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東烏珠穆沁草地的生態保護研究

2016-12-01 11:23陶麗娜
西部資源 2016年5期
關鍵詞:生態保護

陶麗娜

摘要:東烏珠穆沁草原是歐亞大陸溫帶草原的東翼,是全國四大天然草原組成之一,對于整個華北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但由于人為原因和自然因素的綜合作用,東烏珠穆沁旗近幾十年來草原生態系統不斷惡化,主要表現為草地退化、沙化和鹽漬化現象日趨加重。維護草地生態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東烏珠穆沁旗面臨的重要任務。天然草原是畜牧業可持續發展與牧民穩定增收的基本保障,如何在草原生態不被破壞的前提下建設草原的問題日趨重要。本文提出了東烏旗草地退化的原因,并對其進行分析研究,總結出對于東烏珠穆沁旗草地的生態保護對策。

關鍵詞:東烏珠穆沁旗;草地退化;生態保護

東烏珠穆沁旗是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大興安嶺西麓,隸屬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地理坐標東經115°10′—120°07′,北緯44°40′—44°46′。東烏珠穆沁旗地處內蒙古高原中部,海拔在800m~1500m之間。區域地貌類型以高平原為主。東烏旗的地形是北高南低,北部是低山丘陵,南部是盆地,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因為是高海拔和中、高緯度的內陸地區,自然條件較為惡劣,屬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冬季受蒙古高壓控制,寒冷風大,夏季水熱同期。年平均氣溫為0.8℃~2.5℃。東烏珠穆沁旗降水每年主要集中在6~8月份,年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年均蒸發量在3000毫米以上,是降水量的7.5倍;日照時間年均2975小時,太陽輻射強烈,濕潤度0.1~0.4;大風日數多,平均風速3.6m/s。東烏旗地表水總量為1.17億m3;地下水資源總量1.023億m3/年,可開采量為1.46億m3/年。水資源總量占全盟的31.8%。全旗土地總面積4.73萬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場面積達6917萬畝,可利用草場面積占天然草場總面積的95%。全旗土壤水平地帶性分布明顯,由東向西依次有森林土、黑鈣土、栗鈣土,非地帶性土壤有沼澤土、草甸土、風沙土。烏珠穆沁草原位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北部,總面積7萬多平方公里,是全國最為典型的溫帶草原。草場類型有低山丘陵草甸草原、山地草甸草原、半荒漠草原、河泛地湖盆低地草甸草原等幾種類型。礦產資源蘊藏量較大,主要有煤、鉛、鐵、瑩石、大理石等。林區和草原有蕨菜、菌菇、黃花等特產和知母、黃芪等200多種藥材,有百靈、野雞、天鵝、鹿、狍子、旱獺、黃羊等多種珍禽異獸。截止到2009年,東烏旗已探明8大類型礦產,28個礦種。擁有小壩梁、朝不楞——查干敖包——白音呼布、烏蘭陶勒蓋——奧尤特——海拉斯三條有色金屬成礦帶,額和寶拉格、烏尼特等煤田。地處石油資源極其豐富的二連盆地的阿爾善凹陷區,境內烏里雅思太和白音都蘭坳陷的次一級凹陷中形成的石油儲存量達3574萬噸。額吉淖爾湖的鹽儲量達2300萬噸、芒硝儲量達3700萬噸。東烏珠穆沁草原是歐亞大陸溫帶草原的東翼,是全國四大天然草原組成之一,對于整個華北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1. 東烏珠穆沁草地生態系統退化現狀

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東烏旗天然草場退化、沙化面積已經發展到4600余萬畝。每年風沙造成的天然草場退化面積達1.5萬畝左右,周邊環境形勢日趨嚴峻。草原的退化和沙化侵蝕使得東烏旗草原基質逐漸活化,這造成天然草場可食牧草的成分已減少30%以上,具有優良品質的牧草產量平均下降45%左右。由于連年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牧草返青遲緩,地下水位持續下降,草原生態環境急劇惡化。與20世紀70年代相比較,植被的平均高度已下降到現在的25cm,覆蓋度僅為20%~40%,草原植被急劇退化。牧草的蓋度和高度均降低40%~70%。東烏旗草原的生態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這些破壞因素使草原本身不能自我維持完善的狀態,也不能保持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自2000年以后,蝗蟲災害持續爆發,年均成災面積已達800萬畝以上。隨著草原的退化、沙化,鼠害面積每年達200萬畝以上。這已經對草場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草地退化加重了蟲鼠害,而蟲鼠害的發展加劇了草地沙化,形成一種惡性循環。至2005年,東烏旗天然草場退化面積達到3443萬畝,占草原總面積的54.2%。氣候旱化、降水量減少對于本來就脆弱的草原生態系統帶來了嚴重的后果,不僅草地當年的生產能力銳減,也會給翌年更新萌芽造成極大的困難。

2. 東烏珠穆沁草地生態系統退化的影響因素

2.1 粗放經營,靠天養畜

長期以來重利用,輕建設,投入太少,致使畜牧業基礎設施極差,基本草牧場建設遲緩,人工草場面積極少,草地畜牧業長期以來沒有擺脫靠天養畜狀況,相當部分仍處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狀態。由于草場建設差,不能提供必備的冬春飼料,抗災能力弱,一旦黑災、白災發生,常造成牲畜大量死亡。草地的粗放式經營,使得草地生產力很低,資源效益不高。

2.2 過牧超載

長期以來,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東烏旗地區草地畜牧業以家畜頭數增長為主要目標,家畜頭數逐年增加,單位家畜占有草地面積卻逐漸縮小,加之投入少,東烏旗地區草場經營狀態仍處于掠奪式經營,這種經營模式不僅會造成草地生產力逐漸下降,還會導致土壤的沙化。長期下去,生態環境會加劇惡化。在過度放牧的情況下,因牧草被長期啃食和踐踏,牧草不能正常生長,不能完成生長發育期。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就會造成優良牧草、可食牧草產量大量減少或消失。

2.3 風蝕

草原生態區風的活動十分頻繁,風力也較強,特別是春季大風,造成損失也大。東烏旗每年被風刮剝掉的土層可達10毫米以上,被風吹楊的表土和沙粒又掩埋了草地的同時,有些地方還會造成流動沙丘的遷移。

2.4 溫室效應和全球變暖

隨著近現代工業的發展,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大幅度上升,也增加了溫室效應的強度。近20年,全球變暖已經引起全球性的氣候異常,對草原生態區來說,主要是干旱、洪澇、酷熱或嚴寒等災害,加劇了草地的退化、沙化和鹽漬化。

2.5 毀草開墾、耕地沙化

東烏旗草原生態區是地處800m~1500m左右的高原地帶,具有氣候惡劣,干旱少雨風沙大,地下水貧乏,土層薄,易沙化等特點。從生態學上講,牧區只宜放牧,不宜農作,這是歷史經驗的客觀總結,也是對自然顯示的科學結論。急劇增加的人口為了開墾草地,結果造成了開墾區和開墾區周圍大面積草原的退化和沙化。據測定,每開墾1畝草地,就會導致3畝草地的退化,成為放牧、農作均不宜的荒漠或沙地。

2.6 亂捕濫殺野生動物

由于非法捕獵活動,東烏旗草原野生動物加劇減少。草原上常見的雀鷹、雕等猛禽也由于亂捕濫殺而成為稀有鳥類了。由于天敵數量的減少,一些草食性鼠類的種群數量有擴大的趨勢,在繁殖高峰期,往往造成嚴重的危害。

2.7 礦產資源開發

東烏旗蘊藏著多種礦產資源。很多地方在開采過程中不注意環境保護,產生的廢氣、廢水和其他污染物造成草原的污染和破壞;有些礦產的開發需要大量的水,由于沒有配套的引水工程,直接抽用地下水資源,顯著加劇了草原人畜用水的緊張局面,也增加了草原的旱情,加速草原的退化。

2.8 道路的破壞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草原上的交通運輸工具朝著機動化發展,而相應的公路建設跟不上機動車輛的增長速度,造成草原上縱橫交錯的土路的急劇增加,造成大面積草地土壤層的緊實度增加,成為寸草不長的不毛之地。這也加劇了草原的退化,而這種破壞卻很少引起人們的注意。

3. 東烏珠穆沁草地生態保護對策

3.1 以草定畜,合理調整載畜量

一定時間內單位面積草地上能夠飼養家畜的數量(或頭數)稱為載畜量。載畜量的增加會導致家畜個體的生產力下降,而單位面積草地生產力增加。但是,當載畜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由于草地植物在過度利用下生長發育受阻,優良牧草逐漸喪失生機而出現草地生產力的大幅度下降,單位面積草地的畜產品生產力的增加將不能彌補個體生產力的嚴重下降,從而出現家畜個體生產力和單位面積草地生產力同時下降的現象[6]。也正是由于增加載畜量后,單位面積草地生產力有一個增加的過程,使得載畜量過高,成為長期困擾草原畜牧業生產、穩產、高產的主要問題之一,成為草地退化和沙化的重要原因。

在制定適宜載畜量時,除了考慮草地植物生物量之外,決定草地可利用生物量多少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利用率問題[6]。不同草地類型植物生物量和利用率不同。退化草地和荒漠草地視實際情況而定,一般安排適宜載畜量的50%以下,以便休養生息,恢復植被。

在目前普遍超載過牧的情況下,科學地控制草地載畜量,減輕草地的放牧壓力,是維持草地植物群落穩定和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只有在適度的載畜量下,放牧家畜和草地植物在長久的協同進化中形成的互惠共生關系才能得以維持和發揮。

3.2 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植物種質資源

打擊非法捕殺和采挖行為,規范合理利用:認真貫徹執行國家野生動物保護法和野生植物保護條例,履行國際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有關條款之規定和義務。嚴禁亂捕濫殺和濫挖亂采行為,明確對相關責任人和犯罪分子的處罰和制裁條款。

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為了有效地維護草原生物多樣性,保護植物種質資源,必須嚴格執行草原自然保護區制度,加強草原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并逐步增加草原自然保護區的數量。

3.2 嚴禁開墾草原,實行退耕還草,恢復草原植被

確定草原的使用范圍,制定嚴禁開墾草原的制度,嚴懲擅自開墾草原、破壞草原的違令者。對已經被破壞的草原植被,應采取有效措施,盡快恢復草原植被。加強小城鎮建設,執行生態移民政策,多渠道妥善轉化牧區的農業人口,減輕牧區的人口壓力和人畜矛盾。同時,根據草原生態區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控制人口,確保畜牧業生產的健康發展,避免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從生態科學的角度對待和管理人口的無序流動。

3.3 因地制宜地發展多樣化的經濟模式

根據東烏旗草原生態區的特點,開展多樣化的畜牧業經濟。重視草地的第二生產力的提高,加強畜牧產品的深加工,發展草原生態區地方經濟,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在有條件的地方,加強草原旅游業等資源的開發,增加非農業收入,減輕放牧地人畜矛盾和草畜矛盾。

3.4 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規,加強草原執法隊伍建設

法律法規建設:1985年6月,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各級地方政府也相繼指定了本地區的草原管理規章制度。這些法律法規的頒布和實施,對草原的管理、保護和建設,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加強執法隊伍建設:《草原法》頒布以后,內蒙古自治區各級政府都建立了草原監理所等草原執法機構,在草地資源管理保護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各級政府應該進一步重視執法隊伍的建設,加強執法人員的業務素質,從培養人才、機構設置、運轉經費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保證其有效發揮法制管理的威力,嚴格執法。有效地保護草原,發揮其生態功能,促進農牧業發展,實現草原的永續利用。

參考文獻:

[1] 胡永祥.東烏珠穆沁草原生態建設及成就[M].草原與草業.2013,04.

[2] 包學明,春花,金國.東烏珠穆沁旗草原生態系統變化淺談.內蒙古草業.2009,01.

[3] 楊文輝.基于GIS東烏珠穆沁旗草原生態工程信息系統的研究[D].內蒙古農業大學.2010,5.

[4] 能乃扎布.牧區防災學[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161—176.

[5] 劉青松.生態保護[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67—78.

[6] 趙鋼,許毅紅,趙明旭,杜秀武.草原區沙地放牧草地合理利用途徑.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2,2.

猜你喜歡
生態保護
我國生態文明法制建設問題研究
長江經濟帶發展需全流域管理
貴州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互動初探
河北省農村生態環境調查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