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學專業本科生《醫學科研設計》課程結構設計探討

2016-11-28 09:25王怡楊新軍黃陳平
醫學信息 2016年29期
關鍵詞:學時本科生醫學

王怡 楊新軍 黃陳平

醫學科研設計是一門培養醫學本科生科學素質及科研能力的綜合課程,是高等醫學院校進行現代醫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基礎性課程[1]。隨著國家教育部對本科生教育教學質量要求加強,以及越來越多的本科生參與到自主創新的大學生科研項目中的大背景下,在本科階段就開設醫學科研設計課程,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科研設計方法,為他們以后進行科研訓練打下堅實的基礎就顯得尤為重要[2-3]。我校自2010年開始在預防醫學專業高年級學生中開設本課程,經過5年多的教學實踐與探索,總結了適合醫學相關專業的科研設計課程結構與教學方法,并于2015年開設面向全校各醫學專業本科生的公共選修課。本文旨在探討一種適合大部分醫學專業公共平臺的科研設計課程結構,以期為各高校在本科醫學相關專業此課程的設置提供一種廣泛的思路。

1 課程結構

1.1開課時間 在預防醫學專業中,我們限定了課程選修時間為第五學年第一學期。此時,學生已系統的學習過文獻檢索、衛生統計學及流行病學等基礎課程,因此學生對本課程的理解和掌握均較好。而面向全校醫學專業時,選修此課程的多為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學生,由于尚未學習過基礎醫學知識,對科研也沒有深入的了解,學生對此課程大部分知識點不理解。而如果此課程花費大量課時講解文獻檢索及統計學的基礎知識,一則是與學生以后學習的相關課程內容重復,二則達不到本課程欲鍛煉學生科研思維與科研能力的真正目的。鑒于此,我們認為此課程的開課時間至少應該在二年級以后,此時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再學習這門課程會對科研設計有較深的理解。

1.2學時設置 各高校根據自己學校各專業的教學進程不同及教學對象層次的不同對本課程學時的設置也各不相同,有16學時的設置也有30學時的設置[4-5]。我校在預防醫學專業平臺中本課程設置為課堂教學12學時,課外自主探索與實踐部分則為彈性學時。盡管如此,在授課過程中,我們發現12學時的設置仍顯不足。而在全校醫學專業選修課平臺中本課程設置為32學時,包括理論課時23學時,上機實習課時9學時。同樣的,此平臺也設置了學生課外自我探索與現場實踐環節,因此,實際的課時數遠遠超過32學時。經過實踐與論證,此32學時的學時設置基本可覆蓋本課程需要講授及操練的各知識點,設置較為合理。

2 課程內容

鑒于醫學科研設計課程目前缺少針對性的課程教材,各高校也多為依據各自專業特點采用相應的自編教材。因此,對本課程授課內容的選擇各高校也不盡相同。但是,醫學科研設計課程設置的宗旨在于培養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的應用于課題設計與實施的能力。因而,本課程授課內容的選擇也應緊緊圍繞著學生在進行科研活動時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展開??偨Y各高校及本校本課程多年的教學實施經驗,本課程體系框架內容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培養科學選題的能力 本部分內容通過介紹醫學相關研究的主要設計類型(如實驗設計和調查設計)、選題的基本原則、科研設計相關基礎知識等,使學生了解如何結合各自的專業背景及興趣進行科學的選題定題,從而培養學生將所學醫學基礎知識和興趣點提煉為科學研究問題的能力。

2.2培養文獻檢索的能力 本部分通過介紹醫學常用的英文及中文的檢索網站、數據庫及文獻檢索方法,使學生掌握常用數據庫的使用方法和檢索方法,進而達到對指定科研題目能夠熟練檢索、獲取相關文獻信息,把握相關研究領域研究背景及最新研究動態等的能力。

2.3培養文獻閱讀與判別的能力 本部分主要介紹如何甄別科技論文的類型,如何判斷哪些文獻需要精讀哪些文獻只要泛讀,判斷高質量文獻的標準有哪些。同時,通過介紹不同類型論文寫作標準如PRISMA、STROBE等,培養學生高效閱讀文獻與判別文獻質量優劣的能力。

2.4培養數據獲取及分析能力 根據不同的研究設計類型,原始數據的獲取方式與手段也不同。本部分將分別講述實驗性研究與調查性研究獲取數據的方法。尤其在當今開放獲取數據庫逐步增多的背景下,如何合理的利用資源、如何下載開放獲取的數據并進行分析將成為今后醫學生的必備技能。而對數據的統計分析,本部分不需要全面重復講述,而應是通過提綱挈領的方式對統計分析方法進行梳理,從而培養學生對數據分析方法的綜合把握能力。

2.5培養論文撰寫能力 本部分著重介紹中文及英文SCI論文撰寫的一般格式、論文寫作原則與標準,寫作注意事項,不同期刊雜志撰寫格式的差異,不同論文類型的差異等。通過本部分的教學使學生獲得能完整撰寫規范的中文科技論文及較為規范的英文科技論文的能力。

3 教學與考核方式

3.1教學方式 實踐證明,本課程采用集中理論講授與圍繞"項目"實操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可明顯提高教學效果。醫學科研設計課程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較高。如果課程教學只停留在圍繞課本灌輸式的理論講授,則會出現學生眼高手低的現象,學生并未真正掌握學科的精髓。而且,本科階段的教學并不一定要求學生記住很多知識,而是應該注重對學生科研設計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能否將理論正確的運用于實踐才,能否解決解決實際問題才是檢驗本課程教學效果的"金標準"。經過多年的教學探索實踐,我們發現圍繞"項目"的實踐式教學方法能提高學生參與課程的積極性從而增強教學效果。首先,通過挑選最新的權威期刊精選案例激發學生探索研究的興趣。緊接著,介紹研究的基本情況與背景;然后通過設置層層遞進的不同問題,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解構,從而理解醫學科研設計的基本要素。最后,也是最核心的部分便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設計科研"項目"并運用學過的知識對"項目"進行實地演練,比如進行一項調查設計并進行現場調查,從而在實操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2考核方式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科研實踐能力,因此,本課程考核的重點并不在于學生會背多少具體的知識點,而是重點考核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本課程我們設置的考核方式為過程性評價的方式,即讓學生分小組協作完成一項科研課題的設計與實施并形成書面的報告。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由教師進行判定評分。

4 授課教師結構

目前我校本課程授課教師隊伍由多位高年資科研經驗豐富的教師共同組成,授課教師層次分布合理,教授、副教授、講師比例得當。最重要的是授課教師專業分布廣泛,包括流行病學專業、醫學統計學專業、醫學毒理學專業及臨床醫學專業等教師,從而保證了本課程各部分內容都由最合適的教師承擔,克服了多數高校本課程僅由單一學科教研室教師承擔的弊端。

綜上所述,合理設置課程結構、適當安排課程內容、采用高效的教學方法等是提高醫學科研設計課程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但在老師與學生的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如何使這門課程建設得更好卻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實踐。隨著我國醫學高校建設的深入,會有更多的本科生參與科研工作,本課程的成功開展將有助于學生從基礎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并取得更好的成效。因此,將本課程作為本科生的必修課或限制性選修課也將是大勢所趨。

參考文獻:

[1]孫秀寧, 汲蕊, 李瑞芳,等. 對醫學本科生進行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和體會[J].西北醫學教育,2015,23(2):220-222.

[2]賀連平,金岳龍,余結根,等. 科研訓練-提升醫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J]. 高校醫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5,5(2):29-31.

[3]彭波,趙婷,彭怡然,等. 新時期醫學生科研素質的現狀調研及培養途徑探究[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10):24-26.

[4]潘海峰,胡巧云,鄧森淼,等. 醫學本科生對《醫學科研設計》課程的認識及需求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4,18(5).

[5]趙艷芳,郭曉晶,馬修強,等. 本科生《醫學科研設計》選修課教學實施情況調查與分析[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3):554-556.

編輯/蔡睿琳

猜你喜歡
學時本科生醫學
《詩詞寫作》課程教學大綱(節選)
學時壓縮下有機化學教學方法探討
教學大綱國畫(工筆花鳥)
醫學的進步
探索學時積分制 構建階梯式成長激勵體系
醫學
中醫藥大學本科生流行病學教學改革初探
醫學、生命科學類
探索如何提高藥學本科生實習的質量
讓教授回歸本科生課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