是一種風行世界的產品:以產權交易為紐帶,以全球為市場,以商業化運作為要義,節目引進、版權費、制作費,動輒耗資千萬元,這是藝術節目,更是技術、資本和資源的商業競爭。

第三,它是電視真人秀。以電視為載體,觀眾超越地域甚至國界;以真人秀為內容,不只是做音樂表演,更以參與者的人生作為演出內容。

以中國大陸的情形為例,從《超級女聲》到《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中國好歌曲》,電視真人秀發生了“草根”弒主、主控“草根”、主返賽場和主為作品的演變,這內部則是反權威到權威歸位、權威世界重立和由歌手關注向作品關注的演化。

這是活生生的混亂、失序到重新建立秩序的演化,藝術規律明確起作用了,并清晰地展示出由美學暴亂到一步步回歸藝術本位的內在邏輯過程。但是,這是真人秀,有別于音樂會,其中音樂僅是載體,不管它呈現為導師、歌手還是歌曲,娛樂才是自始至終的主體和實質。人們并非是為了聽音樂而聚到電視機前,吸引他們的是真人秀場,是情節、戲劇性,是直接爆到眼球上的爭斗、顫抖、歡笑和眼淚。真人秀上的演唱,全像是體育比賽,比大嗓門、比飆高音、比更高更快更強?,F場的所有人,電視內的和電視外的,全都激動成那樣子,像是吃了藥,像是被下了咒,像是一場魔幻。

此時,音樂人在音樂的世界里,默默無聞,絕少為大眾所知,卻通過電視秀場,一戰成名。音樂人現場呈現他們的激動,他們的表情、情緒和肢體語言??偠灾?,他們作為有個性的俗人的一面,而不是藝術家的藝術品。音樂默默無聞。即使一戰成名,可換來一時視頻被熱傳、歌曲被轉發,仍無法換回大眾對專輯、作品和創作的關注。這一場秀甫一落幕,觀眾已轉身投入下一場秀的追逐之中。

音樂成為陪襯,賺錢在娛樂,歌手、歌唱是名片,生意的主體是當評委、商演、代言廣告、拿片酬、拍影視劇,這成為音樂界的新的行業模式。

音樂真人秀并非唯一,各種電視真人秀橫行?!段鑴悠孥E》是舞蹈真人秀;《星跳水立方》是跳水真人秀;《非誠勿擾》是相親真人秀;《爸爸去哪兒》是父子真人秀;《超強大腦》是智力真人秀……由此延展開去,展開更大視野——從2000年代初,互聯網成勢;到2010年代初,社交網絡成型;再到2010年代中,手機終端使人隨時隨地可與社交網絡交互。每時每刻,網絡世界上都可觀看到關系更近、范圍更廣的真人秀在現場進行——娛樂,一種快意生活模式,填滿了人類時空的每一個縫隙。

這種情況下,豈止音樂變成娛樂,生活整個都溢滿了娛樂,全球像是進入到娛樂時段。為了看得更深、弄得更明白,我們還是專注到音樂中來吧:新世紀前十五年,通觀全球流行音樂,人類樂開了花,嗨翻了天,但人心不動。

年近八旬的作曲家谷建芬對“用錢、用權、用造勢的手段去做音樂”的局面,極為反感。2013年,她針對電視音樂真人秀一窩蜂的局面發出否定的聲音。她指出,電視節目依靠著大排場、大制作、大投入,做出的東西形式感一流,打動人心之處卻越來越少?,F在的歌手什么都做,就是不好好唱歌。

電視音樂真人秀,寬和來看,實際上也顯露了另一方面的實情,就是在唱片工業垮掉之后,在社交網絡、手機終端使一個碎片化的世界徹底定局之下,好音樂引得大眾聚焦的成本變得極為巨大。今天,這一任務的終究不可能完成,導致音樂明星的時代一去不返,大眾流行的夢徹底破碎。

在大眾流行音樂崩壞的廢墟上,則是這樣一些景觀:

昔日人文專輯,今天被小清新們取代。獨立音樂基本上變成了情愛世界。民謠音樂由于影響力有限,形成了一座座孤島。思想擱淺;批判失題;音樂詩人猶存,卻罕見富于洞察力的思想家和振聾發聵的現實批判者。

搖滾樂流于技術性,主要進步都在形式方面,而且,是在形式主義的細枝末節。有時候,抨擊似乎很出格,吶喊像是很大聲,卻如陷入無物之陣,蒙住眼睛的公牛,亂沖亂撞。

與半個世紀前比較起來,流行音樂的創新魅力已整體消失,完全失去了啟示意義。人們再不是在黑暗中看見光亮。先鋒主義再沒有為藝術破局的意義,而淪為趣味刁鉆的小道行者和有藝術潔癖的小圈子。

音樂整體上變得瑣碎化、口味化、私人化、圈子化、精致化。

在聽眾這邊,嚴肅者對音樂的欣賞,多流于對技藝和真情的贊嘆,對文體和修辭的細致品味。更多的大眾,對音樂的意義世界不理解也沒興趣,與嚴肅者一旦沖突,即直斥之為“裝逼犯”。音樂欣賞整體滑向消費主義,變成跟藝人相貌、個性、品德和影像密切聯系在一起的粉絲趣味。音樂世界全面平庸化。

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中預言和假想了一種處境:公元2532年,一個科技高度發達的新世界:沒有物質匱乏之憂慮,沒有衰老頹廢之煩惱,沒有性道德之約束,沒有政治高壓之窒息……然而,爸爸媽媽是令人羞辱的詞,性代替了愛,人類失去了痛苦、激情和經歷危險的感覺。最可怕的是,人們失去了思考的權利,失去了創造的能力……這假想就像是一個詛咒,在2000、2010年代,部分地、提前地和真實地發生了。

《美麗新世界》只是虛構作品。作為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學者,弗蘭西斯·福山做出了“歷史終結”的判斷,他發現:二十世紀下半葉,人類在科技迅猛發展的條件下,社會意識形態、道德倫理觀念以及文明演進模式,都發生了相應變化,自由、民主的理念已作為社會進步的常識為世人普遍接受。不論人們所處的社會正處于何種形態,這一人類理論的實現進程是不可更改的?!叭蛐云帐酪惑w化國家”的共同認定,決定了歷史進程已經完結。

對當今人類文明的現狀,“歷史終結”的學說或許是最具代表性的。確實,在這新世紀的最初十五年,以下這些現象頗具“終結”的意味:

——人類獲得了平等的認可,不管什么人種,不管男人和女人。

——各國和平共處;意識形態之爭暫時隱伏。

——全球市場經濟,形成了經濟、貿易上的共識性平臺。

——科學被全人類普遍認可,被想象為宇宙未知問題全面解決的許諾。

旁置一時的利益紛爭,在政治上、經濟上、倫理上、宇宙認知上,人類均已獲得解決方案已穩操在手的印象,在全面的價值觀上,形成了普遍達成共識的印象。由是,人們感到無力——無聊,意義追求和進取心喪失;各種創造全面進入技術層面和細枝末節;人類面對的問題,全部變成了發展問題、環保問題、貧富分化問題、慈善問題、法律進步問題、反恐怖問題、文明禮貌問題等。盡管有資源沖突、民族利益沖突、各種利益沖突,但在最根本的方面,似乎一切都沒有問題,沒有沖突。

這些,是娛樂年代之下真正的決定性力量。但這一切不過是幻覺。所謂“歷史終結”的結論,只有在忘掉預設、抽取掉前提的條件下,才會勉強成立。今天,人類幾乎所有的基本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只是暫時隱伏起來。沖突一旦發生,問題一旦再現,娛樂的幻夢即告破滅;音樂的非凡意義,會重新立起,連接起大地與天空。關于這一點,和平年代與和平國家之外一再發生的動亂、戰亂,一再顯現的不同價值觀下矛盾的不可調和,血與火,愛與仇,已經屢屢對此做出了警示和注解。

李皖,樂評人,現居武漢。主要著作有《娛死記》《錦瑟無端》等。

猜你喜歡
真人秀娛樂音樂
火衛一上的真人秀
一場史無前例的樂隊真人秀
真人秀節目的本土化
音樂
秋夜的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