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覺醒到解放:西方近代體育發展進程中關于人的本體論問題

2016-11-28 08:30楊海慶
體育科研 2016年3期
關鍵詞:思想體育發展

楊海慶

從覺醒到解放:西方近代體育發展進程中關于人的本體論問題

楊海慶1,2

運用文獻資料法,以中世紀以后西方近代體育發展進程中的人這一本體作為切入點,從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運動、啟蒙運動等不同歷史時期人對自我的意識、人的身體觀和人獲得解放與自由等層面進行梳理和總結,進而對西方近代體育發展的本體進行深入研究,并由此對西方近現代體育的思想內核進行探討,實現對近代西方體育發展的基本歷史邏輯建構,以期為現代體育思想史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借鑒,對現代體育思想誕生的近代基礎進行有益的探索與思考。

覺醒;解放;西方;近代;體育

從體育的產生之源來看,無論東西方文明均有自己的古代體育文化。雖然東西方的古代體育文化各具特色,但大同小異,均與人類的生產勞動、軍事戰爭和宗教巫術有密切的關系。這在前人的研究中均得以反映和印證。然而,以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為代表的現代體育,為什么能夠在西方世界孕育而生,為什么沒能產生于具有五千年連續文明史的東亞地區?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雖然也有學者進行過探索和研究,但尚未能產生有深度、且有完全說服力的研究成果。體育活動的主體是人,體育發展中最核心的要素也是人。希臘德爾菲神廟中鐫刻的“認識你自己”的格言也證明,西方從很早就開始重視對人的認識和理解。體育史研究中如果忽視了人的研究,而只注重體育實踐活動的發展,就只能成為流于表面的研究,體育思想史研究也就無法真正抓住體育發展的核心,更難以取得深入的研究成果。在西方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中世紀末期至19世紀末期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誕生的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現象:在西方近代社會發展史中,對于人之本體的認識觀念經歷了由覺醒至解放的重要變化過程。這里所談論的人,既指社會個體,也包括體育群體運動中的個體。人是體育發展中最核心的要素,所以在西方近代歷史上,人之本體認識觀的發展變化與西方現代體育思想的誕生有邏輯上的必然關聯?!叭祟愺w育乃至整個文化就其起源而言,它的本、它的根在于身體,在于我們這個有感性、有意識的身體,它起源于這個有感性、有意識的身體的自由本性,人的自由本性?!盵1]為此,本文以西方近代體育發展進程中的人之本體作為切入點,從人對自我的意識、人的身體觀和人獲得解放與自由等方面對西方的近代體育發展進行本體論研究,從而展開對西方近現代體育思想的深入探討,探究西方近代體育思想的發展軌跡,從而建構西方近代體育的基本歷史邏輯。

1 中世紀:歐洲的前體育時代

在中世紀,基督教的原罪說和禁欲主義思想在歐洲的封建社會占據統治地位,人處于基督教精神統治的高壓之下,成為身負原罪的罪孽深重之人。在基督教教義中,人類始祖亞當的“原罪”是整個基督教信仰的起點和前提:“把人類始祖所犯‘原罪’當作整個宗教神學的出發點,并使這‘原罪’意識深深地植根于人的主觀世界中,成為信仰的一種痛苦的心理保證?!盵2]而且,就當時人們的認識而言:作為亞當的后代,“原罪”是一種與人的自由意志無關的必然結果。因此,源于個人自由意志的善功和德行無助于人從“原罪”中獲救。人若想擺脫萬劫不復的“原罪”,只有仰仗上帝的恩典。人欲靈魂得救,就必須禁欲、苦修、放棄現世的享樂和諸多正常的生理欲求,方能有機會榮獲上帝的恩典,獲享來世的重生。更關鍵的是,人在中世紀被區分為肉體和靈魂兩部分,靈魂擁有至上的地位,肉體被視為靈魂的監獄,同時這也是中世紀經院哲學所宣揚的靈肉對立論的主要依據。處于此種生活形態的歐洲,實現“人的靈魂得救”成為一種純粹的信仰,成為一種需要折磨肉體、禁欲苦修的生活追求?!霸隗w育的世界里,身體是王,娛樂稱霸……體育的自由很大程度上就是身體和娛樂的自由,沒有身體和娛樂的自由、尊嚴,便沒有體育的自由、尊嚴?!盵3]然而,基督教的禁欲苦修與靈肉對立哲學卻成為當時體育活動和體育思想發展的沉重枷鎖,進而導致當時的人們不敢甚至不愿從事任何能給人帶來快樂的游戲活動和體育運動,導致古希臘、古羅馬的體育文化被基督教的身心二元對立觀和禁欲主義思想所湮沒;使得中世紀的歐洲人匍匐于上帝的腳下,成為教會的奴仆,失去了人作為社會個體應有的地位與尊嚴。但從體育思想史的角度來看,靈魂與肉體的二元對立,也為在教育領域產生體育(Physical Education)的思想理念奠定了認識論的基礎。如果沒有靈魂與肉體的二元分離,身體教育的思想就很難在基督教理念長期影響的國家和社會群體中產生。正是由于肉體的地位極其低下,才為人體解剖學和構造學的學科發展減輕了社會壓力,為世人更好地了解人、為后世體育的科學發展提供了認識論的基礎。

盡管基督教嚴格禁止人們從事體育游戲等娛樂活動,甚至將體育活動視為異端,并規定參加體育競技活動的教徒不能領圣餐,角斗士若不放棄自己的職業不能受洗禮。這些都嚴重阻礙了中世紀歐洲體育的發展,導致中世紀西方體育的全面衰頹。但是,人,終究是現世生活的人,人在現世生活中種種正常的生理與精神訴求更不會因為基督教的精神統治而徹底泯滅。

伴隨中世紀后期基督教內部的分裂和教士階層生活的腐化墮落,不僅在基督教內部出現了教義之爭,而且神職人員隨意編造假圣徒遺物騙取信徒錢財、制定各種罪行的贖買價格制度等行為,也導致當時的歐洲人對于基督教教義產生懷疑并對來世得救開始失望,進而影響到普通社會個體的宗教虔誠度,使得社會個體對于人應該擁有怎樣的現世生活產生了質疑。

至中世紀后期,一些源于軍事訓練需要而保持發展的身體訓練和比武活動開始出現表演化和娛樂化的發展趨勢。由于騎士比武訓練中時常出現死傷現象,導致1130年開始教會對騎士比武的多次明令禁止。但是由于十字軍東征等戰爭的準備需要,騎士的比武訓練又需要進行,于是,為了減少傷亡、降低危險,騎士比武中引入了固定的比武規則,比武所用武器也由銳利變圓鈍,騎士的訓練比武出現了體育化的發展趨勢。1184年和1188年美因茨宮廷聚會上的騎士比武已經高度儀式化。其儀式化的具體表現為:發正式的邀請函、有固定的比賽規則、修建正規的比武場地、有監督比武的裁判、勝出者會被頒獎[4]。這樣的騎士比武已經成為逐漸脫離軍事訓練的體育活動。與此同時,英國的射箭活動也逐漸出現了平民化發展。1252年,英國的《威斯敏斯特條例》規定,年齡在15至60歲的男子都必須定期練習射箭。這雖然是出于軍事備戰的需要,但是伴隨后來火藥武器進入軍事領域,射箭活動也逐漸脫離軍事訓練而漸漸發展成為貴族與百姓的體育娛樂活動。

伴隨中世紀后期人們信仰堅定性的弱化,對于絕大多數人甚至于那些自以為在信仰方面堅定不移的基督徒來講,摒棄一切人性欲念的崇高境界都是難以達到的,即便暫時達到也難以長久保持。體育活動作為人類現實生活中能夠給人帶來健康和快樂的游戲活動,很顯然也是一種重要的現世誘惑,雖遭教會的反對與禁止,卻并未從人們生活中徹底消失,而是漸漸成為人們在宗教節日和狂歡節中的表演和娛樂內容。有資料證明:12世紀末“年輕人在節日時都在進行體育鍛煉,如田徑、射箭、摔跤、鉛球、擲標槍以及擊劍”[5]。1303年曼寧在其詩作《處罰罪孽》中寫到:“唱歌、摔跤和下流的游戲,人人樂于這些讓人蒙羞的把戲。在教堂里,就在教堂的庭院里,對于神靈也敢褻瀆?!盵6]

總體而言,中世紀對于西方的體育發展史來講,由于人被置于上帝之腳下,所以在教會身心對立觀和禁欲主義說教的影響下,近現代體育思想的萌生尚未發生;對于體育思想的發展而言,當時的歐洲確屬于近代體育思想肇始之前的黑暗時代,是歐洲的前體育時代。這一社會發展時期,既是文藝復興中人之覺醒的客觀歷史基礎,也是西方近代體育思想濫觴的真實土壤。

2 體育:身體的覺醒與人的覺醒

2.1 身體的覺醒與人的覺醒:近代體育思想肇始的必要前提

正是由于人們不堪長期忍受教會的精神統治和經院哲學的思想禁錮,在14世紀的意大利孕育而生了一場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文藝復興運動。這場運動從14世紀初期開始,一直持續到17世紀30年代,長達三百余年。文藝復興運動時期,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等人文學者大力抨擊教會的封建統治和教會對人的精神摧殘,開啟了西方近代人文主義對西方文化和歷史的深度影響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先進知識分子的思想體系和精神象征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恢復人的本體地位與價值,把人視為一切事物的前提和最終的本質,反對把人邊緣化,強調人在宇宙中的主體性,肯定人是權利和責任的主體。原本在意大利的知識精英中就孕育、傳播的人文主義思想,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導致保留希臘羅馬古代文化較多的東羅馬學者紛紛流亡至意大利,促進了意大利學者對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研究,也進一步促成了當時的社會精英借助于對古代文學、藝術的復興,展開了一場以復興古典為借口的思想文化革命運動。在文藝復興運動中,精英學者們充分利用古典文學藝術中的現實主義成分、利用自然科學和古典哲學中的唯物主義因素,來反對封建神學體系和經院哲學,在繼承和利用古典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一種新文化。

人文主義者在哲學觀上表現為人本主義,在倫理思想上表現為反對禁欲主義,肯定現實世界和現世生活,主張發展人的個性、才智與能力,通過文藝作品描述人性的美好、贊美健康的人體、樹立人的自主意識,導致了近代西方社會人的覺醒。人文主義者的作品和思想在當時的意大利產生了重要的社會影響,甚至有學者認為,“文藝復興運動之所以成為西方歷史的里程碑,就是由于它改變并重新創造了一個新歐洲、新西方”[7]。

人文主義盛行導致人的覺醒。意大利人文主義者洛倫佐·瓦拉提出了“靈肉一致”的觀點,認為人的肉體生活之價值并不亞于人之靈魂的獲救,其所產生的影響表現在當時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在藝術家的作品中,拉斐爾、波提切利、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人的宗教繪畫和藝術雕塑充分借助于宗教故事的內容展示了人體健康之美,使得世人感受并喜愛人體的健康和健美形象。這一時期對于健康肉體的喜愛和對人體協調發展的思想追求,為近代體育思想的肇始創造了重要的思想前提。同時,人文主義者在復興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時,也開始注意古代的體育文化和教育思想,開始接受并宣揚古羅馬詩人尤納利“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體”的身心健康觀。這些身心觀與健康人體觀的發展與當時社會個人的需求及資產階級的生活情趣相結合,促成了文藝復興時期西方教育思想的變革和健康思想的發展,為西方近代體育思想開拓了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發展領地。人文主義者對于古代雅典體育精神的喜愛,對古希臘豐富的體育活動和體育教育的贊許和驚嘆,更為西方近現代體育觀念的形成和體育實踐活動的發展找到了可資學習借鑒的藍本。

2.2 體育:西方近代教育領域人之健康的守護者

在社會生活領域,當時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曼圖阿以及歸屬教皇的羅馬等富庶城市里,教皇、樞機主教、銀行家、富商等階層居住于豪華皇宮、別墅之中,享受一切能用錢買來的奢侈品,這些社會上層的人生態度,漸漸傾向于重視世俗,教會的世俗化趨勢加劇,一些接受了人文主義影響的教會高層,甚至于一些教皇已經在自己的思想中開始重視人的健康和現世生活的幸福與快樂。在教育領域,人文主義新教育以對人的崇拜為基礎,開始重視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和成長發展,形成了當時影響社會各階層的、具有時代特色的教育思想。這其中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是教皇庇護二世(Pius II,1458—1464年在位)。庇護二世的教育思想中不僅對人的發展給予了充分的重視,甚至已經包含有豐富的體育內容。

在《論自由教育》的文章中,庇護二世認為:“人是由精神和肉體兩部分構成的,人的精神和肉體都應得到發展?!盵8]他相信,健全的精神必須寓于健康的身體之中。庇護二世曾專門討論有益于人體健康的方法和條件。他認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身體健康的首要保障。貪吃貪睡、暴飲暴食、無所事事都是人體健康的敵人,而生活規律對于保持健康的身體非常重要。他還建議年輕人到艱苦的環境中去剝離自己的意志力,培養自己朝氣蓬勃、不畏艱難的精神。對人們來說,掌握一定的鍛煉身體的方法和技能非常重要。各種球類、游泳、體操、騎馬、游戲等都應該是學生每日的必修課。他認為人們身體素質的提高,可以借助于參與軍事技術的訓練來實現,如學習使用弓箭、長矛、投石器、駕車等實用的軍事技能,既能滿足“圣戰”時的需要,還可以切實提高人們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此外,在修身養性方面,他認為要奉行適度的原則,做到張弛有度、勞娛結合。適當的休息和放松是調節人體生理平衡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方法。這種對于人之健康十分科學的思想和體育觀念是教會領域對于體育寬容的突出體現,也是在當時教會世俗化發展中對人寬容的真實反映。教皇庇護二世對于人的寬容和對人健康的重視,客觀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已開始覺醒,同時帶來了西方近代體育思想的肇始。

不僅文藝復興時期有庇護二世這樣的宗教界領袖人物開始重視人,重視人的世俗生活與身體健康,而且也產生了一大批擁有虔誠基督教信仰并大力倡導人文主義教育的社會精英,如弗吉里奧、菲爾特雷、卡斯底格朗等,出于對人的贊美與重視,從人之教育培養的需要出發,首先恢復了體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同時通過提倡個性發展和思想自由,來使基督教的“原罪說”和禁欲主義教育思想瀕臨瓦解,充分表達出對人的重視和對體育的重視。

弗吉里奧(Pietro Paolo Vergrio,1349—1420年)是第一個將人文主義教育思想運用于教育實踐的教育家。他在《論紳士風度和自由研究》一文中提出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主張。弗吉里奧認為:博雅教育“是一種符合自由人的價值的教育,是一種能喚起、訓練與發展那些使人趨于高貴的身心和最高才能的教育”[9];教育應該培養充滿世俗精神的、全面發展的、身心俱健的人。為此,弗吉里奧提出教育需要兩根支柱:心智訓練和身體訓練。其博雅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對人的身體和心靈進行有效的訓練,培養充滿世俗精神的身心俱健的人。

意大利教育家維多里諾·德·菲爾特雷(Vittorino da Feltre,1378—1446年),繼承了弗吉里奧的教育思想,并將之應用于他的學?!翱鞓分摇敝?。他的辦學宗旨就是要培養身體、智力和道德和諧發展的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他認為,身體是靈魂的皈依,強健的體魄是塑造靈魂的保證;理想的人應具有強健的體魄、豐富的知識、良好的品德及虔誠的宗教信仰。菲爾特雷在教育過程中堅持德智并重、身心兼顧,重視發展兒童個性與培養兒童的社會責任感。菲爾特雷要求“快樂之家”的學生們不僅學習騎馬、射箭、角斗、擊劍等可以用于軍事戰爭的體育技能,而且還參加跑步、跳躍、踢球、游泳等的學習和訓練。學校還根據四季氣候和環境條件的變化,為學生編排不同形式的體操、舞蹈活動內容。

15世紀末到16世紀,在共和制社會政治背景下,意大利社會要求在人文主義教育中培養“公民”的思想,巴爾達薩·卡斯底格朗(1478—1529年)認為,完美的朝臣不僅應具有勇敢、正直等美德,而且應該是擅長戰爭藝術和體育活動的實干家。所以在《廷臣論》中,卡斯底格朗要求朝臣的培養既要學習軍事技能,還要練習游泳、跑步、摔跤、投擲石塊、打網球等內容[10]。歷史學家巴倫認為卡斯底格朗教育中的理想“廷臣”也就是文藝復興的“一般人”[11],他的朝臣培養思想所反映的正是文藝復興時期對一般人的教育思想。

文藝復興時期人的覺醒,帶來了人對身體健康和人之教育的重視,為西方近代體育的發展開啟了最早的寬容環境,也從身體觀念、教育理念等方面為體育思想的肇始提供了內需動力,從社會精英階層開始形成了支持追求身體健康和支持體育教育的社會思潮。在基督教依然占據統治地位的時代,在文藝復興思潮影響較大的地區,社會大眾的體育活動漸漸成為了能被寬容、可被接受的生活娛樂和偶爾的快樂享受,這些地區的人開始有機會品嘗到體育帶來的益處。

3 人之解放:宗教改革中體育的一個思考維度

15世紀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跨越阿爾卑斯山逐漸將其影響發送到西歐的其他國家。然而,對于16世紀初期德國和北歐國家的人們來講,文藝復興運動和人文主義思潮仍然只是一種無聊而昂貴的精神奢侈品,他們對文藝復興運動和人文主義思潮反應極其冷淡。此時的德國和北歐國家的人們,他們的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與10世紀時期并無質的不同,較之于黑暗時代并無太多的改善。閉塞和落后的環境使處于歐洲內陸的德國人保留了無比的信仰虔誠。16世紀教會的腐敗和教士的墮落不僅動搖了日耳曼民族對羅馬天主教的虔誠之心,而且14、15世紀歐洲各地的宗教“異端”思想,如神學家約翰·威克里夫(John Wicliffe,1328-1384年)和約翰·胡斯(John Hus,1373-1416年)對正統天主教觀點的批判,以及羅拉德派、圣杯派等“異端”教派的影響,都逐漸匯聚成為16世紀宗教改革的濫觴之源。

3.1 人的解放:體育思想發展的重要社會基礎

“許多歷史學家把西方近代的信仰自由、寬容精神、民主政治、經濟發展、國家主義以及中產階級的形成都歸功于宗教改革?!盵2]歷史發展也的確顯示,那些因宗教改革而改信了新教的國家(它們大多屬貧瘠之地),如英國、荷蘭、德國、美國后來都成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而那些極力抵制宗教改革的國家如西班牙、意大利等,盡管16世紀時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強大而繁榮,但在近代西方的競爭發展中都日趨沒落。宗教改革之前歐洲的基本格局是南方富庶開化而北方貧窮落后;宗教改革之后,逆轉為北方發達繁盛而南方落后衰頹。對于社會發展,宗教改革意義重大,之于體育思想的發展,宗教改革也影響深遠、意義非凡。

1517年,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掀起了宗教改革的大幕。這場運動聲勢日漸浩大、影響不斷擴大,幾乎波及西方世界的大部分地區。路德、加爾文、茨溫利等人的改革思想不僅為西方世界的人們帶來了信仰的自由和精神的解放,而且帶來了宗教對體育的寬容,甚至是需要,從而在思想領域為體育思想的發展開啟了方便之門和發展空間,促進了西方近代體育思想的發展。

路德將《圣經》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他繼承威克里夫和胡斯的神學思想,否認教會和宗教會議的權威,反對教階制度,反對禁欲主義和教士獨身,反對教會干預世俗政權的事務,還要求確立世俗政權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主權原則,使教會和國家在職能范圍上分立開來。路德強調《圣經》的權威,宣揚“因信稱義”宗教觀,認為“只是信,不是行為,才使人稱義,使人自由,使人得救”[12]。路德認為,靈魂獲救完全是信徒個人的事情。只要心中有信仰,人的救贖不需要教士作為中介,也不用求助教會和教皇,不用借助圣禮儀式和善功,而是直接向自己的良知呼吁。只要信仰虔誠,堅信上帝和熱愛上帝,就可以獲得救贖。路德宣揚基督徒的自由與靈魂得救的自主,獲得了世俗統治者的大力支持和世人的廣泛擁護,形成了影響巨大的路德宗新教派別。

瑞士教士茨溫利贊同路德的改革思想,也主張奉行《圣經》為唯一的信仰權威,否定羅馬教皇的權威,否認教會贖罪券的功效,主張廢除繁瑣的教會儀式和教士獨身制度,并于1523年在蘇黎世發表《六十七條論綱》,宣揚信徒的福音來自于《圣經》而非教會,得救的依據是信仰,并對彌撒的獻祭性質、善功的救贖作用、圣徒代禱的價值以及隱修誓愿的約束力等天主教教義進行了徹底的否定。

法國人約翰·加爾文的宗教改革思想體現于他的著作《基督教原理》中。在書中,加爾文宣揚“預定論”,奉行《圣經》為信仰的唯一依據,主張廢除天主教的主教制度,建立長老制教會管理體制,讓信徒來管理教會;提倡節儉,鼓勵經商致富和經營獲利,認為正當的經濟活動是增加上帝榮耀的重要途徑。在加爾文的改造思想中,作為社會個體的人應該通過自己現世的努力和信仰來證明自己是上帝的選民。這就為喜愛體育競技的人通過自己的勤奮訓練和在運動場上努力獲勝來證明自己也是上帝的選民提供了信仰的依據。

新教各教派的改革主張,其初衷是為了革除天主教的積弊和陋習,清潔教會內部,清新精神救贖之風,但卻打破了西方天主教在精神信仰領域一統全局的狀態,帶來了教會的分裂、天主教自身的改革以及教會的深度世俗化,并將人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尤其是馬丁·路德的改革思想,以人的境況為出發點和目的,人的獲救是他關注的首要問題,他認為上帝創世是為了人,基督蒙難更是為了拯救人;在他的神秘主義宗教體驗氛圍的中心是一個大寫的“人”字[2];他的“因信稱義”理論是為了人的獲救和精神的自由。

西方近現代體育的大發展,必須以大多數人能夠享有平等的體育權利為前提,而“這一點又以現代民主國家形成、所有人都成為法律上完全平等的公民為條件”[13]。宗教改革所帶來的最直接的成果是1555年《奧格斯堡合約》規定的“教隨國定”的原則。該原則極大地增強了歐洲各地人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之心,為西方近代民族主義的發展和民主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如德國的宗教改革推動了德意志民族意識的覺醒,促進了德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借助于資產階級革命,打破了德國的封建割據狀態,使絕大多數的人成為國家公民,逐漸獲得了法律上的民主權利和自由從事體育活動、平等接受體育教育的權利。歐洲的其他地域也受到了類似的影響,使得昔日王公貴族所玩的某些娛樂游戲活動,以及一度難登大雅之堂的民俗體育活動,也漸漸有機會發展成為全民族共同的體育生活方式。

3.2 體育:人之解放的重要社會維度

新教領袖的改革主張,不僅帶來了新教世界人們精神的解放和信仰的自由,為人的進一步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且,他們的教育思想和體育的觀念,也促進了西方近代體育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路德認為世俗統治者應當重視興辦教育并推行普及的義務教育。他認為“保持健壯的身體是每一個基督徒的天職,身體健康結實,才能從事生產勞動,才能救濟和幫助貧困者”[14]。路德的初等教育主張中,不僅包括《圣經》和歷史、藝術的學習,還包括體育的內容。在拉丁語學校和大學的教育中,路德還主張應該有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和體操練習。他認為體操鍛煉可以保持人的身體健康,還可以有效地防止人們參加卑鄙的活動;他還說過“人們應該擁有高尚、有用的運動訓練……因此,我贊成……音樂以及擊劍、摔跤等騎士類的體育運動訓練,它們不僅能夠消除人們的煩惱,還能讓人的四肢得到充分的鍛煉和發展”[15]。他的教育主張,不僅極大地改革了中世紀以來學校教育的體系和內容,而且為學校的體育教育提供了合理的發展場所和發展理由。

加爾文認為人們應該參加誠實的游戲活動,不能禁止人們參加所有一切娛樂活動。他并不絕對禁止新教信徒參加體育活動。在日內瓦執掌新教教權時期,加爾文也非常重視舉辦學校教育,學校的課程安排上,“帶有明顯的文藝復興思想的特色,包括拉丁文法、詞匯,還專為孩子們的體育鍛煉做出計劃”[16]。加爾文本人晚年也參加一些保持心情愉快和身體健康的必要的體育活動,如投鐵圈、打地滾球、散步等。

在《論青年的基督教教育》一書中,茨溫利認為,體育活動的目的是要增進人的身體健康,所以他贊成任何能起到鍛煉身體效果的體育活動或游戲活動。對于學校的課程設置,茨溫利提出了多種不同的體育活動內容,包括跑步、跳躍、投擲類的運動練習,以及摔跤等課程內容[17]。

馬克思認為,是路德所掀起的宗教改革把人從外在的宗教中解放了出來,并把宗教變成了人的內在世界[18]。宗教改革時期產生的追求個人精神生活自由、個人努力奮斗、個人成就需要的價值取向,帶來了人的信仰自由和人的解放,不僅為西方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也為近代體育價值觀和現代體育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于此同時,各教派為了爭奪青年信徒,都重視對年輕一代的教育,也開啟了世俗教育的大發展時期。在路德等人教育思想的影響下,體育在教育領域獲得了重視和必要的發展空間。在宗教改革時期,不斷加深的教會世俗化趨勢,也形成了更為寬容的社會氛圍;各教派在加大對青年人的吸引力度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對青年人娛樂活動的寬容和支持,這為推動社會體育的發展提供了較之前代更為寬松、相對廣闊的發展氛圍和發展空間。

路德提出的由國家推行強制義務教育的建議,也逐漸獲得了各國的認可與接受。加爾文主政瑞士政教合一的新教政權時,也非常重視舉辦國民的教育。耶穌會領導人羅耀拉的教育主張也極大推動了天主教統治區的學校體育活動的發展。這些都極大地促進了體育在教育領域的實踐發展和西方近代體育思想的進一步豐富。

4 啟蒙運動:人的徹底解放與近代體育思想的流變

宗教改革運動最終帶給西方世界的是一個可以被稱為宗教寬容和信仰較為自由的時代。此時的所謂的信仰自由時代充其量也只是個信仰多元化的時代,還不是一個擁有無神論的時代。當時即便是最激進的思想家也仍然披著一件宗教信仰的外衣,他根本不敢否定上帝的存在。所以,此時人的解放所獲得的程度是非常有限的。然而,17、18世紀影響西方世界的啟蒙運動對宗教和神性的沖擊則更加巨大,給人帶來的解放則是更加徹底、更加理性也更加無畏的。

4.1 人性的解放:西方近代體育價值觀的基礎

啟蒙運動中,教皇變成了騙子,科學埋葬了神學。狄德羅認為世間根本不存在上帝,上帝創造世界是一種妄想;霍爾巴赫則認為,歐洲宗教的基礎是上帝的存在,而這個基礎卻是最不足以相信的,而基督教就是建立在“最下流的無賴編造出來的最卑鄙的謊言”[19]的基礎之上的產物。孟德斯鳩認為,教皇顛倒黑白,指惡為善,是個騙子;老百姓信仰宗教是沒有用處的。啟蒙運動的開路先鋒梅葉在其死后才敢發表的著作《遺書》中表達了自己對宗教真實的看法:一切宗教,尤其是基督教都是荒謬和虛偽的產物,它們的基本原理和主要論點都是違反自然和理性的;“靈魂和任何肉體一樣是物質的和有死的……它(靈魂)同肉體一樣會死亡”[20]。正是這些啟蒙思想家和哲學家將教會批駁得體無完膚,在思想領域把天上的國王——上帝送上了斷頭臺。伴隨17、18世紀自然科學的進步和人們自然觀的進步,牛頓的經典力學體系的創立,從哲學上借助于嚴密的數學方法精確描述了整個宇宙體系按照嚴格的自然法則在和諧運行,雖然還為上帝保留了宇宙的“第一次推動”,但同時也將上帝置于自然界之外;法國唯物主義者已經認識到,物質運動的源泉是物質自身,運動是物質本身的固有屬性,無需上帝的“第一次推動”。狄德羅還運用當時自然科學的知識論證了運動的原因在于物質內部的吸引和排斥,而不是由于外力的推動[21]。唯物主義者的物質運動觀成功地批判了神的“第一次推動”論,沉重打擊了歐洲的神學思想,徹底解放了人,并給人認識世界提供了科學、理性的工具。

啟蒙運動中,理性擊敗了神性,人性獲得了進一步的解放。啟蒙運動繼承文藝復興產生的人文主義思想的碩果,涌現出一大批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他們高舉理性與科學的大旗,宣揚自由、平等、博愛、人權和法制,強調法制科學、張揚人的個性、享受現世生活、建立“理性王國”。啟蒙運動時期法國唯物主義哲學思想應運而生,并經歷了由自然神論到無神論的發展歷程。發展到18世紀,法國的唯物主義已經把無神論和唯物論相結合,成為了戰斗的唯物主義,充滿人道主義色彩:它以人為中心,維護人性,贊揚人的偉大,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爭取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愛爾維修認為,人是能夠感覺肉體的快樂和痛苦的;霍爾巴赫則說,人“都是愛慕自己的幸福、忙于自己的保存,營社會生活以便更可靠地達到自己的目的的”[19]。狄德羅認為,人不單純是動物,而且是有理性的動物;自愛或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的本能產物。這些唯物主義者關于人的學說,以反對宗教神學出發,“把帶著‘原罪’枷鎖的罪人從上帝那里奪回來,復歸為像生物一樣具有感受性的、活生生的自然人”[22]。洛克則通過自己的哲學和政治學著作批判“君權神授”,抨擊君主專制,宣傳社會契約思想,為“自然人”爭取各種自由和平等的權利。啟蒙思潮中,自然的身體和活動、自由的人逐漸挺立于世界中,身體和體育再次獲得了發展所必須的思想基礎與哲學支持,走上了近現代的發展軌道。

4.2 多元哲學思潮:西方近代體育思想的認識論基石

啟蒙運動中,教育思想獲得了極大發展,并帶來了體育教育的累累碩果。啟蒙運動時期,愛爾維修的“教育萬能論”、洛克的紳士教育思想和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不僅極大地推動了西方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了體育教育思想的豐富,為西方近代體育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認識論基礎。

洛克在繼承彌爾頓等前輩教育家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紳士教育較為完整的思想體系。在其著作《教育漫話》中,專門有“論體育”的章節,將體育確定為紳士教育的基礎,將體育的目標設定為“培養強健的身體”,并從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體育生活制度的建立、身體鍛煉要適應自然等方面,為西方近代體育文化提供了紳士體育思想體系。

盧梭在繼承夸美紐斯等人的自然教育思想基礎上,提出了更加完善的西方近代自然教育思想體系,并在對學校教育的具體指導中,提出培養身心發達、體腦兩健、天性發展的“自然人”的教育目標,從而形成了西方近代體育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自然體育思想體系。

愛爾維修的“教育萬能論”雖然過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使自己的理論陷入形而上學和機械唯物主義的窠臼,但是他重視體育對人身體健康的作用,認為健康強壯的身體是人們獲得幸福和民族獲得幸福的重要保障,并提出,學校應該像古希臘時期那樣建立體育館,為兒童提供體育活動的場所等思想,也極大地推動了西方近代體育思想和體育教育實踐的發展,為西方近代體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由此而始,平等、自由、博愛不僅成為西方世界的主流價值追求,也成為西方體育價值觀的發展基礎。顧拜旦復興奧運會,創立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時的公平競爭、體育平等、教育青年等競技體育價值觀的源頭,均可追溯至該時期。故此,啟蒙運動時期所形成的體育思想的輪廓成為近代西方體育思想的基本理念,也成為近代西方體育思想后來發展成熟的核心精神內核。

5 結論

西方近代歷史上人由覺醒到獲得較為徹底解放的過程,是西方近代體育發展的重要基礎。如果沒有人的覺醒,人就不會獲得追求世俗生活的認識和追求身體健康的欲念;如果沒有人的解放,人們就會依然處于中世紀基督教的精神控制和經院哲學的思想統治之下,更談不上對體育活動的熱愛和對體育教育的需求,也不會有西方近代體育發展史上體育教育和競技體育的初步發展與漸趨成熟。正是有了中世紀被神踩在腳下的人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覺醒,才有了人們對世俗生活的重視和對現世享樂的追求,從而開啟了西方近代人對健康身體的追求,成為西方近代體育思想的肇始;同樣,正是有了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兩次人的解放,才有了西方近代體育思想的繁榮和多流派發展,并形成了西方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誕生的思想基礎和實踐支持,才有了影響當今全球的西方競技體育運動和科學理性的體育思想系統。人是體育活動的主體,是體育活動中的核心要素?;仡櫸鞣浇w育思想的發展史,西方近代體育思想肇始的前提是中世紀被踩在神之腳下的人,其肇始與發展的歷程經歷了文藝復興時期人的覺醒、宗教改革時期人的精神解放和啟蒙運動時期人的徹底解放等重要的歷史過程。西方近代體育發展史上人由覺醒到解放的發展歷程,切實地告訴當今的人們,在強調人的全面發展的今天,我們對于體育的作用和體育發展的重視依然有諸多不足,甚至于我們對待體育的認識有遜于數百年前西方近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們,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這是我們對西方近代體育發展史中由人的開始覺醒和解放帶給體育的價值認識不足、重視不夠的結果,并直接導致了我們所追求的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始終未能獲得令人滿意的成果。鑒于此,對于西方近代體育發展中人的本體論研究的意義與價值就成為今人必須予以關注的課題。

[1]袁旦.時代呼喚人文體育價值觀和工具理性價值觀批判——從一本西方體育學者著作說起[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2, 27(1):6.

[2]趙林.西方宗教文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245,320 -321,356.

[3]趙國炳,楊忠偉.古希臘與中世紀體育的興衰探源:基于對身體和娛樂的考察[J].體育科學,2012,32(1):88-95.

[4]沃爾夫岡·貝林格.運動通史:從古希臘羅馬到21世紀[M].丁娜譯,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5:095.

[5]William Fitzstephen.A Description of London[J].//Henry Thomas Riley(Hg.).Liber Custumarum[J].Rolls Series,1860,2(12):2-15.

[6]貝內特.英國莊園生活:1150-1400年農民的生活狀況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35-245.

[7]錢兆華.西方文化精講[M].北京:華齡出版社,2007:163.

[8]Woodward W.H..Vittorino da Feltre and other Humanist Educators[M].New York,1963:136.

[9]郝勤.體育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55.

[10]Count Baldesar Castglione.The Book of the Courtier[M].Trans. L.E.Opdycke,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03:29-31.

[11]禇宏啟.走出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教育情懷[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83.

[12]馬丁·路德.路德選集[M].香港:香港基督教輔僑出版社,1957: 356.

[13]譚華.體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2-153.

[14]Martin Luther.“Concerning Christian Liberty”[M]//Luther’s Primary Works[M].Trans.Henry Wace and C.A.Buchheim, 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1896:279-280.

[15]Van Dalen,Deobold B.A world History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ltural,Philosophical,Comparative(Second Edition)[M].New Jersey:Prentice Hall 1971:145.

[16]陳知綱.加爾文現代教育理念及其影響[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2(2):118.

[17]D.B范冷達,E.D.米契爾,B.L.本奈特.世界體育史[M].張詠,譯.成都:成都體育學院,1966:237.

[18]卡爾·馬克思.《〈黑格爾哲學批判〉導言》[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

[19]高九江.啟蒙推動下的歐洲文明[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106,88.

[20]梅葉.遺書(第2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68.

[21]狄德羅哲學選集[M].北京:三聯書店,1956:112.

[22]霍爾巴赫.自然體系(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225.

(責任編輯:楊圣韜)

From Awakening to Liberation:An Ontology Study of the Western Modern Sports Development from the View of Man

YANG Haiqing1,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Jiangsu 215021,China;2.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 Shanxi 030024,China)

The study,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takes"Man"in the course of the Western modern sports development after the Middle Age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o analyze man's self-consciousness,man's body concept and man's liberation and freedom in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of the Renaissance,the Religious Reform Movement and the Enlightenment.A thorough study is also made on the ontology and the ideological core of the Western modern sports development.The aim is to realize the basic historical logic construction of the Western modern sports development so as to provid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f modern sports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modern basis of the birth of modern sports thought.

awakening;liberation;Western;modern;sports

G80-05

A

1006-1207(2016)03-0065-07

2015-04-1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4ATY001);江蘇省研究生創新計劃立項課題(CXLX11-0056)。

楊海慶,男,在讀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史與體育文化。E-mail:392946246@qq.com。

1.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江蘇蘇州215021;2.太原科技大學,山西太原030024。

猜你喜歡
思想體育發展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思想與“劍”
國企發展如何提高“質感”——以陜汽黨建引領發展為例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思想是什么”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我們的“體育夢”
教師發展
體育一家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