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生物反饋對帕金森病運動與非運動癥狀的影響

2016-11-25 09:17甘曉斌吳端義王丹陽陳麗純陳榮添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6年15期
關鍵詞:肌電經顱生物反饋

甘曉斌,吳端義,王丹陽,陳 恩,陳麗純,陳榮添

?

·神經科疾病臨床觀察/研究·

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生物反饋對帕金森病運動與非運動癥狀的影響

甘曉斌,吳端義,王丹陽,陳 恩,陳麗純,陳榮添

目的 對帕金森病人進行重復經顱磁刺激及生物反饋治療,觀察單用重復經顱磁刺激、生物反饋及聯合應用兩者對帕金森運動癥狀及非運動癥狀的改善情況。方法 依據帕金森癥的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共篩選了120例符合納入標準的病人,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A組、B組、C組,每組40例。A、B兩組分別采用單純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和單純生物反饋治療,C組采用重復經顱磁刺激+生物反饋混合治療。臨床療效采用改良Webster量表和帕金森病運動功能量表(MDRSPD)進行治療前后的評定。同時進行睡眠呼吸監測(血氧、腦電、呼吸、肢動、眼動、心電、肌電、翻身運動),出院前日(第14天前后),復查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A)及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D),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以及帕金森病綜合評分量表(UPDRS)出院2個月后復診時,對上述指數進行復查,并完善數據庫。結果 C組治療后40例病人運動功能癥狀改善效果顯著,UPDRS評分降低19.51%,其治療前得分(38.45±17.33)分,治療后為(30.95±17.00)分。HAMD總分降低27.98%,其治療前得分(12.15±7.62)分,治療后為(8.75±7.31)分。軀體化、阻滯因子和睡眠障礙得分低于治療前;HAMA評分無明顯改變(P>0.05)。強直型病人癥狀改善更為明顯。而A、B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生物反饋對帕金森病運動與非運動癥狀的療效優于單純治療組,具有明顯改善運動功能和抑郁癥狀,對帕金森病人的癥狀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帕金森??;非運動癥狀;重復經顱磁刺激;生物反饋

重復經顱磁刺激是通過顳部向顱骨傳遞特殊專利波形,直接刺激主觀心理及情緒活動的大腦、下丘腦、邊緣系統及網狀結構系統,促使其分泌釋放能夠調節個體情緒與認知的各種神經介質,增加5-羥色胺、內啡肽、褪黑素的釋放,增強γ-氨基丁酸的濃度[1-3]。生物反饋主要通過對病人進行電刺激并接受病人的肌電/生物反饋信號,從而達到改善肌肉緊張、治療肌肉松弛的作用[4-5]。本研究通過對帕金森病病人進行重復經顱磁刺激及生物反饋治療,觀察單用重復經顱磁刺激、生物反饋及聯合應用兩者對帕金森運動癥狀及非運動癥狀的改善情況。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所有病例均來自我院自愿參加本研究的初診病人。帕金森癥的納入標準,①運動遲緩:不自主啟動或啟動遲緩;患病后,重復性動作在速度和幅度上降低。②滿足下述至少一項:肌肉僵硬;休息性震顫;平衡姿勢保持困難。排除標準:腦卒中反復性發作病人,并伴有惡性帕金森病癥狀的病人;多次腦損傷過往史;腦炎史且有眼部疾病者;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直系親屬患病者;病情好轉且具有治愈趨勢者;單側癥狀表現且3年以上患病歷史;持續性核上性凝視麻痹;病變小腦特征;早期病人呈現神經紊亂;具有Babinski疾病特征者(+);腫瘤或者交通性腦積水病人;長期服用左旋多巴且治療未果者;長期接觸MPTP的病人。同時滿足下列3項以上(含3項)的病人即可確診:起病發生于單側;靜止性震顫;循序性發展;癥狀發生不對稱;具有明顯的左旋多巴療效;伴隨左旋多巴治療導致異動癥的發生者;左旋多巴治療5年以上或更長時間;臨床病程超過10年的治療史。

1.2 分組 依據帕金森癥的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共篩選了120例符合實驗標準的病人,隨機分為3組。A組:單純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B組:單純生物反饋治療;C組:重復經顱磁刺激+生物反饋治療,每組40例。

1.3 治療 A組:儀器選用YRD CCY-Ⅲ型磁場刺激儀,選用滴狀線圈(9 cm),頻率1 Hz,刺激部位為雙背側前額葉(線圈兩側為F3、F4位置),強度為80%運動閾值。在C3 前0.5 cm~1.0 cm 處進行閾值測定,開始強度設定為50%,之后逐漸增加,以觀察到對側手指或上肢抽動為度。治療時間為20 min/次,頻率為40 次/min,持續治療2周,共刺激8 000次。

B組:生物反饋治療操作方法。使用南京偉思醫療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多通道神經生物反饋儀進行肌電、腦電生物反饋治療,治療時病人半臥位坐在生物反饋治療儀前,測定前額肌電值,通過特定軟件指導病人放松訓練,訓練時間為半小時,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后,按國際10-20系統電極放置法,在Fp1、Fp2位點放置電極,Fpz點接地,兩側耳垂接參考電極,對病人進行α波腦電訓練,訓練時間為0.5 h,持續治療2周。

C組:聯合應用重復經顱磁刺激+生物反饋治療,每天各一次,持續治療2周。

1.4 評估量表 阿爾茨海默病的神經病理診斷標準采用H-Y(Hoehn-Yahr)分期和Braak分期進行評價。以帕金森病綜合評分量表(UPDRS)進行評分,并用帕金森病非運動癥狀問卷(自評)和PDQ-39問卷(自評)作為輔助。對病人治療前后以及后續隨訪時的睡眠呼吸進行監測(血氧、腦電、呼吸、肢動、眼動、心電、肌電、翻身運動)。評分應表用蒙卡量表或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A)及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D)以及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對出院前日(第14天前后)和出院2個月后復診時的病人進行評價,數據統計分析后,復查PDQ39、UPDRS,并完善數據庫。

1.5 Real-time PCR 提取脊柱外周血白細胞中的總RNA,取2 μg總RNA行逆轉錄cDNA,取20 μL作為反應體系。PCR反應由逆轉錄產物2 μL以及18 sRNA和白介素-6(IL6)、C反應蛋白(CRP)、TNF-α的引物共同組成。反應過程按照標準的RT-PCR步奏進行:首先預變性的反應條件為95 ℃、5 min,接著進行梯度變性反應,94 ℃、30 s,60 ℃、30 s,72 ℃、60 s,72 ℃、7 min遞減,共進行30次的循環。接著對所得到的PCR產物進行瓊脂糖凝膠電泳,通過拍攝電泳圖像對所得到的電泳結果進行凝膠成像分析。內參選擇18 sRNA作為參照,同樣完成以上PCR系統(Rotor-gene,澳大利亞)的成像,對得到的半定量結果進行對比分析,通過量化的吸光度積分值進行分析(A值)。

1.6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用Epidata數據庫輸入。采用SPSS1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卡方檢測,計量數據資料用t檢測。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病人臨床資料 3組PD病人共120例,其中男性66例,女性54例,年齡59歲~72歲(65.4±5.45)歲。主要表現癥狀以震顫和強直為主,患病人數為54例和66例。 依據H-Y (Hoehn-Yahr)分期和Braak分期標準進行評價:分期評分(2.54±1.13)分,病程(1~12)年,病程(5.4±3.5)年。在120例PD病人中,有64例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依據病情的程度分為輕度抑郁48例、中度抑郁36例和重度抑郁36例。 96例病人存在焦慮綜合征,重度焦慮78例和疑似焦慮18例。同時患有焦慮和抑郁癥78例。其中84例伴有抑郁的帕金森病人UPDRS評分為(41.4±16.6)分,36例無抑郁的PD病人UPDRS評分(39.10±11.2)分,伴有抑郁癥的PD病人UPDRS評分較后者稍高。120例病人隨機分為3組,各組基線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3組病人基線資料比較

2.2 PD病人UPDRS、HAMD、HAMA評分 C組相比于A組和B組,PD病人HAMD評分及HAMD評分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HAMA評分無明顯改變(P>0.05)。詳見表2。

表2 3組UPDRS、HAMD、HAMA評分比較(±s) 分

2.3 實時定量PCR檢測驗證炎癥因子表達水平 C組白介素6、C反應蛋白表達較弱,A組表達明顯增強,而B組中IL-6、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表達與A組無統計學意義。詳見表3。

表3 實時定量PCR檢測驗證炎癥因子表達水平比較(±s)

2.4 不良反應 3組均療效良好,治療前后病人血常規、尿常規檢測均未見明顯的不良反應。

3 討 論

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并伴有退化性的中樞神經系統失調,嚴重損害病人的行動能力、言語表達能力等個體的生存能力。其致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一般認為是大腦基節神經元以及黑質腦細胞退化所致,導致多巴胺產生神經元更新異常而無法分泌足夠的多巴胺物質和膽堿異常密切相關[6-8]。多巴胺在大腦的生命活動中極其重要,通過其參與肌肉的生命活動;多巴胺的缺少導致各種機體活動障礙的產生。目前尚無有效的預防措施阻止疾病的發生和進展。當病人出現臨床癥狀時黑質多巴胺神經元死亡至少在50%以上,紋狀體DA含量減少在80%以上。部分病人對帕金森藥物治療副反應及手術治療有顧慮,近年來愈來愈被人們所接受的是物理治療。

本研究對帕金森病病人進行重復經顱磁刺激及生物反饋治療,分別應用單用重復經顱磁刺激、生物反饋及聯合應用二者治療,觀察其對帕金森運動癥狀及非運動癥狀的改善情況。重復經顱磁刺激可改善帕金森病病人焦慮、抑郁、失眠等非運動癥狀,生物反饋治療對改善帕金森病病人肌張力高、姿勢步態異常有很大幫助,二者聯用可顯著改善帕金森病病人運動及非運動系統癥狀。

Barker于1985年首次通過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e,TMS)作用于大腦皮層,相比于傳統的治療方法,具有無痛、無損傷且操作簡便、安全可靠等優點,在臨床上得到迅速的推廣。改良后的重復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e,rTMS)是通過原先的TMS基礎上創立的一門新的神經電生理技術[9-10]。相比于TMS,rTMS除了具有前者的功能外,廣泛應用于癲癇病人和帕金森病病人隨機應變能力的測定,以及抑郁癥的治療等。

國外研究表明,以5 Hz、2 250次/天、90%運動閾值的rTMS作用于帕金森病病人的運動皮層,可以縮短其運動時間,減緩運動的頻率和減少肌強直等癥狀。其主要參與機制可能是通過調控下丘腦皮層興奮性或改變腦干兒茶酚胺代謝密切相關[11]。

國內研究結果表明,rTMS可以改善PD病人的臨床運動障礙,有利于病人的康復運動。同時,rTMS對PD伴發的抑郁障礙中的軀體化、阻滯與睡眠障礙癥狀有明顯的療效[12]。rTMS治療機制可能與PD病人皮質興奮性改變有關。PD病人靜息期的皮質興奮性增高,而1 Hz內的低頻rTMS可以抑制這種增加的皮質興奮性[13]。rTMS不但能改變區域興奮性和神經元活動,同時通過皮質-皮質或皮質-皮質下連接興奮性的跨突觸傳播,對遠距離的皮質和皮質下區如基底節產生可調性效應[14]。

研究表明,IL-6 表現與運動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當人體做離心運動時,肌纖維和巨噬細胞的IL- 6 的共同調控血漿內的IL- 6變化,二者此消彼長,變化的矢量和即為血漿內的IL- 6變化量。隨著運動與IL- 6 的研究進展,通過檢測IL- 6 值間接反映病人運動,在臨床上具有重要意義?;谛袨橹委熁A上發展起來的生物反饋治療是一種松弛療法與生物反饋技術相結合的手段,國外研究表明其對神經癥病人具有很好的療效,臨床癥狀在治療前后差別有高度顯著性(P<0.01)。通過科學的治療,其SAS、HAMA等腦相關指標下降明顯(P<0.01)。說明生物反饋治療能有效地達到治療神經癥的目的,幫助病人放松,緩解焦慮。有報道顯示肌電松弛水平小于1.0 μV的治療手段效果最明顯,治療后療效顯著,利于前臂肌的徹底放松,皮膚表面電位可降至2 μV以下。以往的物理治療僅僅局限在帕金森病非運動癥狀的改善,生物反饋療法對肌張力增高病人預后的改善尚無研究報道。

本研究通過重復經顱磁刺激及生物反饋療法二者相結合,從物理治療的角度最大程度的改善帕金森病病人運動及非運動癥狀,大大提高帕金森病病人的生活質量。 依據評分量表結果,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生物反饋對帕金森病運動與非運動癥狀的療效優越,具有明顯改善運動功能和抑郁癥狀并控制炎癥表達。但在臨床評價過程中,由于量表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因此不免對病情判斷有一定不足,帕金森作為一種慢性退行性疾病,仍為世界性難題,其發病和治療方法仍未統一。

本研究通過小樣本交叉對照試驗探討重復經顱磁刺激及生物反饋療法治療的有效性,結果還有待于進一步大樣本臨床試驗加以驗證,且本研究也只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其遠期療效有待于進一步觀察,以便更科學有效地對帕金森病人制定治療方案。

[1] 王曉明,謝建平,周樹舜,等.重復經顱磁刺激技術及其臨床應用進展[J].國外醫學:物理醫學與康復學分冊,2004,24(1):43-46.

[2] 袁嬌,徐樂平,劉玉芝,等.重復經顱磁刺激對抑郁癥患者血清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水平影響的研究[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3 (3):228-230.

[3] 吳越,顧君,冷文娟,等.應用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精神行為癥狀的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1,26(7):672-673.

[4] 劉玲玲,馮珍.肌電生物反饋的臨床研究及應用進展[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2,27(3):26-29..

[5] 朱紅軍,何懷,劉傳道,等.運動想象療法結合肌電生物反饋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1,33(6):443-446.

[6] 畢涌,洪娟.調節性 T 細胞緩解帕金森病中多巴胺神經元炎性損傷[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2013,40(4):341-345.

[7] O’Sullivan SS,Wu K,Politis M,et al.Cue-induced striatal dopamine release in Parkinson’s disease-associated impulsive-compulsive behaviours[J].Brain,2011,134(4):969-978.

[8] Zhang W,Phillips K,Wielgus AR,et al.Neuromelanin activates microglia and induces degeneration of dopaminergic neurons:implications for progression of Parkinson’s disease[J].Neurotoxicity Research,2011,19(1):63-72.

[9] Sarraf P.The diagnostic role of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neurological diseases[J].Iranian Journal of Neurology,2013,12(1):93-96.

[10] Slotema CW,Dirk Blom J,Hoek HW,et al.Should we expand the toolbox of psychiatric treatment methods to include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a meta-analysis of the efficacy of rTMS in psychiatric disorders[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2010,71(7):873-876.

[11] 趙秀秀,張靖慧,韓肖華,等.rTMS 作用基礎及其在腦卒中治療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電子版),2012,12(3):16-21.

[12] Shehata H,Tamawy M,Mohieldin N,et al.Can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help on-freezers with advanced PD?[J].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2013,333:e139-e139.

[13] Harel EV,Zangen A,Roth Y,et al.H-coil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bipolar depression:an add-on,safety and feasibility study[J].World Journal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2011,12(2):119-126.

[14] Dlabac-de Lange JJ,Knegtering R,Aleman A.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for negative symptoms of schizophrenia:review and meta-analysis[J].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2010,71(4):411-418.

(本文編輯王雅潔)

Effects of Biological Feedback and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Parkinson Disease and Non Motor Symptoms

Gan Xiaobin,Wu Duanyi,Wang Danyang,Chen En,Chen Lichun,Chen Rongtian

Shant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tou 515031,Guangdong,China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nd biofeedback on Parkinson disease patients, and to observe the improvement of Parkinson’s motor symptoms and non motor symptoms.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inclusion criteria and exclusion criteria, 120 patients who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selected.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group A(n=40) treated with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group B(n=40) treated with biofeedback treatment, group C(n=40) treated with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plus biofeedback treatment.Clinical efficacy was assessed by modified Webster scale and Parkinson disease motor function scale (MDRSP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At the same time sleep apnea monitoring (oxygen, EEG, breathing, limb movement, eye movements, ECG, EMG, overturning movement).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symptoms of motor function in 40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UPDRS score was decreased by 19.51%.The total score of HAMD was decreased by 27.98%, and the score of the treatment was (12.15±7.62), which was (8.75±7.31).HAMA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P>0.05).The improvement of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type was more obvious.And group A, group B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the indicator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nclusion The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biofeedback in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 disease and non motor symptoms is better than the simple treatment group, with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motor func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Parkinsons disease;non motor symptoms;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biofeedback

廣東省汕頭市中醫醫院( 廣東汕頭515031),E-mail:ganxiaobin1418@163.com

R742.5 R256.46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6.15.033

1672-1349(2016)15-1793-04

2015-10-23)

猜你喜歡
肌電經顱生物反饋
經顱電刺激技術對運動性疲勞作用效果的研究進展
盆底肌電刺激聯合盆底肌訓練治療自然分娩后壓力性尿失禁的臨床觀察
盆底肌訓練聯合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療效觀察
產后早期聯合應用盆底肌電生物反饋儀、電刺激、針對性護理對盆底肌功能恢復的影響
生物反饋治療儀聯合加味補中益氣湯對脾胃氣虛型功能性便秘的療效
電刺激生物反饋療法聯合盆底肌鍛煉在治療中老年婦女子宮脫垂的康復效果
經顱直流電刺激技術在阿爾茨海默癥治療中的研究進展
基于頻域約束子空間法的經顱磁刺激信號去噪
Ⅲ類錯牙合患者的咬合與肌電研究
老年焦慮癥應用生物反饋治療的效果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